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宿州一中

安徽省重点示范高中

中文名:宿州一中 外文名: 简称: 创办人: 办学性质: 学校类别: 学校特色: 主管部门: 所属企业: 现任领导: 专职院士数: 高职专业: 本科专业: 硕士点: 博士点: 博士后: 国家重点学科: 院系设置: 校训: 校歌: 院训: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码: 主要奖项: 知名校友: 知名教师: 学校属性:是安徽省重点示范高中 创办者:王雪渔先生
宿州一中介绍
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学是安徽省重点示范高中。1906年留日学生、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王雪渔先生在旧时书院的基础上创办官立正宜中学堂,成为皖北地区第一所近代中学,1952年定名为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学,1960年被确定为首批省重点中学,1999年10月被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1]

学校简介

学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提高办学水平。校党委明确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二项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三个环境(营造能够使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每个教师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营造能够使学生刻苦努力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抓好六项工程(体育馆建设工程;百年校庆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育人工程;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加强安全教育系统工程)。正确的办学思想,明确的办学目标,科学的管理方法,浓郁的学习氛围,结出丰硕的办学成果。

历届英才

2005年

2005年高考,本科达线总人数2152人,考取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人数565人,两名同学进入全省文科前十名,以上三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为此市政府专门发贺电以示祝贺,宿城一中连续25年应历届本科达线率,重点达线率均居全省前列。

2006年

2006年高考再创辉煌,本科上线总人数2368人(不含艺体),再居全省第一。其中全市理科前十名,宿城一中占6人;全市文科前7名,宿城一中占6人,李梁同学以649分位居全市文科第一名,被北京大学录取。

2007年

2007年高考中,宿城一中本科上线总人数为2687人(含艺体类),比去年增加319人。600分以上的考生共有165人,其中,文科高考总分600分以上的考生有7人;理科高考总分600分以上的考生全市共有445人,该校占158名。该校一本上线总人数为635人,比去年增加了35人,再次居全市第一。该校臧雨晴同学以627分获得宿州市文科第一名,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刘尧同学以673分获得宿州市理科第一名,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2008年

2008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总人数(含艺体)突破3000人大关,再次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全市文、理科第一名再次双双花落宿城一中。在2008年高考中,宿城一中应届本科上线突破1000人(含艺体),应届本科上线人数占全市20所省、市示范高中达线总人数的20.52%。据市招办数字统计,宿城一中为全市2008年高考达线人数全市增幅最高的学校。该校高三(1)班苏东睿同学以632分摘取市文科第一名,被北京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录取;高三(28)班宋良丰同学以671分摘取市理科第一名,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录取。

2009年

2009年高考本科达线总数再次突破3000人大关。应届本科达线再次突破1000人.应届计划内本科达线率96.8%,其中高三(27)班本科达线率100%.高三(24)班本科达线率100%.全校600分以上461人,比去年增加251人,其中高三(40)班魏方方同学以628分的优异成绩,获全市文科状元,居全省第5名,赴港求学;高三(33)班陈昌国同学以688分获全市理科状元,名列全省第29名,被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录取;高三(27)班杜禹贤同学以687分名列全市理科第二名,名列全省第38名,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

2010年

2010年的高考中,应届本科达线人数1199人,居全市第一。其中,孔鲁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王成林(671分)同学和曹方圆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张凯琳同学以642分获全市文科第一名,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全市高一期末考试中宿城一中高一(22)班叶雨翔同学以958分的高分夺取全市第一名。、

2012年

2012年高考再创辉煌!应届本科上线人数1282人,600分以上考生占全市总数的35.64%,全市文科前10名,宿城一中占7人。高三(1)、(14)、(15)、(16)、(17)五个班二本达线率均100%;其中高三(1)(文科)50人参加考试,600分以上26人,高三(15)班50人参加考试,600分以上31人,48人达一本线,重点达线率96%。高三(1)班张硕同学以653分的优异成绩摘取2012年高考全市文科第一名;高三(16)班吕淳朴同学以671分的优异成绩获取2012年高考理科全市第一名。

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

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复、酒令、歇后语等等。

【领导文化】

领导文化是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发展的,关于领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范、价值以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内容的综合反映形式,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

领导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类型,无疑具有不同于物质、制度的文化特征;领导文化作为文化的某种类型,又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类型的领导文化特征。其具体表现如下:

模式性:一定时期、时代或一定社会、国家由于历史背景、民族性格、地理环境和生活状况等条件的不同,其领导文化也将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种特色就是领导文化的模式性。就时期、时代而言,革命时期的领导文化强调激情,建设时期的领导文化注重理性;传统领导文化封闭守旧,现代领导文化开放创新。就社会、国家而言,东方社会的领导文化注重等级,西方社会的领导文化强调平等;美国领导文化表现为民主化、分权化、专业化;德国领导文化倾向于军事化、官僚化、集权化、理性化;中国领导文化积淀为官治主义和德治主义。

连续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任何具体的领导文化,都是以往存在的领导文化的某种延续、继承或扬弃,同时又都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推移性,具有向其他类型领导文化渗透、转移和演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为人类社会整体的领导文化,从量上看,只要存在领导活动,领导文化的延续便是无限的,其发展也是不可间断的;从质上看,优秀的领导文化最终将能沙里淘金,得到人们的继承、弘扬和发展。

