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洞山”的名称,源自海拔最高的那座山中有一条长达二百多米的防空洞,防空洞贯穿山的两侧,内漆黑潮湿,偶有地坑,所以前往游玩的旅客打算穿过防空洞的话,要备好照明灯。
在徐州千百座岗峦环合、群峰并立的山峰中,大洞山原本是静默的一座。经历了乱世、纷争,以及种种沧海桑田,然而它却像一位饱经风霜却又恬静自如的老人,“其气缓舒,秉性安徐”,庇护着一方生灵,远离尘世的喧嚣,那苍翠的树木,那古老的风俗,那偎依在怀中四季更迭的乡村美景,那质朴善良默默耕耘的农人,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魅力,被那些真正懂得它、爱护它的人反反复复的品读。
“九月九登大洞山”是当地人从古以来的风俗。
当日,真个是“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今天的小学生大都会背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千古绝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宁愿相信王维的这首诗就是在大洞山作的,理由有二:一是大洞山因遍地茱萸,古称茱萸山;二是大洞山历史上确有一茱萸庙。从山脚下散落着一些碎石碑上,可知该庙香火曾十分繁盛,后因战火而毁。
现古遗址前还有一株古银杏树,华发苍颜,姿态丰伟,其树干要三人才能合围过来,在徐州十分罕见。古树、古庙、古诗,使得平民化的大洞山诗意盎然了许多。
登大洞山主要有两条路,一是沿北坡雨水冲刷的大裂缝处手足并用险中求乐向上攀登,曲径通幽,石骨峥嵘,途中经过钟乳悬垂幻影婆娑的观音洞,此为爬山。二是坐车沿盘山路左绕右旋曲折上行,走马观花,直上峰顶,此为游山。还有一条最感人的路,是一位退休的老矿工为方便行人,十几年如一日,肩挑手垒,竟于东坡筑起了一条山间小道,让人油然想起太行、王屋那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愚公。大洞山由此记住了这位老人。
孔子登泰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在相比之下渺小得多的大洞山上,放眼四望,果园、森林、田野、河流,一地的风景都在向其倾斜,春夏秋冬,景景撩人,这才是大洞山的精髓,她因此生机勃勃景色殊美宽厚博大。
阳春三月,我所居住的小城的人们喜欢成群结队前往大洞山踏青赏春。登山北望,蜚声四方的宗庄蜜桃园内,漫山漫岭全是盛开的桃花。一簇簇,一丛丛,红光灼灼,晶莹璀璨,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把整个山坡都照得热气腾腾,更兼那游人踏青,“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不胜收。
夏天,北眺占地6000余亩的青年林,莽莽苍苍,蔚为一景;南望塌陷地上崛起的南湖,碧波荡漾,垂柳绕情。南坡的鹿楼石榴园,是江苏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果园,时至秋初,烂漫极了,到处是挂满果实的一树树石榴,一个个如色彩斑斓的小灯笼,坠弯了枝头,笑弯了枝条。冬天的大洞山雪花纷落,银装素裹,站在小城往东北闲眺,你会惊讶大洞山此时竟酣畅淋漓出苍茫渺远的雄壮。
从大洞山悠然下来,随便往哪个方向走去,走进的都是沃野田畴。黄泛冲积平原,辽阔而舒展,西高东底,一咏三叹,有着非常舒缓和流畅的起伏,像一位美少女酣睡梦中。无源则无本。今天的贾汪人在城市规划中,将大洞山作为城市的“根”,众星捧月准备再造一个新城区。这就是大洞山的魅力,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风景的魅力。
天赐茱萸,节数重阳;缤纷千窟,佛道万光。遥应北斗,导引民风方向;寺唤“南无”,普渡众生迷茫。矗五省通衢,正色础固;壮两汉源头,皓质含章。老彭高龄,耽爱药枣;华祖妙手,酝酿奇方。古彭养生宝地,人间长寿圣乡。
至若拾阶而上,迎风而歌;携云笑傲,雄州冠绝。尽览四面悬绝之胜概,远眺百峰掩映之林罗。若乃雾锁层峦,烟笼叠嶂;天地清蒙,清岚一色。氤氲绕圣泉古建,恍惚若阆苑婆娑。遂通仙家之趣,陶醉凌空之乐。
斯山繁洞,乃得其名。怪石嶙峋,如仙似灵;洞多天然,窟岩纵横。轩井邃迥,深不可量;观音端坐,俯察泠泠。恰似龙宫梦幻,时觉清流暗涌。入者莫不目迷神炫,魄惊心动。至若陡峭玉女,盘旋卧龙;云窟飘渺,蜗牛玲珑,岂文章之可尽状也!
