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荆山塬

皇家御花园

  • 中文名:荆山塬
  • 外文名:jingshanyuan
  • 别名:荆山中华塬北塬
  • 气候类型: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 著名景点:汉太上皇陵唐献陵
  • 所属地区:关中平原
  • 荆山塬介绍
    荆山塬(亦称荆山、中华塬,当地人称之北塬)荆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和渭南市的富平、咸阳市三原县交界的地方。

    历史沿革

    西安阎良当地人称阎良北境与富平之交的土原为荆山、荆原、荆山塬也有许多证据。乾隆《临潼县志》载:“荆原为邑北界,绵亘数十里,与骊山南北相望,陂陀拥护,如屏障然。”阎良荆山下的东西大道被阎良区政府命名为荆山路。阎良区关山镇的苏赵村名荆山堡。道光十年,阎良人任辉在《重修十方院碑记》中自称是“荆山农人”。荆山之南今阎良区振兴街道办官刘村出土的清代《刘萼楼墓志铭》中有“荆山之南,清水之滨”一语。这里的荆山上有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之父刘煓的陵墓汉太上皇陵(又称万年陵),稍西的三原境内的荆山上有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陵墓献陵。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汉唐王朝的根脉都在这里,这是他山所无法企及的。二陵之间又有汉武帝游幸、唐太宗扩建的皇家道观的龙游宫遗址,明英宗敕修的后土庙、唐代栎阳县尉沈亚之祈雨的汉武帝庙以及青凉寺等古迹。

    主要景观

    大禹铸鼎

    禹铸鼎于阎良与富平交界的荆山,这是有大量历史文献和传说可以佐证的。《帝王世纪》云:“禹铸鼎于荆山,左冯翊(读平邑)怀德地,今山下有荆渠。”《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即夏后铸九鼎处也。”左冯翊是三辅之一,设于汉武帝时,辖今陕西高陵县以东黄河以西的大片区域,怀德是左冯翊下辖的一个县。那么,怀德县在什么地方呢?据《富平县志》记载,怀德县设于汉文帝时,故址在今富平县华朱乡怀阳城附近,与当时今富平县域内的频山县同属左冯翊。东汉时怀德并入频阳。上述记载说明怀德县的荆山就是今富平县境内的荆山,也就是大禹铸鼎的荆山了。《隋书·地理志》云:“富平,旧置北地郡,寻罢,有荆山。”宋《太平御览》云:“荆山有雍州”。明万历《富平县志》曰:“吕村原经县治南,名强梁原,西魏富平(治)处。原之南,高者为荆山,即《禹贡》掘陵原地”。《清史稿·地理志十》富平县西南有荆山。”上述文献对荆山的记载还不够确切,实际上荆山不是一座峰连叠障的大山,而是一道东西走向的土原。清光绪《富平县志》云:“自三原县迄逦而来,至富平、临潼两县之交,为漆沮水冲断,此处因名断原。”清代顺治年间富平人韩文的《荆山记》也云:“东则为荆山地,长十五里,横十里。考之帝王世纪,则大禹铸鼎处,又名掘陵原。”在阎良西北今富平境内的吕村原上有一铸鼎村,相传为大禹铸鼎处,从地方传说也可证明大禹铸鼎于富平荆山。唐天祐二年(905年),李茂贞在今富平境内的美原县设鼎州,2008年7月富平又发现了鼎州窑遗址。之所以称鼎州,概与黄帝、大禹在此铸鼎不无关系。清代富平文人陈觉有《荆山铸鼎》诗曰:“维禹实大智,疏浚有先后。乘辇荆山顶,用古洪炉烟。山峙渭之北,漆沮绕其前。山明水亦秀,铸鼎辨神奸。”进一步证明大禹铸鼎的荆山就是富平之南的荆山。

