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丹栀逍遥散

中医方剂名

药品名: 外文名: 别名: 是否处方药: 主要适用症: 主要用药禁忌: 剂型: 运动员慎用: 是否纳入医保: 批准文号: 药品类型: 书名:丹栀逍遥散 作者:刘一凡 ISBN:9787506739672 定价:29.00 元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月 开本:16开 页数:215页 语种:简体中文
丹栀逍遥散介绍
丹栀逍遥散又叫八味逍遥散,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主治肝郁血虚,内有郁热证。出自明·薛己编撰的《内科摘要》,薛氏根据肝病特点,针对肝郁血虚,化火生热的种种表现,或发热潮热;或烦躁易怒;或头痛目涩;或月经不调、少腹作痛;或小腹胀坠、小便涩痛。丹栀逍遥散根据《医部全录》所载方药为:炙甘草1.5g,当归3g,芍药3g,茯苓3g,炒白术3g,柴胡1.5g,炒栀子1.5g,牡丹皮1.5g。丹栀逍遥散方中柴胡为君,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以复肝用。

基本介绍

丹栀逍遥散又叫八味逍遥散。是调和肝脾剂。

【主要成份】白术; 柴胡; 当归; 茯苓; 甘草; 牡丹皮; 山栀; 芍药 加味逍遥散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丹皮、栀子而成,故又名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因肝郁血虚日久,则生热化火,此时逍遥散已不足以平其火热,故加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炒山栀善清肝热,并导热下行。临床尤多用于肝郁血虚有热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日久不止,以及经期吐衄等。

【功用】 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兼清郁热。主肝郁化火,潮热颧红,月经不调,少腹胀痛,经行乳胀,崩漏,带下。

【参见】丹栀逍遥丸

临床发现

丹栀逍遥散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

观察中药丹栀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

方法:设计抗抑郁剂麦普替林为对照组,通过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采用国内、外常用多种量表确定疗效与副反应,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4、6周分别采用Hamilton(HAMD)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中医症状辩证量表评定药物疗效,用Asberg副反应量表评定副反应。结果:丹栀逍遥散对抑郁症治疗有效,显效率84%与麦普替林87%无显着性差异(P0.05);丹栀逍遥散与麦普替林治疗后HAMD、SDS和SAS分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

治疗后丹栀逍遥散的Asberg副反应量表分数明显低于麦普替林(P0.05,结论:丹栀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疗效与麦普替林相当,副反应明显少于麦普替林。

编辑推荐

《丹栀逍遥散》是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之一。诠释经方奇方,探究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

文摘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丹栀逍遥散的来源

丹栀逍遥散最早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逍遥散,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引《医统》方。原书谓该方:“治肝郁血虚发热,或潮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赤;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肚腹作胀;或小腹重坠、小便涩痛。全方由逍遥散原方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生姜、甘草加丹皮、栀子组成。具有疏肝理脾,和血调经之功用,用于肝瘀脾虚,化火生热之证。

丹栀逍遥散又称加味逍遥散,出自明·薛己编撰的《内科摘要》,薛氏根据肝病特点,针对肝郁血虚,化火生热的种种表现,或发热潮热;或烦躁易怒;或头痛目涩;或月经不调、少腹作痛;或小腹胀坠、小便涩痛。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基础上加牡丹皮、栀子以增强疏肝清热的作用,功能疏肝健脾,和血调经。

第二节 丹栀逍遥散的组成及用法

药物组成为柴胡、当归(炒)、芍药(酒炒)、茯苓、白术(炒)各一钱,炙甘草、牡丹皮、栀子(炒)各五分,主要治疗肝脾血虚内有郁热证。

丹栀逍遥散根据《医部全录》所载方药为:炙甘草1.5g,当归3g,芍药3g,茯苓3g,炒白术3g,柴胡1.5g,炒栀子1.5g,牡丹皮1.5g。其功效为调和肝脾、清热凉血。原主治肝脾血虚有热,遍身瘙痒,或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小便涩滞,瘰疬流注等。

第三节 丹栀逍遥散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疏肝理脾,和血调经。

【主治】肝瘀脾虚,化火生热之证。原书谓该方:“治肝郁血虚发热,或潮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赤,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肚腹作胀,或小腹重坠、小便涩痛。根据《内经》:“木郁达之”的原则,首先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并宜养营血而健脾土,以达养阴补脾之目的。丹栀逍遥散方中柴胡为君,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以复肝用。本品的疏肝之效,历来被前贤所推崇,《滇南本草》卷一指出:“柴胡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药品化义》日:“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臣以当归、白芍二药,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 《景岳全书·本草正》谓:“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之效。

