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放射现象

1896年贝克勒尔提出的概念

  • 中文名:放射现象
  • 外文名:radioactivity
  • 别名:原子衰变理论
  • 拼音:fangshexianxiang
  • 提出者:贝克勒尔
  • 提出时间:1896年
  • 应用学科物理学适用领域:量子
  • 放射现象介绍
    原子衰变理论的表现,是一种物质内部的物理现象。

    定义

    放射现象(radioactivity)不稳定原子核自发放出射线的物理现象。有天然放射现象和人工放射现象之分。

    发现过程

    1.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1852-1908)在实验中发现铀的化合物能自发地放射某种看不见的、穿透力很强的射线,使附近包在黑纸里的照相底片感光的现象,即天然放射现象。

    2.1898年,施米特(Gerhardt Carl Schmidt.1865-一1949)和M.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各自独立地发现钍的放射性。在研究了铀矿的放射性之后,M.居里和她的丈夫P.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又相继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针和镭。

    3.1899年,英籍新西兰科学家卢瑟福发现油能放出两种射线:a射线和β射线。接着,维拉德(Paul Willard)发现了第三种射线,即y射线,并确知这种射线类似X射线

    4.1900年,人们认识到铀还可以变成某些其他物质。与此同时,卢瑟福发现钍含有一种放射性元素氧。

    5.1902年,他和英国化学家索迪(Frederick Soddy,1877-1956)提出元素蜕变的理论:放射性是由于原子本身分裂或蜕变为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而引起的。

    6.后来,人们用实验证明了a、β、y射线分别是氨离子流、电子流、光子流。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通过核反应由人工制成放射性同位素也能产生放射性现象

    发现意义

    这种利用外部的影响引起原子核的放射现象,称为 人工放射现象。后人们发现所有元素都能用人工方法得到它们的放射性同位素。现已知的放射性同位素有两千多种。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打破了从波义耳以来的化学元素原子不变性的传统观念,使人类的认识进入原子内部,揭开了物质结构的新层次。

    本质

    放射性现象本质: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不是单一的,而可以分出带正电荷的α射线和带负电荷的β射线,前者穿透性较弱,后者穿透性较强。后来又分出一种穿透性很强的不带电荷的γ射线。如果让射线通过磁场或电场,那么这三种射线就分得一清二楚了:偏转角度很大的是β射线;偏向另一方、偏转角度较小的是α射线;不发生偏转的是γ射线。[1]

    参考资料

    [1] 放射现象 · 互动百科[引用日期2018-08-11]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