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的场景音乐,有独立出现于幕前的,这种乐曲大都与剧情内容无关,只作为招徕观众、遏止喧哗之用,俗称“闹台”、“打通”、“吹台”,属于大型器乐套曲,本身具有独立的民间器乐演奏的性质。当与剧情相结合时,在唱腔的前后或念做之间,为渲染特定气氛、描写特定情绪则演奏一定的器乐曲牌。一般分成粗、细两类,粗者加入锣鼓及唢呐,细者以丝弦为主,各种曲牌均有特定用途。
如〔万年欢〕配合喜庆、请宴等场面,〔小开门〕用于行路、写信、拜贺、更衣等场面,〔大开门〕(即〔水龙吟〕)用于升帐、升堂场面,〔傍妆台〕用于气派较大的摆宴场面,〔哭皇天〕用于吊唁、祭奠场面,等等。有的曲牌又因乐器组合的变化,正反调之间变化,或者改换调式,改变定弦,以及曲牌截短伸长及联缀上的变化等等,用途更为广泛。
以京剧为例:如〔柳青娘〕用唢呐主奏,就配《战马超》的夜战,改以丝弦则用于《花田错》的针黹场面;〔柳摇金〕在《贵妃醉酒》中的改调换弦达五次之多,用于描写醉态;《拾玉镯》中用〔柳青娘〕、〔海青歌〕、〔东方赞〕几支曲牌,来表达少女孙玉姣复杂的心情。
这些曲牌多取自声乐曲牌加以变化,使之成为符合戏剧性要求的器乐曲牌。如〔夜深沉〕原是昆曲《思凡》中〔风吹荷叶煞〕里几个乐句,演变成为器乐曲后,曾用于《击鼓骂曹》击鼓及《霸王别姬》舞剑场面。除曲牌外,若在唱腔之间有较长的动作、身段、思想过程需要用音乐,一般称:“行弦”、“游板”或“动作过门”。
新的场景音乐的创作手法,往往摘取重点唱腔的精华作为器乐曲的主题材料,在不同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奏。也有的主题是从传统曲牌或民歌中吸取,或是从具有典型意义的过门或行弦中发展的。这对深化人物性格及描绘特定情境提供了可能性。
有时也运用群众所熟悉的、易于引起生活联想的歌曲音调或器乐曲片段,作为场景音乐的主题,这对点染环境、暗示特定时代气氛则有一定作用。幕前曲、幕间曲、尾声的创作也与剧情内容有了进一步结合,而具有独特的意境和气氛。
运用多声部与主题发展法写作的戏曲器乐曲,并不排斥过去为群众所熟悉的传统行弦、曲牌和锣鼓。这些风格性甚强的传统场景音乐,至今仍在各剧种保留着,不过已经过细致的处理。
如创作的器乐曲仍辅以锣鼓,把锣鼓也组织进乐曲之中。传统的行弦,不但保持它的旋律,而且予以多声部的处理,在曲调上有着种种变奏,在织体上也更丰满。传统曲牌,在特定场合仍予运用,但又有着各种音色的对比。这些与唱腔和过门的音乐风格紧紧揉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戏曲音乐达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