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余秋雨

中国当代男作家

中文名:余秋雨 外文名: 别名:秋雨 民族:汉族 出生地: 毕业院校: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职业:作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 代表作品:《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借我一生》、《戏剧理论史稿》 主要成就:上海剧协副主席 籍贯:浙江省余姚 职称:教师 性别:男 身高:172厘米
余秋雨介绍
余秋雨,中国当代男作家。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浙江余姚人。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戏剧理论史稿》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获1985年上海哲学社科著作奖。[1]

人物经历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1957年—1963年,先后就读于上海新会中学、晋元中学、培进中学至高中毕业。196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入学后以下乡参加农业劳动为主。

1968年,被下放到27军军垦农场服劳役,条件艰苦;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年,论著《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出版论著《戏剧理论史稿》,该作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1984年,凭借《戏剧理论史稿》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1985年2月,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同年,发表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同年,凭借《戏剧审美心理学》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1987年,论著《艺术创造工程》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作品包含了作者对于艺术创造过程的思考。

1991年7月,获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荣誉职务、挂名职务,开始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遗址。1992年,出版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该作品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

1994年,凭借《戏剧理论史稿》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年,论著《文明的碎片》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作品的主旨是分清和审视“什么是蒙昧野蛮,什么是文明”。

1995年,出版散文集《山居笔记》。1996年,出版文集《信客》。1998年,出版散文集《霜天话语》。1999年,开始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考察。

2000年,出版散文集《千年一叹》《千禧之旅》,其中,在《千年一叹》中,作者记述了考察世界古老的经历。2001年,出版散文集《行者无疆》,该作品中,作者考察了欧洲九十六座城市,比较了中华文明的缺失。

2002年,因《行者无疆》获得台湾白金作家奖;同年,完成散文集《出走十五年》,该作品记述了作者15年中对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的考察。2004年3月,参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的设计、研讨和审核;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文化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同年,出版散文集《笛声何处》,该作品讲述了昆曲的兴衰过程,同时对昆曲剧目的四大代表作《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进行了解读。

2005年,出版论著《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其中,《艺术创造论》以散文化的语言在阐述关于艺术创造中的学术问题。2005年—2008年,被香港浸会大学聘请为“健全人格教育工程”的“奠基教授”。

2006年,出版论著《中国戏剧史》。2007年,出版散文集《千年文化》。2008年9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上海市静安区政府决定为“余秋雨大师工作室”赠建办公小楼。

2010年3月27日,获澳门科技大学所颁“荣誉文学博士”称号;5月21日,参加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以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报告”的发布仪式,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对话,对话中发言的标题为《驳“文明冲突论”》。

2011年9月16日,被兰州文理学院特聘为兼职教授。2012年10月1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成立“秋雨书院”,任院长;同年,出版散文集《何谓文化》、文化随笔《中国文脉》,其中《何谓文化》从学理、生命、大地、古典四个方面阐释了“何谓文化”。

2013年6月,将之前著作《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改写为《吾家小史》,该作品讲述了余秋雨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描写了现代中国一个普通家庭百年间的悲喜沉浮,以及余秋雨的心灵成长历程。

2014年4月,《余秋雨学术六卷》出版发行;10月,文集《秋雨合集》二十二卷出版发行;10月28日,出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同年,出版长篇小说《冰河》、文集《北大授课》,其中,《冰河》讲述一个在生命绝境中诞生的爱情故事。

2015年3月,应邀在中国台湾从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到高雄市进行“环岛巡回演讲”;4月,悬疑推理小说《空岛》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作品讲述秀才岑乙、黑衣人何求、赵府主人之女赵南等人的命运因为和珅追求海盗王直的宝藏而互相牵连的故事。

2016年1月,文集《余秋雨散文》出版,该作品除选择早期散文外,还收录了的散文,如《中国文化为何长寿》《中国文脉》《祭笔》等;9月9日,辞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职务,被澳门科技大学聘请为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荣誉院长和特聘教授;11月,被选为世界余氏宗亲会名誉会长。

2017年6月,散文集《泥步修行》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作品中,作者把修行分为“破惑”“问道”“安顿”三大环节,并由此构成本书的三个部分;8月,文集《门孔》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作品记录了作者与谢晋、巴金、黄佐临、章培恒等文化名人的交往故事。

2019年4月,散文集《雨夜短文》出版,作者将自己的阅历、感想、智慧浓缩在一篇篇笔调轻松的小篇幅散文里;8月,文集《中国文化课》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作品将余秋雨在喜马拉雅FM上播出的音频课程整理成文,对中国文化的古往今来作出系统梳理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妻子

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是作家余秋雨的妻子。自从和余秋雨在1992年结婚之后,这位曾经是中国黄梅戏头块招牌的名角,就渐渐淡出了舞台。

