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重庆晚报》,她是“虎妈”,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如今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
作为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的《时代》周刊,能将宝贵的版面拿来讨论“虎妈现象”,说明,虎妈所谓的教育理念,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讨论和异议。不要忘了,讨论虽是一种轰动,更意味着异议大量存在。贴上耶鲁大学法律教授的标签,“棍棒教育”等垃圾价值观仍然不好使。
书摘一开始就列出了蔡美儿对女儿的十项要求,如不准在同学家留宿,不准留在学校玩,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每门功课至少得到A,必须学习钢琴或小提琴等,还讲述了她不准女儿在练琴时喝水上厕所以求得突破等经历。作者用“中国妈妈”指代不同于西方观念的育儿方式,认为西方人对孩子的宽容超过了对孩子的教育,恰当执行东方的严格家教方式更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书摘很快就引来了4000多条读者评论,并且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引发了关于东西方育儿方式的大讨论。有美国读者评论说,蔡美儿的做法是虐待儿童,进而延伸到亚洲人没有创造力就是这种育儿方式的后果。但也有不少美国家长表示,西方人应当借鉴这种严格的管教方式,并坦承自己也是“虎爸虎妈”。同时还有很多亚裔父母表示,这篇书摘让西方社会对亚裔学生和家庭的误解更加严重。
很多已读过《虎妈战歌》的读者表示,《华尔街日报》的书摘有断章取义之嫌,虽然蔡美儿的很多做法值得商榷,但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蔡美儿在接受《旧金山纪事报》采访时也表示,《华尔街日报》的书摘将她着作中最具争议的章节集中到了一起,书摘的题目也不是出自她的笔下,让人感到无可奈何。
蔡美儿及很多读者都表示,书摘让人感觉《虎妈战歌》是一本“育儿手册”,这本书其实是一位母亲的心路历程,一部回忆录,一种带自嘲的反思。书中的高潮部分并不是母亲看到女儿钢琴技巧进步的成就感,而是一次和小女儿的激烈争吵让她认识到自己的管教过于严厉,转而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蔡美儿在接受《旧金山纪事报》采访时说,东方式家教方式的局限在于容易限制孩子的选择,不适应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她后悔没有重视女儿的个性需求,也后悔自己有时过于严厉。但她同时也表示,不认同西方理想化的选择和自由,她始终坚信家长才更了解什么对孩子才是好的,“如果让10岁的孩子去选择,他/她会永远选电脑游戏。”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华裔妈妈,和两个女儿、两条狗(在书中她的女儿们连狗都不如)的故事。
她身为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以华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期待与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2个女儿。在这本书里,蔡美儿坦露了自己抚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
两个女儿在妈妈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培育下,承袭了华人的优秀传统,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在当地被誉为音乐神童。
妙趣横生的家庭故事,激烈的文化冲突,执着付出的华裔妈妈,叛逆聪慧的女儿……使得这个故事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作者,蔡美儿(Amy Chua),美国耶鲁法学院终身教授、华裔学者。198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哈佛法律评论》执行编辑。毕业后她供职于华尔街律师事务所,并曾在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及斯坦福大学任教。她撰写并出版的《火炉上的世界》(World on Fire,2003)和《帝国岁月》(Day of Empire,2007)两本畅销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被译为中、法、意、日、韩和芬兰、西班牙、印度尼西亚等多种文字行销世界各地。蔡美儿经常在CNN等美国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上担任嘉宾,此外,她还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福布斯》、《金融时报》、《哈佛商业评论》等刊物撰写文章。同时,她为许多政府和包括世界银行、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国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等在内的决策机构担任顾问,在多国讲学,并受邀出席2011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蔡美儿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合同法、法律与发展、国际贸易法以及法律与全球化领域。她曾获得耶鲁大学法学院颁发的“最佳教学奖”。现在,她与丈夫、两个女儿以及两条萨摩耶德犬,生活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
不管虎妈的教育是否取得了成功,那都是次要的,当她一次次粗鲁残暴在孩子的尊严和精神自留地横扫而过,旁若无人,比如十大“家规”: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有科目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等,虽然能让弱小的孩子“臣服”,得到暂时的成效。不要忘了,这种精神暴力、极端惩罚,其实就是对孩子人格的极端不尊重,这种伤害和创伤带来的将是终身负面影响,会影响孩子的快乐心情、自信性格。孩子得到了一点成绩,却失去了快乐心境,甚至成为心理不健全者,这种交换划算吗?
