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市场调节

宏观调控手段

中文名:市场调节 外文名:market regulation 别名: 调节:价值规律 符合:商品经济 领域:经济 促进:促进竞争
市场调节介绍
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经济的运行。即由供求变化引起价格涨落,调节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的分配,调节生产和流通。符合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能够比较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直接联系起来,促进竞争。但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一面,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调节。

简介

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调节。是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当商品的生产超过需要时,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当价格跌到价值以下时,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商品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使市场上供给减少,求大于供,价格又会回升。

解释

市场: 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亦作商品买卖的场所。反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关系。可按商品品种、地区、行业、发达程度等分类。随着商品交换和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直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现象。

调节: 1、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2、整治﹐调理。3、使曲调合于音律。4、指阴晴风雨调匀而适度。

条件

价格可以自由运动,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涨落。

商品货币形式是社会资源分配的基本的和积极的工具。

生产者有权根据市场价格变化进行生产。

消费者有权根据市场价格和自己的货币收入状况选购商品。

作用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则上涨,这时商品的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当某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引起需求量的增加和供给减少。

调节经济资源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间的分配。

调节物质利益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分配。

可以促使企业开展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可以激励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具有生机和活力。

调节经济资源在社会各方面间的分配。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税率和利率等经济参数诱导经济资源流动,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

调节物质利益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分配。

市场调节以利益诱导为基本手段,任何经济参数的变化都会引起物质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

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使社会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得到调节,使生产和需要趋向平衡;

市场调节能灵活地反映和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引导生产和消费,促使企业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

可以促使企业开展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可以激励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具有生机和活力。

面临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是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与组合。对于市场调节的功能,已是家喻户晓。但是,对其弊端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比如,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大多属于公共物品,它没有进入市场而具有外部效应,即经济人的行为对环境作用产生的效果,并没有通过交易方式(成本—效益)反映出来,在这方面市场失灵了。

缺陷

一般来讲,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以下缺陷:

第一,单纯的市场调节难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容易造成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市场调节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波动来实现的,由于单个生产者对经济总体及有关市场信息的掌握是有限的,对未来看法往往出现偏差,个别企业的计划难以简单地自发综合为全国统一的计划,决策者之间很难相互协调。

比如,他可能仅仅了解区域市场的有关商品供求及价格状况,但难以了解全国市场的状况,很可能盲目生产,导致过剩或不足,而当这种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经济波动甚至经济危机,导致社会财富的浪费和生产力的倒退。这就要求政府提供计划指导,并通过财政、金融政策进行调节,平抑经济周期,避免经济较大波动。

第二,单纯的市场调节难以解决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这里有两种情况。首先,市场经济中各个商品生产者基本上是根据价格进行决策,但价格所反映的供求关系往往是短期的,而不能反映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要求。如果任凭生产者根据这种价格变化进行决策,很可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比如,某些产品特别是高科技新产品,潜在需求很大,对未来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但它尚未被人们所认识,需求不大,价格不利,所以生产者往往不愿意进行投入,如果政府不进行指导或实行优惠政策,就有可能影响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最佳结构。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基础性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投资规模大,投资期长,个人和企业无力承担,也要求政府承担或实行倾斜政策,否则也会影响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最佳结构。

第三,单纯的市场调节无法解决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影响社会的整体效益。经济的外部性是指有些经济活动的社会效果同个体效果之间,社会成本同个体成本之间存在差别。就是说,对个体有利的经济活动,不一定也对社会同样有利,甚至可能造成损害。例如,化工厂生产化工产品,利润颇高,但排出的污水却污染了河流,不仅使在同一条河流取水的食品工厂无法生产,也影响了广大群众的饮水安全。

相反的情况是,有些项目可能社会效益很好,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好处,但在企业内部的经济核算上并不理想。以上两种情况都不能单纯地通过市场调节得到解决,最终必将影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非市场方式进行调节和引导。比如,用行政规划限制某些污染行业的发展,或征收排污费用以治理环境、补贴受影响的厂家和居民等。

第四,单纯的市场调节容易导致垄断的产生,难以保证竞争机制的正常作用,从而影响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但竞争并不具有自我持续的特性。完全的自由竞争,其结果必然是垄断的产生。

比如在某些规模经济意义显着的行业,规模越大,竞争力越强,最终通过“大鱼吃小鱼”的合并过程,形成几家大企业垄断的局面,而这些垄断企业通过垄断原料、垄断技术、垄断价格等手段操纵市场,使竞争机制失去效力,最终损害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因此,反对垄断,保证公平竞争,是政府行政干预的重要内容和必不可少的职责。在市场体系不发达的国家,竞争的作用还受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秩序不健全的制约,因此,政府还承担着培育和组织市场的重要职责。

第五,社会公共产品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来进行分配。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产品,其特点是无法分成若干份额,分别划归为某些个人或企业消费,而拒绝其他个人或企业消费,消费的增加也不会引起社会边际成本的增加,这就是所谓公共产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和受益的不可阻性。