    后土庙

    阎良后土庙,俗称娘娘庙,位于阎良区振兴街道办坡底村东北的荆山半原,是祭祀中华民族始祖后土女娲氏的一座道教庙宇,为山西万荣县后土庙之行祠。古庙背荆面渭,左有军事要隘断塬和汉太上皇刘湍的万年陵,西有唐代皇家道观龙游宫和唐高祖李渊的献陵,被世人视为一块祥瑞宝地。荆山后土庙始建年代不详,坡底村在元代为棘店镇所在地,后土庙当不会晚于元代。初庙小,庙左有后土灵湫,有求辄应。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关中大旱,西安知府黄公于此祈雨应验,遂上奏朝廷,英宗皇帝敕修后土庙。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当地信仕捐资将原来的三间正殿扩建为五间前殿,又于前殿之前两侧分别建造了子孙殿和西岳殿各三间,至此后土庙进入全盛时期。清康熙元年(1662年),当土信仕又捐资重修献殿,遂为一邑之巨庙。清同治元年(1862年),后土庙毁于兵燹。光绪年间,当地信仕于故地重起三间献殿虽难复旧观,但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时,四方商贾方集,八方信仕群众接踵而至,求神许愿,交易商品,场面宏大,为当地一大盛事。“文革”中后土庙被拆除。

    2004年当地信仕捐资重修后土庙,重立万历四十八年的“重修后土庙碑”于故址,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和重阳节开展两次集中祭祀活动。荆山后土庙已成为当地群众追念中华民族始祖女娲氏,传承后土文化的一处重要场所。

    龙游宫

    “龙游宫”为荆山名胜,古址位于今阎良区振兴街道办红荆村。据史书记载和“好事者”实地考察:“龙游宫”遗址分为上下两院遗址:上院位于今红荆村东北方向约五十米处,占地约十亩;下院位于今红荆小学内,占地约七亩。

    “龙游宫”原名“景龙观”,始建于西汉。清乾隆《临潼县志》载:“棘店迤西五里,原半有龙游宫,相传为汉武帝游幸处,坡下有武帝庙,唐沈亚之为文祷雨武帝庙,即此”。又据清乾隆《临潼县志·人物志》说,有四川赤石城人王长曾居龙游宫,“汉武帝好神仙,延入宫中对弈。宫去长安百二十里,每晡必归。后车驾至宫,真人已尸解,遂赐名龙游真人”。棘店即今阎良区振兴街道办坡底孙村,这里北宋曾设棘店镇。其西五里即今振兴街道办红荆村。唐长庆三年(823年)正月,栎阳县尉沈亚之曾在此祈雨,有其所作《祠汉武帝祈雨文》传世。

    相传唐初,龙游宫住着一位名叫姜飞雄的铁冠道人。唐太宗李世民常到此与铁冠道人对弈,每局必输,叹铁冠道人棋艺超群,尊称为道仙,并辟“龙游宫”为皇家道观,名盛一时。此时,这里建筑宏伟,幽雅清静,景色宜人,院内有一棵粗壮高大的古柏、一通碑石、一眼水井,被传为“一柏一石一眼井”。闻者,无不叹其宏大矣!就是现在很多当地人还会用“一柏一石一眼井”说给你听,并且叫你猜一猜是什么呢!

    据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富平县条记载:“汉武帝庙,县南二十里。”又云“棘店镇,县南二十里。”据考证棘店镇即今阎良区振兴街道办的坡底孙村。其所云汉武帝庙与棘店镇同在富平县南二十里,当指龙游宫也。该志又载富平县龙游里在县南,管邨二十二。其云龙游里,概与龙游宫有关。

    明代嘉靖年间,龙游宫曾得到一次大规模的重修。2008年12月阎良区文化局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于红荆小学东北的水渠内发现了嘉靖年间重修龙游宫的碑石。碑额为明代三原大儒马理先生所篆,碑文为富平杨爵撰文,乔邦靖书丹。马理和杨爵都是当时有名的诤臣,杨爵与海瑞齐名,时称“南海北杨”。杨爵是嘉靖八年(1529)进士,卒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故该碑应当立于1529年---1549年之间。碑文记述龙游宫建于汉代,是龙游宫身世的有力证明。该碑记出自名人之手,且目前发现仅此一通,弥足珍贵。

    1862年,龙游宫毁于兵燹。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当地信士捐资重修龙游宫,碑石二十年前尚在。今佚。

