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贵州疣螈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 中文名:贵州疣螈
  • 拉丁学名: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
  • 别名:苗婆蛇土哈蚧描抱石
  • 分布区域:贵州省、云南省
  • 界:动物界
  • 贵州疣螈介绍
    贵州疣螈(学名: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两栖类动物,蝾螈科疣螈属,中国特有种。贵州疣螈体长16—21厘米,尾长6—9厘米。体形和体表色斑与细痣疣螈相似,生活在高山小流溪附近。一般夜晚取食昆虫及其他小型动物(蛞蝓、小螺、蚌和蝌蚪等)为食。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频危。

    外形特征

    贵州疣螈

    贵州疣螈体长16—21厘米,尾长6—9厘米。体形和体表色斑与细痣疣螈相似,但背嵴棱及体侧疣粒是红色的,体侧还具有连续的红色纵线。背脊、头后侧及指、趾端为桔红色。体长16—21厘米。体形粗壮;头部扁平、顶部有凹陷,宽略大于长;吻短,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头两侧有显著的骨质棱脊,吻端的联结处略有凹陷;鼻孔较小,位于吻前端,颊部略向外倾斜,眼中等大,位于头侧,口角位于眼后角后下方,犁骨齿“八”形;舌略呈长椭圆形,约占口腔底部的一半,前后端与口腔底粘连,两侧略游离。四肢粗短,前后肢几等长,前肢贴体向前时,指端可超过鼻孔,达到吻端,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相遇;指、趾端钝圆,前肢4指,指长顺序为3、2、4、1,其中1、4指几等长。后肢5趾,趾长顺序为3、4、2、5、1,基部均无蹼。尾长短于头体长,尾基椭圆形向后渐侧扁,尾中段比前后段较高;肛孔纵裂。

    皮肤粗糙,头背、体躯及尾部有各种大小不一的疣粒。体侧延至尾前段各有一系列略呈方形密集的疣,连续隆起成纵行。腹面较光滑,细皱纹间有小疣粒。头背部及体腹部深黑褐色,吻及上下唇缘色较浅;颈后土黄色,背脊部及体两侧沿瘰疣部位有三条土黄色宽纵纹,在尾基部会合,整个尾部土黄色;体侧腋至胯部或多或少有土黄色斑纹;指趾端的背腹面生活时为桔红色。

    雄性第二性征表现在肛部呈丘状隆起,隆起处大而短,肛孔纵裂较长,肛裂内壁有乳头状突起。雌性肛部隆起小而高,肛裂短或略呈圆形,其内壁无乳突。卵为圆形,卵径2毫米,动物极为棕黑色,植物极为灰白色。卵胶膜白色透明,具有弹性。幼体头扁平,眼大,上唇褶发达,其两侧盖于下唇褶,背鳍褶宽,起于近头部。往体后逐渐加宽,至尾中段最宽;尾长9毫米,肋沟16条;有三对显著的外鳃,色较深,最长鳃丝达第五肋沟。头和体背面黄褐色,腹面黄白色,体背及背鳍褶上有黑褐色斑点。体长67毫米,尾长31毫米时的次成体已像成体,体背面有小疣粒,外鳃萎缩,仅留鳃迹;颈褶显著,躯干部的背鳍褶已消失,只在尾基部有之;肛部已呈隆起状;体背有三条浅黄色纵线,体躯背腹面褐色,指、趾端及尾部浅黄色。

    栖息环境

    贵州疣螈多生活在海拔1800~2300米山区的小水、缓流小溪流、小水塘及其附近,周围有杂草或矮灌木,溪底有淤泥或碎石细沙,水域岸边有阴湿草坡、多石缝、土洞。水中多藻类与水生植物,水深1米以下。

    生活习性

    贵州疣螈以陆栖为主,白天隐蔽在阴暗潮湿的上洞、石穴、杂草和苔藓、树根下。当雷雨天气,地面积水较多,此时白天出外活动者较多,夜晚多在草丛中觅食昆虫,蛞蝓,以及小螺、蚌和蝌蚪等小型动物。平时多在水域附近阴湿地方活动觅食,繁殖季节才进入水中。

