鲅鱼是鱼类水产烹饪原料。硬骨鱼纲鲈形目鲭亚目鲅科鱼类的统称。鲅鱼种类较多,常见的有中华马鲛、康氏马鲛(又称花交、马交、马交村)、蓝点马鲛(学名蓝点鲅,又称鲅鱼、燕鱼)和斑点马鲛等。鲅鱼体呈纺锤形,侧扁,尾柄细。体长20~80厘米。头长,吻尖突,口大而斜裂,上口角延至眼后缘下方。鳞极细小或退化,腹部大部无鳞。体背部青褐色,有黑蓝色横纹或斑点,腹部银灰色。为上中层中型海产经济鱼类;鲅鱼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沿海。中国主产于南海以及东海外海。鲅鱼常集群作远距离洄游,性凶猛。
体长为25~100cm。体长而侧扁,呈纺锤形,两头尖细,尾柄细小而结实,每侧有3个隆起脊,以中央脊长而且高。头长大于体高。个体长25~100cm。口大,稍倾斜,其牙排列稀疏,大而尖利。体被细小圆鳞,侧线波曲,上侧位。侧线呈不规则的波浪状。体侧中央有蓝色、黑色圆形斑点。背鳍2个,第一背鳍长,有19~20个鳍棘;第二背鳍较短,背鳍和臀鳍之后各有8~9个小鳍;胸鳍、腹鳍短小无硬棘;尾柄具三皮嵴。尾鳍大、深叉形 。
近海暖温性中上层鱼类,主要栖息于浅海大陆架区,有时会出现在岩岸陡坡或泻湖区,甚至河口水域。性凶猛,行动敏捷,成群捕食小型鱼类。n
喜栖息于沿岸及沿岸水与外海水交汇处水域。性凶猛,游泳力强,喜集群。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明显。天气睛朗、潮流缓慢、晨昏或细雨、有雾时常起浮和跃出水面。水温低时常下沉到水域中下层。越冬场在黄海东南部外海至五岛外海水深80~100米处和东海中南部外海至钓鱼岛以北水深80~150米海域及东海南部至南海北部海区。冬末春初鱼群陆续游离越冬场,进行生殖洄游。1支鱼群游入东海南部沿海产卵;大部分鱼群分别洄游抵达黄海南部至东海北部距岸较近的深水区索饵,随后鱼群分为2支,1支向东偏北游向朝鲜西海岸海域,其中部分鱼群继续北上,游至黄海北部海洋岛附近海域产卵;另1支向西北洄游,其中部分鱼群进入海州湾和青岛至石岛近海产卵;主群则向东北方向洄游,经石岛沿海东部水深20~40米处海域北上,其中部分鱼群游向海洋岛附近海域与朝鲜西海岸北上的鱼群混栖产卵;主群沿水深40~50米处海域进入渤海三湾沿岸浅水区产卵。产卵之后,亲鱼在产卵场附近海域分散索饵,幼鱼则分散在水深20米之内海域索饵育肥。初秋前随着近岸水温下降,鱼群逐渐向适温深水区移动。其中渤海鱼群开始逐渐外游,中秋季前后游离渤海;此时海洋岛附近水域鱼群开始南移至水深20米以上海域。之后2支鱼群汇合继续南下,游至黄海中南部水深20~40米处海域,在此海域停留一段时间后,冬季返回各越冬场。主要食物为堤鱼、虾类及其他小型鱼类。雄性1龄,雌性2龄,均可达性成熟。生殖期5~7月。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黄海和东海数量较多。
鲅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主要渔场有舟山、连云港外海及山东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份为春汛,7~10月份为秋汛,5~6月份为旺季。
新鲜鲅鱼鳍条完整,无糜烂,无红点和白点。鱼身呈蓝绿颜色,鱼脊附近的颜色,呈暗绿色为佳。鱼眼睛发亮,鳃色呈鲜红色,鳃丝完整。无异物,肛门口不发红,不突出,有天然的鱼腥味,鱼身有弹性,用手轻轻按压,凹陷会很快恢复。挤压腹部,无黄色液体出现 。
鲅鱼是一种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海鱼。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钙、碘等营养物质,对贫血、营养不良的宝宝来说是非常好的食物 。
鲅鱼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又以DHA的含量较高。
经济食用鱼类,鲜销、腌制成咸鱼或罐头 。
20世纪60年代以前,鲅鱼并不是我国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但80年代以后,随着传统渔业资源的衰退,鲅鱼开始成为黄、渤海的主要渔业资源,年产量最高达到几十万吨。进入90年代资源开始逐渐衰竭,特别是随着鳀鱼等的滥捕,破坏了鲅鱼的食物链构成,近几年已经出现小型化趋势 。
每100克鲅鱼121 千卡。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