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李泳森

原上海同济大学水彩画教授

  • 出生日期:1898年
  • 国籍:中国
  • 性别:男
  • 籍贯:江苏常熟
  • 中文名:李泳森
  • 代表作品:《白菊花》、《绣球花》、《钢铁厂的早晨》
  • 李泳森介绍
    李泳森(1898-1998),江苏常熟人。1920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图书部。1922年创八四年常熟美术学会,并举行美术展览。1924年回上海和丁光燮等创办《太平洋画报》。1928年进中国化学工业社任美术设计工作,丙同时进行西画风景写生和创作。抗战后受聘任苏州美专沪校主人既水彩画教授,后为该校副校长。解放后居留上海,1959年为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水彩画教授,同年又协助筹建上海轻工业学院美术专业建设工作。并兼任上海美专国画系、油画系、工艺美术系教学,1962年始退居在家,专门从事艺术创作。1998年离世。中国水彩画第一代先驱人物。

    人物简介

    李咏森(1898~1998),江苏常熟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此后毕生在上海工作。20世纪20~50年代,历任《太平洋画报》编辑、中国化学工业社美术设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案系教授、苏州美专沪校副校长等职。1953年后曾任上海轻工业局日用化学公司美术设计组组长、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教授、同济大学和新创立的上海美专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参与发起创立上海水彩画研究会和上海粉画学会,并分别担任名誉会长。精于水彩画,风格写实写意兼融。兼长工商美术设计和粉画。1988年,与夫人邵靓云上海美术馆举行双人画展,并因将展出作品中的一部分捐献给美术馆,而获得上海市文化局奖状。

    艺术生涯

    外滩的早晨

    李咏森1898年出生于江苏常熟。他自幼习画,跟郑天心先生学水彩,又与同学江寒汀同拜国画家陶松溪为师,虽中西画皆学,却独偏爱水彩。结果江成为花鸟画名家,李咏森画水彩画,沉湎于色彩斑斓的水彩世界,以水彩画名世。

    江寒汀曾回忆这段经历,说:“结果我画国画,李咏森画水彩画,在画种方面是分道扬镳了。”1919年,21岁的李咏森报考上海商务印书馆图画部,在几百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仅有的几名录取者之一。

    李咏森真正进入水彩画的堂奥还得益于著名画家颜文梁先生,他后来一再说:“是颜老把我带进水彩画的艺术宫殿。”颜文梁是我国水彩画的先驱者,他的画坚持写实,认为先有真实而后才能有美。

    1922年,刚过弱冠的李咏森与一批同道合者,组织了常熟美术协会,并准备以会员作品举办一次“常熟美术展览会”,以推动常熟新美术运动的发展。

    由于水彩画是舶来品,在当时还极少有人涉足,涉足者也水平有限,李咏森等人遂想请已崭露头角的颜文梁加盟。颜当时刚刚创办苏州美专,担任校长,闻听之下欣然允诺,与画友们携得意之作参展,其中颜的一幅粉画佳作《厨房》(曾在法国沙龙得奖),对李咏森影响最深,他反复观察临摹,又亲向颜文梁请教,颇受启发。颜文梁也十分赏识李咏森的才气,问他是否愿意进苏州美专深造,这样李就进入美专读书,成为苏州美专的第一届毕业生。李咏森与颜文梁亦师亦友,李写实风格的水彩画,颇受颜文梁影响。直到耄耋之年,李咏森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深,唏嘘不已。1995年,他的学生发起成立颜文梁艺术促进会,他任名誉会长。

    1960-80年代作品

    1924年,李咏森于苏州美专毕业后留校任教。此外,他还担任过中学美术教员、《太平洋画报》美术编辑、中国化学工业社美术设计师等。抗战期间,美专被迫关闭,李咏森深居简出,潜心作画。1936年至1940年是他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代表作是《百合花》。他先后与夫人邵靓云在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今第一百货公司)画廊和慈淑大楼(今东海大楼)展厅,举办了水彩画与工笔花卉山水联展,轰动一时,声誉鹊起,除非卖品外,所有作品均被中外人士收藏。邵靓云毕业于新华艺专,功力深厚,画展奠定了这对艺术贤伉俪在上海美术界的地位。

    1957年他参加了上海美术家协会。1962年他辞去教职致力创作。他常说:“我喜欢写实的风格,艺术概括的写实写景、有神、有味,能唤起心灵的真诚美。”代表作有《白菊》、《绣球花》、《绍兴戏台》、《南京扫叶楼》、《豫园点春堂》等。

