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余甘子

大戟科叶下珠属的一种果实

中文名: 拉丁学名:Phyllanthus emblica L.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超目: 目:金虎尾目 亚目: 科:大戟科 亚科:叶下珠亚科 族:叶下珠族 亚族: 属:叶下珠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余甘子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印度、印尼、台湾、香港及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等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余甘子 别称:庵摩勒、米含、望果、木波、七察哀喜、噜公膘、油甘子、滇橄榄 二名法:Phyllanthus emblica
余甘子介绍
余甘子,属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其果鲜食酸甜酥脆而微涩,回味甘甜,故名余甘,又名喉甘子、油柑子、庵罗果、牛甘果等。余甘子树耐旱耐瘠,适应性非常强,喜光喜温。产新时间:一月,二月。生长期1~3年。余甘子树生长于海拔200至2300米的山地疏林,多见于日照强烈的向阳处,耐旱耐瘠,适应性极强,可在树上挂果保鲜6-8个月之久。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它超高光防护力与超强抗氧化力,维生素含量更是苹果160倍、柑橘的100倍,具有高效的美白力。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3米,胸径50厘米;树皮浅褐色;枝条具纵细条纹,被黄褐色短柔毛。叶片纸质至革质,二列,线状长圆形,长8~20毫米,宽2~6毫米,顶端截平或钝圆,有锐尖头或微凹,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干后带红色或淡褐色,边缘略背卷;侧脉每边4~7条;叶柄长0.3~0.7毫米;托叶三角形,长0.8~1.5毫米,褐红色,边缘有睫毛。

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为雄花组成腋生的聚伞花序;萼片6;雄花:花梗长1~2.5毫米;萼片膜质,黄色,长倒卵形或匙形,近相等,长1.2~2.5毫米,宽0.5~1毫米,顶端钝或圆,边缘全缘或有浅齿;雄蕊3,花丝合生成长0.3~0.7毫米的柱,花药直立,长圆形,长0.5~0.9毫米,顶端具短尖头,药室平行,纵裂;花粉近球形,直径17.5~19微米,具4-6孔沟,内孔多长椭圆形;花盘腺体6,近三角形;雌花:花梗长约0.5毫米;萼片长圆形或匙形,长1.6~2.5毫米,宽0.7~1.3毫米,顶端钝或圆,较厚,边缘膜质,多少具浅齿;花盘杯状,包藏子房达-半以上,边缘撕裂。

子房卵圆形,长约1.5毫米,3室,花柱3,长2.5~4毫米,基部合生,顶端2裂,裂片顶端再2裂。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1~1.3厘米,外果皮肉质,绿白色或淡黄白色,内果皮硬壳质;种子略带红色,长5~6毫米,宽2~3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余甘子树耐旱耐瘠,适应性非常强,喜光喜温。一般在年均温20℃左右生长良好,0℃左右即有受冻现象。生于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

分布范围

产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中国野生分布在云南、广西、福建、海南、台湾、海南、四川、贵州等省,江西、湖南、浙江等省部分地区也有。

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南美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印度东部。

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冷,遇霜容易落叶、落花,

甚至冻坏嫩枝条。对土壤要求不严,南方各类山地均可种植。以向阳山坡、梯田和园地栽培为宜。

【繁殖方法】:用种子和嫁接繁殖。种子繁殖:春季播种育苗待苗木生长到70~100cm,可和优良品种进行嫁接。嫁接繁殖:选取2~4年野生余甘子为砧木,取2年生的优良品种枝条为接穗,于2~5月间嫁接。成活后按行株距4m×3m或4m×4m移栽,1hm2种植600~825株。