    据红荆村村民陈顺义讲,龙游宫上院在清末毁坏后,再未重修,其遗址解放初仍依稀可辨。上院位于今红荆小学西北荆山半原,属红荆村杨任组的耕地。一条上原路从遗址东部穿过。上院坐西向东,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50米。山门外原为上原的一条道路。院内正西和正南均有一处建筑遗址,北面的土崖上凿有三孔窑洞,内有神像残迹。窑洞前和西大殿遗址前各有一通碑石。碑石在解放后被陕西碑林博物馆征集,唯村一龟型碑座被当地村民收藏。碑座头部已残,残长125cm,宽97cm,高52cm,从残存的碑座可知背身厚33cm。最为称奇的还要算上原东南部的一颗古柏树,这棵柏树枝繁叶茂,直径一米有余。树枝形态各异,其中有一支呈狮子滚绣球状,栩栩如生。陈顺义小时常和伙伴攀爬到树上戏耍,向南望去,渭河平原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可以望见骊山和高陵县的昭慧寺塔,令人心旷神怡。

    下院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得到重修,一直保存到上世纪60年代。下院东西约60米,南北约70米。1938年,下院内设龙游宫小学(今红荆小学),山门被改成中山式门楼。院内北高南低,院内东部有三间歇山式建筑,为娘娘殿。院内正北为七间阔的大殿,基址高出南部一米多。只记得大殿内有神像,具体供奉的谁,已无法说清。大殿西南有一药王洞。上世纪60年代上述龙游宫的建筑被全部拆除。

    祠汉武帝祈雨文

    唐沈亚之

    维长庆三年正月己巳,栎阳尉沈亚之承命于大京兆。以岁旱,用乾肉清醪恭祀於汉武皇帝之祠下,因巫人以达其祝语。呜呼!阴阳水旱,其司惟神。五行六气,神得而均。如愆作炎,神何为仁?惟神者帝汉日,何祥不臻,雍熙滂洋,甘露麒麟。人荷其泽,亦仰如春。气配高明,没而为神。居满必诛,居抑必申。今者献阳始岁,亢而为屯。草木蔽萌,塞脉沈津。不蒸不泄,逾於十旬。雨师慢傲,尸违不宾。潜深骄高,枯此下人。风伯嚣戏,簸陶浓尘,溃为凝霾,坌若颓云。鸿混突渤,上蒙无垠。掩蔽光明,以垢春晨。彼风伯雨师,皆神所司。处位不职,荒役不袛。神假之权,使之用为。上帝如怒,其殃孰罹。神明胡不督其稽,察其欺。坏法者戮,後期者笞。然後泰阳蒸云,雨膏以时。发生有涯,农力有施。今官庶并诚,虔虔於祠。集於宫室,鼓舞弹吹。神其听之,无敢苟祈。

    汉太上皇陵

    汉太上皇陵又称万年陵,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之父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的荆原之上,北距阎良区5公里。汉太上皇刘瑞,又名执嘉,称太公,刘邦之父。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七月,汉太上皇在栎阳宫去世,“葬万年”。“万年”是吉祥语,高祖以此作为太上皇的陵名,“万年陵”亦称“太上皇陵”、八角冢。《三辅黄图》记载:“高帝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其陵东者太上皇,西者昭灵后也”。即在今富平县吕村乡姚村与阎良区铁西铣沟交界处,高12米,边长28米;昭灵皇后(汉高祖刘邦之母)陵高4米,边长8米,位于皇陵西北120米。皇陵南20米处清乾隆年间竖立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太上皇陵”碑一通。2003年9月24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上皇陵前,树有清乾隆三十九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太上皇陵”墓碑,1983年富平县人民政府立的文保碑,2006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立文保碑。陵东200米和皇后墓北150米墓西、西北各发现一处附属建筑遗址。陵东和皇后墓附近分布有从葬坑。另于陵西北950米处发现城址一座,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75米,尚存部分城垣。一说位守陵者的住所所在。陪葬墓位于陵东,大多分布于今西安阎良区康桥乡和关山乡一带的栎阳北原上。见诸记载的陪葬者,有魏媪(高祖薄姬之母)和其弟薄昭等人。

