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露兜树科

露兜树科

  • 中文名:露兜树科
  • 拼音:lù dōu shù kē
  • 拉丁学名:Pandanaceae R. Br. (1810)
  • 命名者及年代:Pandanaceae R. Br. (1810)
  • 分布区域:产广东、福建等省以及亚洲热带其他地区及澳大利亚
  • 露兜树科介绍
    露兜树科(学名:Pandanaceae),单子叶植物纲槟榔亚纲的一科。乔木或灌木,直立,有时藤本,当具有坚强的气生根时,即将树干举离地面,此气生根也可自树枝发生。叶常螺旋状3~4列,集生枝梢,线形,无叶柄,纤维质和革质,有强龙骨凸起,大都沿龙骨和边缘有小刺。雌雄异株,圆锥花序或成密集的花簇,花被片仅存遗迹或缺,花序初时为佛焰状或叶状苞所包,雄花几乎难以各个区别开来,雄蕊多数,花丝分离或结合,雌性肉穗花序简单,雌蕊多个结合成束,或为单个,子房上位。1室,有1至多数的倒生胚珠。果实为聚花果,由多数核果状或木质果集合而成。有3属800种,为东半球热带产物,也有少数见于亚热带,大都在海岸或沼泽地生长。中国有露兜树属及藤露兜属两属。

    形态特征

    露兜树

    常绿乔木,灌本或攀援藤本,稀为草本。茎多呈假二叉式分枝,偶呈扭曲状,常具气根。叶狭长,呈带状,硬革质, 3-4列或螺旋状排列,聚生于枝顶;叶缘和背面脊状凸起的中脉上有锐刺;叶脉平行;叶基具开放的叶鞘,脱落后枝上留有密集的环痕。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序腋生或顶生,分枝或否,呈穗状、头状或圆锥状,有时呈肉穗状,常为数枚叶状佛焰苞所包围,佛焰苞和花序多具香气;花被缺或呈合生鳞片状;雄花具1至多枚雄蕊,花丝常上部分离而下部合生成束,每一雄蕊束被认为代表一朵花,花药直立,基着,2 室,纵裂,无退化雌蕊或极少;无退化雄蕊或有不定数的退化雄蕊包围雌蕊基部;花柱极短或无,柱头形态多样;子房上位,1室,每室胚珠1至多粒,胚珠倒生、基生或着生于边缘胎座上。果实为卵球形或圆柱状聚花果,由多数核果或核果束组成,或为浆果状。种子极小,有油质的胚乳和微小的基生胚。x=30。

    本科植物雄花界线难以分清,一般认为一雄蕊束为一朵花;又有认为具离生花丝的单个雄蕊即是一朵花。

    地理分布

    本科共3属,约800种。我国有2属,10种,2变种,分布于北纬约16°-25°(西藏南部达北纬28°)之间,东起台湾、福建一带,南沿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西藏等省区边境线,西达西藏南部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北至云南(腾冲)、贵州(荔波)、广西(阳朔)、福建(厦门)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台湾有2属。

    生长环境

    本科大多数为海岸或沼泽植物,在我国多散生热带至南亚热带林中,为东半球热带特征植物。广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热带地区,少数生长在暖温带。

    本科两属

    藤露兜树属

    雌花有退化雄蕊;分离或合生成束的1室子房内多数胚珠着生在3至多个侧膜胎座上;果为浆果状。

    露兜树属

    雌花无退化雄蕊;分离或合生成束的1室子房内有一个着生于近于基底胎座上的胚珠;果木质或核果状。

    相关类群

    黑三棱科 Sparganiaceae

    香蒲科 Typhaceae

    经济价值

    露兜树产广东、福建等省以及亚洲热带其他地区及澳大利亚。叶纤维可编制工艺品,花含芳香油,根含酚类氨基酸、糖类,花和根药用,主治肾炎、水肿,叶芽也可清热解毒,治恶疮。

    为很好的滩涂、海滨绿化树种,也可作绿篱和盆栽观赏。

    科属争议

    有不少植物学者将本科和香蒲科、黑三棱科组成露兜树目(Pandanales),但A.克朗奎斯特将它单独成一目。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