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生川乌

毛茛目毛茛科植物

  • 中文名:生川乌
  • 拉丁学名:RadixAconiti
  • 别名:鹅儿花、铁花
  • 外文名:Aconite Root
  • 分布区域:长江中下游
  • 性情:喜温喜湿喜光一年生作物,具怕高温、干旱、怕涝等
  • 生川乌介绍
    生川乌,英文名AconiteRoot,别名鹅儿花、铁花,有大毒。生于山地草坡或灌丛中。栽培于平地肥沃的砂质土壤,主要栽培于四川。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北至秦岭和山东东部,南至广西北部。

    形态特征

    生川乌

    川乌,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少数贴伏柔毛。叶互生,具叶柄;叶片卵圆形,掌状3深裂,两侧裂片再2裂,边缘具粗齿或缺刻。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与小花埂上密生柔毛;花蓝紫色,萼片5,上萼片高盔状,高2~2.6cm,侧萼片长1.5~2cm;花瓣2,有长爪,距长0.1~0.3cm;雄蕊多数;心皮3~5。蓇葖果3~5个。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川乌为毛莨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肉质黄色,呈纺锥形或卵形,外皮黑褐色,下部有许多须根。川乌的适应性很广,在海拔1700~3000m地区都可栽培,属喜温喜湿喜光一年生作物,具怕高温、干旱、怕涝等特性。

    主要价值

    【拉丁名】RadixAconiti

    【来源】为毛科植物卡氏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采制】一般于栽培第二年6月中旬采挖,除去地上茎叶,吸取泥沙,将母根与子根分开,母根晒干后称为“川乌”。

    【性状特征】根呈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麻舌。

    【化学成分】总生物碱含量2.3%,1.0%,乌头碱0.3%。主要含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塔技乌头胺(talatisamine)、杰斯乌头胺(jasaconitine)、苯甲酰乌头胺(benzoylaconine)、苯甲中乌头胺(benzoylmesaconine)和苯甲酰下乌头胺(benzoylhypaconine)等。这类成分的分子结构中,因8位基的乙酰化和14位的羟基芳酰化,因而呈现强烈的毒性,是乌头中的主要毒性成分。

    【功能主治】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病症。一般炮制后内服。生川乌酊外用能刺激皮肤,继而产生麻木感,故外用作某些神经痛及风湿的镇痛剂。

    【禁忌】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类同用。【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用法用量】多在炮制后用。一般在中药的配方里,川乌的用量多为15~30g。剂量最好不要超过60g。使用的关键是久煎,最好煎煮两个小时以上,可以有效地降低毒性。另外同干姜、甘草同用,也可降低毒性。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制作方法

    制川乌:将原药材拣净,放缸内或其它容器内,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次,漂至口尝稍有麻辣味时取出;在浸漂过程里如发现有裂口破烂时可加些白矾;另外用甘草、黑豆煎汤,加入漂过的川乌,煮透,至内无白心时取出,去掉药渣,晒至半干,闷润后切片、晒干即可(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有些地区加甘草、鲜姜等辅料与草乌同蒸;有些地区分别用豆腐、甘草、金银花、鲜姜或皂角等辅料与草乌同煮。

    生川乌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川乌总碱可显著抑制大鼠角叉菜胶、鲜蛋汤、组织胺以及5-羟色胺引起的足肿胀。

    2、扩血管、降压作用:川乌和乌头碱均可扩张血管,起一过性降压作用。

    3、川乌有镇痛、局麻作用:乌头碱系生物碱是其有效成分,上述作用均是中枢性的。

    4、强心作用与毒性:川乌水煎剂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但川乌具有很强的毒性,乌头碱过量造成中毒时,首先使心搏增强,继而引起传导阻滞而心率不齐,最后心脏停止于舒张期。乌头碱类引起恒温动物急性中毒的表现位呼吸兴奋、流涎、运动麻痹、末期痉挛、呕吐样开口运动,称为乌头碱症状。