    “太岁头上动土”的由来

    唐朝末年,黄巢率领起义大军走潼关、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习惯流动作战,在皇宫里呆不住,常常率领亲兵亲将百余人出长安观察地形,研究作战方案。一天,行至临潼县荆山原边,被一座高大坟墓挡住去路,上前一看,原来是刘邦之父——汉太上皇陵,占据着大片良田。黄巢心想,这个太上皇生前鱼肉百姓,死后还霸占着这么多田地苦害百姓,挡我去路,实在可恨!便唤随从借了一把铁锨,挖了起来,他因用力过猛,锨把折了。于是,他又亲自向农夫借了一把大锨,登至墓顶,几锨就把墓顶挖了个大坑。黄巢放声大笑,朗吟诗一首:辗转中原逐惊鹿,西进长安过齐都,吾辈岂是山野人,太岁头上敢动土!吟罢,余怒未息,拖锨下原,竟把原边划了一条深沟,人们叫它铁锨沟。从此,“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就流传下来,后来,人们用来比喻敢于触犯有权有势的人。

    唐献陵

    唐献陵为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公元635)的陵寝。唐贞观九年(公元635)五月,李渊卒,十月葬,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该陵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覆斗型,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陵墓陪葬区位于陵园东北,现存有封土67座,除襄邑李神符在三原县境内外,其余均在渭南市富平县境内。

    唐献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西,该陵为唐代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公元635)的陵寝。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渊驾崩,葬于献陵。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献陵修建之初没有陵邑,分为内外二城,规模宏大壮观。内城四门各有石虎一对,南门外矗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和石犀,献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径东西150米,南北120米,陵园的周围分布有67座皇亲重臣陪葬墓,宛如众星棒月,将献陵衬托得十分壮观。该陵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复斗形,长宽约100米,高13米,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前饰有大型华表、石犀,特别是石虎、石犀,体态雄建、沉毅、昂扬,除其中一石犀、石虎已移入陕西省博物馆石刻室外,其它均保留在墓前。

    献陵附近还有不少初唐功臣贵戚陪葬冢,共有67墓。史载有楚国太妃万氏、馆陶公主、河间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诞、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道王元庆、郑王元懿、虢王元风、邦王元亨、徐王元礼、滕王元婴、邓王元裕、鲁王元夔、霍王元轨、江王元密、江王元祥、密王元晓、并州总管张纶、荣国公樊兴、平原郡公张楷、谭国公丘和、巢国公钱九陇、刑部尚书刘德茂,刑部尚书沈叔安。已发掘或有墓碑者,计有李凤、李神通、李孝同、臧怀恪、樊兴等30多座。这些陪葬陵,把献陵衬托得异常壮观。献陵2000年被国家宣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活动

    相关人物

    荆山塬汉唐时曾是皇家御花园,又是盛唐览胜处。据史料考证,李白、杜甫、王安石、班固、苏武、曹植、陈觉等文人雅士以及秦穆公、秦孝公、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等无数皇亲贵族到此祭祖、游览;东端原首有汉太上皇刘执嘉万年陵,西端有唐高祖李渊献陵,两陵之间分布有50多座藩王嫔妃陪葬墓群。

    《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路史·疏仡纪·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古时,铸鼎是国家的大事,鼎是国家社稷权力的大事,非常神圣。那么,黄帝铸鼎的“荆山”在哪里呢?。

    古籍中的荆山,一般是指关中的荆山。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山当在岐山和黄河之间,也就是今天的关中荆山原。古《汉书·地理志》称:“荆山在冯翊怀德县也。”根据《北周地理志》、《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众多古代地理志,怀德县之县城仍存在,在今陕西省富平县城西南5.5公里。怀德县有荆山,即富平县有荆山。

    据《阎良区志》记载,阎良先后发现多处原始村落遗址,如南康桥遗址、菩星村遗址等都是仰韶文化遗址。据载黄帝在荆山铸鼎,大禹治荆山并铸九鼎,晋建栎邑,秦建栎阳并迁都于此。今考古发掘可以确证。《阎良区志》载多处原始村落遗址,如南康桥遗址、菩星村遗址等皆为仰韶文化遗址。尤其关山遗址、义和遗址等皆为仰韶半坡型晚期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相当于黄帝时代。关山遗址在关山乡西荆塬,面积约10平方公里,发现大量文物,遗址之大,为古代部落中心。可见此地是古先民活动中心地之一。荆山下既然是先民的聚居中心地,黄帝在这里铸鼎也是自然的。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18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