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味噌

一种豆类调味品

中文名:味噌 外文名:みそ 别名:日式大豆酱 用途: 分类: 主要原料:大豆,大米,大麦,食盐 营养成分:蛋白质、维生素B3、维生素E、主要营养成分 蛋白质 维生素B3 维生素E 卵磷脂 储藏方法:冷藏
味噌介绍
味噌(みそ),也叫日式大豆酱。原料主要有大豆、大米、大麦、食盐等,成品主要为膏状,是一种调味料,也被用作为汤底。味噌是一种调味品,以营养丰富味道独特而风靡日本。味噌最早发源于中国或泰国西部,它与豆类通过霉菌繁殖而制得的豆板酱、黄豆酱、豆豉等很相似。据说,它是由唐朝鉴真和尚传到日本的,也有一种说法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

起源

从绳文时代起日本就有的制盐行为所衍生出的利用盐来腌制食品,在绳文时期末尾过渡到弥生时代的遗迹中,发现到有盐藏谷物的形迹,接下来的古坟时代发展出麹发酵的技术,到了奈良时期文献中开始出现"末酱"的记载,其意思为"还残留有豆粒的酱",随着时代演变,名称也从末酱、味酱、味曾,到最后演变为味噌,因此味噌是起源于日本的独创调味品。

功效

日本广岛大学伊藤弘明教授等人通过对动物实验证明,常吃味噌能预防肝癌、胃癌和大肠癌等疾病,此外,还可以抑制或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抑制体内脂肪的积聚,有改善便秘、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功效。黄豆被用于酿造味噌时产生的物质很可能有助于缓解食物中盐分的影响。

营养价值

每茶匙能量36卡路里;蛋白质2g;碳水化合物5g;脂肪4g;钠629mg。

贮藏

黑味噌如八丁味噌或赤味噌,可以在不冷藏的情况下保存一段时间,尤其是三年味噌。但这类冷藏也无妨,如果是甜味噌如黄、醇白、甘白等不冷藏便无法保存。另外,如果味噌经过低温杀菌就要冷藏。(一些日本牌子的味噌含有鱼高汤。)

分类

味噌根据发酵用的米曲种类的不同,可分为米味噌、麦味噌和豆味噌,主要表现为甜、鲜、咸三味,甜味来源于淀粉分解后的葡萄糖,鲜味是由于蛋白质水解物——氨基酸所发挥的作用,咸味则来源于加工过程中加入的盐。

生产过程

当今,味噌在日本主要分为三大类:米、麦蒸后,通过霉菌繁殖,再与蒸煮的大豆、盐混合制得的米味噌、麦味噌,以及直接在蒸大豆上使霉菌生长而制得的豆味噌。因地区不同,大豆和米、麦比例及颜色的不同,构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种类繁多的味道。每种味噌又有各自的特色。

大豆、米、麦通过酶分解产生的鲜味(氨基酸类)、甜味(糖类)与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咸味充分地调和起来,加上酵母、乳酸菌等发酵生成的香气及酸、酯、醇等,使得味噌的味道更醇厚,香气更丰富,更能增进人的食欲。

按口味

若以口味来区别,则可略分为“辛口味噌”及“甘口味噌”两种,前者是指味道比较咸的味噌。后者则是味道比较甜、比较淡的味噌,这种口味上的差异是因为原料比例不同所造成的,通常曲的比例较重口味,做出来的味噌也较咸,名气颇响亮的“信州味噌”,便是这类辛口味噌的代表;关东地区及气候较寒冷的地方,料理偏重口味,制作的味噌也以辛口为主;而关西等地区料理偏清淡,味噌也以甘口居多。

按颜色

就颜色而言,可分为“赤色味噌”及“淡色味噌”两大类,味噌颜色的淡浅主要是受制曲时间的影响,制曲时间短,颜色就淡,时间拉长,颜色也就变深,“仙台味噌”是较具代表性的赤色味噌。

用途

味噌的用途相当广泛,可依个人喜好将不种类的味噌混拌,运用各式料理中;除了台湾人最熟悉的味噌汤外,腌渍小菜、凉拌菜的淋酱、火锅汤底、各式烧烤及炖煮料理等,处处都可见到味噌活跃的踪迹。

注意事项

由于味噌不耐久煮,所以煮汤时通常最后才加入味噌,略煮一下便要熄火,以免味噌的香气流失;若用味噌炖煮食物,可分两次加入味噌,先将2/3的味噌融入煮汁中使食材入味,起锅前再加入其余的味噌提香。

普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趋明显和中日食品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当前,日本味噌逐渐进入中国。日本一些著名的食品制造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生产味噌产品,如日本的神谷酿造食品株式会社,在中国杭州味精厂建立了西湖神谷酿造食品有限公司,日本“丸三爱”株式会社派了多名味噌制造专家,长期在中国杭州进行技术指导及开发。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宾馆、饭店利用味噌烹制出了一道道美味佳肴,中国一些食品制造工厂还利用味噌生产了多种食品和调味品。在中国,味噌正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制作方法

常见原料

大豆(黄豆) 1公斤、米或麦(自选)1公斤、盐430克左右。

注意:以上材料重量都是在干燥状态下。

制作步骤

1、将米(麦) 与盐充分混合在一起,从而杀死其中所含的曲霉菌。此时曲酶仍然存在,可以使得米(麦)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充分得到降解。而由于放盐不多,所以并不会影响曲酶的繁殖;

2、将大豆用清水浸泡至充分吸收水分为止后(隔夜),煮熟大豆,捣碎;再将捣碎的大豆与盐均匀搅拌后,加入大米二次煮沸,冷却到不烫手的温度为止(35度左右);

3、此时将原料放到消毒过的坛(瓮)等容器中,上面用塑料袋封口,保证没有漏气的地方后,放置于阴凉处(可在坛上放入一块石头),如在夏初制作,秋末即可食用。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