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蔡家人

中国未识别民族

  • 中文名:蔡家人
  • 外文名:Indigenes Tsai kia
  • 国家:中国
  • 分布:安顺市毕节市六盘水市昭通市民族未识别民族
  • 蔡家人介绍
    蔡家人,又被称作蔡族、蔡家族或菜族,是中国未识别民族。分布在贵州安顺、清镇、毕节、六盘水及云南昭通彝良、镇雄等地。古时和其他民族并称为西南九夷蛮。蔡家人具有单一独特的语言(蔡语);有独特的工艺(如祖传的擀毡、种痘); 婚丧礼节与其它民族不同,民族习惯还保留得比较完整。各地邻居的民族对蔡族都有相应的称呼,蔡家人自称“门你”(men31ni33),本地官话叫“蔡家”,彝语称“啊武哪”,苗族称“啊乌”或“斯聂”,水族称“楼慢”,布依族称“布慢”或“布阿武”等。在过去,由于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误解,蔡家人又被眨称为“蔡兜兜”或“蔡家苗”。

    历史由来

    长久以来,蔡家人的民族身份一直处于尴尬的边缘化。这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存在与外界文化交流上的障碍:“蔡家人”作为最早被流放“南徼”(指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以及后来无数次民族间的生存争斗中,历来是被欺压的对象,以至于大多生存在深山野岭,接触现代文明的时间较晚,在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直到如今,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方面,大多数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这就使得无论是散见于各文献的零星记载还是外界对该族群直观上的认识都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即外界对散居不同地区的同一族群,没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由于历史原因造就了蔡家人长期处于一个“大杂居”的生活环境。今天的蔡家人主要依据周边生活的主要民族而被粗略登记为彝族,白族,汉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下面我们来看两张图:第一张图,是绘于清乾隆年间的《百苗图》,《百苗图》是中国贵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支系繁多的苗族群体的古代生活实录图谱。这其中,就包括“蔡家苗”。我们看到,图中的蔡家苗身着毡衣,头发盘为犄角状,从外观上看,似乎更像是彝族。

    第二张图,是安顺二我摄影馆于清光绪年间拍摄的蔡家男女像,但从照片上看,我们注意到,此时的蔡家人似乎在服饰上和上图已大不相同。他们身着的服饰似乎更像清末普通汉人的穿着。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历史上的蔡家人受周边居住民族的同化情况较为严重,另一个例子是许多蔡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语言的学习容易受邻村少数民族的影响,如有不少人既会讲本地官话,又兼会蔡语,苗语,彝语等。但是由于担心说本家的蔡语会遭到外人的讥笑,或者避免被外族怀疑是故意说蔡语骂人的嫌疑,他们更多时候选择不说蔡家话。这些都为外界日后对蔡家人的认知和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清华简《楚居》记载,楚悼王时,都城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乾溪附近的崩郢。当时楚国虽然强大,但北方魏,齐亦颇强盛。楚国北向发展因而受阻,但西向拓展却大见成效,不仅悉数攻取了汉水流域的巴地,而且进而将巴国逼到了四川盆地。不仅如此,楚人势力也步步进入了川东地区,逐渐把这一带不少地方也变成了楚国疆域的"广虚之地"。与此同时,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又"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但其西进必然会与秦发生冲突,因而有"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这样,"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亦即移民的政策推行于新占领的广大土地。

    蔡家人就是在这样的政治大环境下辗转来到贵州、云南的。

    蔡国,中国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任国君蔡叔度为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的五弟。周武王克商建周后,封姬度于蔡,称蔡叔,定都于蔡(通祭,今河南荥阳祭城村),周公摄政之后,蔡叔参与武庚叛乱被剿灭,蔡叔被流放,由于蔡叔的儿子姬胡品行端正,于是周公劝周成王复封蔡国,其都邑迁往今河南上蔡,蔡国辖地大致也在今河南上蔡一带。

