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

  • 中文名:急性脑梗死
  • 季节分布:四季
  • 是否传染病:否
  • 症状表现: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
  • 显状部位:脑部
  • 急性脑梗死介绍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急性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急性脑梗死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可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导致相应支配区域的脑组织软化、坏死。急性脑梗死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一侧偏盲,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急性脑梗死主要使用溶栓治疗及对症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并发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肾功能障碍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急性脑梗死经及时有效治疗,预后较好;若治疗不及时或症状较重则预后较差。

    就诊科室

    • 神经内科或内科、急诊科

    病因

    • 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 高血压。

    • 冠心病。

    • 糖尿病。

    • 高脂血症。

    • 吸烟、饮酒、肥胖。

    • 高半胱氨酸血症。

    症状

    • 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 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一侧偏盲,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

    检查

    • 确诊急性脑梗死依靠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等。

    头颅CT

    • CT扫描是诊断脑梗死较方便、价廉的检查,它可明确脑组织坏死的部位、大小、脑水肿的程度等,有助于诊断及治疗;但脑梗死CT显影较迟,可做出血的鉴别诊断,非急性脑梗死的首选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

    • 该检查可弥补头颅CT在24小时内不能发现病灶及对某些部位病灶显示不良的缺点,尤其是磁共振血管成像能显示较大的闭塞血管,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脑血管造影

    • 该检查可发现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部位,在早期(发病6小时以内)可直接将溶栓药物注入狭窄或闭塞处进行溶栓;其缺点是有一定的损伤和并发症。

    诊断

    • 医生诊断急性脑梗死,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等确诊。

    • 临床表现: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一侧偏盲、昏迷不醒等。

    • 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可明确脑组织坏死的部位、大小、脑水肿的程度等。

    • 脑血管造影:检查可发现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部位。

    鉴别诊断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容易与急性脑梗死混淆,这些疾病有脑出血、脑肿瘤等。

    • 如果出现以上类似的表现,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请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医生主要通过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等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诊断。

    治疗

    • 急性脑梗死主要使用溶栓治疗及对症治疗。

    溶栓治疗

    • 即发病后3~6小时以内进行。

    • 可静脉给药溶栓,也可动脉给药溶栓,动脉溶栓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 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 溶栓治疗的主要危险性和副作用是颅内出血,心源性栓塞者脑出血的机会更高。

    对症治疗

    • 调整血压:脑梗死时要慎重使用降压药,如血压为150~160/100mmHg时不需要使用降压药。血压降得过低可加重脑缺血。

    • 保持呼吸通畅: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 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应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肾功能异常者可用甘油果糖和速尿。

    • 应用脑保护、神经营养、清除自由基、改善脑供血的药物。

    • 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

    • 防止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制剂。

    • 大面积脑梗死水肿严重出现脑疝时需考虑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

    • 早期活动:每2小时翻身拍背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避免受压和压疮形成。

    • 加强营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行鼻饲、静脉高营养等,给患者创造恢复的条件。

    危害

    • 急性脑梗死中脑干梗死及大脑大面积梗死随水肿加重可能出现脑疝,危及生命;也可并发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肾功能障碍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预后

    • 急性脑梗死经及时有效治疗预后较好,若治疗不及时或症状较重则预后较差。

    预防

    • 积极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半胱氨酸血症等疾病。

    • 戒烟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肥胖。

    参考文献

    • [1] 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 [2] 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 [3] Kasper ,Fauci ,Hauser ,et al.哈里森内科学:神经系统疾病分册。第19版。王拥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