《本草备要》曰:“补血、泻肝、益脾、敛肝阴”。二药皆入肝经,均能补血,养血柔肝,合用相得益彰,既养肝体助肝用,以治血虚,又防柴胡劫肝阴。佐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为补气健脾之要药,三药合用使脾气运化有权,化气生血。正如《本草衍义》指出:“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厥也”。《本草汇言》指出:“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佐以牡丹皮、栀子皆能清热凉血,其中栀子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屈曲下行,尚可泻火除烦”。朱震亨云:“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牡丹皮亦能人肝胆血分,清血中之浮火。《本草经疏》谓本品:“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

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一)牡丹皮

出自《神农本草经》

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以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产于安徽、山东等地。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生用或酒炙用。

【药性】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苦寒,人心肝血分。善能清营分、血分实热,功能清热凉血止血。治温病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发斑、吐血、衄血,可配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等药用;治温毒发斑,可配栀子、大黄、黄芩等药用,如牡丹汤(《圣济总录》);若治血热吐衄,可配大黄、大蓟、茜草根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若治阴虚血热吐衄,可配生地黄、栀子等药用,如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篇》)。

2.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本品性味苦辛寒,入血分而善于清透阴分伏热,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常配鳖甲、知母、生地黄等药用,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3.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本品辛行苦泄,有活血祛瘀之功。治血滞经闭、痛经,可配桃仁、川芎、桂枝等药用,如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治跌打伤痛,可与红花、乳香、没药等配伍,如牡丹皮散(《证治准绳》)。

4.痈肿疮毒本品苦寒,清热凉血之中,善于散瘀消痈。治火毒炽盛,痈肿疮毒,可配大黄、白芷、甘草等药用,如将军散(《本草汇言》);若配大黄、桃仁、芒硝等药用,可治瘀热互结之肠痈初起,如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历代医家论述】综论牡丹皮主要功用及机制。

1.王安道志不足者,足少阴病也,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惟知黄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又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及阴虚吐血、衄血必用之药,以能行瘀血,而又能安好血。有破积生新,引血归经之功,故犀角地黄汤用之。凡妇人血崩,及经行过期不净,属虚寒者禁用。又赤者利血,白兼补气,亦如赤、白芍药之义。诸家言其性寒,安有辛香而寒者乎?(《本经逢源》)

2.李时珍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世有专以黄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和血凉血而生血,血热则枯,凉则生。破积血,积瘀不去则新血不生。通经脉,为吐衄必用之药。血属阴本静,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窍。治中风五劳,惊痫瘛疭。筋脉伸缩抽掣为瘛疭,或手足抽掣,口眼歪斜,卒然眩仆,吐涎身软,时发时止为痫。皆阴虚血热,风火相搏,痰随火涌所致。除烦热,疗痈疮,凉血,下胞胎,退无汗之骨蒸。张元素日: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肾气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按《内经》云:水之精为志,故肾藏志,火之精为神,故心藏神。畏贝母、菟丝、大黄,忌蒜、胡荽、伏砒。时珍曰:花白者补,赤者利,人所罕悟,宜分别之。(《本草备要》)

3.张景岳味辛苦,气微凉,气味俱轻,阴中阳也。赤者行性多,白者行性缓,人足少阴及手厥阴经。忌葫蒜。凉骨蒸无汗,散吐衄于血,除产后血滞寒热,祛肠胃蓄血瘕坚,仍定神志,通月水,治惊搐风痫,疗痈肿诸痛。总之,性味和缓,原无补性,但其微凉而辛,能和血凉血生血,除烦热,善行血滞,滞去而郁热自解,故亦退热。用此者,用其行血滞而不峻。(《景岳全书》)

4.《本经疏证》 心为牡藏,牡丹色丹属心,气厚味薄,为阳中之阴,心者体阴用阳,其所主血脉……;味辛则能通,气寒则能降,是以不为补剂,而为通剂。凡血之所至,气必至焉,血不宣则气亦壅,气壅则不能卫外而为固。于是阳与阴相争,气与血相薄,而为寒热,血宣气行,外入者不解自去,此牡丹之首功,在鳖甲煎丸所由取重也。

大抵牡丹入心,通血脉中壅滞,与桂枝颇同,桂枝气温,故所通者血脉中寒滞,牡丹气寒,故所通者血脉中热结。桂枝究系枝条,其性轻扬,故凡沉寒痼冷,未必能通,牡丹则本属根皮,为此物生气所踞,故积热停瘀,虽至成体有象,皆能削除净尽,此则非特性寒性热之殊矣。牡丹有枝有叶,有花有实,皆所不用,独用其根者,则以凡物有实,则生气系于实,根株遂朽,此虽成实,生条布叶之具,仍在于根,是其气全在根,非茎条花叶所能该耳。是其微义,不可不触类旁通者也。