至于灵岳药场,百草繁殖。茱萸佳木,万载根植。森蔓延以满山,布绿叶于斜壁。簇殷殷于柔条,结琳琅之果实。消厄增年之名,近御冷霜;传颂辟邪之翁,远慑鬼魅。列炎帝之药典,医民生之疹疾。阴阳之道,自然之理;金秋佳辰,茱萸乃佩。遂有刘裕惠赐六军,王维履迹九日。
伽蓝胜迹,托于名山。药师琉璃,传闻斯间。怒目降魔,低眉疗疴;香火日盛,德行永传。普渡慈航,融贯大地信仰;慧启福林,早植氓众心田。庙俯东南,高绝红尘之外;道接梵宇,惟祈善民之健。日月濡染,草木皆柔;云雨润泽,鸟虫亦善。故而心痴道迷者,望一拜而息妄;刻薄伪诈者,合十指而情虔。
夫地秀乃有寿星,阳寺显而蕴真觉,道同乃存真知,山灵以待圣杰。故而摩诘赋词,何须阳关杯酒;百代传诵,皆源此处情结。人因山而诗盛,山因人而名鹊。佳节自斯文而重,兹山能不曰中华重阳之山耶?
噫嘻!巍巍洞山,泽被千古;林麓明净,土沃物阜。君不见,邀友约朋,不绝摩肩之客;善男信女,皆是兹山之主。遐民迩众,偕攀之以增年寿;诗人词客,俱登之而繁远虑。体康健则家昌盛,思想旺则国强富。修身齐家治国兴天下,能不临兹山乎?
一条徐贾快速通道缩短了徐州城与贾汪区的距离;大洞山召唤我前往与之相会。
九九重阳,美丽深秋,正是登高时节。于一个黄昏,独自来到了大洞山脚下,赏一美景,犹如人生相遇一心爱之人,是不能与人分享的,心中唯有窃喜。
按捺住近之狂喜的心情,虽信步悠悠,心中却已急急切切,路两边景物已无暇顾及。
“姑娘,要石榴吗?”一位路边摊兜售石榴的老妇人招呼声让我急收住脚步,“好大的石榴!”我惊呼,难道这就是盛名在外的贾汪石榴园盛产的石榴?举目四望,可不是么,石榴采摘园的指示牌就在我的左前方,树上的石榴有的已炸裂口,有几只鸟儿也在旁若无人津津有味地叨食,且不时得意地望望我,似乎让我也尝尝?我歪歪头摆摆手,算是和这些生灵打了招呼,免得他们怪我没礼貌呵。
“来几个吧”,我欣然应道。老妇人却让我先品尝,她拿出一把剪刀把上口挖了一圈后,剥掉外皮露出了鲜红水灵饱满的石榴籽。“好甜”,吃到嘴里不禁夸赞道。
老妇人欣慰地笑了:“我总是心善的,一辈子行好事,见了姑娘你,我就不自觉地疼爱。”听了妇人的话,想到一路走来看到的两边碑刻佛家之言,不禁笑称老人是常居在此,受了佛家教义的影响心生菩萨胸怀。妇人手指前方石榴园内的小径告诉我,她的家就在前面不远处,我笑着接过石榴要走,顺口打听山道。“顺路走到前头就是,天就要黑了,姑娘小心些,尽快下来。”许是见我只身一人,妇人关切地嘱咐道。
笑应着别过妇人,继续我即将到来的美丽之约———相会大洞山。
及至大洞山脚下的茱萸寺,肃然的庙门已闭,不见僧人。恰逢几位扛着铁锹收工下山的男女民工,询问通往山顶的小路,走在前边的一位大嫂向后指着一条小道告诉我,这是一条最近的山路。顺着山道望去,通往山顶的弯曲小径依稀可见。一条青石铺就的山路似乎略狭窄了些,仅容二人相错而行。
顺着台阶拾步而上,半山腰上有木扶手供行人扶行,两边新挖的树坑几步即见,这大概是下山的民工辛劳所作,树坑处皆是瓦砾石块,并不见多少土质,放眼远观也没有多少老枝名树,有的是新栽植的叫不上名字的绿植,一切自自然然,没有做作和虚假。此山俗称徐州第一高山,海拔361米,幽幽山径独自行走也不觉累。独自凭栏,澄空心灵。名山大川何其多,远者跋山涉水,近则游人如织,我却寻得这处心灵秘地,何其有幸。
走走停停,二十分钟的光景已到达最近的山顶,左拐进入一个亭子,登高望远,极是开阔,呼吸一口清新自然的空气,向下望去,山脚下已是光影点点,目极处是我来之地,望得见整个城市的背影,倚凉亭,举目四望,周围山峰相连;黄昏中,山风起,诸峰连绵矗立幽深起伏;傲然静默中,峰峦处突显伟岸身躯雄起之风。
据传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作于这里。有诗人情怀作伴,我自是独享这极美的人间胜境。今天没有任何邀约,时至黄昏,仅凭心灵的召唤,我来到了大洞山,与之有了心灵对话,这是一次秘密之行,需要心灵密码才能破解这独自望山的秘密。
再美的景致不可贪恋,时已渐晚,想到老妇人的嘱咐,我该下山了。下山途中另辟蹊径处,遇一水井,水并不多也不清澈,水井外有一泉水池,石刻“圣水不得洗手”。伸出被石榴汁弄得黏黏的双手,看着有手捧大小并不干净的一汪水,我哑然失笑,迅即噤然。回头望望,神山竖立。抚摸着茱萸寺前几株茱萸树,我恍惚化作了王维笔下的一株茱萸,与大洞山作伴。
