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公募基金

维护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文名:公募基金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Public Offering of Fund 适用范围:金融 优点:筹集潜力大 类别:证券投资基金 监管:政府主管部门
公募基金介绍
公募基金(Public Offering of Fund),公募基金是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在法律的严格监管下,有着信息披露。利润分配,运行限制等行业规范。例如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上的封闭式基金属于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各有千秋,它们的健康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得到法律认可的只有公募基金,市场的需要远远得不到满足。例如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上的封闭式基金属于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各有千秋,它们的健康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发展现状

2021年上半年即将结束,公募基金年中“成绩单”也将揭晓。今年以来,市场结构性行情显著,板块轮动加快,不少权益类基金在震荡中斩获不俗收益。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6月28日,在全市场超7000只权益类产品中,八成斩获正收益,超两成年内收益在10%以上,其中医疗、新能源等领域的权益类基金表现突出。

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力量正在崛起。1月22日,7100只基金去年四季报披露完毕,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20.16万亿元,在创立的第22个年头,正式突破20万亿元大关,较之2019年年底的14.81万亿元增加了5.35万亿元。

即便是大跌中的2008年,公募基金发行了115只偏股基金,共计171万户投资者参与了新发产品的申购。显然,按照目前的偏股基金募集势头,2011年公募基金要实现或者超越2008年171万户参与认购仍具有不小的挑战。这一数字,与2007年更是相形见绌。是年,“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共计吸引了179万户投资者的认购,“中邮核心成长”、“华夏蓝筹核心”分别以159万户、108万户紧随其后。

按照这样的数据,2011年以来所有新发基金的认购户数,尚不及2007年个别发行较好的单只基金。而在散户广泛参与的2007年,共计1825万户投资者参与了公募基金的认购,这些新基金首发募集了4485亿份,而随后的熊市让这些没有逃脱的基金投资者损失惨重。目前新基金这种困顿的局面,让基金销售人员回到了似曾相识的2004年。在宏观紧缩和A股市场低迷的双重打击下,公募基金募集出现低量,但此后2005年启动的大牛市改变了这一格局,公募基金资产在两年后超过3万亿元的规模。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公募基金的净赎回仍在继续。在偏股基金一季度出现626亿份净赎回的情况下,偏股基金在二季度又出现了142亿份的赎回额,今年上半年共计出现了768亿份的净赎回。而从持续营销情况来看,截至一季度末,不足200只基金出现了净申购,接近500只出现了净赎回,后者远大于前者。在散户抛弃的同时,公募新发产品也呈现高度机构化的特点。

以67只基金募集了849亿份,以及126万户的投资者计算,每户平均认购数接近7万元,在目前股市尚不见好转情况下,这已经是较高的数值了。即便是在最差的2008年,公募基金共计募集907亿偏股基金,户均认购量只有5万元左右,相对于2011年公募基金的数字,这依然比2011年的平均数低出不少。此前,证监会曾出台政策,要求基金公司在基金销售中不得采取“一次性奖励”的方式,但市场上不时传出基金公司违规支付丰厚奖励以谋取扩大规模的故事。

“上海有的公司给予渠道千分之二的一次性奖励,把基金当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卖,自然量就上去了。”上述深圳基金公司营销负责人对此愤愤不平。

我国基金业发展14年,基金市场份额呈现阶梯型增长态势第一阶段是1998年到2000年,由于市场品种仅限于封闭式基金,基金规模很小,三年的基金份额分别为100亿、500亿、610亿.第二阶段是2001年,由于引入了开放式基金,基金规模有所扩大,达到809亿。

第三阶段是2002年至2003年,基金规模高速增长,2003年扩张规模达到了顶峰。其1633亿的市场规模比2002年增加了一倍多。2004年至至2005年10月20日,由于市场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基金发行规模波动发展。我国基金市场上共有封闭式基金54只,开放式基金159只,基金份额3200亿。2005年-2007年,基金净值狂飙至3.2万亿。2007年至今,由于股市一直低迷,基金净值跌至2万亿附近。

2013年4月23日结束披露的一季报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至少有6只公募基金期末持有股指期货合约,其中,国泰保本混合基金一家就持有IF1304合约207张,市值超过1.55亿元,对冲其期末股票市值达70%以上。这意味着,国内基金在股指期货领域上已开始告别小打小闹的历史格局,逐步接轨海外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采用的“股票多头持有+股指动态期货对冲”策略。继近年理财产品多元化、工具化的革新之后,主动型股票基金的求新求变、嫁接对冲策略,或许将探寻出一条绝对收益的投资新路。

