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公元前6世纪
地点:古印度
代表人:乔达摩·悉达多(即迦毗罗卫国太子也)
典籍:《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等(法门无量)
特点: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苦集灭道、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佛教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佛教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代表人为释迦牟尼。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是释迦部落的王子。他29岁时开始修行,创立了佛教的教义。后来传入亚洲其他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
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止恶扬善是多数宗教都有的教义,而提出自净其意是另一特色。它的经典有许多,自古以来,大家最重视的佛经是<<华严经>>,称为经中之王。中国少数民族中藏族、蒙古族,满族,傣族等多有信仰。五乘佛法可分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大乘)。
创始人:拿撒勒人耶稣
地点: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
典籍:《圣经》
特点:博爱,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产生时间为:一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现今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东正教(Easten Orthodoxy)、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但在本词条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总称,而不是新教。2012年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它的经典是《圣经》。
相信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基督教提倡包容、进步精神。敬仰并感恩基督(指对基督教之父耶稣基督进行感恩,他为拯救人类的罪恶而死),基督教号召自由、民主、仁义、义气与道义。消除内心的不良欲望,对犯下的过错和自身的罪恶进行忏悔,净化心灵。
时间:公元7世纪
创始人:穆罕默德
地点:阿拉伯半岛
典籍:《古兰经》
伊斯兰教在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等。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所创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它的经典是《古兰经》,于是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佛教(英语:Buddhism):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翻译名义集:“佛陀。大论云。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后汉郊祀志云。汉言觉也。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原极底。行满果圆故。华严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肇师云。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觉彼者。其唯佛也。妙乐记云。此云知者觉者。对迷名知。对愚说觉。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论述颇多,但专门涉及的甚少,到2013年5月发现的仅有两处。一处是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一书中谈到的:“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质的研究为前提——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这里,恩格斯明确肯定了佛教徒是“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具有辩证思维。另一处则是马克思对于一部佛学专著的关切和评定。
1861年5月10日,马克思在伦敦致信当时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时提到:“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发现他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发胖了,而且有点'难看',我和他在一起单独喝了两次酒,对我来说真是一大乐事。他赠送给我两卷他所著的《佛陀》──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科本是德国的政论家、历史学家、史专家,著有《北六神话导论》、《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反对者》等著作。马克思称为"很重要的著作",《佛陀》一书,全名为《佛陀的宗教》,第一卷记述佛陀的生平与阐述南传佛教的纲要;第二卷阐述西藏的密宗。