重阳登山,已成习惯。但年年都登云龙山,就少有敏感了。
重阳节,在徐州日报副刊部和市作协的引领下,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徐州境内第一髙峰———位于贾汪区的大洞山。金风送爽,登高远望,洒满阳光的巍巍青山之上,果然让我倍感新鲜。寻寻觅觅之后,屈指一数,原来大洞山上竟然有“四宝”:遍山茱萸、传奇溶洞、万亩石榴园、第一髙峰。真乃不虚此行!
重阳登山时,不能不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传说王维来贾汪古茱萸寺访友时,留下了这首著名诗作。这位唐朝大诗人到底登的何山,至今虽有些争议,不过作为游人并不用深究,看重的是他抒发的手足之情,以及那个珍贵的植物———茱萸。诗中有句:“遍插茱萸少一人”,这茱萸究为何物,过去只是耳闻,并未亲见,这次要看个究竟了。
茱萸,是一种常绿而辛辣芳香的植物,属归灌木或小乔木,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之功能。接待我们的民营企业家李季先生,对茱萸情有独钟。他不但投以巨资,重建了规模宏大的茱萸寺,还在寺后培育了40亩茱萸。对大洞山的数千棵野生茱萸,也悉心呵护。茱萸寺药师殿的后门,有一幅楹联,上联是:“居大洞名山犹念人间病痛”;下联是:“借茱萸妙药更添世上安康”。这也是李季的心境吧。
头上插戴茱萸的习俗,是由来已久的汉族民间节日风俗,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更盛。王维的好友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的诗中,记载了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曾派人采摘大洞山之茱萸赏赐军臣。从此大洞山的茱萸,声誉朝野。
大洞山的茱萸,规模如此之大,历史如此之悠久,茱萸文化如此之丰富,不但是徐州的“第一”,而且堪称徐州的“唯一”。我想,如果在重阳节办个大洞山茱萸文化节,不是很有意思吗?
大洞山原名茱萸山,所以改名,是因为后来的人们在山上发现了不少天然溶洞。徐州之山虽然不乏天然溶洞,但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个,便是位于大洞山北坡距山顶不远处的观音洞。它长30米,宽15米,高20多米;洞中有洞,小洞六七个,洞壁之上密布怪石,时有泉水滴落,叮咚有声,如奏神曲。称此洞为徐州“第一天然溶洞”,名副其实。
更有传奇者,观音洞曾为抗日出力。抗战时期,洞前有观音寺一座,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的一支队伍,曾秘密驻扎于此,并经常从此出发,袭击贾汪镇区的日伪军。从观音洞向山下望去,十分陡峭而又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加之有观音寺遮掩,始终未被鬼子发现。因为筹办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我曾进洞考查。
此洞还孕育过一对战士的爱情故事。他们在洞内刻字:“八路军老战士高守云1938年8月21日说,此洞育新人—灵。高平记录。”走出洞外,便可看到两侧峭石陡壁之上,一边刻有“运河支队之乡”6个大字,一边刻画了《硝烟情侣》图。这是他们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时重返观音洞的杰作。
由此看来,大洞山的观音洞,不仅是徐州的天然“第一洞”,也是唯一的“抗战洞”。如果在洞内洞外,再现一些有关运河支队抗战情景的图文雕塑,不也是很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又能引人入胜的旅游景点吗?
