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泾阳县

陕西省咸阳市辖县

中文名:泾阳县 外文名:Jingyang County 别名: 行政区划代码:610423 行政区类别:市辖县 所属地区:陕西省咸阳市 地理位置:关中平原中部 面积: 下辖地区:8个镇、1个街道办 政府驻地:泾阳县中心街190号 电话区号:029 邮政区码:713700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著名景点:乐华欢乐世界、茯茶镇、龙泉山庄、大地原点、汉阳陵、郑国渠等 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火车站:永乐站 车牌代码:陕D、陕A 地区生产总值: 面积:780km² 人口数量:241675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66 地区生产总值:808970万元(2020年)
泾阳县介绍
泾阳县,隶属陕西省咸阳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泾河之北,“八百里秦川”的腹地,2017年4月,4个镇、1个街道办、80个行政村托管移交西咸新区;2021年6月,1个街道办交回泾阳管理。现管辖8个镇、1个街道办,148个行政村,面积606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1]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泾阳县常住人口为241675人。泾阳位于泾河之北,古以水之北为阳,泾阳由此得名,其名最早见于《诗经》。1950年5月起属陕西省咸阳专区;1953年1月起属陕西省渭南专区;1956年10月起直属陕西省;1958年12月与淳化、三原、高陵一起并入三原大县;1961年9月恢复泾阳县建制,属陕西省咸阳专区;1969年10月属咸阳地区;1983年10月属咸阳市至今。2020年,泾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8970万元,同比增长3.0%。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完成33.174亿元,增长3.4%,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1%;第二产业完成14.739亿元,增长9.4%,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8%;第三产业完成32.984亿元,增长-0.3%,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1%;三产比为41:18:41。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7元,同比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3元,比上年人均增加883元,增长8%。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泾阳位于泾河之北,古以水之北为阳,故名。其名最早见于《诗·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据《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载,设县于战国晚期,已有2000余年。

建置沿革

夏、商(约前21世纪~前11世纪),泾阳县属雍州。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属畿内。

东周(前770~前256),前770~前750年,为犬戎占据;前750~前646年属东周地;前646~前256年属秦国,其中前424~前415年为秦国国都。

战国(前475~前221),晚期秦置泾阳县。今县域西北部为云阳县辖地,东南部为弋阳县辖地。

秦(前221~前206),前221年,秦并六国,行郡县制,京都咸阳所在地关中不称郡,沿用周朝掌管京师的官名,今县域泾阳、云阳、弋阳县属内史辖。前207年,项羽三分关中为雍(都废丘,在今兴平)、塞(都栎阳,在今西安市阎良区)、翟(都高奴,在今延安),史称“三秦”。泾阳县地属塞。

西汉(前206~8),高祖二年(前205)灭塞,设立河上郡,九年(前198),复设内史,今县域泾阳、云阳、弋阳县分属河上郡、内史辖。

惠帝四年(前191)改泾阳为池阳县。

景帝二年(前155)内史分为左、右内史,四年(前153)改弋阳为阳陵县,池阳、云阳、阳陵县属左内史辖。

元封五年(前106),加强中央集权,划分全国为14个行政监察区域,在京畿范围的称为司隶校尉部。

太初元年(前104),左、右内史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史称“三辅”,池阳、云阳、阳陵县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辖。

新莽(9~23)撤销司隶校尉部。

天凤元年(14)分三辅为六尉郡,二年(15)改阳陵为渭阳县,池阳、渭阳、云阳县属烈尉郡。

东汉(25—220),沿袭西汉地方行政制度,渭阳复名阳陵县。今县域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池阳、云阳县和京兆尹阳陵县。

三国(220~265),曹魏划分全国为12个州,池阳县(今县域东南部阳陵县辖地及西北部云阳县辖地并入池阳县)属曹魏雍州冯翊郡。

晋及十六国(266~420),266年,今县域属西晋雍州扶风国池阳县。

316年起,属前赵雍州扶风郡池阳县;后赵因之。

352年,析池阳复置泾阳县(辖区为今县域东南部和咸阳市渭城区东部),属前秦司隶校尉部咸阳郡池阳、泾阳县,后秦因之。

419年起,属西夏南台。

南北朝(420~589),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并泾阳入石安县,属雍州咸阳郡(治所在今县城)池阳、石安县。

太和十一年(487),分池阳县北部置云阳县,今县域北部属雍州北地郡云阳县辖,东南部属石安县辖,余境属池阳县辖。

景明二年(501)分石安县复设泾阳县,辖区为今县域东部,西部属池阳县辖,北部属云阳县辖。西魏因之。

北周建德三年(574),并池阳县入泾阳县,今县域北部属宜州云阳郡(治所在今口镇长街村)云阳县辖,南部属雍州咸阳郡泾阳县辖。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实行州、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撤销咸阳郡及石安县,辖地并入泾阳,直属雍州。同年,撤销云阳郡,今县域北部属宜州云阳县辖。