德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洞察佛教教义并明显赞美佛教的一个国家。科本《佛陀的宗教》是德国出版的第一部佛学专著。1848年9月1日恩格斯致科本的信中深情的写到:马克思可能已经对您说了我们在那被驱逐出境的不眠之夜,常想起您,我可以肯定的说您是我们在柏林唯一怀念的人。
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历来均以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派使去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传播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中国内地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阳市东10公里处的白马寺。相传有匹白马驮经而来,建白马寺纪念。东汉时绝大部分佛经都是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
佛教在中国的三国、魏、西晋各朝代时,主要传播活动仍是佛典翻译,魏都洛阳和吴国的都城建业是传播活动的中心。这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佛教教义的宣传、研究,为以后佛教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阶层人普遍信仰佛教,到处建有佛塔、寺院。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如敦煌、云冈、龙门等古代的雕塑、壁画,都是这一时期开始建造的工程。
这时有成就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344—413年)所译的佛典有384卷,内容正确,技巧精湛,对佛教发展贡献极大。还有西行取经最有成就的法显(337—422年),他游历了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30余国,所取回的佛典和撰写见闻,为佛教发展和研究古代中、南亚诸国史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到僧兵的援助。他即位后下诏在全国建寺院,设释经处,培养了大批佛教高僧、学者。这时最著名的僧人之一是玄奘(600—664年)。他历时19年,长途跋涉5万余里,去到印度取经,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见闻录。唐太宗推崇玄奘为“法门之领袖”,“千古而无对”。
北宋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中国和印度的僧人间传法交往络绎不绝。天禧五年(1021年)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藏语意为“上师”。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筑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文成公主入藏时为公主建的宫室,但建成2013年的规模,是在1645年才完成。
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流传于我国云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区,那里人民的佛教传统信仰与南亚佛教国(泰国、缅甸等)大致相同。大约是在7世纪中叶,佛教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那里若干世纪以来,都能保持依照原始佛教的佛法、戒律和进修学的优良传统。傣族男童到了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学习文化知识。
图为我国佛教名塔——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大理苍山麓。建于公元824—839年。受到唐塔的影响,呈方形,中空,类似西安的小雁塔。主塔高69.13米,为16层密檐式砖塔,每层正面有佛龛供佛一尊。主塔又名千寻塔。千寻塔南北各有一小塔,实心,8角10层,为傣族佛教建筑的代表作。
基督宗教是一个一神论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稣基督为救主的教会。虽然耶稣基督所建立的是一个合一的基督教会,但基督教在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2013年全世界范围当中有超过一万个基督教派,主流的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传统教派,以及一些在信仰人数上虽不如传统教派多,但也有了相当的规模的非传统教派,如: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等。其他的则大多为信徒人数较少的边缘教派。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称呼上,由于基督教新教往往简称为基督教,于是容易造成误解,所以中文学术界通常将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统称为基督宗教,用基督教称呼新教;神学界又称新教为更正教会;民间又称之为耶稣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有20亿以上的人信仰基督教。基督译自希腊语的ΧριστKhristós,意为“受膏者”,来自希伯来语的“Moshiach”(,又写作“Messiah”)。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
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
