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琅邪王氏

中古时期中原的名门望族

中文名:琅邪王氏 外文名: 别名:琅琊王氏 地址:琅邪临沂 评价:累世之美
琅邪王氏介绍
琅邪,今作琅琊,琅琊临沂是琅琊王氏的郡望。曾置琅琊国、琅琊郡等,治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范围涵盖临沂、日照、诸城,以及青岛市黄岛区南部。琅邪王氏自汉代谏议大夫王吉以下。琅邪王氏自两汉以来是世代的儒学大族。琅玡王氏家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琅玡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如林,几乎没有哪个士家大族勘与琅琊王氏比肩,能在这方面勘与王家并称的,只有陈郡谢氏。

基本介绍

书名,琅琊是王姓的郡望之一。琅琊,亦作“琅邪”。琅琊郡,秦朝置郡,初为春秋时期的齐国琅琊邑,在现在的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

家族简介

在中国古代西汉王吉祖孙几代人禄位弥隆有“累世之美”之名,开创了琅邪王氏显贵的先河。琅邪王氏自两汉以来是世代的儒学大族。历魏晋琅邪王氏经入仕逐步成为当时的头号门阀士族。与陈郡谢氏合望族者,辄推王、谢。

唐代氏族专家柳芳叙述中古世族谱系云:“侨姓”称:王(琅琊王氏)、谢(陈郡谢氏)、袁(陈郡袁氏)、萧(兰陵萧氏)。立首位。依次是“东南吴姓”“山东郡姓”“关中郡姓”“代北虏姓”。

琅玡王氏家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琅玡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

琅邪王氏自汉代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世代鼎贵,历代史家一再称述琅邪王氏“簪缨不替”,“冠冕不替”,“世禄不替”。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如林,几乎没有哪个士家大族勘与琅琊王氏比肩,能在这方面勘与王家并称的,只有陈郡谢氏。虽不及王氏家族繁荣昌盛。但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之际曾是:“王谢”并称的年代,“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代体栽: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沁园春》作者:范炎朝代:宋代体裁:词

襟韵何如,文雅风流,王谢辈人。问传家何物,多书插架,放怀无可,有酒盈樽。一咏一谈,悠然高致,似醉当年曲水春。还知否,壮胸中万卷,笔下千军。门前我有佳宾。但明月、清风更此君。喜西庐息驾,心间胜日,东皇倚杖,目送行云。闻道君王,玉堂佳处,欲诏长杨奏赋孙。功名看,一枝丹桂,两树灵椿。

发展历史

关于琅邪王氏之缘起,《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一段比较详细系统的介绍:“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无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八世孙错,为魏将军。生贲,为中夫。贲生渝,为上将军。渝生息,为司寇。息生恢,封伊阳尹。生元,元生颐,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将军,武成侯。生贲,字典,通武侯。生离,字阳,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议大夫,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生骏,字伟山,御史大夫。二子:崇、游。崇字德礼,大司空、扶平侯。生遵,字伯业,后汉中大夫、义乡侯。生二子:峕,音。音字少玄,大将军掾。四子:谊、睿、典、融。融字巨伟。二子:祥、览。......”

两汉时期

两汉公私学校发达之情形,以及当时邹鲁所流行的“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可以推想得之。正如毛汉光先生所指出,“西汉时的琅邪王氏,显然是经过文化途径而演变为士族的”

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汉宣帝时,王吉被起用为博士谏大夫,他针对当时皇室奢侈糜费、任人唯亲等时弊,上疏劝宣帝选贤任能,废除荫袭制度;提倡俭朴,爱惜财力,以整顿吏治,淳厚民风,使国家兴旺发达。但他的这些建议不仅未被汉宣帝采纳,反而被认为是迂腐之见,而失去信任。为此王吉以病辞官,回故里闲居。王吉为官十分清廉。王吉与贡禹情意相投,交往至深,“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王骏:历任谏大夫、赵内史、幽州刺史、司隶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王骏所历职务皆显能名。王骏鸿嘉元年四月庚辰始任御史大夫,至永元二年,历时五年,政有清绩,口碑很好,“众人为骏恨不得封侯”。?王骏为御史大夫时卒于官,未及封侯,众人为未封侯而很是不平。班固把王吉比作周朝的伯夷、叔齐,汉代的园公、绮里季、夏黄公、?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等。班固说:“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出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励俗,近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贡禹、两龚之属,皆以礼让进退云。”其父王吉着有《鲁论》,王骏后来重编.注解为《鲁王骏论》王崇: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孙,王骏之子。历任刺史、郡守、御史大夫、大司农、卫尉、左将军(《百官公卿表》为右将军)、大司空,封扶平侯。