尝读《素问·大奇论》而疑之,谓:“心脉满大,痫瘛筋挛,肝脉小急,痫瘛疭挛”。肝心同为血脏,满大小急之殊,不啻霄壤,何以发病正相同也?解之者曰:心属火,火有余,则脉满大而血干涸,肝属木。木感寒,则脉小急而气窘迫。不知病因于惊,惊则气血乱,气乱则入于经脉,心气为之满大,血乱则出于血室,肝气为之小急,是心之盛与肝之衰,理实相连,不可分也。虽然,此非牡丹所能治也。由惊而痫,,由痫而瘛疭,此则牡丹之所能治矣。

本经言牡丹主中风瘛疚惊痫邪气,明瘛疭有由于中风者,有不由于中风者,日中风瘛疭,则与瘛疭之不由中风者有别矣。惊痫有有邪气者,有无邪气者,日惊痫邪气,则与惊痫之无邪气者有别矣。再证之以别录所主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则凡风热之中血分者,为牡丹所专治,无可疑矣。独是牡丹人心,通行血分,能行血中久痼瘀结,虽至化脓,亦所擅长,假如血结不流,不有血脉虚而纵弛者乎;不有脉随血聚而拘急者乎;不有因血结而热生,因热薰而惊痫者乎?由此以观,则牡丹之用,未为不广也。

5.巢元方寒温失节,致脏腑虚弱,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渐染生长,块段盘牢,不动移者为症;又日:冷热不调,饮食不节,积在腹中,或肠胃之间,与脏相结,搏其牢强,推之不移日症;又日:产后脏虚,余血不尽,为风冷所乘,血则凝结成症。由是推之,瘕坚不必皆由瘀,特动者为在气,不动者为在血,故症不能不谓为血分之病,则病症坚者不必不有瘀,特瘀有不为症坚者,故日癜坚瘀血也。症坚瘀血有舍于脏腑之隙者,有留于经络之交者,不能尽在肠胃,惟在肠胃者,为牡丹所主,故日治瘕坚瘀血肠胃也。何以知其在肠胃耶?盖在胃必妨食饮,在小肠必妨溲溺,在大肠必妨大解。气血既结,则不能流动之气血聚而归之,故腹中既有形,兼呕血者溺血者下血者,皆为牡丹所宜,以此类推,百无一失矣。

仲景治症坚瘀血,用牡丹者,推桂枝茯苓丸和温经汤两方。两方所主之证,不得云在肠胃也。其亦有说欤?夫桂枝茯苓丸证,胎动在上,漏下不止,是为症在小肠,故血从前阴下也;温经汤证,少腹里急,腹满烦热,唇干下痢,是瘀在大肠,故谷道窘急而痢也。且病有暂有常,自其同者观之,则热迫冲任而下血,滞积肠胃而肠癖,计亦不甚相远也。自其异者观之,则妊娠下血,必不久而胎堕,决不能按期自行自止至三月矣。肠癖暮即发热,不剧必差,未有常常如是能至数十日者,此何以故?则以下血肠癖为暴病故也。若症坚瘀血,积久方病,既病亦不骤愈,故虽同在肠胃,而有久暂之殊,遂使治有天渊之别。本经于瘕坚瘀血在肠胃必下留舍二字者此也。或谓瘀在大肠,未必下痢,或者阻碍水道,故小水人大肠而下痢欤?非也。

夫滞在大肠,亦能下痢,瘀何独不然,若小便则必不以瘀而碍。伤寒论云: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血证谛也。以小便由气化,气分无病,小便必调,为可据矣。温经汤证,暮即发热,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大黄牡丹汤证,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可知瘀血痈脓在大肠者,必兼表证。,盖大肠与肺为表里,大肠病,必延及肺,肺主皮毛,则寒热矣。温经汤证,少腹里急,腹满下痢,而不云小便不利;大黄牡丹汤证,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小便自调,又可知大肠虽逼处膀胱,但气不病,终不为膀胱害也。牡丹本经主疗痈疮,金匮要略中排脓散、排脓汤、王不留行散,皆不用,肠痈二方,则一用一不用,千金方治诸疔肿痈疽疮漏,皆不用,肠痈三方,毕用之。可知牡丹为物,非特主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即痈脓亦必涉及肠胃,方可用矣。