马兰婚后的社会角色发生了突变。这丝毫不改变余秋雨对她的评价:“马兰不仅仅是有外貌美,在古典概念中,读书的权利全部交给男子这一方,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她不仅仅只是看重我的才,我也不仅仅看重她的貌。”

前妻及女儿

李红,上海人,生于1952年。父亲是英语老师,母亲是医生。1979年李红与相恋了5年的余秋雨结婚。1984年,李红为余秋雨生下一女儿。1992年7月,李红和余秋雨风雨同舟13年的婚姻瓦解,带着8岁的女儿闯深圳,最终分离。

个人财富

2011年2月15日,徐家汇发布了招股意向书,值得关注的是知名学者余秋雨以518.64万股的持股数量位列第十大股东,据推算,其持有股份的市值在上市后或超过亿元。

语录

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存在的,而且对国家社会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伪精英的架势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结果连真的精英的名声也败坏了。真精英总是着眼于责任,伪精英总是忙着装扮;真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沟通,伪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划分,这就是最根本的区别。

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群落,总是会对自己不懂的文化话语心存敬畏,正是这种敬畏心理被一些投机文人利用了。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这二十几年里边,伪精英文化的发展好像有那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可以称为假洋鬼子阶段,第二阶段是所谓拒绝世俗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所谓咬文嚼字的阶段。

在文化上,无效必然导致无聊,无聊又必然引来无耻。但是,即使到了这种“三无”的低谷,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只有低谷,才能构成对新高峰的向往。

当今天下百业,文化最大。当今天下百行,文化届最小。那么,岂能再让一个日渐干涸的小池塘,担任江河湖海的形象代表?

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

出版时间

出版社

作品体裁

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

1976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术专著

戏剧理论史稿

1983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1985

湖南人民出版社

戏剧审美心理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

艺术创造工程

1987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化苦旅

1992

知识出版社

散文集

余秋雨文选

1994

天地图书公司

文集

秋雨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散文集

文明的碎片

春风文艺出版社

学术专著

中华散文珍藏本—余秋雨卷

1995

人民文学出版社

散文集

山居笔记

尔雅出版社

一个王朝的背影

四川文艺出版社

国际现代艺术辞典

1996

上海文艺出版社

学术专著

信客

广西民族出版社

散文集

余秋雨台湾演讲

1998

尔雅社出版

文集

当代散文精品1998

广州出版社

散文集

霜天话语

敦煌文艺出版社

霜冷长河

1999

作家出版社

掩卷沉思

尔雅出版社

千年一叹

2000

作家出版社

千禧之旅

现代出版社

吴越之间

2001

上海文化出版社

从敦煌到平遥

北方的遗迹

行者无疆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

从都江堰到约麓山

上海文化出版社

晨雨初听

文汇出版社

出走十五年

2002

云南人民出版社

藏着的中国

百花文艺出版社

借我一生

2004

作家出版社

非亚之旅

希望出版社

心中之旅

欧洲之旅

中国之旅

笛声何处

古吴轩出版社

艺术创造论

2005

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著

观众心理学

中国戏剧史

2006

天涯故事

中国盲文出版社

散文集

千年庭院

余秋雨人生哲言

2007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千年文化

中国盲文出版社

山河之书

2012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何谓文化

中国文脉

2012.12

长江文艺出版社

文化随笔

吾家小史

2013.06

随笔

君子之道

2014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著

余秋雨学术六卷

安徽文艺出版社

文集

秋雨合集

山东教育出版社

冰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小说

北大授课

安徽文艺出版社

文集

空岛

2015

作家出版社

小说

余秋雨墨迹—下集—译写经典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论著

余秋雨墨迹—上集—落笔为碑

人生十二讲

东方出版社

选读余秋雨

山东教育出版社

余秋雨散文集

2016.01

文集

慢读秋雨

2017

四川文艺出版社

论著

泥步修行

长江文艺出版社

门孔

湖南文艺出版社

文集

古典今译

2018

作家出版社

论著

雨夜短文

2019

天地社出版社

散文集

中国文化课

中国青年出版社

文明之旅

湖南文艺出版社

创作特色

主题思想

理性回归

恢复理性精神、弘扬理性精神是新时期余秋雨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就是在继承传统散文“文以载道”的基础上,张扬起理性的大旗,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姿态直指未来,从而博得了众多读者的心理认同和回应,成为余秋雨笔下“精神道场”的基础。比如,《山居笔记》中借着“散文表述”的载体,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回到了文字叙述的空间;《十万进士》是体现余秋雨散文中理性精神的典型之作,在书中,余秋雨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给予了富于创见的文化新结论。崭新的叙述和文化认同,加上余秋雨将一种学精神的融入其中,这种富于激情的理性精神就产生了一种美学上的张力。

