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

唐太宗论弓矢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的故事

中文名:唐太宗论弓矢 外文名: 发生地点: 主要人员: 创作年代:宋代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体裁:文言文 作者:司马光
唐太宗论弓矢介绍
唐太宗论弓矢,选自《资治通鉴·唐纪》,讲述从讨论弓箭的品质好坏得出治理国家的得与失的故事。故事由情至理,由理入情,发人深思。

原文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⑨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⑩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十一)向者辨之未精也⑤。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⑥,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⑦,数延见⑧,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

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邪:不正。

⑤向:从前。

⑥务:事务。

⑦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⑧数:多次

⑨数延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数(shuò),屡次。延,邀请。

⑩好:喜好

⑾皆:全、都

12谓:教

13直:笔直

14朕:皇上的自称

15矢:好坏

译文

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朕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朕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达到分辨出好坏.朕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况天下大事了,哪能够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召见,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的得与失。

赏析

唐太宗为人

他是个民主,聪明,虚心受教的人,他不高高在上,关心民间疾苦,关心人民,善于治理国家,并且明智,能辨别是非,尽职尽责,善于自省,善于纳谏,非常开明,是一个能为百姓着想的君主,举一反三。是一个在生活中能够学习道理并且实践的人。

唐太宗为政

唐太宗认为民是治国之本。他说:“欲为君者,能以德和民。”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英明所在

1、善于自省

2、善于纳谏

3、关心百姓疾苦

相关人物

唐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庙号太宗。唐太宗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早年随父李渊征战天下,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政变”夺权称帝后,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杰出的政治家与一代明君。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著名的“贞观之治”,虚心纳谏,经过主动消灭割据势力,在国内厉行俭约,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终于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兴盛,为后来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