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苏拉威西岛

印度尼西亚东部的大岛屿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称:苏拉威西岛 英文名:Celebes 位置:位于印度尼西亚东部,菲律宾南部 坐标:2°08′S 120°17′E 所属群岛:大巽他群岛 面积:174600平方千米 最高点:兰特孔博拉山 最高点海拔:3478米 所属国家:印尼 人口:1600万(2005年)
苏拉威西岛介绍
苏拉威西岛(Celebes/ˈsɛlɛbiz/旧释“西里伯斯岛”)是印度尼西亚东部的一个大岛屿。岛形奇特,由四个半岛向北、东北、东南和南方伸出。多高山深谷,少平原,是印尼山地面积比重最大的岛屿。

简介

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地当巽他与太平洋岛弧的汇合带,构造运动活跃,多火山与地震。岛形奇特,由四个半岛向北、东北、东南和南方伸出。多高山深谷,少平原,是印尼山地面积比重最大的岛屿。中部有海拔2000米的高原,北部有10多座火山,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西南半岛中部的兰特孔博拉山海拔3455米,为全岛最高峰。河网稠密,流程短促,多峡谷、瀑布和地堑湖,富水力资源,利灌溉,无航运意义。海岸陡峭曲折,岸线总长5478公里,海湾深邃,沿海满布珊瑚礁,海滨平原狭窄。矿藏种类多,有铁、金、煤、石油、硫磺、金刚石等,以镍矿最丰富。

位于赤道雨林气候区,年降水量250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区雨水均匀;受地形作用,山地气候凉爽宜人,波尼湾头沿岸,受焚风影响,年降水量550毫米,是印尼最干燥的地方。森林覆盖率53%。地处亚、澳两大陆的过渡带,生物区系含有来自两大陆的成分,如鹿、小野牛、鹦鹉和鳄鱼等。沿海居民从事农耕、捕捞或海上贸易,内地居民从事游耕、渔猎、伐木和采集。农产有稻米、木薯、芋类、籼谷、咖啡、香料、烟叶、椰子,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牧养牛马,捕捞珍珠、龟蛋、海参、海藻。林产有铁木、乌木、藤条和树脂。工业有纺织、锯木、造船及金银工艺。纵贯全岛的公路网总长2500公里。主要城市和港口有比通、万鸦老、乌戎潘当等。

地理

苏拉威西岛按面积是世界第十一大岛,总面积为174,600平方千米,位于印度尼西亚东部,菲律宾南部,形状非常特别,类似一个大K字母,有四个半岛,岛中部是险峻的山区,因此四个半岛之间很少来往,从海路连接都比从陆路方便。苏拉威西岛的行政区域分为6个省:西苏拉威西、北苏拉威西、中苏拉威西、南苏拉威西、东南苏拉威西和哥伦打洛。最大的城市是西南部的望加锡,还有北部的万鸦老也是较大的城市。

苏拉威西岛正位于华莱士线上,因此既具有东洋界也具有澳新界的动植物,其中大部分属于澳新界的,有2,290平方千米的区划被划归罗尔·林度国家公园。苏拉威西岛目前已知有127种哺乳动物,其中62%(79种)是本岛特有种,在世界其他地方不存在,其中最多的是一种矮水牛。鸟类有34%是当地特有种。

人文

文化艺术

苏拉威西人非常重视艺术,包括制造陶器、织物和舞蹈,他们制造的陶器非常精制;织物非常细致,有重复的图案。男人的舞蹈雄武有力,女人柔美流畅,舞蹈经常能讲述一个故事情节。

宗教

大部分苏拉威西人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但有19%的人信奉基督教,其中2%信仰罗马天主教,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以及一些大城市。但大部分人不管是信奉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仍然相信当地的原始信仰和当地的神祗。此外还存在一些外来人口的社区信仰印度教或佛教,主要在印度人和华人中间。

服饰

苏拉威西男人的服饰比较绚丽,喜欢佩戴弯柄的利剑,还喜欢使用漂亮的扇子。作者只拍摄了人物的局部,因为在这张照片中人物的脸部已经不重要了,主题只是表现奇特的服饰、弯柄的利剑和扇子,这样对细节的表述就更为精细,把人们的眼光完全吸引到要表达的主题上。同时,这种构图方式还给观众留下了悬念。

第一,画面比较漂亮,人们的视线就会多停留一点时间。

第二,观众自己就会给自己提问,这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就开始对画面进行研究,注视更长的时间。

最终,从利剑和手部的特点上判断出是男人的结论。这样,这张照片就会对人们留下特别深刻的影响。

风土人情

苏拉威西岛北方的托拉查地区首府兰特包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兰特包”在当地语中意为“葬礼之地”,而人们对“死亡”的概念却完全陌生,他们的词汇中从来没有“去世”、“病故”等字眼,村里最年少的老奶奶内·巴迪·潘加罗合上双目辞别人世之时,村里没有一个人哭泣,只有巫师手中的竹管发出悲凉的哀鸣。人们将她的遗体轻轻平放在一具位于房屋正中的船形檀木棺材中,并带来棕榈酒、丁子花香料熏制的卷烟,长时间地守护在旁边。村民们每日生活如故,无拘无束地来到这里吃喝闲聊,棺木周围常常爆发出阵阵笑声。