然牡丹何以独能去肠胃中壅结瘀积也?盖心属火而主降,牡丹气寒味辛微苦,辛则能开,苦则能降,故心交于肾,而膀胱之化行,若有所隔碍者,牡丹在所必须,此肾气丸用之也。非特此也。胃者受盛之府,肠者传化之府,既受而盛,则非火莫化,既化而传,则非火莫行,牡丹非能助火之行也。凡火结不行者,牡丹能开降之,此所以专主留舍肠胃中症坚瘀血也。

肾气丸之治,在金匮要略中有四,而皆涉及小便,与牡丹无涉者也。牡丹果何为者哉?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水热穴篇云: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夫肾兼畜水火,火不宣则水不行,水不行则火益馁。于是不行之水郁而生热,益馁之火暗而不燃,水中有热,则小便反多,火中有寒,则小便不利。水中有热,火中有寒,非牡丹色丹气寒味辛苦者,孰能治之?此附桂之壮阳,地黄之滋水,虽能为之开阖,不能为转其枢,则牡丹之功不小矣。是方也,养阴之力虽厚,振阳之力亦雄。养阴之力厚,恐其水中之热延留,故必以牡丹泄阴中之阳者佐之;振阳之力雄,恐其燥急而难驯,故以山茱萸于阴中摄阳者辅之也。

6.《本草新编》 牡丹皮,味辛、苦,气微寒,阴中微阳,无毒。种分赤、白,性味却同。人肾、肝二经,兼人心包络。凉骨蒸之热,止吐血、衄血、呕血、咯血,兼消瘀血,除瘕坚,定神志,更善调经,止惊搐,疗痈肿,排脓诸痛。亦臣、佐使之药,而不可为君也。仲景张夫子入之八味丸中,所以治汉武帝消渴之证也。消渴,本是热证,方中加入桂、附,以火治火,奇矣。盖此火乃相火,而非火。相火者,虚火也。实火可泻,虚火必须滋补;阳火可以水折,阴火必须火引。地黄汤中既用熟地、山药以滋阴,不用桂、附以引火,则火不归源,而渴终不可止。但既用桂、附以引火,而火归于下焦,而上焦余热,何能顿清。吾恐命门之火已归于肾宫,心包之火仍炎于心位,热必余焰尚存,而渴仍不止也。故方中又加入牡丹皮,调和于心、肝、肾之际,滋肾而清其肝中之木,使木不助心包之火。而牡丹皮又自能直入于膻中,以凉其热,下火既安,而上火亦静,火宅之中,不成为清凉之境乎。

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丹栀逍遥散的来源

第二节 丹栀逍遥散的组成及用法

第三节 丹栀逍遥散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二、丹栀逍遥散的功效与主治

第四节 丹栀逍遥散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古今医家的论述

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精神系统疾病

一、气郁证

二、中风后抑郁症

第二节 风湿系统疾病

一、纤维肌痛综合征

二、痹症

第三节 泌尿系统疾病

淋证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胆汁反流性胃炎

二、慢性糜烂性胃炎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

四、慢性胆囊炎

五、慢性乙型肝炎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心脏神经官能症

二、室性早搏

第六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消渴

第七节 生殖系统疾病

慢性前列腺炎

第八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咯血

二、急性支气管炎

第九节 肿瘤科疾病

癌症伴抑郁

第十节 神经内科疾病

一、紧张性头痛

二、神经性头痛

三、偏头痛

第二章 妇科病证

第一节 更年期综合征

第二节 痛经

第三节 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第四节 功能性子宫出血

第五节 经间期出血

第六节 先兆流产

第七节 药物流产后出血

第八节 逆经

第九节 附件炎

第十节 经前期综合征

第十一节 月经失调

第十二节 慢性盆腔炎

第十三节 慢性盆腔疼痛

第十四节 乳头溢液

第十五节 乳腺增生

第十六节 乳腺癌内分泌综合征

第十七节 宫颈糜烂

第三章 儿科病证

第一节 小儿遗尿症

第二节 小儿青盲

第四章 皮肤科病证

第一节 慢性荨麻疹

第二节 黄褐斑

第三节 痤疮

第四节 神经性皮炎

第五节 扁平苔癣

第五章 五官科病证

第一节 暴盲

第二节 失音

第三节 复发性口腔溃疡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丹栀逍遥散制剂研究

第二章 药理研究

第一节 丹栀逍遥散中组成中药的药理研究

一、丹皮

二、栀子

三、茯苓

四、白芍

五、白术

六、柴胡

七、当归

八、生姜

九、薄荷

十、甘草

第三章 丹栀逍遥散全方药理作用

一、保护肝细胞的免疫功能

二、对神经系统及抗衰老作用的影响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