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基督教会。
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每年春分以后,又逢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教会又定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耶稣的生日而则成了圣诞节(耶稣出生的确实日子已不可考)。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教信徒的史学家认为,耶稣传达的教义更加接近犹太教,而保罗对基督教教义做了较大贡献,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
基督教基本经典是《圣经》,以《旧约全书》(与犹太教经典相同)和《新约全书》两大圣经部分构成的。
上帝: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圣神三而一的上帝。上帝是三位一体:造物主、圣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圣神受圣父之差遣运行于万有之中,更受圣父及圣子之差遣而运行于教会之中。但这三者仍是同一位上帝,而非三个上帝(三位一体)。
创造: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时间和空间)万物,包括人类的始祖。
罪: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违逆上帝出于爱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脱离造物主而获得自己的智慧,从此与上帝的生命源头隔绝,致使罪恶与魔鬼纒身,而病痛与死亡则为必然的结局。后世人皆为两人后裔,生而难免犯同样的罪,走上灭亡之路。
基督救赎:人生的希望在于信奉耶稣基督为主,因他在十字架上的赎罪,并他在三日后从死里复活,使悔改相信他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并得到能胜过魔鬼与死亡的永远生命。
灵魂与永生:人有灵魂,依生前行为,死后受审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进入永生。怙恶不悛者,将受公义的刑罚与灭亡。世界终有毁灭的末日,但在上帝所造的新天新地中,却是永生常存。
众生平等:在上帝的面前,没有谁的地位高于谁。
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社群中。第一世纪结束前即逐渐发展到叙利亚、埃及和小亚细亚等地,并扩及希腊及意大利。在4世纪以前基督教是受迫害的,直到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发布米兰敕令宣布它为合法宗教为止。在380年时狄奥多西大帝(TheodosiusI)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且所有人都要信奉。1054年,基督教发生了大分裂,东部教会自称为正教(即东正教),西部教会称为公教(即天主教)。16世纪又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新教,以及其它许多小的教派。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相对于传统犹太教强调遵循律法,基督教则强调耶稣救赎的恩典,并认为只要信奉耶稣基督就是旧约《圣经》里众先知所默示的救世主,愿意接受他为主,并决意以上帝的心意为生活的准则,让耶稣基督为自己承担所犯的过错,就被认为是已悔改,可以借著洗礼被接纳成为教会的一份子。这就是基督教“因信称义”的信仰,也是后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依据。
在基督教早期阶段,教会曾实行财产共有,外界视其为一种秘密性的宗教组织。犹太人视教会为离经判道的异端,常常向罗马当局控告他们。罗马政府则认为他们只是犹太教的一支,起初并不如何逼迫教会,但到尼禄(Nero)皇帝时(A.D.54-68)教会的人数已增长到不可忽视的程度。
公元61年,罗马发生全城大火,六天里烧毁了大半个城市。当时有人认为是尼禄皇帝在纵火,为了扩建他的皇宫增添空地。尼禄就把失火的责任推掉了,说是罗马城里的基督徒在纵火,试图推翻罗马帝国。当时教徒普遍不分种族及社会阶层,就连当时的奴隶在信主以后亦可即时被接纳为弟兄。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社会各阶层愈来愈多人加入教会。教会虽在第二、三世纪遭遇多次可怕的大逼迫,许多主教和信徒被烧死,在竞技场中被野兽吃掉,但教会依然继续茁壮,直到313年颁布的米兰敕令,帝国终于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但这之后,基督教摇身一变而为皇室的新宠,从弱势族群成了政治权贵,从受逼迫者成了逼迫者。耶稣基督所建立的爱上帝爱人的纯真社群,渐渐成了在政治上的角力者和社会中的宰制者。
1054年,基督教分化为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国称东正教)。天主教以罗马梵蒂冈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身上;东正教圣彼得堡大教堂—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
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展开了8次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
16世纪以后,欧洲各国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分化出许多支派。随后的地理大发现以及殖民扩张,将基督教传到了世界各地。