【田间管理】:每年春、夏和秋季各施一次肥,有条件地区应施复合肥或套种绿肥,以改良土壤肥力。平时要勤除杂草、松土和培土。

【病虫害防治】:虫害有木毒蛾、介壳虫、蚜虫等,可用0.l%~0.8%的甲胺磷等喷射。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余甘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emblicaL)的果实,别名油柑子,橄榄子(四川),滇橄榄(云南),青果等。《唐本草》称之为庵摩勒,余甘,《南方草木状》谓“树叶细,似合昏,花黄,食似李,青黄色,核圆作六七棱,食之先苦后甜”,《本草纲目》称之为庵摩落迦果,载有“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

余甘子为一种常用藏药,与诃子,毛诃子三者在藏药中常被称为“三大果”使用频率很高,在《藏药标准》所载的290种藏药成药中,含余甘子的有72种,占总数的25%,卫生部药品标准1995年版藏药标准所载200种成药中,有59种含余甘子,占29%,1990年余甘子被载入《中国药典》。

余甘子果实味酸微涩,清热凉血,消食健脾,生津止渴。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及维生素C缺乏症。在藏药中,余甘子主治培根病、赤巴病、血病、高血压病等。研究结果表明,余甘子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衰老,保肝等作用。

果实(余甘子):甘、微涩,凉。清热利咽,润肺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痛,咳嗽,口千烦渴,耳痛,维生素丙缺乏症。根(油柑根):辛,寒。有毒。消食,利水,化痰,杀虫。用于高血压症,胃痛,泄泻,瘰疬。叶(油柑叶):辛.,平。祛湿利尿。用于水肿,皮肤湿疹。树皮(油柑木皮):甘、酸,寒。杀菌祛腐,止血。用于口疮,疗疮,痔疮,阴囊湿疹,外伤出血。树枝的虫瘿(油柑虫节):用于胃痛,疝气,遗精,小儿疳积,牙痛。

食疗价值

《中国药典》--果: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用于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全国中草药汇编》--根:用于高血压,胃痛,肠炎,淋巴结结核。叶:祛湿利尿。用于水肿,皮肤湿疹。

备注

【用法用量】:果:3~9克,多入丸散服。根:25~50克,叶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

经济价值

余甘子为常见的散生树种,-般树高为1~3米,而在四川省凉山州和攀枝花市金沙江河谷地带,海拔600~1000米的向阳干旱山坡地,仍保存着大片余甘子天然林,林高8~10米。极喜光,耐干热瘠薄环境,萌芽力强,根系发达,可保持水土,可作产区荒山荒地酸性土造林的先锋树种。树姿优美,可作庭园风景树,亦可栽培为果树。果实富含丰富的丙种维生素,供食用,可生津止渴,润肺化痰,治咳嗽、喉痛,解河豚鱼中毒等。

初食味酸涩,良久乃甘,故名“余甘子”。树根和叶供药用,能解热清毒,治皮炎、湿疹、风湿痛等。叶晒干供枕芯用料。种子含油量16%,供制肥皂。树皮、叶、幼果可提制栲胶。木材棕红褐色,坚硬,结构细致,有弹性,耐水湿,供农具和家具用材,又为优良的薪炭柴。

植物文化

《中国药典》--该品系藏族习用药材。为大戟科油柑属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emblicaL.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全国中草药汇编》--根、叶、树皮等亦可入药。根、树皮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叶春夏采,鲜用或浸渍用。

【性状】:《中国药典》--该品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cm。表面棕褐色至墨绿色,有浅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果梗约1mm。外果皮厚1~4mm,质硬而脆。内果皮黄白色,硬核样,表面略具6棱,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筋脉纹,干后可裂成6瓣。种子6,近三棱形,棕色。气微,味酸涩,回味甜。

