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中国猎龙

中国辽宁的小型恐龙

中文名:中国猎龙 拉丁学名:sinovenator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行纲 亚纲:双孔亚纲 目:蜥臀目 亚目:兽脚亚目 科:伤齿龙科 亚科: 族: 属:中国猎龙 亚属: 种:张氏中国猎龙(模式种) 亚种: 分布区域:中国辽宁省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生存年代:白垩纪早期
中国猎龙介绍
中国猎龙是一种生活在中国辽宁的小型恐龙,身长1米,与佛舞龙、斯基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的774种恐龙中排641位,生活在距今1.3亿~1.25亿年前的早白垩纪。[1]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中国猎龙

发音:si-no-vena-te

含义:来自中国的的恐龙猎手。

时代:白垩纪早期

发现地层:义县组

食性:肉食

典型状态:>1米

推测体重:5公斤

形态特征

中国猎龙嘴部的构造也很像鸟喙,嘴里长着细小的牙齿。而被羽毛复盖的脑袋更酷似鸟类,中国猎龙脑袋大小近10厘米,在以“愚蠢”闻名的恐龙家族中已算是具有“聪明脑袋”了。它的颅腔和髋骨的比例也更接近鸟类。此外,中国猎龙的脑颅结构和始祖鸟相似,都具有复杂的围耳窦系统。

在中国猎龙脚趾的构造上也能看出恐龙向鸟类进化的痕迹——它每只脚上有三趾,都长着长而锋利的鸟类形状的弯指甲,说明它非常凶猛。

命名和发现

中国猎龙化石全称应该是“张氏中国猎龙”,之所以这样命名,主要是为了纪念牵头进行“热河生物群综合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张弥曼女士。这个项目从1997年开始启动,十几位中国科学家每年都要在辽西、冀北地区进行为期2至4个月的野外发掘。仅恐龙化石就发现了十几种,包括鹦鹉嘴龙、小盗龙、热河龙、尾羽龙等等。这些恐龙都生存在1.1亿年前到1.3亿年前之间。

而“张氏中国猎龙”化石的发现也很偶然。在2001年的六七月间,包括徐星在内的十几位中外科学家在辽宁省北票市一个名为上园的小镇上发掘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恐龙骨骼化石。其中的两具“张氏中国猎龙”令科学家们尤为惊喜,一块保留了相对完整的头骨构造和不太完整的头后骨构造,另一块则恰好保留了完整的头后骨构造。

研究意义

中、美、加三国学者在中国的“恐龙之乡”辽西发现了中国猎龙化石,虽然发现的这具化石身长不足1米,在恐龙家族中绝对算是个“小块头”,但因为它的前肢已经演化成像鸟一样可以向两侧伸展的翅膀,身上具有从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渡特征,从而使它成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理论的又一重大证据。通过研究发现于中国辽西的一种新的肉食性小型恐龙——中国猎龙,科学家揭示了恐龙向鸟类进化过程中一些有趣的进化现象。恐龙家族“新丁”中国猎龙的发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

虽然在化石上没有发现羽毛的证据,但徐星等恐龙专家根据系统发育得出中国猎龙也长着羽毛的结论。在制作复原图时,他们有些保守地为中国猎龙披上了一层绒毛。而事实上,中国猎龙的前肢和尾巴上可能已经长有类似尾羽龙那样的现代鸟类羽毛。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鸟类是由兽角类恐龙中的一支——手盗类恐龙演化而来的,而手盗龙又包括驰龙、窃蛋龙、镰刀龙和伤齿龙等类型。

前三个类群的“恐龙代表”都已经在我国辽西地区发现,只有伤齿类恐龙的类型研究收获甚少。“张氏中国猎龙”的发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猎龙”故乡在辽西在“张氏中国猎龙”的故乡辽西,存在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古鸟类化石群,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有喙鸟类孔子鸟和现代鸟类最早的祖先辽宁鸟等。同样,地球上最早的花也曾在那里盛开,从而被世界广为关注。因为无论是在古鸟类化石的种类、数量上,还是在保存的精美性方面,中国辽西都是当之无愧的“白垩纪生物乐园”。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