    生川乌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后生皮层为棕色木栓化细胞;皮层薄壁组织偶见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类长方形、方形或长椭圆形,胞腔较大;内皮层不甚明显。韧皮部散有筛管群;内侧偶见纤维束。形成层类多角形。其内外侧偶有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木质部导管多列,呈径向或略呈“V”形排列。髓部明显。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粉末灰黄色。淀粉粒单粒球形、长圆形或肾形,直径3~22μm;复粒由2~15分粒组成。石细胞近无色或淡黄绿色,呈类长方形、类方形、多角形或一边斜尖,直径49~117μm,长113~280μm,壁厚4~13μm,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较稀疏。后生皮层细胞棕色,有的壁呈瘤状增厚突入细胞腔。导管淡黄色,主为具缘纹孔,直径29~70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于端壁或侧壁,有的导管分子粗短拐曲或纵横连接。

    (2)取本品粉末约5g,加乙醚30ml与氨试液3ml,浸渍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液6ml,蒸干,残渣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10滴与0.1%麝香草酚酞甲醇溶液2滴,滴加氢氧化钾饱和的甲醇溶液至显蓝色后,再多加4滴,置水浴中加热1分钟,用冷水冷却。滴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2~3,加三氯化铁试液1~2滴与氯仿1ml,振摇,下层液显紫色。

    (3)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ml与氨试液0.5ml,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硫酸液(0.25mol/L)20ml,振摇提取,分取酸液适量,用水稀释后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ⅤA)测定,在231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生川乌

    栽培技术

    川乌为块根植物,对土壤选择较为严格,应选择阳坡地段地势较高,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水源方便,能排能灌,在海拔1800~2600米地区,中性反应的油沙土和白沙土及灰汤土栽培最为适宜。种植后生长良好,植株健壮,支根多,病害少,块根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川乌切忌连作,前作最好是洋芋和玉米地块为宜。要合理轮作,否则易产生病害,严重影响产量。

    整地

    川乌对整地要求严格,洋芋、玉米收获后,应及时耕翻、坑土,使土壤充分熟化,增加肥力,减少病虫害。播种前再抄犁2次。曝晒数日打,使土壤充分匀细、疏松、做到地平垡子细。理:按东西向每墒2米宽,拉直绳子,两头插稳木桩再开沟,沟宽30公分,沟深20~30公分,播种后,依次按相同方法和距离进行理墒。

    播种节令

    根据几年试验结果及经验,最佳播种节令为11月初中旬,“立冬”节为宜,最迟11月底,过早过迟都会影响产量。

    播种方法

    川乌块根的大小关系着产量的高低。根据几年的试验结果:播种块根以每公斤150个为宜,每亩播种量100~120公斤,过大过小产量都不理想。过大收获时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减去播种量,其产量还不如150个的,过小虽然单位面积的播种量减少,但由于母体养份供应不足,幼苗细弱,长势差,产量低,经济效益也不好。

    播种方法采用开沟条播,沟深18-20公分,块根按大小分开播种,注意播种时块根"倒栽"芽向下,根向上,这是高产措施之一。播种时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1500-2000公斤,磷肥50公斤,最好是两种肥拌合后施用,尿素6公斤,施后再盖上一层3~5公分的细土。

    每亩以15000株为宜。具体方法是:每墒墒宽2米,播种8行,墒间沟宽33公分,行距30~40公分,株距18~20公分,过密通风透光条件差,下部叶片白粉病严重,个体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低,质量也不好;过稀虽然个体生长发育良好,但群体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好。