1.《唐本草》:主风虚热气。

2.《本草拾遗》:主补益,强气力。取子压取汁和油涂头生发,去风痒,初涂发脱,后生如漆。

3.《海药本草》:主上气咳嗽。

4.《南宁市药物志》:清凉解毒,治喉痹。

5.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润肺化痰,生津止渴。

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

《中国药典》--果:甘、酸、涩、凉。归肺经、胃经。

《全国中草药汇编》--根:淡,平。叶:辛,平。

化学研究

鞣质及酚酸类化合物

余甘子果实富含鞣质,含量高达45%,未成熟果实中仍可达30%~35%,干燥果实中,鞣质含量尚为14%,其中包括没食子酸(gallicacid),鞣花酸(ellagicacid),葡萄糖没食子鞣质(glucogallin),3,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3,6-digallylglucose),诃子酸(chebulinicacid),原诃子酸(terchebin),诃黎勒酸(chebulagicacid),鞣云实素(corilagin),余甘子酸(phyllemblicacid),余甘子酚(emblicol),诃子裂酸(chebalicacid),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6-Di-0-galloyl-β-D-glucose),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0-galloyl-β-D-glucose),核实木素A(PutranjivainA),1,2,3,6-四-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2,3,6-tetra-O-galloylglucose),phyllanemblininA,chebulanin,elaeocarpusin,punicafolin,tercatain,mallonin.左旋-苹果酸-2-O-没食子酸酯(L-malicacid2-0-gallate),粘酸-2-O-没食子酸酯(mucicacid2-0-gallate),粘酸-1,4-内酯-2-O-没食子酸酯(mucicacid1,4-lactone2-0-gallate),粘酸-1,4-内酯-5-O-没食子酸酯(mucicacid1,4-lactone5-0-gallate),粘酸-1,4-内酯-3-O-没食子酸酯(mucicacid1,4-lactone3-0-gallate),粘酸-1,4-内酯-35-二氧没食子酸酯(mucicacid1,4-lactone3,5-di-0-gallate)。

黄酮类化合物

余甘子果实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1994年日本学者用甲醇和水提取余甘子果实,从中得到槲皮素,山奈酚-3-O-葡萄糖甙(Kaempferol-3-0-glucoside),槲皮素-3-O-葡萄糖甙(Quercetin-3-0-glucoside),无色飞燕草素leucodelphinidin。

生物碱类

1976年,Ram等从余甘子中分离出了生物碱zeatin.

萜、甾醇和苷类

1978年,Ram等从余甘子中分离出二萜类成分,giberellinA-1,giberellinA-3,giberellinA-4,giberellinA-7,giberellinA-9。2001年,ZhangYJ等从余甘子根部分离出了三种没药烷型倍半萜类成分,phyllaemblicacidB,phyllaemblicacidC,phyllaemblicinD及苷类:2-羧甲基酚-1-O--D-吡喃葡萄糖苷(2-carboxylmethylphenol1-0-beta-D-glucopyranoside)及2,6-二甲氧基-4-(2-羟乙基)酚-1-O--D-吡喃葡萄糖苷(2,6-dimethoxy-4-(2-hydroxyethyl)phenol1-0-beta-D-glucopyranoside)。余甘子中还含有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维生素

余甘子果实中含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pp等,尤其富含维生素C,其含量可达0.6%~0.92%,春季果实含量最高,有时甚至可达1.82%,该含量是苹果维C含量的160倍,同时也是柑橘含量的100倍,仅次于水果维生素C之王的刺梨。

氨基酸

余甘子果实中含17种氨基酸,包括了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其氨基酸总含量达185mg/100g,主要有谷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赖氨酸。

微量元素

余甘子果实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含量比苹果丰富,主要有硒、锌、钙、磷、铁、钾等。

脂肪酸

余甘子种子含脂肪酸26%,主要包括: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肉豆蔻酸等。

①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痛,口干烦渴,维生素C缺乏症:鲜余甘子果十至三十个。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白喉:滇橄榄一斤,玄参、甘草各一两。冷开水泡至起霜花,取霜用棉纸铺开晒干后,加马尾龙胆粉二钱,冰片五分,炒白果仁粉五钱,吹喉用。

