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至2006年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获得学士学位。
2012年至2019年策划执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与文汇报文艺评论中心共建音乐评论实践基地项目。
2018年至2020年连续策划执行了三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主题讲坛暨艺术学理论暑期研习班(国际线上论坛)。
在《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音乐与表演》《人民音乐》《中国宗教》等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译文与音乐评论,如《从“音乐学分析”到“音乐学写作”》《音乐作品的叙事结构与感性行态》《“听”见不在场的声音》《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基督教圣乐的中国化建构》《贝多芬的空白美学》《置于艺术学、美学与哲学之间的音乐美学》等。在《文汇报》《中国文化报》等全国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音乐会评论数十篇。
主持参与课题项目
主持完成立项课题《肖邦叙事曲的音乐学写作研究》《〈哥德堡变奏曲〉的音乐哲学美学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史文献导读》《调性表情的美学问题研究》等。
参与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与上海市教委项目课题3项。
发表论文
2021年发表《置于艺术学、美学与哲学之间的音乐美学》,《音乐研究》。
《交响合唱〈江城子〉的人文意涵与音乐修辞——兼论“响晕”概念在交响修辞中的美学意义》(与张玄合作),即将发表。
2021年发表《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中国音乐学》。
2020年发表《音乐作为神圣的赠礼——关于基督教圣乐中国化建构的若干思考》,《金陵神学志》。
“Music as a Gift from God”—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Sacred Music in the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 Asian-European Music Research Journal。
2019年发表《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两种异质艺术的同构关系研究》,《音乐艺术》。
2019年发表《基督教赞美诗的中国化建构》,《中国宗教》。
2019年发表《当音乐史学与音乐美学面对同一调性——从塔拉斯金对贝多芬c小调作品的叙事到韩锺恩“c小调表情问题研究”》,《音乐与表演》。
2019年发表《作为历史使命、文化身份与精神载体的世界音乐——“音乐与神圣”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人民音乐》第2期。
2017年发表《“听”见不在场的声音——“内在谛听”概念释义及音乐作品实例解析》,《中国音乐学》第4期。
2017年发表《音乐作品的叙事结构与感性行态——以肖邦<第三叙事曲>为例》,《音乐艺术》第3期。
2016年发表《石破天惊,融贯中西——钢琴独奏曲《破》作品及演奏评析》,《音乐与表演》第3期。
2011年发表《从“音乐学分析”到“音乐学写作”——《悲情肖邦》研讨会相关讨论后续》,《中国音乐学》第1期。
2010年发表《“悲情肖邦”何以悲情?——对肖邦音乐之内涵的听辨、分析与读解》,《音乐艺术》第3期。
2008年发表《自我发现与内在更新——读与思有关音乐美学哲学基础》,《音乐艺术》第4期。
2021年出版专著《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究》。
编著《乐正声和——文汇报特约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师生评论集》、《临响乐品——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主题演讲及研习文论汇编(一)》。
2013年出版参与编订音乐学专业教材《音乐学写作与范文导读》。
获得第三届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大赛(集体课组)一等奖。
获得第三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社会科学组)优秀奖。
曾担任2015第十届交叉音乐学国际大会组委会执行秘书。
西方古典与当代音乐的创作与表演,临响哲学与作品修辞(巴赫、贝多芬、肖邦、陈其钢),中西音乐美学史,艺术学发展史等。
哲学美学研究、音乐与建筑的交互理论、基督教圣乐的本土化建构。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