王遵:遵公,字伯业,少豪侠,有辩才,初仕隗嚣为大将军,后嚣将背汉光武帝而自立,遵公数谏不听,乃携眷潜归洛阳。光武帝嘉其忠义,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汉文归》辑录,引钟惺评:“豪杰之气,琅琊人王遵也以着《谏隗嚣谋杀来歙》而著名。

魏晋时期

王融有二子,长子王祥,次子王览。

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历汉、魏、西晋三代。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着称,为二十四孝

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他有五个儿子:夏、烈、芬早年死去

王肇:晋为始平太守(王祥子)

王馥:晋为上洛太守(王祥子)

东晋时期

孟子言保国之道,急世臣,重巨室。

《梁书》卷二一传末“史臣曰”中有论云:“王氏自姬姓已降,及乎秦汉,继有英哲,洎东晋王茂弘经纶江左,时人方之管仲。

王导:琅邪临沂人。字茂弘。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出将入相,识量清远,奠定东晋之基础,朝野号称

“仲父”。王导的祖父王览,官光禄大夫;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

史学界泰斗陈寅恪评价,“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得以独立,文化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

王敦:字处仲,丞相王导之从兄,为人性格简脱,与王导共同辅佐危难中的东晋司马氏政权,官至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颇有战功,时称“大将军”,后专擅朝政,为晋室所忌,重用刘隗、刁协等与之抗衡,以分制其权。后起兵反叛,未果病卒,余部兵败后王敦被戮尸示众。王敦复亡后,其党羽都被诛灭,但琅琊王氏并未被牵连,如王导等人更获加官晋爵。

王敦于荆州举兵时,以诛刘隗为名进攻晋都城建康,王导诣台待罪,以示清白,刘隗劝元帝诛灭王家,周顗为王导仗义执言,而王导不知此事。王敦入石头城后,放纵士卒劫掠,王敦问王导周顗何如?王导没回答,遂为王敦所杀。事后王导看见周顗申救之表,大哭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后来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之句,由此而来。

文学世族

中古时期,在众多的家族中,就其家族历史发端之久远与绵延之流长等情况而言,琅琊王氏家族可谓少有其匹。这一家族自汉代登上历史舞台,至两晋之际逐渐达于兴盛,历东晋南朝,经十数代人,不仅子弟众多,而且才俊辈出,三百余年冠冕不绝,其流风余韵还延续到隋唐时期。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二○“王氏江左世家传”条引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曰:“琅琊王氏自汉谏议大

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历代史家一再称述琅琊王氏“簪缨不替”,“冠冕不替”,“世禄不替”,并意识到这与其家族风尚不无关系。

《南史》卷二一传论曰:

语云“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及夫休元弟兄,并举栋梁之任,下逮世嗣,无亏文雅之风。其所以簪缨不替,岂徒然也。

卷二二传论曰:

王昙首之才器,王僧绰之忠直,其世禄不替也,岂徒然哉。仲宝雅道自居,早怀伊,吕之志,竟而逢时遇主,自致宰辅之隆,所谓衣冠礼乐尽在是矣。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

卷二四传论亦云:

昔晋初度江,王导卜其家世,郭璞云:“淮水竭,王氏灭。”观夫晋氏以来,诸王冠冕不替,盖亦人伦所得,岂唯世禄之所专乎?

所谓“人伦所得”,正指王氏之家族文化风尚。

《汉书》卷七二《王吉传》载:“王吉字子阳,琅琊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王吉以“明经”入仕,这在当时属于仕进之正途。王吉在宣帝时应征为“博士谏议大夫”,其子王骏在成帝时一度官至御史大夫,王骏子王崇亦“以父任为郎,历刺史,郡守,治有能名。建平三年(前4),以河南太守征为御史大夫数月”。后哀,平之际,王崇先后官历大司农,卫尉左将军,大司空等,封扶平侯。王崇仕于西汉末,时值王莽专权,少有业绩,但从其家族仕进的过程而言,其三代连续位居西汉中后期的显赫地位,这标志着其家族的士族化。西汉末哀帝策诏王崇“朕以君有累世之美,故逾列次”云云,将琅琊王氏视为儒学世家。

笃孝纯至

中古时代的世家大族无不重视家族内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这是当时“家教”中最核心的内容,鉴于家族本位的现实,当时特别强调孝与悌精神,这是世族社会最重视的品德。

