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心阳虚

心阳虚

  • 中文名:心阳虚
  • 原因:心气不足,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
  • 季节分布:四季
  • 是否传染病:否
  • 症状表现:心神不足,阳虚阴盛,血运障碍
  • 就诊科室:精神病科
  • 心阳虚介绍
    心阳虚证是指心之阳气不足,虚寒内生所引起的证候,临床以胸闷胸痛、心悸冷汗、恶寒肢冷为主要表现。常见于心悸、胸痹、奔豚气及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

    病因病机

    • 心阳不足多系心气不足的病情严重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虑伤神,心气受损;或久病失养等所致。

    • 由于心阳受损,不能温煦肢体,故见畏寒肢冷;阳虚则生寒,寒凝经脉,心脉痹阻,胸阳不展,所以出现心胸憋闷或作痛,甚或口唇指甲青紫、舌淡胖、苔白滑、脉象沉弱等虚寒的征象。因为汗为心液,若心阳虚进一步发展到心阳暴脱,不仅心液随之外脱而大汗淋漓,肢体温度亦由寒凉变为厥冷,以致影响肺主气、肾纳气的功能,出现呼吸衰微;更因阳气虚脱,精神随之涣散,而致神志模糊,甚则昏迷,脉微欲绝,呈心阳衰亡之象。由于心阳源于肾阳,所以互相影响:肾阳虚衰、水气凌心时,可致心阳亦虚;而心阳虚亦能损伤肾阳,出现尿少、水肿等症。

    临床表现

    • 阳虚则寒自内生,气虚则血运无力,心神失养。故心阳虚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神不足、阳虚阴盛和血运障碍等几个方面。

    • 1.心神不足

    •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鼓动和振奋,则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 2.阳虚阴盛

    • 阳虚则寒,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故临床可见畏寒喜暖、四肢逆冷等虚寒之象。心气虚与心阳虚相比较,心气虚是虚而无寒象,而心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

    • 3.血运障碍

    •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阳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滞心脉,形成心脉瘀阻之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青紫,心胸憋闷、刺痛,脉涩或结代等。

    • 若心阳虚极,或寒邪暴伤阳气,或瘀痰闭阻心窍,均可导致心阳衰败而暴脱,从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志模糊、脉微欲绝等宗气大泄、阳气将亡的危重表现。

    检查

    • 1.望诊:包括患者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头面部、五官、颈项躯体、皮肤的局部望诊,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舌,必要时进行排出物的望诊。

    • 2.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 3.问诊: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等。 

    • 4.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辨证施治

    • 1.心阳虚证

    • 证候:心悸气短,动辄明显,神疲乏力,畏寒喜暖,舌淡胖,苔白滑,脉象沉弱。

    • 治则:补心气,温心阳。

    • 主方:桂枝甘草汤合人参汤。

    • 2.心阳暴脱

    • 证候: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志模糊,脉微欲绝。

    • 治则:回阳救逆。

    • 主方:参附汤。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