分析方法

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分析法,技术分析法、演化分析法,其中基本分析主要应用于投资标的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上,技术分析和演化分析则主要应用于具体投资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判断上,作为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补充。

(1)基本分析:基本分析法是以传统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企业价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决定企业内在价值和影响股票价格的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前景、企业经营状况等进行详尽分析,以大概测算上市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和安全边际,并与当前的股票价格进行比较,形成相应的投资建议。基本分析认为股价波动不可能被准确预测,而只能在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情况下买入股票并长期持有。主要教材:《证券分析》等。

(2)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法是以传统证券学理论为基础,以股票价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预测股价波动趋势为主要目的,从股价变化的历史图表入手,对股票市场波动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总和。技术分析认为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股价波动可以定量分析和预测,如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江恩理论等。主要教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等。

(3)演化分析:演化分析法是以演化证券学理论为基础,将股市波动的生命运动特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股市的代谢性、趋利性、适应性、可塑性、应激性、变异性和节律性等方面入手,对市场波动方向与空间进行动态跟踪研究,为股票交易决策提供机会和风险评估的方法总和。演化分析认为股价波动无法准确预测,因此它属于模糊分析范畴,并不试图为股价波动轨迹提供定量描述和预测,而是着重为投资人建立一种科学观察和理解股市波动逻辑的全新的分析框架。主要教材:《股市真面目》等。

有利之处

(1)以众多投资者为发行对象;

(2)筹集潜力大;

(3)投资者范围大(不特定对象的投资者);

(4)可申请在交易所上市(如封闭式);

(5)信息披露公开透明。

特点

享受市场整体的回报,基金的超额收益不可能长期脱离业绩基准,规模越大,基金获取市场平均利润的可能越大;

四权分立、信息透明、风险分担。

私募

私募基金是大家都比较重视的一项业务,它可以一定程度反映一个公司的水平。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相比有哪些区别

区别

募集的对象不同。公募基金的募集对象是广大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的投资者。而私募基金募集的对象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

募集的方式不同。公募基金募集资金是通过公开发售的方式进行的,而私募基金则是通过非公开发售的方式募集,这是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最主要的区别。

信息披露要求不同。公募基金对信息披露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其投资目标、投资组合等信息都要披露。而私募基金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很低,具有较强的保密性。

投资限制不同。公募基金在在投资品种、投资比例、投资与基金类型的匹配上有严格的限制,而私募基金的投资限制完全由协议约定。

业绩报酬不同。公募基金不提取业绩报酬,只收取管理费。而私募基金则收取业绩报酬,一般不收管理费。对公募基金来说,业绩仅仅是排名时的荣誉,而对私募基金来说,业绩则是报酬的基础。

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除了一些基本的制度差别以外,在投资理念、机制、风险承担上都有较大的差别。

首先,投资目标不一样。公募基金投资目标是超越业绩比较基准,以及追求同行业的排名。而私募基金的目标是追求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但同时,私募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也较高。

其次,两者的业绩激励机制不一样。公募基金公司的收益就是每日提取的基金管理费,与基金的盈利亏损无关。而私募的收益主要是收益分享,私募产品单位净值是正的情况下才可以提取管理费,如果其管理的基金是亏损的,那么他们就不会有任何的收益。一般私募基金按业绩利润提取的业绩报酬是20%。

此外,公募基金在投资上有严格的流程和严格的政策上的限制措施,包括持股比例、投资比例的限制等。公募基金在投资时,因为牵扯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公募的操作受到了严格的监管。而私募基金的投资行为除了不能违反《证券法》操纵市场的法规以外,在投资方式、持股比例、仓位等方面都比较灵活。

私募和公募的最大区别是激励机制、盈利模式、监管、规模等方面,具体的投资手法,尤其是选股标准在同一风格下都没有什么不同。

对于公募基金而言,其设立之初已明确了投资风格,比如有的专做小盘股,有的以大盘蓝筹为主,有的遵循成长型投资策略,有的则挖掘价值型机会,品种很丰富,可以为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提供相应的产品。

