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泰州泰山行宫

泰州道教的代表

  • 中文名:泰州泰山行宫
  • 外文名:Taizhou tai shan xing gong
  • 别名:奶奶庙
  • 相关记载:《泰州志》
  • 性质:泰州道教的代表
  • 泰州泰山行宫介绍
    泰州泰山行宫,又名奶奶庙。它是泰州道教的代表。崇儒祠、光孝寺、泰山行宫三大建筑,成为泰州儒、释、道的三大标志。泰山行宫成就了泰州宗教文化一条街的完整。泰山行宫的“身世”鲜为人知。行宫是指古代供帝王出京后居住建筑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的临时住所。泰山行宫不是为皇帝建的,而是供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离开山东泰山时建造的行宫,故称之为泰山行宫。

    行宫组成

    泰山行宫原来有三殿组成,现仅存大殿一座。殿中供奉的神像说法不一。清代夏退庵在其<退庵笔记>中写道:“西桥西有泰山行宫,俗呼奶奶庙,莫详其义。有云泰山碧霞元君,则曰顶上奶奶清口之惠济,祠曰奶奶庙。他处凡元君行宫皆以奶奶庙称之。”从庙中三尊铜像来看,均系宫装打扮,两手合供处有执圭的长方形孔痕迹,端坐的姿态是朝觐的样子,中为女神,两边是侍女。故庙中供奉的是碧霞元君。

    道光《泰州志》对泰州城内泰山行宫,未有更多的的记载,只有“泰山庙,在州治西祀碧霞元君”简单的一个条目。但在该志书的第三十一卷《艺文》中,全文收录了明代余有丁《海安镇碧霞宫》一文,云:“泰之属镇名海安者,东北半里许有凤山焉……而巅于山者,乃层殿跻霄。朱丹灼锦,亭楹寝庑,品式灿备,云碧霞行宫焉……以故镇之旱涝疠疫,望宫而祷,祷辄应,即香鼎盈,馥靉团结,山眉出云,碧彩罩宫,山之灵酿神之应,神之应而山灵加数十、百里外闻应而祷者,祷复应,于是祷者转多。春和景明,水陆四集,爇显……”明崇祯年间兴化的李清在<梼杌闲评>的第一回“朱工部筑堤焚蛇穴,碧霞君显圣降灵签”里,明确地告诉人们说,宝应的泰山庙是因黄淮水患,碧霞君显灵助修河堤而兴建。碧霞元君自称是“奉玉帝圣旨来淮南收复水怪,保护漕堤,永保黄河下游,为民生造福”,她能“上保陵寝,中保漕运,下护生民。”李清称碧霞元君是“永护漕河福德神”。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苏北一带,碧霞元君主要就是镇旱涝疠疫、永护漕河、防止水害,特别是拯救水涝灾害灾民生命的神灵。

    行宫传说

    间关于泰山行宫的传说颇多。古人说山有山神,泰山神名叫东岳大帝。东岳大帝的女儿也是一位女神,名叫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据说宋真宗到泰山封禅后,在水池中洗手,见到一座石人浮出水面,从水里捞上来一看,是一座玉女像,他认为是传说中的泰山玉女,因他封禅泰山而显圣,于是赐封号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为碧霞元君建祠供奉。碧霞元君能扶危济困,慈佑众生,又能为民清灾解难,奇迹屡彰。明黄锡爵<东岳碧霞宫碑>中,称这位女神“为众生造福都能如其所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求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亦靡诚弗应。”随着时代的推移,能消灾解难的泰山女神,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神灵,到处建庙祭祀。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碧霞元君是妇女生儿育女的保护神,只要敬过碧霞元君,就能得到她的庇护,母子平安,大家就称她为送子娘娘。明代成化年间,北京最早建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的庙宇。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江淮之间的徐州、铜山、砀山、睢宁、沛县、赣榆、宝应、江都、泰州、泰兴、东台、海安、通州、仪征等地,纷纷建起泰山庙、泰山行宫、碧霞祠、碧霞宫、碧霞行宫、碧霞元君庙、东岳庙等,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每年的四月初一至十八,这些庙宇中的香火最为旺盛,有的地方还同时举行泰山庙会。这种庙会至今仍在有些地区继续流行。

    建筑选址布局

    古代泰州近江靠海,地势低平,是经常受到长江、淮河、黄河水患的重灾区之一,特别是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洪水灾害几乎一年接着一年,常常是飓风霪雨,连旬不止,水海潮溢,河决堤毁,舟行城市,漂溺无算。为求诸于碧霞元君的保佑,泰州的城里建造了规模很大的泰山行宫。