比如气象台通过电视网公布的天气预报,所有收看电视的人都可受益,究竟是5000万人收看还是5亿人收看,并不影响当日预报播出的成本,也无法向收看人单独收费。公共产品的例子还有国防、警务、环境保护、某些公共设施等。还有不少产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也具有上述某些特征。这些产品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是无法解决的,一般由政府承担,纳入财政职能范围,有的要由政府定价和实行亏损补贴,以保证社会得到足够的公共产品。第六,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容易产生收入不均和两极分化现象。

市场竞争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原则,同时也承认不公平和机遇的存在。在任凭市场竞争自由发挥作用的经济中,一是由于生产者占有的生产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不同,一进入市场就决定了竞争的胜负,同时与市场波动相关的风险性因素也会影响竞争的胜负。因此,会造成收入差别扩大和两极分化现象,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安全和稳定。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各种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防止收入差距扩大和两极分化,并实行必要的社会保障。总的来说,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并不是尽善尽美的,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决定了单纯的市场调节不足以保证社会资源达到最合理的配置,也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由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市场调节

首先,一些生态资源(如空气、河流、海洋等)不存在产权或产权模糊,影响人们对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和投资的积极性,容易引起普遍的短期行为;

其次,一些生态环境资源形成不了市场,或者是市场竞争不足,没有价格或价格偏低,造成了过度利用和浪费;

第三,由于多数生态资源具有类似于公共物品的性质,如清洁的空气、自然水源、野生动物等,其使用和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无法由市场自发地提供,由此导致有些厂家无所顾及地向空气中和河水中排放废气和废水,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于是导致在市场调节作用下,作为公共物品的自然环境,谁都可以污染,污染了也可以不承担相应责任,治理污染又出现“搭便车现象”,有的人甚至甘愿冒着道德风险去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市场调节是与为利润而生产相适应的一种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它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看似无规则的经济行为通过市场调节的作用,总体上将呈现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果,使资源达到最优组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调节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的失灵,易形成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市场调节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却难以顾及全局利益与长远利益。市场调节不仅激励不到和解决不了最紧迫的生态问题,反而随着自身的发展,使这个问题进一步恶化。“市场万能论”并不万能,在调节经济上市场的确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但由于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自发性、盲目性、分散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证券问题

市场调节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市场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十多年来,深沪股市经常表现出暴涨暴跌的市场运行态势,股票估值要么低于海外新兴市场甚至成熟市场的水平,要么高于海外成熟市场股票估值水平的2~3倍,较少处于合理的投资区域。在极具投资价值的低点时,深沪股市往往缺乏市场反弹的力量;在极具投机风险的高点时,深沪股市往往缺乏市场自我调整的力量。

二是行政调节股市的迹象较为明显。由于深沪股市市场调节机制缺失,基于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考虑,管理层在万不得已的时候采用了一些行政调控市场的手段。这种调控有时增加了中国股市运行的“政策市”的色彩,但有时未必能达到调控目标。

缺乏有效的自我稳定与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因。

中国证券市场缺乏有效的自我稳定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市场,市场机制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市场机理需要反复磨合才能发挥作用。中国证券市场设立至今只有十几年,还处于“新兴+转轨”的阶段,市场机制的形成和作用机理的磨合都处在初级阶段,市场稳定与市场调节离有效性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2、市场运行环境的急剧变化,影响了市场稳定与调节机制作用的发挥。中国证券市场设立和运作十多年来,也是中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十几年。这些变化都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运行产生了直接的或间接的、重大的或细微的、短期的或长期的影响,从而使得中国证券市场自身脆弱的稳定与调节机制更难以发挥作用。

房地产业

房地产行业一直以来是最市场化的行业,没有准入限制,没有资格限制,而由于竞争激烈,开发商日子不好过,房价在过去许多年并没有大幅度上涨,但恰恰从2004年开始,国家开始调控这个行业,土地信贷控制得很厉害,供给预期减少导致了房价的催升。房价出现调整是经济规律使然,而非政策调控,也就是说即使房地产政策放松,房价仍将下跌,同股市一样,政策逆着市场规律不会见效。

如果政府不救市,市场的低迷必然导致新开工面积的下降以及房地产投资额的降低,也将导致二到三年后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减少,从而短期内房价的调整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就成为下一阶段行业健康发展的新的基石,这个过程中房地产企业优胜劣汰,房屋质量将进一步提升,购房者得到实惠。

而关键是地产行业很难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调整,已经陆续有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来保护这个行业,我们估计长则在上半年,政策放松结果有两个:一方面土地和信贷的放松将增加供给,将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按揭政策的放松将继续吹泡沫,理性的调整无法实现;所以我们认为政府不需要也不应该救市,也许救市就是害市。

综上分析,如果政府不救市,尽管短期内情绪可能更悲观些,但我们可以乐观地看中长期;如果政府救市,短期可能乐观,但中长期会悲观。

相关资讯

《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出台十年后,北京市又诞生一部事关物业管理的重磅法规——《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并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首次规定前期物业服务合同期限最长不超过二年、首次提出可组建过渡性质的物业管理委员会、首次明确停车位应当优先提供给业主……这些具有突破性的新规,将推动本市小区物业管理在法制框架下更好地解决现实难题。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