对于私募基金,大多数规模很小,国内很少有上10亿元人民币的私募基金,他们不是以追求规模挣管理费为商业模式,而是追求绝对的投资回报。

对比优劣

由于私募管理资金规模有限,他们不大会像公募那样跟踪指数(持有大量权重蓝筹股),投资风格较为灵活,也就是说在做好风险管理后更多以挖掘个股(大牛股)为主,而且对市场出现的一些热点把握也更为敏感。那些以前做的比较成功的公募基金经理,挖掘牛股能力都比较强,到私募后更能发挥其特长,不必像以前还要被迫大量持有一些表现一般的指数权重股,可以放开手脚去选股,甚至是可以做以前被公募基金视为有高风险的品种,比如ST和绩差股,但前提是经过研究今后其咸鱼翻身的可能性很大,而不只是传统的“做庄”或“操盘手”的玩法。

如果我们管理一个9位数的私募基金,自然也是以纯粹的选股,追求绝对回报为主,资金的使用效率会比公募高很多,毕竟盘子少,可以选择投资的股票相对有很多。只要我们能确定其成长性,价格也合理,即便只有5个亿的流通市值我们也可以进,而这样的机会对绝大多数公募基金都是无法参与的,但往往小盘股更容易有翻10倍的股票。

做私募的生活会比较滋润,从个人和团队角度来看,回报会很诱人。但如果你很有野心,希望规模不断做大,最后还是要转变为公募,挣固定的管理费,因为规模越大,超越市场表现的难度就越大。

如果将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作个对比的话,公募基金的合理之处,私募基金基本上都具备,而公募基金的缺陷,私募基金往往还能克服。公募基金的特点是四权分立、信息透明、风险分担,但实际上这些优点是打折扣的。基金持有人参加基金大会成本很高,基金发起人实际上控制了基金大会和基金经理等相关人员的任命,这使公募基金的四权分立实际上只有三权分立。

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是半个月公布一次投资组合,信息是滞后的,而私募基金的出资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基金运作情况。对于风险,公募基金发起人实际上分担得很少,而私募基金呢,保底合约下的风险完全由管理人承担,分成合约及保底加分成合约下的风险,管理人也是与出资人一起分担的。

目前的公募基金是最透明、最规范的基金。公募基金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资格有严格的规定,对基金资产的托管人也有严格的规定,基金托管人在中国实际上就是银行,因为它的注册资本必须达到80亿元。封闭式公募基金每周还要公布一次资产净值,每季度还要公布投资组合。公募基金因为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还要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所以,一般公募基金的资产安全性在一般人看来更安全,也容易接受。

规模的问题,私募基金比较小,公募基金比较大。公募基金是透明的,业绩每周每个月都会公布,私募基金没有公开审计和披露,所以一般人很难知道。就像存银行,银行给的利息好,申购资金极增,所以公募很容易做大。而私募即使他说自己做得好,你很难相信,而且他的门槛高,所以公募基金是一个狠角色,私募基金很难做到。巴菲特他曾经投资公司,他找他的姨妈、牙医来投资,他一直做,从1956年做到

1965年,大概做了10年才做了260万美元,而他每年增长30%,他做到了20亿人民币。彼德林奇的基金他只有2000万美金,而且拿到手之后,1976年到1989年13年翻了29倍,他的增值数是0.2亿一下子增到140亿。就是说,你要做规模大的肯定公募基金快,而私募基金体力就不行。

大有大的好处,大有大的坏处,大的就像大象就跑得慢了,矮的就跑得快了。那么公募基金压力不那么频繁,不像股价那么频繁。那么私募基金没有的短期业绩排名的压力,那么这个压力不要想压力非常大。巴菲特74、75还在做投资,他告诉大家,“我是很健康,还可以继续做,”而彼德林奇40多岁就退休了,因为压力太大了,做不了了。所以做私募基金的经理没有做到很大的,而做公募基金的是可以做很久的。私募基金是短期的,因为它的压力更大,你必须比公募做得更好,人家才会转到你私募这边。

私募基金的缺点正是公募基金的优点,而私募基金的优点恰恰是公募基金的缺点。私募基金是在市场机制下的产物,因此它的运作机制就很灵活,一切就是要为出资者赚钱,否则它就不可能生存下去。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8-2000,基金规模很小,三年的基金份额分别为100 亿、510 亿、610 亿。

第二阶段:2001 年,引入开放式基金,基金规模有所扩大,达到809 亿。

第三阶段:2002-2006,规模扩张达到巅峰

第四阶段:2007 至今,基金发展规模波动发展,2003 年扩张规模达到了顶峰,其1633 亿的市场规模比2002 年增加了一倍多。2004 年至今由于市场调整 等因素的影响,基金发行规模波动发展。截至2005 年10 月20 日,我国基金市场上共有封闭式基金54 只,开放式基金159 只,基金份额已达3200 亿。