前段时间出现一个“父母皆祸害”的网上讨论,很多孩子对自己的父母简直是恨之入骨,而这些孩子毫无例外在幼小的时候,受到过父母的“好心伤害”,恶言相加、摧残自尊、极端霸道、蛮不讲理。还有更极端的,因为管教孩子,将孩子棍棒致死。归根到底就是家长教育素质太低,太不懂得对孩子进行情感尊重和心理关怀。和虎妈的做法多么相似啊。
这就是中国家长的共性,太自以为是,太相信棍棒教育的魔力,太忽略了孩子的平等需要和人格成长,尽管<未成年儿女保护法>已经规定了孩子应该享有的尊严和平等人格,可很多家长根本不重视。以致于这位华裔女性,竟然将这种受到国人批评的不良教育经验,披上“爱和责任”的外衣,借助耶鲁大学教授的标签,当成了一种先进理念,到处传播,“棍棒教育”的根深蒂固和狡猾多端,由此可见一斑。
虎妈所谓的经验在个别孩子身上可能是适用的,作为模式进行推广,肯定会出现很多教育难题,这就是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诸多的家教不良:顽劣孩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多有不够温馨、不够开明和不太懂教育的家长。孩子的问题往往就是家庭问题、家长问题和教育方法问题。
有人提到了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很想把它雕成一件艺术品,可他手中的工具只是锄头,于是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是石头,并且越来越没有价值。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教育者不能成为只会使蛮力的“农夫”,而要注重“心通”和尊重最大化。
教育理念虽有差异,可教育灵魂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什么样的教育,必须让孩子得到快乐心情和健康的人格发展。因为相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所谓的生存技能、某某技术,都是外在的、浮华的。都是要为“人”服务的。如果因为技术追求而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心情、童年时光,你说,这样的“技术人”还有什么社会意义和发展意义呢?这种舍本逐末的教育观早就该淘汰了。
蔡美儿对女儿的十项要求,就是虐待儿童,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并不新奇,完全可以接受这种做法,不是强制,不宜提倡。
网友轻风飞扬:这是文化教育差异的问题,中国人重视个人前途,而漠视身边发生的事情,不注重参与社会,认为只有读书是最重要的,所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
武昌楚才中学封高君:虎妈的教育并不能代表中国教育,我认为她的方法不能普遍推广。在中国有很多理性、宽容、智慧的母亲,她们有方法,自学心理学走进孩子的心灵;她们有耐心,陪着孩子一路成长;她们有激情,积极参与孩子的人生,做孩子成长的见证人;更重要的,她们有奉献精神,她们愿意牺牲自己的爱好去成就孩子的未来。
武昌区李妈妈:虎妈妈还有个观点就是认为教育孩子就应该给孩子一个规则,让孩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是我们心理学中所说的界线感,起初是家长给孩子划线,到了孩子长大了,就会给自己划线,说实话,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律。我反对“母老虎”育子方式,我自己与上8年级的女儿一同面对数学难题,一同早起参加早锻炼,当孩子犯错时,我会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交流,重在让孩子明白的确是自己犯了错误,但不会过于严厉地苛求。
《虎妈的战歌》一书的封面深深打动了我这名普通母亲的内心。虽然这本回忆录似乎为的是证明中国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擅长教子,但封面上的文字称这本书描述了“激烈的文化冲突、短暂的荣耀滋味”以及一个13岁孩子使“虎妈”受挫的经历。作为一个嫁入中国家庭的典型西方母亲,我渴望看到一位自认为知道所有问题答案的母亲尝到苦果。
从很多方面看来,“虎妈”没有令人失望。晚上,我会用胳膊碰醒丈夫,将书中一些更发人深思的段落读给他听,比如作者蔡美儿威胁大女儿说如果她不能把钢琴弹得更好就烧掉她的毛绒玩具。蔡美儿写道:“中国父母所知道的是,除非你对一件事情很擅长,否则它就不会有趣。”白天,我会告诉自己的两个女儿,蔡美儿如何将不够精美的生日卡片扔回给女儿,让她们做张更好的。当我那两个有一半中国血统的孩子在外面玩耍时,我能听到更严厉的移民邻居家里的孩子正在苦练小提琴和钢琴,对我这样一个母亲而言,这本书能让人“幸灾乐祸”。