    李咏森的水彩画《钢铁厂的早晨》,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曾作为华东地区仅有的两幅作品入选,以后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6年,90高龄的李咏森率队赴港举办水彩画展,香港各报对他的艺术造诣,评价甚高。在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其参展作品所到之处,无不轰动。日本《读卖新闻》发表的文章,题目是《中国水彩画界的最高峰》。他的《绣球花》、《芍药》参加汉城奥运纪念美展和日本东京都立美术馆国际美展,分别荣获金牌,由国际美术协会收藏,《秋菊》获亚洲水彩画展优秀作品奖。全国各大美术馆收藏他的多幅作品,光上海市美术馆就收藏有他的画作50多幅。

    李咏咏森从事美术教育,前后共计38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除在苏州美专上海分校任教外,李咏森还先后在上海美专、上海同济大学、上海轻工业学校等多所院校,执教色彩学和水粉画。他的《水彩画临本》、《水彩画技法》和《李咏森水彩画集》,在水彩画爱好者中广为流传,其中《水彩画技法》再版至17万册,大力推动了水彩画种的普及和发展。一些水彩佳作更被选入多种画集,或被有关报刊选登。

    创作观念

    庭院

    李咏森认为,写实派的画风,就是要在反映真实中,发现美、表现美,化平淡为神奇,所以在他的笔下,村舍、茅屋、田野、工厂、矿山、都韵味十足,富有美感和诗意,表现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情感。李咏森喜欢去工厂、码头、山村深入生活、去风景名胜之地写生,这成为他创作前的必修课,老友林风眠在上海时、常邀他一同出外写生。平时,每逢星期日,他也常去公园和郊外写生,即使在家也每天坚持静物写生两小时。他喜欢画的一些花卉、绝大多数他都亲自种植过,仔细观察它们从发芽、开花到落叶的过程,以及晨昏不同的光照变化情况,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而李咏森的水彩画才有这样独特的魅力。

    ​人物评价

    水彩画这种艺术形式刚进入中国,李老就对它一见倾心,他毕生矢志不渝地进行着水彩画的创作与教学工作。在当时,他与苏州美专的校长颜文梁因画结谊,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成为美专的首届毕业生之一,此后留校任教,获得相当高的声誉。他认为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颜色绘制的图画”,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正是基于这个认知,他将东西方的这两种绘画的技巧融于一体,从而创造出他那极为高雅隽永的个人风格。

    西湖白堤

    李咏森以其对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而论,当在水彩画的开拓。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颜色绘制的图画”,与中国画在某种程度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外来画种进入中国后,必会受到中国画气韵、传神、意境创造的影响,李咏森在这方面较为成功。其画融中西画技于一炉,以清新隽永、细腻高雅的写实之风名震遐迩,用笔爽快而深邃,用色透明而清丽、尤擅表现花卉景物和风景,讲究骨法用笔,不涂不改,点染成法,层次丰富。建国前,由于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能画水彩的人不多,画得好的就更少了。李咏森以其水彩创作的时间和理论,创作了一批水彩画佳作,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早期水彩画发展的轨迹,推动了中国水彩画事业的进步。

    得以亲炙教诲的学生一提起李老,无不感佩万分。学生邱国隆回忆说:“李先生慈爱关怀、使我难忘的是,在他担任沪校负责人时,有许多同学避难来沪,大部分交不起学费,我就有两学期未交学费。李先生和颜校长装作无事,从不向我要学费。还有两位女同学,也是免费学生。”“李先生教画时的耐心、热心、诚心,令人感动。他着着实实地做到了手把手教画。学生们画静物或风景,李先生在原画上指出不足之处以后,就让学生看他一笔一笔地改,具体地从步骤、轮廓、色彩、平衡对称及要避免之处进行指导,所以,李先生辅导的学生,进步都是较快的。”

    屋外

    李咏森是中国水彩画的开拓者,80多年的创作历程,早已确立了他作为绘画大师的地位,但他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老而弥进,而且为人和蔼可亲,有求必应,决不摆出一丝大师的架子,在李老百岁诞辰之际,上海有关方面为他举办学术研讨会,市委领导发来贺词,与会美术界人士纷纷发言,对这位百岁人瑞表示崇高敬意,对他毕生奉献美术事业和质朴谦逊、正直爱国的高尚品德,给予很高的评价,“李先生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功力深厚,为人正直,淡泊人生,实为当代值得称颂和赞扬的画坛寿翁”,他用生命的画笔铺陈了一个世纪的色彩。

    ​最后岁月

    1998年12月13日,李咏森病逝于上海,享年101岁。夫人邵靓云已于1984年病逝,一子四女事业有成。最近,李老的后人将其一生为美术事业奋斗的历史记录——2000余件档案资料,包括李老和夫人邵靓云的部分画稿,以及与友朋的来往信札、照片、各种获奖证书、出版的画册和著作等,全部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保存。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