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扬两优6号

江苏农科所选育的两系杂交水稻

  • 中文名:扬两优6号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
  • 纲:单子叶植物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属:稻属
  • 扬两优6号介绍
    扬两优6号,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秀水稻两系杂交种。2003年江苏省、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05024。

    特征特性

    扬两优6号长成图

    该品种属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4.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7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尖带芒,后期转色好,株高120.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6万穗,穗长24.6厘米,每穗总粒数167.5粒,结实率78.3%,千粒重28.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8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0%,长宽比3.0,垩白粒率14%,垩白度1.9%,胶稠度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7%。

    产量表现

    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A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7.8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88%(极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28.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82%(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4%。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7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73%。

    栽培要点

    1、育秧:适时播种,湿润育秧秧田每亩播种量10公斤,旱育秧秧田每亩播种量15公斤。

    2、移栽:一般秧龄35天左右移栽,适宜栽插密度1.8~2万穴,每穴4~5个基本茎苗。

    3、肥水管理:一般每亩施纯氮12.5~14公斤,采用前重、中稳、后补平衡的策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适时搁田。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阶段干湿交替。

    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

    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中抗白叶枯病,感稻瘟病。适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关报道

    湖北省仙桃市三伏潭镇红阳村凉风习习,由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有限公司组织的中稻“扬两优6号”现场观摩会在这里召开。该村种植大户樊友言望着自家100多亩金灿灿的中稻,高兴地对现场参观的各地代表说:“这个种子真是好,优质、高产、抗虫,今年这里大规模的稻飞虱就没有影响到我的田。种水稻这么多年,我还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种子,你们一定要宣传下,让农民兄弟都去种,确实值得种。”

    “扬两优6号”是该公司继“两优培九”之后再推出的中籼超级稻换代组合。已分别通过江苏、湖北、河南、贵州等省及国家审定。2006年被湖北省农业厅列为主推品种。近一两年来,鄂东地区推广扬两优6号“一种两收”轻型栽培模式达1万多亩。全年单位面积产量基本可以达到或超过双季稻常规产量,实现“吨粮”目标。

    经过2年多的试验示范及研究表明,扬两优6号具有再生力强、产量高、增强优势、高产高效、节约成本等特点。 “扬两优6号”助农民增收了1个亿。

    本报讯 昨日,由市农科院承担的“优质两系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中试与示范”项目通过农业部专家组验收。该项目在实施期间,先后示范推广面积264.52万亩,促进稻谷增产7935.6万公斤,带动农民增收1.19亿元。

    验收专家组成员、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推广处处长赵耀辉说,“扬两优6号”已被列为长江流域水稻优势产业带主导品种,能够在试验期间积极推广应用,充分表明了该品种的优越性。

    2005年湖北审定,编号:鄂审稻2005005

    品质产量:2003~2004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4%,整精米率58.8%,垩白粒率14%,垩白度2.8%,直链淀粉含量15.4%,胶稠度83毫米,长宽比3.1,主要理化指标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80公斤,比对照Ⅱ优725增产4.87%。其中:2003年亩产558.73公斤,比Ⅱ优725增产10.74%,极显著;2004年亩产552.86公斤,比Ⅱ优725减产0.47%,不显著。

    特征特性:株型适中,叶片挺且略宽长,叶色浓绿,叶鞘、颖尖无色。抽穗至齐穗时间较长,穗层欠整齐,穗部弯曲,谷粒细长有中短芒。分蘖力及田间生长势较强,耐寒性一般,后期转色一般。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3万,株高117.3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59.8粒,实粒数124.0粒,结实率77.6%,千粒重27.43克。全生育期138.6天,比对照Ⅱ优725短2.1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穗颈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1、适时稀播,培育多蘖壮秧。鄂北4月中旬播种,江汉平原、鄂东4月下旬播种。秧龄30~35天,及时移栽。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亩插1.8~2.0万穴,基本苗8~10万。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3~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8。有机肥和复合肥作底肥,插秧5~7天后亩施尿素5~7.5公斤作分蘖肥,适量施用保花肥。浅水勤灌,适时分次晒田,收割前一周断水。4、注意防治稻瘟病、稻曲病和螟虫等病虫害。5、适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

    6、品种名称:扬两优6号

    审定编号:豫审稻2004006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品种来源:广占63-4S×扬稻6号

    特征特性:属中熟两系杂交籼稻品种,生育期145天。幼苗叶鞘绿色,叶片浓绿色,叶片形态直立,叶略宽,叶势平展,株型较紧凑,株高113cm;穗长25cm,穗弧形,穗分枝较多,穗粒数160~190粒,结实率85%,粒金黄色,细长,千粒重28.5g。

    品质分析:2001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测试中心(杭州)品质分析:糙米率80.1%,精米率73.8%,整精米率71.5%,粒长6.6mm,长宽比3.1,垩白粒率10%,垩白度0.7%,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79mm,籽粒蛋白质含量9.6%,直链淀粉含量15.0%。

    抗性鉴定:2002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对稻瘟病ZB5、ZD1、ZE3、ZF1、、ZG1五个生理小种表现高抗(0级),对ZC15小种感(5级);对白叶枯病菌群Ks-6-6、Px079、Js49-6、浙173表现抗(1级);对穗颈瘟表现抗(1级),抗倒性较强。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豫南稻区中籼区域试验,8点汇总平均亩产稻谷638.4kg,比对照一豫籼3号增产9.6%,比对照二汕优63增产2.7%,居12个参试品种第2位;2002年续试(A组),8点汇总平均亩产稻谷586.3kg,比对照一豫籼3号增产19.7%,比对照二Ⅱ优838减产0.2%,居11个品种第2位。

    2003年参加豫南稻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5.9kg,比对照Ⅱ优838减产3.0%,居7个品种第5位。

    适宜地区:豫南籼稻区种植,一般亩产600 kg。

    • 分类名称:水稻

    • 品种名称:扬两优6号

    • 国家级审定编号:苏审稻200302

    • 品种来源:广占63-4S×扬稻6号

    •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1)江苏省区试表现:株型集散适中,茎杆较粗,剑叶挺直,分蘖性较强,叶色较深,穗大粒多,抗倒性好,接种鉴定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纹枯病,后期熟相好。每亩有效穗15-16万,每穗实粒数155粒左右,结实率83%左右,千粒重28-29克。株高12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42天左右,较汕优63长1-2天。该组合产量水平较高,稳产性较好,米质优,抗病性好。糙米率80.6%,整精米率67.4%,长宽比2.9,垩白粒率22%,垩白度2.3%,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4%,米质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1)江苏适宜种植地区: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旬播种,每亩秧田用种量水育秧为10公斤,旱育秧为2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0-1.5公斤。适时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35天,每亩大田栽插2万穴,基本苗每亩6-8万。大田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施肥原则为前重、中控、后补。基面肥占70%,分蘖肥占15%,平衡肥占5%,穗肥占10%,并注意配合施用好磷钾肥。水浆管理应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当每亩茎蘖苗达到够穗苗的80%时,开始分次搁田,每亩有效穗控制在16万左右。收割前一周断

    产量表现

    2001-2002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34.2公斤,较对照汕优63增产5.69%,两年均达极显著水平,分列第三位和第四位。2002年在区试同时组织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3.0公斤,较对照汕优63增产9.15%。在2001-2002年两年贵州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27.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在2002年生产试验点中,平均亩产507.1公斤,比对照增产20.7%。

    适应区域

    适宜在江苏省中籼稻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和贵州省迟熟杂交籼稻区种植。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