根据中国的教子理念,刻苦用功才能有所成就,而成就又能带来自信和更多成就。这本回忆录提出了有关爱、自豪、抱负和自尊的一些有趣但有时也令人不安的问题。
华人家庭的严厉管教让孩子在美国表现杰出,西方父母则在尊重儿童个性的口实下放弃了责任。
其实是她的新书《虎妈战歌》(BattleHymnoftheTigerMother)的摘录——声称华人家庭的严厉管教,让孩子在美国表现杰出(比如她强制两个女儿学钢琴和小提琴),而西方父母则在“尊重儿童个性”的口实下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大争论立即爆发。据《时代》杂志报道,短短几天内,全球有百余万人在网上阅读了相关消息,有5000多人发表评论。
笔者去书店购书,但架上无货。一位年轻男店员很激动地说:这女人迫害儿童!尽管她没有体罚孩子,难道精神迫害就是允许的吗?他说他有四分之一华人血统,知道什么是华人教育。看那副“忆中式管教之苦,思美式放纵之甜”的样子,我转移话题,指着他的名牌问:“那你从哪里得来的犹太名字Aaron?”他说母亲是犹太人。我说蔡美儿的丈夫也是犹太人。聊了一阵华人和犹太人的匹配之处,他去仓库里翻出仅剩的一本《虎妈战歌》。
蔡美儿上一次出书,是2007年的《帝国盛世》。她在书中提出一个观察:历史上支配性的大国,从古罗马到当今美国,还有中国从太宗到玄宗的大唐盛世,都以一种政策性的宽容,吸引国内国外不同文化背景的才智之士为己所用。从这一观察出发,蔡美儿认为中国不会成为美国那样的支配性全球大国。《虎妈战歌》这本书,或许可以算作她的大国观察的家政应用:怎样结合不同文化的长处,培养杰出人才。
关于这本书,像所有网上争论一样,只是用归纳出来的简单口号划出分明的战线,让没有时间或懒得审查第一手资料的人也能“发现”自己的立场。归纳过程略去了无数细节,而真正有意思的生活,往往就在这些细节之中。如果仔细阅读《虎妈战歌》,会发现这本书写的并不只是中西文化之争,更是有传统和无传统的区别。
蔡美儿的家法依托着一个悠久的传统。她说蔡家祖先曾为明神宗管历法,笔者给她算来,或许其先祖还与利马窦争论过中西历法。她的父亲蔡少裳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颇有名气的计算机教授,她自己也是名牌大学教授。蔡美儿甚至引用了“富不过三代”的老话,说她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富裕生活中退化,必须对她们严格要求。虽说女儿传承并非华夏古礼,考虑到她父亲只有四个女儿,而蔡美儿是老大,倒也可以理解;而且由于是双语家庭,她可以让两个女儿中文姓蔡,只在英文里冠其父姓Rubenfeld,所以也算是继承了家族的姓氏。
这是海外华人的特点。他们的文化传统并没有被革命摧毁,他们仍然有传递文化火炬的历史使命感。因为背靠着华夏传统,又有强烈使命感,所以蔡美儿很肯定地认为自己知道应该赶着孩子做什么。这种肯定性,正是美国家长所没有的。他们不能肯定自己想为孩子选择的道路是否正确,他们只能举着“尊重儿童”的旗号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们根本学不了蔡美儿。
不久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休伯特·德赖弗斯、哈佛大学教授多兰斯·凯利合出了一本讨论西方哲学的书。他们说,过去100多年来,西方从宗教走向世俗,不再有一个统一的传统为人们提供生活的指导。人们缺乏做出重要选择的伦理基础,每个人必须自己为自己发现生命的意义。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做不好这件事,由此导致普遍的忧虑。
其实400年前的莎士比亚已经写过了。王子哈姆雷特在威登堡大学读哲学,那是马丁·路德身为神学教授,掀起宗教改革巨浪的地方。王子在剧中对一系列社会现象和思想争论作了无数质询,他是一位开始怀疑神学的人文主义者。代价是他失去了传统,不知如何做出重要选择,他甚至无法决定是否应该为父亲报仇。
德赖弗斯和凯利说,美国人的补救办法是抓住眼前的席卷性事件,比如体育比赛时突然进球引起的全场骚动,球迷们在这一瞬间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当蔡美儿的二女儿终于争得自我选择的机会时,她所选的确实是体育运动——女选手很出风头的网球。孩子既然大了,既然在美国,最后还是要让她们走美国的路。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