    蔡昭侯十三年(前506年)夏,蔡国按晋国意愿灭掉沈国,楚王怒,发兵攻蔡。蔡昭侯派其子去吴国做人质,请吴国发兵共伐楚国。冬天,蔡侯与吴王阖闾攻破楚国,进入楚都城郢。因蔡侯痛恨子常,子常心中害怕,逃到郑国。蔡昭侯十四年(前505年),吴国撤军,楚昭王光复楚国。蔡昭侯二十六年(前493年)楚昭王讨伐蔡国,蔡侯恐慌,向吴国告急。吴王认为蔡国都城距吴国太远,要求蔡侯将其国都迁得离吴国近一些,以便于出兵相救;蔡昭侯也不与大夫商量,暗中答应了。于是吴国出兵救蔡,并把蔡国都城迁到州来。蔡昭侯二十八年(前491年),昭侯要去朝见吴王,蔡国大夫们怕他再次迁都,就指使一个名叫"利"的盗贼杀死昭侯,然后又杀掉利以推诿杀君之罪,于是拥立昭侯之子朔为国君,就是成侯。蔡侯齐四年(前447年),楚惠王灭掉蔡国,蔡侯齐出逃,蔡国从此祭祀断绝,国家灭亡。

    此后的数百年间,其国人随着国家的逐渐衰落颠沛流离,有的南下楚、吴,有的迁到了秦、晋、齐、燕等国。一部分蔡人溯沅水而上,西迁于贵州地区,散布于20多个县市,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不断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了"蔡家苗"及其他的少数民族。

    那么为什么过去要称呼蔡家人为蔡家苗呢?

    《新修支那省别全志—贵州卷》在第二编第三章"民族与文化"第四节"种族及其习俗"中,关于苗族的称谓,该书认为"今天,苗族的广义解释是以苗族为首,包含瑶、僮、黎、倮罗(彝族)等各种族"。"在苗族的总称下,有着各种极不寻常的名称。据文献记载,少则32种,多达82种,平均为53种"。在广义苗族的视角下又"将除汉人以外的住民,分为‘熟苗’和‘生苗’两大类"。该书认为"熟苗指的是汉苗,即汉化了的苗族,反之则为生苗即正苗。生苗指的是无论在肉体上抑或在精神上,与汉人全然没有关系,尚保持着他们的本来面目"。“生苗属于藏缅语族”“生苗是未杂有任何其它种族的纯粹的单一族”。熟苗属于蒙克族,"熟苗于概述中分为宋家苗、蔡家苗、冉家苗、杨家苗、谷蔺苗、龙家苗、仲苗等。人们对这些名称可有不同的见解。除此有的还加进姬家苗和李家苗等"。充分肯定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贵州苗族的过去与现在》一文中生、熟苗的归类。并从服装、饮食、居住、部落生活、集会、宗教、文字等方面记述了生苗的生活状况。关于生、熟苗人口数,"从贵州来看,据学界通说,现在省内居住的人数生熟苗合计达153万。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的蔡家人长期以来,都与外界的各民主保持着高度的共生关系。他们被迫分散在云贵二十多个县市。地域文化带来差异,使得他们在生活习俗,服饰,甚至语言上,都表现出了与周边民族高度的一致。他们从外表上看来,有的更倾向于彝族,有的更倾向于苗族,有的更倾向于白族,有的甚至几乎与汉人相差无几,但是有历史造就的国破家亡精神烙印,使得他们拥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无论如何,都始终坚信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来自一个同一个遥远的国度——蔡国。

    民族文化

    蔡家人和其它少数民族一样具有单一独特的语言(蔡语);有共同地域;有共同文化心理状态;虽无共同经济联系(受历代反动政权驱赶到边远地区,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文化上受奴役所致),但有独特的工艺(如祖传的擀毡、种痘);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婚丧礼节与其它民族不同,民族习惯还保留得比较完整;祖先来自蔡国(现在的河南省上蔡县),两千多年来都属蔡家之称,解放初就在各自不同的居住地域向当地政府填报“蔡族”;各地邻居的其他民族对我们都有称呼,蔡家人自称“门你”,汉语叫“蔡家”,彝语称“啊武哪”,苗族称“啊乌”或“斯聂”,水族称“楼慢”,布衣族称“布慢”或“布阿武”等。以上所述,蔡家理应是中国单一的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毕节地区做民族考查的费孝通挂至如今,待靠他族。据1983年民族识别的不完全统计人数,毕节地区的大方县5362人,织金3952人,纳雍3049人,黔西2463人,威宁2123人,赫章957人,毕节645人,全区除金沙县尚无统计外共有18000多人;另外仅六盘水市的水城县就有2200多人,六枝1300多人,安顺400多人,清镇和云南的昭通、镇雄、彝良等地虽无统计,预计有五、六千人,累计在28000——30000人左右。按人口增长率计,现在应是35000人以上。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18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