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气血两虚

气虚和血虚的证候兼并出现

  • 中文名:气血两虚
  • 季节分布四季是否传染病:否
  • 症状表现小便淋漓不畅、尿道口有秽浊之物流出、带下异常、小腹胀痛就诊科室:内科
  • 是否医保:是
  • 类别:中医基础术语
  • 气血两虚介绍
    中医证候名,是指气虚和血虚的证候兼并出现。多以心脾两虚为主。

    概念

    证候名,亦称气血两亏。指气血均亏损不足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可因气虚不能生血而致血虚,亦可因血虚而致气虚。

    解读

    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气血两虚,多因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血化障碍而日渐衰少,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血两虚,则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之濡养,各种机能失之推动及调节,故可出现不荣或不用的病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体失养及感觉运动失常的病理征象,如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甚至感觉障碍、肢体痿废不用等。

    病因病机

    • 吐血、便血、崩漏或外伤急性失血,可造成急性气血两虚,或亡阳,亡阴。但临床常见气血两虚多见于久病不愈,慢性失血,或脾胃虚弱,导致气血生成不足。可因气虚不能生血而致血虚,亦可因血虚不能载气而致气虚。

    临床表现

    •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爪甲颜色淡白,或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形体消瘦,手足发麻;舌质淡白,脉细无力。

    辩证施治

    • 气血两虚证多见于心系、肝胆系病证,可见于心悸、不寐、健忘、癫证、癫痫、眩晕、阳痿、郁证等。

    • 1.心悸

    •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 方药:归脾汤。

    • 2.不寐

    • 症状: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 方药:归脾汤。

    • 3.健忘

    • 症状:健忘失眠,心悸神倦,纳呆气短,脘腹胀满,舌淡,脉细弱。

    • 治法:补益心脾。

    • 方药:归脾汤。

    • 4.癫证

    • 症状:精神恍惚,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锐减,言语无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 方药:养心汤合越鞠丸

    • 5.癫痫

    • 症状:反复癫痫,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 方药: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 6.眩晕

    •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爪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 方药:归脾汤加升麻、葛根、柴胡。

    • 7.阳痿

    • 症状:阳痿不举,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 治法:补益心脾。

    • 方药:归脾汤。

    • 8.郁证

    • 症状: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 方药:归脾汤。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