变化性:领导文化虽然是前后相继、相对固定的取向聚集和取向模式,但是,这种取向聚集和取向模式并非僵化不变的“死”的物质,而是能够发展变化的“活”的文化。从根本上说,一定的领导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一定方式的领导活动而产生、形成的,当然也要随着历史条件和领导活动的变化而变化。领导文化的变化性可以是滞后的,也可以是前瞻的。滞后的变化往往是被动的,有时是由于难以及时适应社会的变革而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前瞻的变化往往是主动的,一般是对社会走向的自觉意识和适应,并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

政治性:在国家诞生之后直至国家消亡之前的一切社会中,领导文化往往与政治密切相关,表现出浓郁的政治性特征。领导文化的政治性特征是与民众文化或低层管理文化相比较而突显的。一方面,政治领导文化、行政领导文化固然与政治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即使是非政治、行政领域的领导文化,如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文化甚至于私人企业、私立学校的领导文化,虽然不一定具有政治性,但也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职责,决定了领导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政治嗅觉和政治头脑,总是能够站在政治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处理问题。

构成领导文化的主要心理要素――信念和态度。

信念: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恒久的观念、指向和信仰,是构成人们心理导向的核心要素。从领导文化的意义上理解,信念是指人们对组织及其发展以及领导过程的一种恒久观念、指向和信仰,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外部事物的反映,而是人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复杂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趋向。信念主要表现为对组织和领导的归属感、认同感、信任程度等。

态度;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取向的心理表现。它可以通过一定的外显表现被外部对象所感知,是人们心理倾向中的一种直接显现。从本质上看,态度是在信念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和心理表现,包含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评价因素。

【环境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环境文化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文化和人文环境文化两大部分。自然环境文化的构建,折射着教育者的智慧和教育艺术,有着特殊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人文环境的构建,主要是教室环境;文化墙、画框;图书阅览;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和网络;励志条幅等。把环境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让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块墙面、每一块黑板等诸多元素都成为育人的载体,让环境蕴含文明与德育。

【制度文化】

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间的礼仪俗规等内容。是文化层次理论要素之一。所谓文化层次理论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等,都是制度文化的反映。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

【教师文化】

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取向和和职业行为特征,并成为维系教师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甚至于决定着学校及其师生的发展走向,通常教师文化表现出的独特的、具有传统色彩的特点:

教学的封闭性。教师们一般不欢迎他人介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同事之间也往往不愿意去干预别人的课堂,他们恪守“互不干涉”的原则。显然,这种封闭性的教师文化潜在地排斥开放与合作,使教师的教学趋于彼此孤立的状态。

教学的保守性。由于传统的教师工作依赖的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专业智能的提升,因此教师也不希望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受到挑战和冲击,于是并不主动追求革新,因而教师文化便呈现出一定的保守性。事实上教育改革的理想也会因此而并不容易落实。教师形象的神圣化。从孔子开始,人们把教师看得非常神圣,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形象被刻画为沉稳老练的“完人”、君子,却缺乏情感,至少是不苟言笑,表达含蓄;要求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保障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师文化对于教师的要求过多过全,教师承担的责任也远超过他们的能力和条件。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学是承传知识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这种活动强调知识信息的传递,学生是被动的接受

【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涉及到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既包括我们以往比较关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我们容易忽略的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而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合力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是互补的关系。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摆成马蹄形、矩形、椭圆形的桌椅;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精神文化的优越性在于一是具人类文化基因的继承性,还有在实践当中可以不断丰富完善的待完成性。这也是人类文化精神不断推进物质文化的内在动力。由于文化精神是物质文明的观念意识体现,在不同的领域,其具体文化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和含义。学校文化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能够促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的形成。这种能够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就是学校文化力。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这种精神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它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

学校精神――就是一种团队精神。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展示出强大的内聚力,它能够把学校所有成员都团结在这面精神的旗帜下,真正发挥鼓舞士气、凝聚师生力量的作用;它能使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一种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服从群体,服从大局;它能使学校每个成员都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觉得自己的进退荣辱与群体息息相关,整个群体成员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学校精神――具有强大的熏陶功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是熏染更为重要。俗语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什么一届又一届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从本校的学校精神、校风教风中受到陶冶和启迪,甚至终生受益,铭志不忘呢?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一个学校的校风决定了该校群体的心理定势,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致的态度、共同的行为方式,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个体的心理和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而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学校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通过这种熏陶和感染,引领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观点、生成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学校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充分发挥学校精神,为师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一所精神爽、风气正的学校,还犹如一座春风化雨的熔炉。一个学校如果有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校纪,优美整洁、文明礼貌的校园环境,严谨刻苦、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心理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进步,无疑会产生有力的群体促进效应。

【物质文化】

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与“物质文化”相对的非物质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与自然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自然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等;二是与社会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语言、文字、风俗、道德、法律等;三是与物质文化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使用器具、器械或仪器的方法等。

【生态文化】

21纪是世界历史的大变革时代,它面临许多重大抉择。选择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建设生态文化,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抉择。从狭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等:从广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

人类的文化创造,对自然界采取了两个主要行动:一是把大自然作为索取资源的仓库,向自然界索取越来越大量的自然资源。二是把大自然作为排放废弃物的垃圾场,向自然界倾倒数量越来越多、性质越来越复杂的废弃物。其结果造成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资源短缺为表现的自然价值的严重透支,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后果,是人类文化的消极和落后方面的表现。这些以全球性问题形式,表现为人类生存的重重危机,导致一个大变革时代的到来。有变革就会有选择,我们认为,生态文化是21世纪人类克服生存危机的新的文化选择。

【廉政文化】

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主要内涵是从政的思想和道德、从政的社会文化氛围、从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和思想的新发展、新探索,它的核心价值是清廉为民做事。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