回顾过去十年,整个基金行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基金公司从2001 年的14 家增长到2013年的 61 家; 基金数目从2001 年的59 只到现在的746 只; 基金的在管资产也从2001 年时的837 亿增长到了2011 年3 月31 日时的25564.32 亿元。

存在问题

公募基金由于流动性风险高,投资品种受局限,基金产品缺乏创新。近两年基金市场上在多元化方向发展上

已经做出了大胆地探索。

一方面,基金业的高速发展及政策面的放宽鼓励了基金产品的创新,各基金公司竞相推出新产品以吸引投资者注意,从销售情况看,投资者对于基金创新的认同也明显高于缺乏创新的基金产品;

另一方面,由于诸如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及个人投资者对于安全性和风险性的要求,低风险产品受到了普遍青睐,促使基金公司注重了对于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类产品的开发。但是相对于国外成熟的基金市场,中国的基金市场仍存在着基金持股雷同、新募基金的特色不够鲜明、品种不够丰富等问题。

人才之殇

职业生涯大多不过3年熊市离职格外多

基金经理的离职在今年无疑格外引人注目。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上半年,一共有136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了变化,至少30家基金公司的71人次离任。截至目前,有记录的615名基金经理中,有232名现已不再担任基金经理。

离任的不仅仅是基金经理,还有基金公司高管。仅6月份,就有10家基金公司发布了高管变更公告,涉及高管16名。若把目光延长到2008年以来,另有中欧、东吴、南方等5家基金公司发布了涉及公司总经理、督察长等高管的变更公告。

高频率离任及跳槽的背后,是基金经理任职周期的“三年之痒”。有统计显示,十年来,历史上基金经理总人数611人,任期在3年以内的423人,也就是说,近7成基金经理的公募生涯不超过三年。

目前基金经理中,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在5年以上的仅有长盛、国泰、嘉实等21家基金公司旗下29名基金经理;而其中从业年限超过7年的则只有华夏、华安、富国等7家基金公司旗下7名基金经理。

华夏大盘基金经理王亚伟、汇丰晋信龙腾基金经理林彤彤、华安宏利与安顺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尚志民,分别以基金经理岗位工作年限10.06年、9.91年、8.95年成为服务年限前三位的基金经理,而服务10年以上的只有王亚伟。

素有基金经理教父之称的易方达投资总监江作良金盆洗手,退出公募基金行业。江作良的离去一度引发业内人士良多感慨。作为易方达基金公司“元老”级人物之一,江作良曾参与易方达基金公司的筹建,历任易方达旗下基金科汇、易方达平稳增长的基金经理、投资管理部总经理、投资总监、副总裁。

在江作良之前,基金业内已有多名“重量级”人物发生了变动。5月23日,南方基金公告显示,公司副总经理许小松辞职。而年初,南方基金另一位副总经理邓召明也公告离职。

一边是业界精英的撤离,一边是基金经理资历的普遍降低。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李薇在其新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现任基金经理以“新手”居多,383名基金经理中有115人岗位从业经历不足1年,比例将近1/3。所有在任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仅仅为485天,刚好一年多,而一轮经济周期的最短时限也在5年之上。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仓促上阵的基金经理中,竟然不乏80后的身影。这些基金经理被业界毫不客气地冠之以“菜鸟”头衔。而恰恰就是这些“菜鸟”,管理着动辄数十亿、数百亿的基金资产。

“我们的资产还安全吗?”在市场震荡加剧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菜鸟”经理掌控公募基金,基民未免担忧,业绩能否获得保障。

担忧并非杞人忧天,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在今年以来风险加大的市场环境下,32只现任基金经理在任时间超过3年的股票基金,业绩较同类基金平均业绩高出约20%。相关从业经验在5年以上的基金经理所辖的基金业绩波动风险较小,8年以上的基金经理所辖的基金超额收益表现则更为稳定。

银河证券分析师李薇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人才流失呈现加速状态,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应高度关注基金经理因素的影响。李薇称,虽然基金经理变动对基金业绩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但是盲目地跟随明星基金经理,频繁转换基金品种并非明智的投资选择。事实上,以今年以来的数据来看,对于基金而言,基金经理的持续任职对于基金的稳定业绩表现而言更为重要。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考虑基金经理因素影响时,不妨多倾向于对团队稳定性的考虑,可以回避部分基金经理变更频繁或近期出现剧烈变动的投资品种,更多地倾向投资相对稳定的品种。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