作为起自汉代的老牌世族,琅琊王氏的儒家文化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儒家伦理重视士人“修身”,“齐家”的道德修养,琅琊王氏文化“始祖”王吉上书汉宣帝,明言“臣闻圣王宣德流化,必自近始”。王吉以此教育宣帝,其本人亦当身体力行。王氏的这一文化传统,在玄风泛滥的魏晋之际得到了发扬光大,其标志性人物便是王祥。王祥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子,王祥同父异母的弟王览则以“悌”行著名。《晋书·王祥传》《晋书·王祥附王览传》均有载。

文才相继

作为文化世族,琅琊王氏子弟几乎无人不能为文,无人没有文集。《梁书》卷三三《王筠传》载王筠为梁代杰出的文学之士,他“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沈约)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苏绍兴先生曾概括指出:“考琅琊王氏一族中有文集者三十五人,共四百七十五部;无文集而有文章流传于世者计三十四人。文士以羲之,韶之,融,俭,筠,规为最着。”检索《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东晋南朝时期琅琊王氏代表人物多有文集,即便无集,但后人所辑录的文献依然有其文章传世,其家族在文学创作上的连续性之长久,参与文学创作人数之众多,在中古时代众家族中无出其右者。无疑,琅琊王氏可谓中古时代之一流文学世族。

琅琊王氏之书法

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六有论云:“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书法,最具代表的人物与作品无不出自琅琊王氏家族。在所有艺术门类中,王氏最精擅书法,其书家之众,书艺之妙,皆空前绝后,无可比拟。

赵翼《陔余丛考》卷四○有“世擅书名:”和“世擅文字”二条札记,详论琅琊王氏之世代精擅书法,文字。前一条述唐武则天时王方庆献其家族先辈28人之书法真迹,后一条进而论云:

“江左之王可谓盛矣,然不特文也,书法亦然。自羲,献之外,先有丞相导,大司马敦,太保弘,太子詹事筠,荆州刺史广,丹阳尹僧虔,黄门侍郎涣之,会稽内史凝之,豫章太守操之,中书令恬,领军洽,散骑常侍徽之,东海太守慈,特进昙首,卫将军殉,中书令珉,皆以书名,合(王)方庆所上家藏真迹观之,可谓世其家学者矣。”

琅琊王氏已形成了书法方面的“家传之学”。有自己的书法传统,为文学,书艺之世家。

晓音乐,习歌舞

《晋书·王徽之传》载: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子桢之。

东晋南朝王氏多能欣赏和演奏乐器,其中善操琴者甚多。如《世说新语·伤逝篇》载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王献之死,徽之奔丧,“子敬素好琴,便径如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曰:‘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可见徽之、献之兄弟皆善操琴。

同书《任诞篇》载王徽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后巧遇,而不相识,令人传话:“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子野闻其名,于是“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王徽之的音乐爱好颇广,琴之外,他也能欣赏笛之吹奏。宋、齐间王僧佑善鼓琴,“竟陵王(萧)子良闻僧佑善弹琴,于座取琴进之,不肯从命”《陈书》卷一七《王冲传》载王冲“晓音乐,习歌舞,善与人交,贵游之中,声名籍甚”。

王廙不仅书、画出名,而且还是一个大音乐家。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他“善属文,攻书、画。过江后,为晋朝书、画第一。音律众妙毕综。”他的音乐造诣在当时颇为精深。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王虞死后,赠侍中、骠骑将军。《隋书·经籍志》着录有集34卷,均佚。今存为晋元帝歌功颂德的《晋中兴赋上疏》以及《白兔赋》,载《初学记》。另有残文《洛阳赋》、《笙赋》等,散见于《艺文类聚》等书中;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

王导也是很有音乐欣赏能力的,《世说新语·方正篇》载:“王丞相作女伎,施设床席。蔡公先在坐,不说而去,王亦不留。”所谓“作女伎”,即举办乐舞方面的表演。王导也参加别人举办的这类乐舞活动,《世说新语·任诞篇》有人讥周仆射与亲友言戏“条注引邓粲《晋纪》曰:“王导与周顗及朝士诣尚书纪瞻观伎。瞻有爱妾,能为新声。”进一步推断,纪瞻为南人,其妾“能为新声”,很可能是吴地音乐。王导如此,对其子孙后来借鉴吴曲进行诗歌创作来说,可谓开其先河。