2004年止,基督教信徒有20亿人,是世界上最被广为接受的宗教(接下来是伊斯兰教的12亿人,印度教的10亿人,和无宗教信仰的7亿7400万人)。基督教教徒包含有英国国教会(或称圣公会)的8400万人,独立教会(不隶属于任何主要的宗派)的4亿1400万人,非传统教派(耶和华见证人,摩门教等)的3170万人,正教会的2亿1600万人,新教会的3亿6700万人,和天主教会的11亿人。
基督教有许多的分支,这其中有天主教派,东正教派,和新教最大的华人教堂—崇一堂(新教)派中的许多小分支。其它还有宣称和其他教会有着不同渊源历史的基督教会,比如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俗称的摩门教会)。
基督教整体上和世界人口成长率比较起来却是在萎缩当中。当世界人口以大约每年1.25%的成长率增加,基督教却是每年仅成长1.12%。相较之下,伊斯兰教是以每年1.76%成长。基督教在特定区域(非洲、亚洲)和特定的教会族群(福音派、灵恩派和"独立"教派)却是快速成长。
伊斯兰又称伊斯俩目,在阿拉伯语有顺从、和平和安宁之意,英文写作Islam。清真寺这是一个顺从安拉、崇尚和平、祈求安宁的宗教。伊斯兰教特有的绿色就代表着和平之意。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它自创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统计,全世界穆斯林有9.21027亿人(1985),占同期世界人口总数48,82042亿人的18.54%。
在亚非40多个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在当代,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世界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总体算来也有大约五十个。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这些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诸如英、美、俄、法、德等国家。据统计,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总数约在十五亿人。有迹象表明,穆斯林人数有在几年以后超过基督教徒人数的趋势。其中有很多基督教徒在接触、深入研究了真正的伊斯兰教教义后自然会归信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科学的宗教,它鼓励人们通过真科学对宇宙、世界进行认识和思考,从而使信仰更加坚固。穆圣(穆斯林认为穆罕默德是至圣先知、真主的封印使者)说:“学者的墨汁浓于烈士的鲜血。”就是让穆斯林们要努力学习知识,不盲从、不迷信。因为伊斯兰是光明的、是安拉降下的正教,它是科学的、充满真理的,盲从和迷信不会认识它,只会损害它。
伊斯兰教主张和平,主张对人应有慈爱之心。安拉说:“你当以善待人,象安拉以善待你一样;你不要在地方上搬弄是非,安拉确是不爱搬弄是非者。”(古兰经28章77节,马坚译本)按教法规定,每一位有能力的穆斯林都应该向穷苦人伸出援助之手。
(一)信安拉:「认主独一」,即相信安拉是造化、调养宇宙万物,掌管今世与执掌后世最后审判的唯一主宰。穆斯林仅敬拜造化、调养宇宙万物,掌管今后两世,大仁大慈,全能全知,独一无二的安拉。不拜任何圣人、偶像与神祇。阿拉伯文称呼安拉为「安拉」,意思是独一无二,永恒不灭的主宰。
(二)信天使:相信安拉造化及差遣的天使,他们绝对忠诚顺从安拉,执行安拉的命令,而且是人们行善作恶的见证与记录者。
(三)信经典:相信安拉降示给人类的经文和启示,包括以前的「旧约」和「新约」,但因其中部份失传或遭窜改,因此穆斯林只遵从唯一可信并受安拉保护而完整的「古兰经」。古兰经是安拉差遣天使降示给穆圣※也是给全人类的最后一本天启经典,前后历时约23年。古兰共分三十卷,一百一十四章,六千两百三十六节,经文是以阿拉伯文颁降,奉行于全世界十二亿余穆斯林,是伊斯兰教教义之根源。古兰经适用于任何时代、地区与民族,自降示后一直被完美无缺地保存到2013年,安拉许诺会永久保护古兰经。
仅次于《古兰经》的经典是圣训集,即穆罕默德的言行及其所默认的圣门弟子的言行的综合记录。收集圣训的活动始于早期,至9世纪下半叶,随着圣训学的发展,出现六大圣训集,被逊尼派奉为权威的圣训实录,与《古兰经》同为教义、教法、社会伦理和学说思潮的经典依据。
(四)信圣人:相信安拉在不同时代,对每一民族所差遣以警告世人并引领于正道的众使者,始自阿丹※而终至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圣人※(简称穆圣)。我们尊敬并听从他们的教诲,但绝不崇拜他们。※代表「愿安拉赐福给他」。
(五)信后世:相信人死后,至世界末日来临时,将要复活,并接受安拉公正的审判;在今世时,归信安拉并行善者,将得到天堂乐园的报赏;不信安拉而多行不义者,将受到火狱的刑罚;今世是短暂的,而后世是永恒的。
(六)信前定:相信宇宙一切事物之发生皆系安拉的安排与事前制定的,但是安拉亦赋予人类理智选择善恶行为的自由,个人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伊斯兰要求人们信仰真主并服从真主,从心灵深处信仰真主的存在和伟大,同时要求在行为上要表现出顺从真主的意志,力行一定的功修,把信仰和行为的实践联合起来,达到增强信仰、巩固信仰的目的。在圣训中把这些功修称为信仰赖以建立的基础?,我国穆斯林称之为五功:“念、礼、斋、课、朝”。兹将“五功”简述如下:
1.念功是穆斯林心存真主和非穆斯林宣誓皈信的一种方式,所谓念的内容是“除了真主,再没有受拜者,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俗称“清真言”﹞以及“我作证除了真主,再没有受拜者;我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奴仆和使者”﹝称“作证言”﹞。“清真言”和“作证言”不只是入教时必须宣读的誓言,而且每个穆斯林经常诵读,以表示对自己信仰的重新肯定和加深。念时要“诵其辞、知其义、信其理”,即真主之独一和穆罕默德为圣之必然。
2.拜功是穆斯林身体力行的主要功修之一,因为《古兰经》多次强调拜功对穆斯林的重要意义,真主说:“拜功对于信士,确是定时的义务。”﹝4:103﹞,“拜功确能止丑事和罪恶。”﹝29:45﹞