传统汰选

余秋雨认为,民族文化的伟大精髓在于它的凝聚力,余秋雨的散文处处显示着对这种凝聚力的追询。比如,《乡关何处》一篇从古人充满宇宙意识的超验之问起笔,落脚在散文的抒情主体对故乡一人生归途的探询。那个既遥远又切近,既身在其中而又无法完全进入的“乡关”。对于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包容性、多样性,余秋雨也给予了关注。余秋雨认为真正富有活力的文化尤其是学术文化往往是非官方性的。中国的学术文化,似乎总是在轮回中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学术文化产生于官方以外,官方先是压抑摧残,既而认识到其“实用价值”,便取来为己用,但不久便使其僵化乃至断气,只好再由其他官方的学术文化补充养分甚至取而代之,中国文化的这种运作机理给传统文人以中国式的悲剧定位,朱嘉及其学生之死便是典型的例子,但这也正给传统文人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和广阔的历史舞台,并由此建构起他们真正的文人品格。余秋雨正是通过对朱熹类型传统文人的赞扬,肯定了这一具有人类整遍意义的文化命运机理。

人格重塑

在余秋雨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集中体现是传统文人的品格,而传统文化的品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集结。在这个集结中,传统文人首先是作为知识集团所操纵的棋盘中的一粒粒棋子出现的。比如,《十万进士》令人信服地揭示出科举时代文人的既定命运,但更为重要的是造就附庸人格的并不是附庸人格的实质。科举制度的文化本质是要求士子与统治者以“道”相结合。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本质,科举制度才能除附带造就一批屈服于“正统”的平庸官僚之外,更造就了一批以“道统”自任的文化名人。可惜的是,以“道统”自任的传统文化人往往不能与统治者的“道”相结合,成为统治者的“弃子”,由“弃子”而产生了中国独特的贬官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最常见也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传统文人的文化生命因贬官而受到了猛烈的挤压,由挤压而得到生命的激扬。在被贬的处境中,传统文人才能摆脱喧器与虚浮的生命状态,“才能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略,与自我对话”,以探讨生命的底蕴。余秋雨的散文如《十万进士》《苏东坡突田》《西湖梦》《柳仗柯》《流放者的土地》等以理性展示了传统文人由入仕而平庸的无奈和想象,照见了官格与文格的严重背离,同时也深情歌颂了那些因遭贬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价值的文化名人。这种对传统文化人格的观照为当代文人走出迷乱的困境、实现人格的重构提供了范例。

珍视文明

余秋雨认为,文明是克服了愚昧和野蛮之后达到的境界,是对前者的摆脱,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重复上演这个过程,总体的人类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中国人还是在于愚昧和野蛮作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正体现出文明的珍贵性。余秋雨认为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文化需要公开、透明、传播、共享、沟通、化解,文化要发挥自己真正的作用,就要能够克服障碍,只要能够跨越障碍的文化才能够像生命一样延续下去,才能够形成文明,余秋雨散文是通过深深思考后形成的喟叹,是对文化的尊重,对文明的向往,期待和呼喊。

忧患意识

余秋雨散文透露出的对文化的反思和忧患意识,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余秋雨散文的精神特质,余秋雨具有文人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并鲜明地体现在文章当中,在面对民族文化在多元冲击时的这种时代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更为明显,对文化的反思是余秋雨文章的一大值得探讨的主题,因此,余秋雨的散文多关于历史的探寻、访古寻古,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古文化深刻思考,短小精悍的文章中蕴含了文化内涵和思想力度。余秋雨在散文中强调文化的产生发展创新都需要进行反思,民族文化更是如此,只有不断反思进步的民族,才能继续生存繁衍。

艺术特色

结构艺术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善于挖掘山水景观中的历史文化,并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以全新的视角描写景物,同时通过集中简短的手法安排人物、描写故事。如余秋雨将《莫高窟》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叙述的手法通过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以及开凿时间阐述了莫高窟的由来,第二部分以历史为主线,描写了各个时代莫高窟的特点,第三部分主要描写了莫高窟的价值,在最后作者提到虽然自己到了另一个佛教圣地,但心中仍想着莫高窟,体现了莫高窟对自己带来的震撼。

语言风格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多将描写、叙述以及议论等形式融汇贯通,通过旁征博引以及典雅敦厚的语言来描写景物,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变迁。例如收录于《文化苦旅》一书中的《三峡》,为了体现李白的诗情与人格,他引用了余光中《寻李白》的诗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短短几句便使读者看到一个豪情万丈的诗人,同时还引用郦道元的《水经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6个字便写出了三峡春冬季节的清荣峻茂,同时文中的对偶句与散文兼具,使文章充满节奏感。此外其在《苏东坡突围》中借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通过典雅绮丽的语言展现了苏轼在被释放到黄州后生活的凄苦以及精神上的孤独。