谈到音乐,必须强调的一点是,除了一般的个人音乐爱好及其素养外,琅琊王氏作为一个权势之家,其子弟多参与政治,甚至长期掌控朝政,其行政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礼乐制度的建设。这方面的事例也很多,其中一个典故便是宋、齐间的王僧虔。《南齐书·王僧虔传》载“僧虔好文史,解音律,以朝廷礼乐多违正典,民间竟造杂曲”①。刘宋升明二年,王僧虔向执政的萧道成上书,指出当时国家乐器皆“非雅器”、乐曲也非正音,“自顷家竟新哇,人尚谣俗”,必须加以整顿。又载“僧虔留意雅乐,升明中所奏,虽微有厘改,尚多遗失”,需要进一步完善。当时萧道成正打算与北魏通使,王僧虔与其侄王俭共同上书:“北国或有遗乐,诚未可便以补中夏之阙,且得知其存亡,以一理也。”他们建议派一通雅乐者充任使者,以考察北方雅乐流传情况。

中国第一豪族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这首怀古诗《乌衣巷》,大概人们在孩提时代就都耳熟能详。据说白居易曾为这首诗“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这首诗妙就妙在它集中描写了“今日”乌衣巷的衰败,同时又巧妙地暗示了昔日乌衣巷的繁华,并通过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哀绪。可以说,这乌衣巷是六朝豪族,尤其是王谢两家盛衰见证,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两晋南朝史海钩沉的历史见证。

两晋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最为缤纷错综、华彩纷呈的时代。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政治的混乱繁复和精神艺术的蓬勃发展,既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各种行为的合力的结果,同时又塑造和影响了当时和以后很多代人。在魏晋南朝人当中,众多世家贵族子弟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主角,他们的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始终代表着那个时期的主流。在这些世家贵族当中,琅琊王氏无疑是最为举足轻重也最富戏剧性色彩的一个大家族。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门阀士族制度最为鼎盛的时代,那个时期中国士族如林,可是,几乎没有哪个世家大族堪与琅琊王氏比肩。即使是曾有过“王谢”并称的辉煌历史的谢家也远远不如王家昌盛繁荣。生活在齐梁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曾说过:“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是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家族的谱系可能续的比王家还长,却没有王氏家族权位那样高;有些家族可能曾经在权势上胜过王家,却没有王氏蝉联的那么久。三百多年来,王氏家族能人辈出,仕宦显达,他们或引领一代之风尚,或执一朝之牛耳,从汉魏入两晋历南朝,一直是那么繁盛,那么荣耀。虽然琅琊王氏族系庞大,各个分支升降不一,时而此支显贵,时而彼支荣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却始终不离这条河,大加共饮一河水,齐话一家情。这种错综复杂而又绵远久长的家族盛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而王氏家族因为子息实在藩盛,以至于王姓名士星缀史册,甚至出了很多同名的,王戎、王肃、王衍等等名字就常现堂兄弟、祖孙同名。这又让人联想到了加西亚·马尔科斯的《百年孤独》中的何赛·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家族。实际上,琅琊王氏家族政治生活的戏剧性、精神生活的浪漫多彩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中外两大家族,若此前真有那一代巨匠偶而援笔录下琅琊王氏家史,那这部书或许比之《红楼梦》或是《CienAnosdeSoledad》更为脍炙人口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也未可知吧?能在这方面堪与王家并称的,只有阳夏(音甲)谢家而已。这正是:千古浮华红楼梦,百年孤独王谢家。

后裔介绍

五代十国时期:

固始世系的闽王王审知。公元885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于河南光州固始县率农民起义军入闽,统一福建,鼎建闽国,史称“开闽三王”。三王治闽41年,广施德政,发展经济,使闽国成为一块百姓安居乐业的净土。王审知后裔在八闽大地繁衍生息,数百万三王后裔分布海内外,其中在台湾就有近50万王审知后裔。王审知建立了闽国基础,号;闽太祖皇帝。开闽第一人。

《新五代史·闽世家》载:审知为人状儿雄伟,隆准方口,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干宁四年,潮卒,审知代立。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唐亡,梁太祖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是时,杨行密据有江淮,审知岁遣使泛海,自登、莱朝贡于梁,使者入海,复溺常十三四。

新安世系的王璧,新安世系以壁公为一世祖。璧公,字大献,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54年),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出为祁门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是为祁门新安王氏始迁祖。璧公乃晋丞相王导之后裔。璧公有九子二十三孙,人才辈出,徙居他乡。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之王氏名门望族,多属其后裔。江左王氏自导公始,而王导又是琅琊王氏之后裔.。

明朝时期的王守仁,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现今中国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祖籍: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宋代——1957年为同安县,白礁王氏祖家为河南光州府固始同源于琅琊王氏)

等等,琅琊之后名人辈出!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