    合理追肥

    幼苗有6-8片叶子时,追施第一次厩粪水,具体方法是:先把优质的羊、猪粪泡成粪水,然后以50公斤清水兑6~8公斤粪水或兑尿素0.3~0.5公斤施用。施用的原则是:浓度要稀,施用量要大,既施了肥又抗了旱。第二次追肥在植株开花前15~20天进行,每亩施复合肥30-33公斤。具体方法是:干旱时水施,以50公斤清水兑复合肥0.5~0.6公斤,浇施在植株的根部。下雨后,地块潮湿,可干施,先用锄头将行间掏成小沟,把复合肥施入沟内,再盖上泥土减少肥效损失,提高利用率。

    合理灌溉

    播种后出苗困难的,要合理灌水才能保证苗齐,出苗以后,整个生长发育时期都需要经常保持湿润环境,过干或过湿都会使川乌生长不良,特别是在春旱十分严重地区,为了保证川乌生长发育期间获得充足的水分,应适时灌溉,但不能渗灌。

    中耕管理

    1、幼苗出土前,应将墒面上大土块抓入沟内,用锄头打碎,然后把沟内的泥土完全提到墒面上。"雨水"节前后,幼苗全部出土,如发现病株,应拔出浇毁,利用预备苗带土移栽,时间宜早不宜迟。

    2、雨水落地以后,杂草易于生长,应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地无杂草,沟无积水。开花前中耕一次,使块根迅速生长。

    3、修根是栽培川乌的特殊管理措施,是提高产量、质量,促进块根肥大的根本措施。一般应修根两次:第一次是"春分"节后,株高50公分左右进行。这时植株茎秆基部已生育小川乌块根,用心脏形铁铲,把植株附近的泥土刨开,露出茎基和母根,每株只留母根两边较大的块根8~10个,把侧生在茎基和母根上较小及多余的削掉,然后将刨出下一株的泥土覆盖在上一株的塘内,再修下一株,第二次修根在"芒种"节进行,但泥土不能刨得过深,必须削去基部上新生的小川乌。每次修根应注意不损伤叶片和茎杆、割断须根,否则影响块根生长膨大。

    4、封顶打杈为了抑制川乌地上部分徒长,让养份集中于地下块根。根据几年的试验结果,封顶打杈的产的产量高,质量好。其具体方法是:一般在植株现花蕾时开始打尖,最迟在开花时必须打尖,每株留叶20-25个,经过打尖后的植株,又会长出腋芽消耗养份,应随时摘除,但摘芽时不要伤害老叶,以免影响光合作用,总之应做到地无乌花,株无腋芽。

    适时收挖

    11月是最佳收获期,否则块根出芽会影响产量和质量,如作种影响出苗,晒商品药容易空质量下降。

    防治方法

    川乌的病害很多,虫害很少。发现的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白粉病等。现将病害的主要特征和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1、霜霉病:苗期较为普遍,植株发病时,以叶片背面有一层霜霉层为主要特征。霉层初为白色,后变为灰黑色,致使叶片枯黄而死。一般常见于晚秋低温多雨、多湿时,发病迅速而严重,造成植株死亡。防治方法:苗期拔出病株烧毁,病窝用石灰消毒后补苗,可用1:1:200倍的波尔多液喷施预防,发病时可用25%的多菌灵500-800倍液,实行叶面喷施防治。

    2、菌核病:是川乌生长后期最严重的病害,在6至7月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病。植株受害后,茎基先呈褐色,很快长出白色系状菌,当环境适宜时,病菌很快扩大,并逐渐形成菌核,菌核为白色小粒,在病症表现的同时,植株开始凋萎,病部软腐,最后全株死亡。防治方法:与霜霉病相同,拔除病株,采用波尔多液、多菌灵喷施。

    3、白粉病:植株叶片受害时,初期出现圆形白色状霉斑,后扩连片,使叶片布满一层白面状的霉层。此霉层为病原菌的菌丝或分生孢子,霉层中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子囊壳,破袭后散出了囊孢子危害植株。此病常在高温干燥或施氮肥过量,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环境发生。防治方法:发病前,用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发病时,用25%粉锈宁或50%的甲基托布津,1:500至800倍液喷施防治。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