    据资料记载,泰州的泰山行宫建庙之初,庙前与庙的东侧有一条新河流过,庙之西侧是江淮名刹光孝寺和一代大儒王心斋的崇儒祠,庙北侧是高高的城墙围绕。在这里选址建庙,特别是位于名刹光孝寺的左边,上手位,说明当时对这座庙的重视非同一般。泰州的泰山行宫始建年代不详,有人见到庙内有一只铜香炉,炉身刻有“大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六月江南泰州东台场人卢世德等施奶奶庙神前供奉”铭文,表明建庙的时间,不会晚于这一年。所以后来就将泰山行宫的建造时间说成明代的嘉靖年间。

    泰州的泰山行宫是严格参照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而建造的,从前往后是山门殿、二殿、大雄宝殿依次排列。山门殿五开间三座庙门,哼哈二将分列东西。二殿单檐歇山四角起翘,供开口常笑的弥勒佛和三面千手观世音,两侧有彩塑道士群像。大雄宝殿二层楼宇,斗拱出挑,重檐歇山,高耸巍峨,端庄秀丽的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铜坐像供奉在中央,神女像前有一尊木质装金天后圣母娘娘像。二殿和大雄宝殿之间东西两侧有配殿相接,整座庙宇气势恢弘。清同治元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在泰山行宫西建盐宗庙,祭海盐的祖宗神,又在盐宗庙的北侧由盐商出资建小香岩园林。

    历史沿革

    泰山行宫因祭祀泰山女神得名。宫址在西园商场西侧(现五星家电北面)。明代称准提庵(明代崇祯<泰州志>记载),到清代改称佑生祠,又名泰山庙,俗称奶奶庙(清代道光《泰州志》记载),后改名泰山行宫。民国17年(1928年)因禁淫祠,废去泰山行宫名称,复称古准提庵。

    该庙建于哪个朝代没有详细记载,据庙中第10代尼姑讲:“建庙很早,可能早于光孝寺。开始是道士庙,而后成为和尚庙,最后成为尼姑庙。”庙中有一古银杏树,树干之粗需三人伸臂合抱,乃千年以上的古树。由此推断,该庙在明代就已经成了尼姑庙,而且,此庙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建造。

    泰山行宫之废,主要是文革期间因办厂建筑被拆毁一半。宫中一沉香木雕塑的观世音像在文革期间被抄没,至今下落不明。古银杏树直径约1米多,1963年,在当时的轻工业局长“双方有惠”的示意下,前进机械厂砍卖此树给皮革厂,成为皮革厂去上海搞协作的物质条件。泰山行宫的二殿,1973年,前进机械厂需建厂房,要求拆毁,虽然经相关部门批准,拆殿搬至泰山公园,但是该殿已经失去古建筑的特点和历史价值。庙内古柏,1973年被工厂砍伐,制成文件橱柜。

    殿前的古柏、银杏、素心梅先后消失,庙内的碧霞元君铜佛像、沉香木雕观音像、带铭文的铜香炉等也都不知去向。泰山行宫目前只剩大雄宝殿,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大殿也已经破旧不堪。

    修葺

    泰山行宫现仅存一后殿,后殿东西长16.8米,南北宽15米,约250平方的建筑近乎方形,外观整体造型古朴雄伟,飞檐翘角,歇山重檐,颇为南方建筑之风格,但因年久失修,该后殿目前几近坍塌,岌岌可危。

    该殿进深十一桁,屋面瓦盖已完全风化,整个周边檐口木制结构腐朽,东南角二层伸出起翘的翼角已断落,屋面的南面檐口至桁柱间近30平米的屋面落后用油毡覆盖,北屋面较南屋面情况更为严重。周边墙体风化开裂,西纵墙横裂缝长达10米,后墙体裂缝四处,长度皆有2米以上,南立面廊檐无窗户隔扇,用砖墙代之。

    殿内面阔五间,檐角一斗九升,十字斗拱四立柱下为覆盆式柱础,柱头有卷杀,但因部分梁架腐朽,室内梁架多处构件游闪倾斜,整个房屋歪闪,北侧屋面条梁柱已断裂。

    泰州市人民政府工作2001年8月21日的专题会议纪要,海陵区发展计划局海计(2002)99号批复。市文管会办公室泰文管办(2001)6号批复等文件根据泰山行宫目前的状况,城建单位形成了修复的基本思路,并按文物修缮规定制定了施工方法和技术保证,确保在“修复如旧”的前提下,恢复这一具有较高艺术和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原貌。由海陵区宗教局负责修建,修复后的“泰山行宫”已重现历史风采。

