健康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

  • 中文名:深静脉血栓形成
  • 外文名:Deep venous thrombosis
  • 拼音:shen jing mai xue shuan xing cheng
  • 出处医学单位:医疗单位
  • 深静脉血栓形成介绍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好发于下肢,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及长期卧床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突然发生肿胀,伴有疼痛、浅静脉扩张、皮温升高等。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危及生命。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主要治疗方法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若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未并发肺栓塞,预后相对较好。

    就诊科室

    • 血管外科或外科

    病因

    • 血流缓慢、静脉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 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流滞缓增加了激活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静脉壁接触的时间,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若发生在受损的静脉内膜,则血栓发生的概率显著增加。造成血流缓慢的外因有:久病卧床,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制动状态,以及久坐不动等。

    • 静脉内皮的损伤:静脉内皮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若静脉内膜受损可致静脉内血栓形成。常见于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感染性损伤。

    • 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使血液在静脉系统内易于凝固,加之内皮损伤或血流缓慢则可形成深静脉血栓。血液高凝状态见于妊娠、产后或术后、创伤、长期服用避孕药、肿瘤组织裂解产物等。

    • 以上三大因素中,每一因素都与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症状

    • 按照血栓形成的发病部位,主要包括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有:

    • 疼痛: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下肢深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多出现在小腿腓肠肌、股部、腹股沟等区域。多为胀痛、疼痛性痉挛、紧张感,卧床或抬高患肢可缓解。

    • 肿胀:是最主要或唯一的症状。常为单侧肢体肿胀。若为下腔静脉血栓则可表现为双侧肢体肿胀。

    • 浅静脉曲张及皮温、皮色变化:由于血液回流受阻,患肢皮肤多呈紫红色,皮温升高。

    • 全身反应: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升高等。体温一般低于38.5℃。

    • 血栓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不适、肿胀,久站或活动后加重。可伴有静脉性间歇性跛行、浅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增厚粗糙、瘙痒、湿疹样皮炎、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溃疡等。

    • 肺栓塞:下肢深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后可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部分可致呼吸心脏骤停,危及生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检查

    • 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依据体格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CT血管造影及实验室检查。

    体格检查

    • 检查的目的是了解症状和体征,可初步判断病情。

    超声多普勒检查

    • 可准确判断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及血栓累及的范围。

    静脉造影

    • 是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

    CT血管造影

    • 可明确下肢深静脉、下腔静脉及肺动脉的情况。怀疑肺动脉栓塞时首选此方法。

    实验室检查

    • D-二聚体升高可提示机体内有血栓形成。

    诊断

    • 医生主要依据症状、体征、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CT血管造影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

    • 一侧肢体突然发生的肿胀,伴有胀痛、浅静脉扩张、皮温升高等症状。

    • 查体示肢体下垂时肿胀和胀痛加重,抬高后减轻。局部有深压痛。局限在小腿部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做踝关节过度背屈试验可致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 彩色超声可显示静脉腔内强回声、静脉不能压缩,或无血流等血栓形成的征象。

    • 静脉造影及CT血管造影可示造影剂闭塞或中断、充盈缺损、再通、侧支循环形成等血栓形成的征象。

    • 实验室检查有D-二聚体升高等。

    鉴别诊断

    • 本病需与四肢动脉栓塞、急性弥漫性淋巴管炎、淋巴水肿、急性小腿肌炎、腓肠肌撕裂等疾病相鉴别。

    • 仅通过症状表现不易区别,需到医院就诊,请医生检查和诊断。

    • 医生主要通过症状、体征、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CT血管造影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诊断。

    治疗

    • 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取栓两类,应根据病变类型和实际病期而定。

    非手术治疗

    • 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病肢,适当使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病情允许时,穿医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后起床活动。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右旋糖酐、双嘧达莫、丹参等,能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黏度,防治血小板聚集。

    • 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具有降低血凝功能,预防血栓形成、防止血栓蔓延,以利静脉再通。通常先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静脉或皮下注射,达到低凝状态后改用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口服。

    • 溶栓治疗:静脉滴注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能激活血浆中的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溶解血栓。

    手术治疗

    • 取栓术:最常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病例,取栓术的时机应在发病后3~5天内。对于病情继续加重,或已出现股部青肿,即使病期较长,也可施以手术取栓,力求挽救肢体。手术方法主要是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辅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2个月,防止再发。

    • 经导管直接溶栓术:是腔内治疗技术之一,适用于急性期中央型和混合型血栓形成,比经周围静脉给药溶栓更安全。

    危害

    • 肢体突然发生肿胀,伴有疼痛、浅静脉扩张、皮温升高等,影响生活和工作。

    • 深静脉血栓如脱落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块肺栓塞可以致死,小的局限性肺栓塞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低血压和低氧血症等,严重者发病急骤,可迅速处于晕厥状态。

    •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和颅内出血。

    •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肢体慢性水肿、疼痛、沉重,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纤维变性,重者形成局部溃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预后

    • 如果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未并发肺栓塞,预后相对较好。

    • 治疗后的效果与发病原因的根治、患者的依从性等有很大关系。

    • 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患者需行进一步治疗。

    预防

    • 物理方法包括鼓励患者做四肢的主动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抬高肢体、穿弹力袜等。

    • 药物预防一般不推荐采用,但是为了阻止血栓形成可少量的用药。常见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小剂量肝素;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右旋糖酐40等。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