③治哮喘:滇橄榄二十-个,先煮猪心肺,去浮沫再加橄榄煮熟连汤吃。

④治河豚鱼中毒:滇橄榄生吃吞汁,并可治鱼骨梗喉。(②方以下出《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药理研究

抗艾滋病逆转录酶(HIV-1RT)作用

对HIV-1RT的抑制作用可以预防艾滋病,1995年日本学者对41种埃及草药提取物测试抗HIV-IRT活性,在对余甘子的研究中,分离得到鞣质PutranjivainA对HIV-1RT有很强抑制作用,其ID50为3.9µM。

防癌作用

余甘子果实提取物不论体内还是体外,均能够阻断强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其阻断率在90%以上,比同浓度的Vc高3~5倍,表明余甘子具有防癌作用。在体外余甘子的酚酸类成分能抑制人癌细胞株erythromyeloidK562,B-lymphoidRaji,T-lymphoidJurkat,erythroleukemicHEL.的增生。

抗诱变、抗致畸作用

余甘子水提物能明显减弱由重金属盐Pb(NO3)2和Al2(SO4)3.18H2O所引起的

小鼠骨髓细胞的细胞毒作用(400mg/Kgdryweight,P<0.001),水提物和Vc有协同作用,共同饲养小鼠,可以降低有害物质氯化锌,间胺黄和乙酰类杀虫剂对小鼠骨髓细胞的全面破坏作用,可以抗镍、镉、铯等引起的诱变。

抗炎作用

余甘子能显着抑制大鼠琼脂性足跖肿胀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缘肿胀,显着抑制组胺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和白细胞游出。表明余甘子有显着的抗炎和抗渗出作用。抗炎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强。余甘子能显着抑制急性炎症的发展,改善和缓解炎性症状,对慢性增生性炎症作用不明显。

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余甘子是一种较好的天然降脂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所引起的高血脂有良好的效果,其疗效高于维生素E,对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系统并发症也有一定的疗效。由其鲜果汁精制而成的安摩乐口服液与胶囊有降脂降压的作用,可治疗高脂血症及单纯性肥胖症,临床检测无毒副作用。

余甘子果汁可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疗效最好。余甘子能使饲喂高胆固醇动物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及LDL水平分别降低80%,66%,77%及90%,还可明显抑制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并能加速胆固醇及磷脂从粪便中排泄,说明其降脂作用可能与干扰胆固醇的吸收有关。

抗氧化作用

脂质过氧化(Lpo)损伤与肿瘤、衰老、心脑血管病、自身免疫疾病、休克、炎症、辐射损伤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汕头大学学者参考RiebaHCB方法,建立Fe2+诱发脂蛋白PUFA过氧化体系,用于评价余甘子果汁的AOA(抗氧

化性),经检测表明余甘子有抗氧化作用。通过测定余甘子果汁粉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血脂、丙二醛水平、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内皮素-1表达的影响,证明余甘子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抗衰老作用

衰老的主要根源是自由基过多,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增高,说明自由基反应增强;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有清除超氧自由基,保护细胞发挥其抗衰老作用。余甘子果实提取物能抑制连苯三酚和肾上腺素的自氧化作用,表明其中含有这一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SOD,每克鲜果含SOD活力为482.14U。

用比较研究方法观察不同浓度余甘子对大、小鼠红细胞SOD、血清Lpo、Zn、Cu和体重量的影响,结果说明余甘子影响大、小鼠体内的自由基反应,降低Lpo含量,提高红细胞SOD活性及相关的Zn,Cu水平。临床研究表明余甘子使红细胞SOD活力明显增加,高于服用前(P<0.01),上升率100%,血浆中Lpo含量下降,下降率为73%,表明余甘子可能具有延缓、拮抗衰老进程的作用。

保肝作用

余甘子的水提醇沉物对扑热息痛、硫代乙酰胺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具有预防作用,对D-半乳糖胺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四氯化碳引起的的慢性肝损伤具有保护肝细胞,减少肝损伤,抗肝纤维化作用。50%乙醇提取物余甘子能明显降低血清SGPT,胆固醇和脂质体(P<0.005),从而达到保肝效果。