伊斯兰规定,穆斯林在履行拜功前都必须沐浴,取得身心上的洁净,沐浴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大净”即用清洁的水,按一定的顺序及方式冲洗全身;“小净”即用清洁的水,洗净身体的局部。同时规定,夫妇房事后,妇女月经以后,男子泄精后都必须进行“大净”,而大小便后亦须清洗下身。拜功的仪式主要由端立、诵念《古兰经》经文、鞠躬、叩头、跪坐动作组成。主要拜功有一日五次拜,每周一次的聚礼拜﹝即主麻拜﹞,一年两次的会礼拜﹝即古尔邦节和开斋节的礼拜﹞。
3.斋功即成年的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的莱麦丹月(回历九月),白昼戒饮、食和房事一个月。黎明前而食,日落后方开。但封斋有困难者,如病人、年老体弱者和出门旅行者、孕妇和哺乳者可以暂免,或过时再补,或纳一定的济品施舍。
斋月逢大建为三十日,逢小建为二十九日。斋月的起止均以见新月而定。斋月结束之次日为开斋节,穆斯林制作佳肴、身穿盛装,举行会礼,走访亲友,以示庆祝。
伊斯兰不主张禁欲或苦行,而是鼓励人们享用真主赐予人类的各种合法洁净的食物。但是伊斯兰又提醒人们要节制各种物欲和情欲,而斋戒是有助于人类控制各种贪欲与邪念的方式之一。同时认为,斋戒还可以激发人们对饥饿者、贫困者的同情与恻隐之心。
4.课功也称天课,是伊斯兰对占有一定财力的穆斯林规定的一种功修。伊斯兰认为,财富是真主所赐,富裕者有义务从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济贫和慈善事业。“营运生息”的金银或货币每年抽百分之二点五,农产品抽十分之一;各类放牧的牲畜各有不同的比例。天课的用途,《古兰经》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天课的用途在各国或各地区不完全相同。
5.朝功是指穆斯林在规定的时间内,前往麦加履行的一系列功课活动的总称。 教历的每年12月8-10日为法定的朝觐日期(即正朝)。在此时间外去瞻仰麦加天房称为“欧姆尔”(即“副朝”)。所谓“朝觐”一般是指“正朝”。凡身体健康,有足够财力的穆斯林在路途平安的情况下,一生中到圣地麦加朝觐一次是必尽的义务。不具备此条件者则没有这个义务。
伊斯兰教法严格,对于一个穆斯林,他口中吐了脏字儿就应该向主做忏悔,在背后谈论别人就是干罪,不力行五功、饮酒既是大罪了,更不要提无故伤人、杀人了。真正的穆斯林都是敬畏安拉、遵纪守法的人。
伊斯兰教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派系。逊尼派为主流派别,又被称为正统派,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我国也是逊尼派;什叶派的大国为伊朗,还存在于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伊拉克等国。两派的分别主要在于对于穆圣(愿安拉赐福他安宁!)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按什叶派的观点,只有阿里巴巴及其直系后裔才是合法的继承人,而逊尼派承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四任哈里发的合法性。不管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都是穆斯林兄弟。
他们都信仰同一部《古兰经》、遵圣训、都是诚信安拉独一、承认穆圣(愿安拉赐福他安宁!)是安拉派给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并认同安拉的全知、全能、无求、永活、无形似、无方位、无如何、无朝向、无体形等德行的。
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热诚和虔敬,每一种宗教信仰都以崇敬和爱慕同耶路撒冷相联系着。
对犹太教来说,耶路撒冷是犹太圣约产生地,是犹太民族的宗教发祥地。犹太教徒同耶路撒冷之间的纽带从来没有间断。自从约三千年前大卫王在此建都以来,这里就一直是犹太民族的历史、精神和国家中心,世世代代一直保持着象征价值。在罗马政府后遭到流放而散布世界各地的许多犹太人从来没有忘记耶路撒冷。
他们年复一年地重复说道:“明年相会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成了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往返回自己家园的象征。耶路撒冷充塞在先知者的预言中,信徒日常的祈祷里以及世界每个角落的希伯来诗人的颂歌中。
莫里亚山是圣殿一度矗立的地方;西墙是圣殿迄今唯一残存的部分,是犹太人十九个世纪以来崇仰和祈祷的焦点;以及奥利弗山上世世代代安葬犹太人的古老墓地,所有这些地方都不可磨灭地铭刻在犹太人的心灵中。数以百计的犹太会堂在为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口服务。这些犹太会堂分别为犹太教各教派、各种族和从突尼斯到阿富汗以及从华沙到纽约的地区组织所认同。
对基督教来说,耶路撒冷是耶稣生活、布道、殉难和复活的地方。虽然基督教会强调的是作为天堂的耶路撒冷而不是世俗的耶路撒冷,但是,在《圣经》新约全书上提到的一些关于耶稣业绩和经受磨难的地方,一直吸引着朝觐者和虔诚的信徒们前去观光。圣地很多,如圣母教堂、客西马尼花园、最后晚餐的遗址以及苦路上的14个季度受难处。
关于基督教各教派保护耶路撒冷基督教圣地的权利,在十九世纪时已做出了规定,那时耶路撒冷还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这些权利被称为“关于耶路撒冷基督教圣地的维持现状的安排“,在英国委任托管时期这些规定继续有效,以色列也仍然遵守。
耶路撒冷的基督教社团划分为东正教徒、基督一体论教徒、罗马天主教徒、东仪天主教徒以及新教徒等派别。出亚美尼亚人外,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徒绝大多数都是拜占庭时期古代基督教徒的后裔。亚美尼亚基督教徒大多数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来自土耳其的难民的后裔。