大洞山的鹿楼石榴园,依山傍水,三面环山,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特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石榴特有的品质。“水晶为粒玉为浆”,以果大、味美、多汁而享誉海内外。其色泽艳丽、籽粒晶莹、酸甜可口。清代曾作为朝廷贡品。现有13000亩,密不透风地复盖在山坡之上。放眼望去,恰如一颗颗红宝石镶嵌在一块块翠绿的翡翠之上,魅力无穷,而且还有众多的石榴盆景。
徐州的石榴园也不止一处,但万亩石榴园仅此一家,自然也要排“第一”了。
大洞山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我欣赏的是“遍山茱萸”、“传奇溶洞”、“万亩石榴园”和“第一高峰”,但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喜好有别,换作别的游客也许会发现大洞山还有更多更好的景观。
我的故乡有山有水,着称“贾汪”贾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绵延不绝的九十九顶凤凰山,川流不息的京杭大运河,风景优美的大洞山旅游风景区,巍峨古刹茱萸寺,流火吐珠的万亩石榴园,构成了贾汪别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
大洞山,位于贾汪区城东十公里处,海拔360余米,属徐州第一高。因其九十九座山峰相连,形似凤凰,称其“凤凰山”有几座山峰酷似莲花,又称“莲花山”山上野生茱萸遍地,又名茱萸山。
大洞山是万亩生态桃园旅游景区,其山峰恋叠嶂,景深木秀,绿意盎然。每逢春季桃花盛开时,漫山粉红,灿若云锦,香飘数里,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赏花观景。姑娘小伙们在万亩花海中争相留影,真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
到了盛夏,正是桃子成熟季节,枝头上硕果累累,红艳欲滴,每到此时,成为游客采摘、赏景的旅游热点,万千游客流连其间,观赏采摘。
大洞山名称的由来,源自山中大小六个天然溶洞。有观音洞、蜗牛洞、乌龙洞、皇藏洞、王家洞、小云洞。其中一条贯穿山峰两侧、长达二百多米的天然防空洞。洞内可容纳八千余人,其洞内冬暖夏凉,时逢盛夏,附近村民及游客纷纷到洞内避暑,堪称天然纳凉溶洞。
大洞山又名茱萸山,因为满山遍野长满茱萸。据历史记载,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词,就是在这座山上吟出的。只是,山还是那座山,茱萸还是那抹绿色,唯独登山写诗的人已经远去。但“九月九登大洞山”的风俗传至今日。
从山下到山上,蜿蜒的山路两旁全是石榴树,依山傍水的大洞山给石榴树的生长提供了天然养分,一个个又大又红的石榴挂满枝头,点缀着洞山的美丽。
放眼眺望广阔无垠、气势磅礴的石榴园,除了赏心悦目,还有心灵的震撼。徜徉洞山之巅,流火吐珠的万亩石榴园尽收眼底。微风习习,枝叶摇翠,繁花似锦,灿若云霞。回首鸟瞰,由于有红绿相间的“植被”复盖,几乎看不到一点山体的肌肤。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却感觉自己家乡的大洞山百看不厌,虽然她一直在我的视线里。但大洞山卧在夏日的骄阳里,深深浅浅层次分明,满山绿色,郁郁葱葱的山脉,时常让我赏心悦目。
一日,与朋友由大洞山北坡向上攀登,虽然曲径通幽,石骨峥嵘,但群峰并立的山峰处,观赏到了一对并肩向天嘶鸣、酷似马儿形状的化石,暂且叫它“神驹”吧。远远望去,它们相依相携并肩仰望,似乎在渴望飞向蔚蓝天空。这对神驹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N年前,王维牵着马儿在洞山吟诗,巧遇骑着马儿从督公湖畔仙履桥赏景路过此山的蓝采和,他俩一见如故,相携游览洞山。
两匹马儿看到主人攀上山峰,它们也亲昵地并肩跟随主人其后,当它们惬意地在洞山顶峰驰骋时,突然,蓝采和的雌马失足跌入了悬崖,巧被一棵大树阻挡,被困在半山崖。怎奈,雌马腿部受伤动弹不得!雄马为了救心爱的雌马,勇敢地跃下山崖,但因雌马伤势严重,任凭它们怎样努力,也没有攀附上去,被困山崖。雌马用眼神示意让雄马不要管它,让它自己上去。雄马如何舍得丢下雌马自己上去!它甘愿陪着心爱的雌马。
一天天过去,它们相依相偎,仰望顶峰,祈盼彼此能生长出一双羽翼,飞向山峰。最终,它们羽化成一尊厮守生生世世的情侣神驹化石。虽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我却为这个美丽的传说深深感动着!为这对神驹情侣生死相守的爱情!