这位在当地属于最高贵家族,享有崇高威望的老妇为何死后遭到如此戏谑?其实,村民们对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并无丝毫轻佻之意。在村民们的意识中没有死亡的概念,人死了,被视作“生病”。难怪当耋耄之年的巴迪溘然长逝,她的孩子们称老奶奶病得很厉害。把“病人”用甲醛处理后长期保存起来,直到举行节日般的仪式庆贺灵魂归天之后,“病人”与自己的木制雕像一起被安放在悬崖上的石洞里从而真正升入“天堂”。

“病人”与“天堂”的说法足以使人产生虚幻缥缈之感。堆放在巴迪身体周围的丰盛祭品——几十头水牛、几百口肥猪,几千公斤稻米以及为迎接亲朋邻里、远近来宾者而在仪式地点马迪卡专门修建的规模宏大的临时性村庄更是令观者感到不可思议。当地的艺匠只参照一帧“病人”遗照便能制成形神俱俏的木波罗雕像,以象征生命的永恒;而木制牛头作为首祭品将带领“病人”走向神圣之地。当然,祭品数量、雕像质量以及仪式的规模完全取决于“病人”的社会地位和威望。像巴迪这样的贵人理所当然享受最高等级待遇。

在苏拉威西岛,几乎所有的葬礼都以水牛会奠。稻田中,牛倌轻轻摩挲水牛的鼻尖、脖项,无限柔情地为它们撩水、喂青草。多么欢乐和谐的情景!然而,祭奠仪式无情地开始后,牛倌紧紧握住背上的大砍刀刀柄,慢慢将刀从纱笼(当地人的服装)里抽出,刀尖朝上,直立在手。只听訇然一声,大砍刀就嵌入牛颈,就这一下子,牛颈动脉就被切断,庞然大物猝然倒地,鲜血喷涌而出。拉着刀斧齐下之后,顷刻间温热的牲畜就四分五裂。

内脏留给“病人”,头路蹄下水分给家人和参欢者。据说祭上第一头水牛的瞬间,就是灵魂脱离人体、“病人”升入另一极乐世界的确切时刻。根据相传的规定,这头牛必须是患白化病的“白毛牛”。祭奠完毕,上千人围成圆圈跳起舞蹈,人群中发出阵阵呼哨。人们坐在遍布牛头、猪头的空地上开始喝酒,大口吞咽着各程食物,这样充满宗教色彩的庆祝活动要通宵达旦地持续五天五夜。

巴迪的人间生活从此逝去,即将开始她幸福的“天堂”生活。浩浩荡荡的人流簇拥着豪华的船形枢车,穿过稻田,丛林,向几公里外那座神圣的山峰进发了。攀上山顶,人们用绳索将棺材从枢车上吊起,改用人扛,踏着通往悬崖的羊肠小道,吃力地攀上排列着潘加罗家庭成员雕像的岩洞。在一阵凄厉的锣声中,巴迪的灵枢被一只牛皮带悬吊着放入岩壁上的洞穴,与其祖先的骸骨合于一处。人们日后还将继续来些拜谒。因为巴迪仍旧“活着”。而在另一个美妙世界里变为女神的巴迪会加倍报答这些虔诚的信徒。

苏拉威西岛上的托拉查人不仅信奉佛教和万物有灵论,也信奉天主教、新教、伊斯兰教、各种信爷共存并立,形成一种独特的宗教诸说混合现象。他们认为西方人追求物质享受,是极端的利已主义者,所以不能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要让“病人”尽善尽美地升入隆达神圣之地,使心灵上得到满足。他们种植稻米,馒头水牛仅仅作为祭品。而生儿育女是为了保证子孙后代为其操办热烈的祭奠仪式。这是人生惟一真正重大的节日。人们从世界各地怀着好奇心来到苏拉威西,带走的是对死亡的重新思索。也许来过这里的人,不会再觉得死亡是那么可怕了吧。

托拉查人

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民族。主要分布在苏拉威西岛中部山区及东南半岛西部。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使用托拉查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多种方言。无文字。各部落均有自己的部落保护神,盛行祖先崇拜和精灵崇拜。从19世纪末开始传入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并有许多人信基督教。保存氏族部落残余,按大家族居住长屋。土地及大部分财产归家族所有。房屋在墙柱上饰以大量绘画和雕刻。衣服多以树皮布为材料,其上绘有各种彩色图案。手镯、脚镯、戒指和项圈等饰物,多用牛角或黄铜制成。原以采集和渔猎为主,或从事刀耕火种农业,种植玉米和旱稻。近年来,逐渐从山岳地区迁移到河谷低地,整修水田,种植水稻。与外族交往也开始增多。

印度尼西亚西里伯斯(苏拉维西)中部的民族。据说他们是一个入侵民族的後裔,统治该岛时同化或消灭了原住民。後来他们被穆斯林印度尼西亚人(如布吉人〔Buginese〕)赶走,离开海岸。他们好战和猎头的习惯使他们必须把村落建在易于防御的山顶。近代许多托拉查人已成为穆斯林或基督徒,多数务农,其村落亦较易与外界接近。他们喜好锉平牙齿,佩戴饰物。1960年代,估计托拉查人口为60万。他们的语言属于南岛(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有许多方言。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