对胃肠道的作用

抗溃疡作用

余甘子果实水提物的丁醇部分有抗溃疡作用。余甘子丁醇部分对消炎痛所致实验性胃粘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使消炎痛所致的小鼠的溃疡面胃粘膜分泌物及氨基己糖增多(P<0.001),其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抗腹泻作用

余甘果汁合剂对小儿腹泻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对部分病原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尤其适用于小儿病毒性肠炎,对一般的细菌性肠炎有抗生素之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有极显着意义(P<0.001),但对毒性较强的致病菌痢疾杆菌无效。因此,对一般的小儿腹泻用余甘子治疗颇为适宜。

免疫调节作用

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余甘子能增强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并有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效应。余甘子能增强接种了DLA肿瘤三天后小鼠脾脏的天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其效果在接种后3,5,7,9天尤为显着。其ADCC效应在用药后3,7,9,11,13天表现突出。可见,余甘子能增强肿瘤动物的NK细胞或K细胞的活性。

余甘子还能诱生人白细胞干扰素。采用细胞病毒抑制法测IFN-X效价,对照观察余甘子促诱生人白细胞干扰素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含量余甘子液均有促诱生人白细胞干扰素的作用(P<0.05或0.01),含量为0.08g/ml时,促诱生作用最强,提高率为45.9%,其强度比黄芪弱,比板蓝根略强。

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

余甘子在体外对人体淋巴细胞无诱发DNA和染色体损伤作用,有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余甘子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促进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细胞周期比率(尤其是第三周期比率)和增殖率指数反映了细胞有丝分裂的强弱,增殖能力的好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细胞周期比率(尤其是第三周期比率)和增殖率指数均随余甘子剂量增加而下降,并存在一定剂量-效应关系,说明余甘子对人体细胞的增殖能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由此可见,余甘子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解毒作用

余甘子有解金属毒作用。《本草纲目》载“李旬曰:为末点汤服,解金石毒。宗爽曰:黄金得余甘则体柔,亦物类相感相伏也,故能解金石之毒。”重金属离子能与人体内含巯基的酶类相结合而使其失去活性,致使人体代谢发生障碍而中毒。近代研究表明,余甘子对铜,镍,钙,锌,铯,亚铁等金属有对抗作用,可以排除体内铜、镍等有毒金属。

其对抗作用可能与余甘子内含有的维生素C及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鞣质等成分有关。维生素C是一种广泛的抗癌,抗畸变,抗裂变的有效成分。同时也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抑制化学变异。并能使体内的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成还原型的谷胱甘肽(GSH)。GSH可与重金属离子结合而排出体外。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鞣质等成分具有酚酸性,易与某些金属相结合而对该金属起到清除作用。

制药应用

佛乐皮复康主要成分:藏红花、藏苦参、土荆皮、蛇床子、丁香、百部、余甘子、藏紫草、冰片等

适用范围:牛皮癣、银屑病、湿疹、手、足、体癣、神经性皮炎、鱼鳞病、顽固性皮肤瘙痒、灰指(趾)甲、阴瘙痒潮湿引起的皮肤红肿、瘙痒、脱屑,异味有治疗作用。

其它作用

余甘子有抗菌作用

余甘子果实先用80%醇提取,再用醚提取,以盐酸酸化处理后,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而对真菌无作用。

