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音乐最早的萌芽或可追溯到18世纪的某些音乐游戏。这些游戏用掷骰子的办法,从事先安排好的各种小盒子中取出不同的音乐片断,然后拼凑成曲。20世纪现代派作曲家据此加以发展,将偶然性夸大到决定性的地位,产生各种偶然音乐。
偶然音乐有多种样式,如偶然音乐的创始人J.凯奇,他最早的偶然音乐作品钢琴曲《变化的音乐》,其乐谱上的音高、时值等是按中国的《易经》以及由 3个金钱占卦来决定的,凯奇自称要在音乐中排除个人的口味、记忆以及艺术传统,他也在音乐中引进了大量噪音,例如1951创作的《想象的风景第四号》,他用24人操纵12架收音机,各按乐谱上的规定不断改变电台,并变化音量,得出一片事先无从得知的音响。1954年,凯奇与人合作钢琴曲《33分46.776秒》,演奏时用了两架钢琴,随时往琴弦中塞进橡皮、铁钉等物件。为了排除“创作中的客观性”,凯奇及其追随者除了挤擦、猛击等种种方式发出声音。将地图、星座图、废纸等作为创作的依据外,还通过占卜、掷骰子、丢硬币等来确定作品的音高、力度与配器等。他的最极端的作品如《4分33秒》,虽然声称可用任何“乐器”演奏,但实际上演奏员只在台上沉默4分33秒即告“结束”,在此期间偶然出现的任何声音都算“音乐”,又如《钢琴与乐队的音乐会》并无总谱,只有许多分谱,演奏员可任意选择分谱,按任意次序进行演奏甚至不演奏等。K.施托克豪森的《第十一钢琴曲》,全曲共19段。演奏时可任意颠倒次序,并可根据指定的各种不同的速度、力度、触键法中任选其一。法国作曲家I.克赛纳基斯在创作时使用数学中的或然律及博弈论,自称为“随机音乐”以与偶然音乐相区别。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8月6日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