获奖记录

文学类

2014年,全国美术书籍金牛杯金奖(书法集)(获奖)

2010年,台湾桂冠文学家奖(获奖)

2006年,全球数据测评系统推荐影响百年百位华人奖(获奖)

2002年,马来西亚最受欢迎华语作家奖(获奖)

2002年,台湾白金作家奖(获奖)

1998年,北京《中关村》“最受尊敬的知识分子”奖(获奖)

1997年,台湾读书人最佳书奖(获奖)

1995年,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获奖)

1992年,中国出版奖(获奖)

1991年,上海优秀文学艺术奖(获奖)

1986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获奖)

1984年,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获奖)

获奖记录

1983年《戏剧理论史稿》,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戏剧审美心理学》,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奖。

《借我一生》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

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人物影响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亦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余秋雨的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他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余秋雨的散文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其二是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余秋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就以其《文化苦旅》为例,当中一篇《沙原隐泉》,仅两千五百字,纯粹写景和抒情的散文,却写得如诗如画。此文主要内容是作者在敦湟县内沙漠地上,独自一人爬人沙山,然后又下山欣赏一湾清泉的过程和所见所感。文中,余秋雨是如此描绘沙山之美:“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在美学家和作家的笔下,“光”、“影”、“线条”不再是一些只纯是理论没有生命的字词,而是能感应作者内心深处的字眼。

人物争议

学术风波

余秋雨作品《余秋雨人生哲言》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该书部分文章直指“以学术问题为借口”批判他的一些“小人”而再引风波。此前批评过余秋雨的学者金文明、肖夏林等人纷纷认为,尽管余秋雨在文中没有直接指名道姓,但联系实际,他所指的“小人”路人皆知,并由此猜测余秋雨出书的意图,即再次向批评他的人猛烈开炮,以泄私愤。

秋雨:新作抨击“整人者”

《余秋雨人生哲言》全书共16个章节,大约20万字,围绕“人生”这个关键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余秋雨对人生的体会和感悟。据称,该书从策划到出版历时两年,收录在其中的文章多数是从余秋雨此前出版的散文作品中挑选出的精华。为了使该书的内容更加完整,余秋雨在每一个章节之前,重新为切合这个主题写了一篇文章,有的长如一篇随笔,有的只是很短的箴言,这部分约占全书内容的四分之一。在书中,余秋雨一改此前面对某些社会积习沉默不语的态度,而是给予无情的抨击。对所指的所谓“揭发、告密、谣言、批判”他的整人者,尽管没有直接指名道姓地提及,但有读者认为,只要仔细分析都知道他所指为何人。

金文明:余秋雨骂的人就是我

闻听余秋雨的新书骂批他的人为“小人”后,曾以一本《石破天惊逗秋雨》(改名新版:《月暗吴天秋雨冷》)而广为人知的学者金文明,在新书上市的首日就买回了一本仔细阅读。金文明表示,毫无疑问,他知道书中所说的“小人”是指包括他在内的、曾批评过余秋雨的人,“还有古远清、肖夏林等人。”金文明认为,余秋雨在骂别人是“小人”之前,应该正眼审视一下自己的作为。

被指向灾区虚拟捐款

2009年6月10日,余秋雨委托九久读书人公司在其博客中发表声明:称20万捐款将用于都江堰三所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对此,《北京文学》编辑萧夏林表示,余秋雨出示不了相关部门的收据,以及所捐单位名称等,意味着假捐款。另据媒体报道,四川省民政局、慈善总会等3所捐款机构均无余秋雨的捐款记录。

被疑涉国资流失

2009年10月28日,据央视《环球财经连线》报道: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获得通过。其十大股东名单中出现余秋雨的名字,引起市场关注。按中小板股票平均发行市盈率48倍计算,余秋雨的身家可能过亿。

经济专家观点

2009年10月28日,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对此发表看法称,徐家汇商城持股事件涉嫌国有资产的流失,上市首日,余秋雨的身价将过亿。2001年徐家汇计划解散职工持股权将24.5%股权转让出去,余秋雨获得部分股权。

叶檀表示,余秋雨恐怕为徐家汇商城这八年什么也没做。余秋雨其实可以利用他的文化招牌来给徐家汇商城获得一些软实力,比如说他可以通过评估,就是余秋雨的这个文化招牌到底给徐家汇商城增值了多少。在这八年里头,其实余秋雨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坐在家里等着增资扩股,最终等到这个公司上市。

人物评价

作家白先勇: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作家贾平凹:他的有关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

诗人余光中: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