毒性

急性毒性:余甘子62.4g/kg,分4次,24小时内给完,观察7天,除前3天内有3只小鼠活动减少有竖毛现象外,其余均无异常反应。

长期毒性:余甘子3.6,7.2,10.8g/kg,灌胃大鼠,连续给药6天,肝肾功能无异常,表明余甘子连续给药对大鼠无任何明显的毒副反应。

微量元素分析

余甘子果实中所含微量元素共包含有14种:Cu,Mn,Mo,Mg,Na,Ni,Se,Zn,Ge,P,K,S,Fe,Ca。其中K,Ca,Mg,P四种元素之含量普遍较高,其次是S,Cu,Fe和Mo;另外普遍存在,但含量相对偏低的元素有Se,Zn,Ni,Mn和Ge;而含量较高(相对百分含量)但分布十分局限的元素为Na(仅见于四川雅龙江河谷,云南漾濞和香港的样品)。上述微量元素中Se,Ge,Mo,Mn在抑制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方面具有特殊意义。据研究发现,取自广西南宁高峰林场的余甘子样品Mn的含量最高,其相对百分含量可达2.46%,而云南鹤庆样品中Mn含量最低。取自云南禄劝的样品中Mo的相对百分含量高达6.63%,福建样品Mo含量最低。取自贵州罗甸的样品中Se的相对百分含量高达4.31,云南禄劝样品中Se含量最低。广西龙津的样品中Ge含量最高,其相对百分含量为1.8%,为Ge含量最低的样品中Ge含量的3.27倍。

从Mn-Mo-Se-Ge在各产区余甘子果实中大的分布趋势看,微量元素Mo在余甘子产区的果实样品中分布最为普遍,分析结果显示出,来自26个产区的69.2%的样品中发现了Mo的分布;微量元素Mn和Se具有十分相似的分布态势:(a)在二者所同共涉及的15个余甘子产区中就有10个产区在Mn-Se的分布特征方面相互重叠,这一数字约占产区总数的67%;(b)含Mn样品数和含Se样品数针对总样品数之百分比均为50%,这说明Mn和Se是继Mo之后在余甘子果实中分布相对较为普遍的两种元素;含Ge样品数仅占总样品数的38%,说明余甘子果实中Ge的分布并不普遍,从总的情况看,含Ge的样品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出现于云南样品之中。含有全部4种微量元素的余甘子样品包括来自云南禄劝,云南鹤庆,广西南宁和香港的样品。这一特点是在这些地区余甘子资源应用开发中应予以注意的。

各分布区余甘子果实中微量元素之分布具有特定的组合特征,而这一点恰与我们在上文所概括出的微量元素之分布规律相吻合;Mo-Ni-Cu;Mn-Se-Ca;Mg-Fe,Na-Ge和P-S-Zn这些元素组合在各分布区余甘子果实样品中含量上的变化,直接从微量元素方面影响着余甘子生药的内在质量,就这一点上来说,以上所述的关于余甘子果实中微量元素分布之组合规律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正确运用这一规律,就可在余甘子生药质量控制中缩小对微量元素的测定范围,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与我们所关注的,对抗癌、抗衰老、免疫增强有特殊作用的Mn-Mo-Se-Ge以及与它们存在密切相关的Ca,Ni,Cu和Na等元素。从更深层次上来考虑,很可能,Mn-Mo-Se-Ge这些元素并不只是单一地参与到与多元酚类化合物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作用机制中来,在这种微量元素与天然产物、微量元素与GSH-PX的"复合作用单元"(functionalcomplex)中,很可能也包含着Ca对Mn和Se、Cu,Ni对Mo,以及Na对Ge的生物学效应的协同作用。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果实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cm。表面棕褐色至墨绿色,有淡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果梗长约lmm,果肉(中果皮)厚1-4mm,质硬而脆。内果皮黄白色,硬核样,表面略具6棱,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维管束,干后裂成6瓣。种子6颗,近三棱形,棕色。气微,味酸涩,回甜。以个大、肉厚、回甜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由胞壁增厚的多角形细胞2-7列组成,细胞直径8-20μm。中果皮较广厚,为薄壁细胞组成,有维管束通过,薄壁细胞直径32-65μm,细胞内常有草酸钙柱晶和方晶等。内果皮为多列较小的石细胞组成,胞腔明显,层纹不甚清楚。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