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库尔斯克会战

美国作家戴维·M.格兰茨出版书籍

书名:库尔斯克会战 别名: 作者:戴维·M.格兰茨 类别: 原作品: 译者:孙渤,赵国星,张峻鸣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页数:576 定价:149.8 开本: 装帧:平装 ISBN:9787516822555
库尔斯克会战介绍
《库尔斯克会战》是由美国作家戴维·M.格兰茨出版书籍,2019年4月19日出版于台海出版社。[1]

内容简介

库尔斯克会战意味着闪击战在战略和战役层面的穷途末路。在这场战争中,德国的进攻*次被制止在战术纵深或浅近战役纵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意外,终是一场灾难,因为他们军队过去取得的战略成功,有赖于成功实现深远纵深的战役突破,并从军事和心理两方面使其敌人陷入瘫痪。库尔斯克会战证明,德国以高速歼击机的护航为掩护,大规模集中使用装甲兵的战法,已经不能再像1941年和1942年那样肆无忌惮地突入苏联的后方。

我们现在能够为这场会战脱掉神话的外衣,还原当时实际发生过什么,原因又是什么。这就是本书的目的——戴维·格兰茨

很少有哪场战役或会战像库尔斯克会战这样,如此紧密地与“坦克”联系起来,后人了解这段史实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德国坦克排成楔形队列,驶过片片金黄的麦浪;浮现的是苏联坦克旅发起集群冲击,成群越过铁路路堤;浮现的是德国“虎”式坦克厚重的装甲,弹飞苏联坦克和反坦克炮的穿甲弹;浮现的是苏联的条条堑壕,片片筑垒,层峦叠嶂,无穷无尽。很难说是坦克赋予了库尔斯克会战话题性,还是库尔斯克会战令坦克之间的搏斗更加引人瞩目。

库尔斯克会战的坦克碰撞擦除两个耀眼的火花,普罗霍罗夫卡的神话在军迷中早已是家喻户晓,波内里的激战今年来也渐为人知,然而,在时间和诸多严谨或不那么严谨的各种读物的掩盖下,包括这两场坦克战在内的整段历史反而愈发缥缈。今天,新出现的苏联资料和德国资料,使得戴维·格兰茨有机会重新评价库尔斯克会战的方方面面,这部《库尔斯克会战》综合采用现存于新解密的苏联档案材料和准档案材料中关于这场会战的大量细节,为已经载入史册的细节又增添了新内容,可能有助于回答一些广大军迷关心的问题。

作品目录

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前言

编者说明

序幕慕尼黑 1943年5月3日

主要出场人物

第一部:背景

第一章从“巴巴罗萨”到顿巴斯:

1941—1943年苏德战场的德国陆军

“巴巴罗萨”,1941年

冲向斯大林格勒,1942

进攻与反攻

重建德国陆军

“虎”式、“豹”式和“象”式

为什么选择库尔斯克

第二章1943年的红军

斯大林、朱可夫和苏联军事战略

苏联的军队结构

红军的装甲车辆、卡车与反坦克武器

红色空军

谋士与斗士

第二部:德军突击

第三章准备工作

德军集结

德国空军

一拖再拖

红军集结

苏联防御计划

苏联防御一瞥

伪装、侦察与训练

几场虚惊

第四章正面强攻 7月5日—9日

战场

初步行动

第九集团军的进攻,7月5日—6日

南线进攻,7月5日—6日

北线危机,7月7日—10日

南线危机7月7日—8日

第三装甲军的推进

重大决策,7月9日

第三部:阻击闪击战

第五章普罗霍罗夫卡 7月10日至15日

坦克第1集团军与第四十八装甲军的交战(7月10日至11日)

第三装甲军与近卫第7集团军的交战(7月10日至11日)

普罗霍罗夫卡,7月10日至11日

普罗霍罗夫卡,7月12日

第六章德军止步

两翼的交战,7月12日

僵局,7月13日

决策

结局,7月14日—17日

第四部:反攻和结论

第七章苏联反攻

“库图佐夫”行动:强攻奥廖尔突出部

德军撤出奥廖尔

“鲁缅采夫行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

博戈杜霍夫遭遇战

哈尔科夫

第八章结论

德国的期望和现实

苏联的期望和现实

“堡垒”行动

反攻

代价

后果

附录

附录A

德军作战序列 1943年7月1日

附录B

苏联红军作战序列 1943年7月1日

附录C

库尔斯克会战期间双方兵力和损失的对比

附录D

库尔斯克战场的装甲兵力对比

附录E

德国的主要命令

附录F

苏联的主要文献

资料来源

专有名词列表

作者简介

戴维·M. 格兰茨:1942年1月1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美国陆军退役上校,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陆军指挥和总参学院以及国防语言学院等。1993年以美国陆军外国军事研究办公室主任身份退役,并继续担任《斯拉夫军事研究杂志》的编辑和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成员。

乔纳森·M. 豪斯:中校,在佐治亚州巴恩斯维尔的高登学院担任教授。毕业于汉米尔顿学院,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历史学博士学位,服现役时曾在美国境内及韩国担任指挥和参谋岗位,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做过政治军事分析,也曾在美国陆军各军校中协助指导工作。

译者孙渤,1973年生,山东人,1994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工程系。家用电器高级工程师,现居广东。军事历史爱好者,业余时间长期研究苏德战争史等领域的文章和书籍,译有《泥足巨人:苏德战争前夕的苏联军队》。

赵国星,1985年出生于北京,现从事出版工作,对军事历史研究与翻译有一定涉猎,主要方向为战役史、装备史和士兵回忆录。译有《勒热夫绞肉机:一个红军士兵的战争1942-1945》《装甲司令:艾哈德·劳斯大将东线回忆录》,合译有《巨人的碰撞:苏德战争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合编著有《意大利空战1943-1945:欧洲软肋上空的殊死争夺》,曾在《兵器》等军事杂志上发表过《战斗在巴格拉季昂》等文章。

张峻鸣,1996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现就读于海南大学。业余军事历史爱好者。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