    附近景点

    泰山岳庙

    史载,宋绍兴十年(1140年)泰州开城内市河,取挖河之土,在城西门内,垒土成山。山高五丈(约16。45米),周百二十余丈(约394。8米),以州名,称泰山。

    初堆的土山,土质疏松,只能登高望远,不能构建建筑。经过80多年,到宋宝庆二年(1226年),州守陈垓浚理山下河水时,开始在上山的途中建造了名为泰亭、天阅亭、阳谷亭3座小亭,并在山顶上盖了一座名为“起云”的小高楼。

    宋建起云楼,不知何年何月倒塌消失,到了明朝的正统九年(1444年),泰州同知王思旻在起云楼故址建起了一座祠堂,名泰山祠。泰山祠存世不长,到万历十年(1582年)身为泰州兵备的舒大猷,据岳飞曾任泰州知州之由,在山巅建造了纪念岳飞的岳武穆庙,挂起了“并岳奇观”匾。

    可能是舒大猷所建纪念岳飞的庙体量不大,较为简单,到万历三十四年,又一位泰州兵备张鸣鹗,在泰山的山顶上兴建了3间岳忠武王祠,供奉岳王遗像,并置石刻秦桧及桧妻王氏像跪于前。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奉直大夫李必成来泰州任知州。他登上泰山之巅,看到舒大猷所建纪念岳王的祠庙倾圮,“不称乎百姓思王之意,特与州民葺而新之。”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重新修成了岳武穆祠,亲自撰写了《重修泰山岳忠武王祠碑文》。从现存碑文上可知,此次重修,提升了建筑级别,由三间平房式的小祠屋,改成了四角起翘的大庙堂,并增加了廊庑及登山石级等,形成了泰州城内最高、屋面单檐歇山后带回廊的规范殿宇。

    据岳飞《申安抚司乞兵马钱粮状》等文献记载,南宋建炎四年,朝廷委任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当年8月18日,年仅28岁的岳飞,奉圣旨率部从宜兴来泰赴任,日夜兼程,于26日夜二更到达泰州城外。为援助楚州,岳飞带领军队,在高邮的三垛与金兵三战三捷。

    从三垛班师回到泰州后,岳飞看到当时的泰州城池很小,防御功能不力,易攻难守,无险可恃。而此前,皇帝曾明旨,泰州可守则守,如不可守,就从泰州南撤。于是岳飞就在11月,以200精兵断后,掩护泰州百姓退至江中的沙丘上(今靖江生祠附近)。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对于泰州老百姓来说,岳飞担任知州,是他们安全的保障。岳飞来泰州前一年的2月,金兵来过泰州,全城被抢掠一空。于是,当决定南撤时,岳飞让老百姓走在前面,用他的精锐部队加以保护,随军撤退到安全地带。

    岳飞施恩于泰州人,泰州人知恩图报。当泰山上建起供奉岳飞的祠堂后,终年香火不断。岳飞在泰州抗金的事迹与传说,泰州人与岳飞生死相依的情节,更加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世代相传。

    泰州地势平坦,城内外河密水多,就是没有高山。泰山堆成后,虽然高度只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层楼,但对于古代见惯了平地平房的当地百姓说来,还真是一座高山。一年四季,特别是春秋时节,都要登临泰山,对着大殿里岳飞像烧香跪拜。同时凭山远眺,苍穹之下,远在数十里之外的滚滚长江及镇江、江阴的座座青山,依稀可见;徘徊于殿后回廊,朝东、朝北俯视,古城内街巷民居、青砖小瓦、古树名木尽收眼底。明代御史方岳有一首《泰山》诗云:“泰州无泰山,飞来奠兹土。凌云入青霄,秀色贯今古。乘风一登之,去天如尺五。忽闻弦诵声,仿佛过齐鲁。”

    泰山是古城泰州标志性

    现在从西南侧整修过的台阶拾级而上,达山门前平台。转身向东,攀登直陡台阶,进入山门,抬头仰望,门上嵌“高山仰止”石额,依然如故;山门内为歇山小亭,翘角飞檐;前面是比过去宽大许多的天井,天井北侧是与大殿建筑特色相同的扁鹊殿,中间的水池还保留在原位。从小天井再踏上登山台阶,两侧洁白精致的栏杆,映入眼前。来到山前新修的大殿,拾级而上,前廊4桁卷棚,正脊两头安“日”“月”兽头;大殿歇山屋顶,龙形脊兽,南面刻“精忠报国”北面刻“还我河山”。殿居高台之上,焕然一新,气象万千。置身前面月台,极目远望,古城新貌尽收眼底,风景这边独好。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3月3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