许多恋人在游览大洞山时,都会在神驹情侣化石前许下生生世世相守的若言。
传说归传说,大洞山的每一处风景,都别有洞天。有着占地九千亩的“全国第一座军事题材的拍摄基地”还有修建一新的茱萸寺,万亩石榴园的尽头就是茱萸寺,位于徐州第一高峰大洞山的西麓,隐蔽在群山怀抱之中。这座寺庙遗址据说是明代始建的,因战火而毁,只剩下一些残碑遗址。后被贾汪区委区政府重新修建该千年古刹。山上有了这么一座寺院,使得贾汪大洞山蒙上了厚重的人文积淀与文化核心。贾汪,也就增加了一个旅游景点与许多香客。
不管来烧香的人是否懂得佛学知识,有着多少善的信仰!但是一座佛寺在这里,可以拥有一种教化的力量。既从善的角度,也从美的角度,因为,有了一座寺庙,整座山就会禅声庙语,洞山,也会变得更加神奇。
大洞山不光景美,山坡处有一天然圣水泉,泉水清冽,一年四季涌流不绝。来到泉水边,坐在石上小憩,会听到哗啦啦的流水声,循声望去,淙淙溪流从石缝中泻出、流淌。闭目倾听,那泉声叮咚作响,像琴、像瑟、像笛、像鼓、像钟,发出铮铮、叮叮、咚咚的声响,形成一曲人间最美的音乐!
于是,一种宁静、淡远的感觉涌上心头。平日的烦躁、苦闷统统被这叮咚的泉声清洗而去,如此纯净,就连空气中都透着静谧。虽没有明月松间,倒是有清泉石上的意境。看那清泉,或几滴或几丝或几缕,从石缝中涌出,与青石、花草、鸟影交相映衬:“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古今中外人的心灵都有这相通之处,法国油画家安格尔的画《泉》就展示了这种美的恬静、纯洁和抒情性。
倾听泉水叮咚,心里倍感柔润。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股清泉,只是湿润的心情被浮躁、喧嚣扰的难以静心沉思,或被一些娱乐以及物欲所吸引、牵扯,让灵魂常常处于一种缥缈、无依的状态。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看这泉清澈无比而心静,听这泉声美妙绝伦而舒畅。这大概就是王维由官而隐的原因吧!也大概是欧阳修虽被贬滁州而保持一份恬然的心境吧。
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渺茫的遐想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失望与希望交织的庄严等待,而泉流是一种追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摆脱俗世,或徜徉山水间,或小坐清泉之旁,听流水潺潺,于山间寻快乐,于泉边抒深情,让心灵在山水间徜徉,多好!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聪明人喜欢水,有仁德者热爱山。汉代的学者韩婴究其缘由:“山者,万人之所瞻仰……生万物而不私,育群物而不倦,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有似仁人志士,此仁者所以乐山也。”
按照上面的说法,徐州人一定宅心仁厚。徐州岗峦环合、群峰并峙,自古“其气缓舒,秉性安徐”。位于市区东北30公里的大洞山,以其海拔361米的高度,成为徐州第一高峰。千百年来,大洞山一直静默在贾汪一隅,像一位饱经风霜却又恬静自如的老人,注视着沧海桑田,岁月变迁。贾汪大兴旅游产业,大洞山的盖头被掀开,世人才恍然注意到原来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一座诗意的山峰、一处历史的陈迹、一方世外的桃源。
大洞山又名九十九顶莲花山,森林、灌丛、灌节丛、衡疏四种植被以及数百种植物分布其中,景深木秀,绿涛汹涌。大洞山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茱萸山。说到茱萸,很多人都会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千古绝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之后,在文人眼中茱萸便成了登高望远,涤荡心胸,怀乡思亲的意象。
其实,早在三国时期,大才子曹植在《浮萍篇》中就说:“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桂花清可绝尘,浓香远溢;兰花高洁清雅,香而不浊,被喻为花中君子。曹子建用它们来比附茱萸,可见茱萸品性之优秀。