    生长繁殖

    贵州疣螈4月下旬至7月为繁殖期,出现求偶行为,5~6月进入小水塘、浸水塘或小溪流内繁殖,然后雄螈产出精包粘附于水底基质上,雌螈再以泄殖肛腔将精包纳入体内。产卵于山区各种浅水水域中,也可产卵于水域边上大石块或大石板下的潮湿泥土表面。每个雌螈产卵数为49~94枚,平均78枚,在水城统计为8~222枚,平均121.5±7.81枚。卵单枚分散于水底,去膜卵径2.5毫米。动物极深黑色,植物极灰白色。孵化期平均(21.6天。8月底~11月初陆续完成变态,幼体全长一般在60毫米以上。幼体在水中生活,当年变态后在陆地上生活。贵州疣螈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贵州(威宁、毕节、水城、安龙、纳雍、大方)、云南(彝良永善)。

    有关种群

    贵州疣螈

    疣螈属有6种(亚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可分为2个种组。

    细痣疣螈种组(Tylototriton asperrimus group)包括海南疣螈(Tylototriton hainanensis),仅见于我国海南岛琼中和陵水;细痣疣螈(Tylototriton asperrimus)分为两个亚种,指名亚种(Tylototriton asperrimus asperrimus)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越南北部,文县亚种(Tylototriton asperrimus wenxianensis)分布于甘肃、四川、贵州地区,有时也独立成种,即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

    贵州疣螈种组(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 group)包括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多见于云南西部,在印度、尼泊尔缅甸北部、泰国也有分布;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仅见于贵州西部;大凉疣螈(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仅见于四川大凉山区。

    保护措施

    致危因素

    ①环境破坏及污染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因烧砖或提炼铅锌矿,贵州疣螈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与污染,成螈因栖息地毁灭而丧失生存场所,卵与幼螈因环境污染而不能发育。贵州疣螈

    ②人为捕捉:人类盲目的认为贵州疣螈可以治病,大量捕捉,导致数量减少。

    ③天敌:剖胃检查贵州当地蛇种,发现胃内容物有贵州疣螈的有王锦蛇玉斑锦蛇黑眉锦蛇锈链腹链蛇等,它们以疣螈为食物,对疣螈数量造成极大威胁。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21年2月,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2]

    濒危状况:中国物种红色名录:VU,IUCN红色名录:VU(2004)。

    管理规定:加强宣传教育,严禁捕捉成螈。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在主要产区建立以贵州疣螈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地方主管部门核发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利用许可证、配额、标识。

    种群动态

    贵州疣螈

    中国

    1994年4-7月贵州毕节城郊4次共统计到成螈320条;1994年5-7月贵州水城3次共统计到137条。胡思玉等1994年5月20日至6月1日在毕节市对贵州疣螈种群进行调查,先后共捕获贵州疣螈标本220条。辜永河等1994年从毕节、大方两地所采得贵州疣螈标本共113条。

    根据1994年4~7月在贵州毕节城郊7个产卵场每月统计一次雌雄性比,4次共统计到成螈320条次,雌:雄=1:3.6。根据1994年5~7月在贵州水城每月统计一次雌雄性比,3次共统计到137条次,雌:雄=1:3.03。

    全球:种群处于下降趋势。

    营养价值

    贵州疣螈鲜品中水的含量为75.74%,干样品中粗蛋白为42.60%,粗脂肪为9.40%,总糖为3.48%。氨基酸含量为348.37g/kg,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含量的50.39%,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4.01%。脂肪酸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丰富,含有2.74%的神经酸,对推迟人体衰老至关重要。贵州疣螈还含有丰富的钙、铁、锌、、铜、镁、锰等无机元素。贵州疣螈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比例合理,无机元素含量丰富,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1]

    参考资料

    [1] 贵州疣螈的资料[引用日期2015-08-25]

    [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引用日期2021-02-09]

    相关视频

    全部

    976次播放05:01

    方城小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贵州疣螈

    3.3万次播放05:01

    中国特有物种~贵州疣螈

    225次播放03:00

    这个丑家伙你见过吗?竟是我国保护动物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