对伊斯兰教来说,耶城是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第三大圣地。先知穆罕默德把耶城定为穆斯林朝拜的方向。根据伊斯兰教的说法,先知穆罕默德从麦加奇迹般地被送到耶路撒冷,并从那里升入天堂。奥马清真寺和阿克沙清真寺(阿克沙意思是“遥远的”),均建于公元七世纪。古兰经里提到耶路撒冷是“遥远的地方”,因此被认为是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圣地。赞美耶路撒冷为圣地的文学作品在穆斯林世界比比皆是。
耶路撒冷首次接触伊斯兰教是在公元七世纪,当时也是第一次接触那些热情的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旗帜的指引下建立了疆土辽阔的帝国。今天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大多数是逊尼派教徒。
耶路撒冷市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积176平方公里,由东部旧城和西部新城组成。它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语和犹太语中,意思都为“和平之城”。
19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寄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涌向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托管地,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托管地的首府。由于英军无法控制巴勒斯坦局势,宣布从巴勒斯坦撤走,并将这一问题提交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有关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市为国际城市,由联合国管辖,归属待定。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建立,从此中东战乱频繁。以色列先后与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国家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战争。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约旦河西岸和西耶路撒冷(即新城),东耶路撒冷(旧城)则由约旦占领。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约旦进行闪电式袭击,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和戈兰高地,并从约旦手中夺走东耶路撒冷。1967年和1973年联合国安理会分别通过的242号和338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所占领土,但以色列置若罔闻。
1980年,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其首都,企图单方面改变耶路撒冷的地位,遭到阿拉伯国家的谴责。联合国多次通过决议宣布以色列兼并耶路撒冷及宣布其为首都无效,要求以色列从所占领土包括耶路撒冷撤走。1984年伊斯兰会议耶路撒冷委员会特别会议决定5月18日为耶路撒冷日,以抗议以色列的占领。1988年11月,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定都耶路撒冷,并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承认。
耶路撒冷问题是中东和平进程中最复杂和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根据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93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达成的原则宣言,双方将在和谈的最后阶段,即1996年5月以后对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举行谈判。在此之前,双方均不得采取改变人口结构等措施以改变圣城现状。
然而以色列自1980年5月单方面宣布耶城为其永久首都以来,多次征用圣城土地,兴建犹太人定居点,企图通过征地计划在解决耶路撒冷问题之前造成耶路撒冷犹太化的既成事实。1995年4月28日,以色列政府决定征用53公顷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这是15年以来在耶路撒冷东区规模最大的征地活动。此举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
以色列领导人还多次宣称耶路撒冷做为其首都的地位不可改变。1995年1月30日,以色列外长佩雷斯称“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的首都,以色列建国前从未有过一个巴勒斯坦国。”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统一的、唯一的和永久的首都”,针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巴勒斯坦方面也重申巴勒斯坦人对耶路撒冷拥有的主权。
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问题一直是影响阿以和平进程能否继续向前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它的最终解决还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