山与茱萸的不解之缘不仅在于山上山下遍地茱萸,还由于在历史上这里存在过一座茱萸庙。大洞山开发初期,相关人员曾请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山脚下的茱萸庙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发现这座古庙的历史至少在千年以上,其规模之大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后查询史料得知,茱萸庙建于北魏,兴盛于唐代,曾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登临此处参禅礼佛。
在茱萸庙的遗址前还有一株古银杏树,华发苍颜,姿态丰伟,其树干要三人才能合围过来。从山脚下散落着的一些碎石碑上,也可以知道茱萸庙的香火曾经十分繁盛,后因战火而毁。
按贾汪当地的风俗,每逢重阳节,附近村民都会佩茱萸登大洞山。重阳当日,大洞山举行第二届登高节,笔者有幸亲临现场,感受了节日里的诗意生活。其时,秋阳熙暖,天高云淡,大洞山像一幅水墨画,蜿蜒在无边的秋色中。落成不久的茱萸寺,占地百余亩,坐落在洞山南麓,三面环山,谷壑清幽。寺庙坐向东南,前面俯临万亩榴园,左右有泉水常流不断,所谓“环若列历,林泉青碧”。
寺庙建筑采用仿唐风格,所有殿堂以木质廊道连接,结构简练,古朴雄浑,庄重大方。“风月清奇堪为禅境,茱萸丰茂别有洞天”,这一句联语形象说明了茱萸寺劫后新生的景象。
在茱萸寺里漫步,但闻梵音声声,但见茱萸遍寺。在药师殿后一株果实累累的茱萸树旁,聚集了很多游客,或仔细观察,或拍照留念,或相互探讨。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茱萸。茱萸的果实形如枸杞,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
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基于以上因素,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祛灾。《风土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经过数十年的移风易俗,今天的人不再相信植物“辟邪祛灾”之说,所以大洞山的遍地游客,没有一人佩戴茱萸,然而登高望远之风依然炽盛。
我们从茱萸寺出发,过茱萸园,顺着登山石阶走向茱萸亭。天色近午,阳光软软地洒在山路上,一路秋风,一路欢笑,移步换景,来到山顶。放眼四周,田野辽阔,秋色宜人。洞山南坡的石榴园,是省内目前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果园,时至中秋,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果园南部是一湖清泉,名曰圣水湖。同行的友人慨叹此地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远离都市喧嚣,怡人心魄。忽然记起曾经在某次画展上见到的《陶渊明南山图》,画中一位老者荷锄菊花丛边,远处是若隐若现的山峦,当时就哑然失笑。
南山何处?从地理的角度讲,南山处处,全国每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名曰“南山”的山。从文化的角度讲,陶渊明笔下的南山是一种审美意象与哲学意趣。有限的笔墨何以表达出无限的意象?故而笔者见到画家的实物图时不禁失笑。大洞山是何山?因为山中有洞,故名大洞山;又因为山中茱萸丛生故曰茱萸山;还因与佛教有缘而叫莲花山。大洞山美在何处?用自然的眼光看,美在山石丛林;用文化的眼光看,美在历史沉淀;用艺术的眼光看,美在个性特征。只要心中有善,胸中有美,在哪儿都能见到南山,关键是要达到“悠然”的状态。
用“悠然”的心态看大洞山,便无处不美。一山一世界,大洞山的世界丰富多彩,底蕴深厚。一步一茱萸,茱萸寺的历史沉香,酣醉悠远,源远流长。所以从大洞山悠然下来,随便往哪个方向走去,走进的都是沃野田畴,春华秋实。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