九年(589)泾阳县改名咸阳县,十一年(591)咸阳县迁治咸阳故城西10.5公里,今县域南部复设泾阳县。

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将咸阳县废入泾阳,属京兆郡泾阳、云阳县。

唐(618~907),初依隋开皇旧制,罢郡为州,改京兆郡为雍州。

武德元年(618),属雍州泾阳、云阳县。

贞观元年(627),整治地方行政区划,划全国为十道,实行道、州、县三级行政制度,今县域南部属关内道雍州泾阳县辖;北部因云阳县易名而改为池阳县辖,八年(634)复为云阳县辖。

天授二年(691)设鼎州(治所在今口镇长街村),云阳及今县城南部属鼎州辖。

久视元年(700)鼎州废,复属雍州辖。

开元元年(713),京都和皇帝幸临的州改设府(相当于州),雍州因之改为京兆府,属关内道京兆府泾阳、云阳县。二十一年(733),增设京畿道,属京畿道京兆府泾阳、云阳县。

五代(907~960),道一级建置逐步废除。后梁,今县域属大安府泾阳、云阳县;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属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

北宋、金(960~1234),初袭唐制,分全国为13道,属关西道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

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路下设府、州、军,府、州、军之下设县,府、军非常制,故行政建置仍为路、州、县三级,今县域属陕西路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

熙宁五年(1072),置永兴军路,属永兴军路京兆府泾阳县、耀州云阳县。

金皇统二年(1142)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属京兆府路京兆府泾阳、云阳县。

元(1206~1368),对行政区划进行较大调整和改革,除首都周围的县由中书省统辖之外,将全国划分为11个行中书省,形成省、路、州(府)、县四级制。

至元元年(1264),并云阳入泾阳县,二年(1265)并泾阳入高陵县,三年(1266)分出复置泾阳县。

皇庆元年(1312)直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

明、清(1368~1911),初分全国为12个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直属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清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属陕西省西安府。

中华民国(1912~1949),民国3年(1914),省县之间设道,属陕西省关中道。

17年(1928)取消道制,地方行政区划为省县两级制,直属陕西省。

20年(1931),为强化反动统治,镇压革命力量,国民党设置行政督察区。

28年(1939),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17日,泾阳县解放,属陕西省三原分区。

1950年5月起属陕西省咸阳专区。

1953年1月起属陕西省渭南专区。

1956年10月起直属陕西省。

1958年12月与淳化、三原、高陵一起并入三原大县。

1961年9月恢复泾阳县建制,属陕西省咸阳专区。

1969年10月属咸阳地区。

1983年10月属咸阳市至今。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清以前区划

泾阳县行政区划,唐以前无资可考。唐天授二年(697年),辖5乡18里。据宋《长安志》载,全县共分6乡,每乡管1里,即瑞宁乡管神狐里,永顺乡管藕南里,会仙乡管仙洞里,广吉乡管张良里,河池乡管养生里,宜善乡管辅政里。元时泾阳县政区有所增加,至明洪武二年(1396年),全县共辖8乡48里。

清代区划

清雍正十年(1732年),撤宜善乡之仁和里、广吉乡之安化里、瑞宁乡之永章里及顺德里,其余未变,全县共辖8乡44里。其后政区稳定。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泾河南岸设临泾分乡、瑞安分乡,其时全县辖10乡、44里,至宣统年间政区一直未变。

民国区划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成立,泾阳县行政区划承袭清制。

民国八年(1919年),改10乡为10个乡治局。

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10个乡治局为10个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区为联,联以下实行保甲制,全县划为19联、138保。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9联并为12联,138保并为78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联为乡镇。全县12个联,除自治联改为自治镇(办公地址移至马庙巷)外,其他均改为乡。除大东乡迁至樊家村外,其他乡驻地未变。其时辖1镇11乡78保1731甲。

建国后区划

1949年5月,泾阳县解放,以民国时期12乡为基础,全县划为12区、74乡、8街、7镇。

1950年4月,并12区、74乡为9区、60乡,撤销大东、千云、百谷3个区。

1951年3月,全县仍划分为9个政区,区名改以序数代替,乡减至50个。

1955年6月,政区仍为9个区,名称改为原称;乡增至52个,名称以序数代替。

1956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20个乡。

1958年9月,取消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全县建立9个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泾阳县并入三原大县,原县辖区划为4个人民公社、22个生产管区(简称管区)。

1961年4月,撤销4个人民公社,全县划为12个中型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恢复县制,全县划为20个人民公社,211个生产大队,1590个生产队。

1962年,析瀛洲公社为蒋刘、高庄2个公社。全县辖21个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数依旧。

1964年,城关公社分为泾干公社和城关镇,驻地均在北极宫。

1966年,川流公社并入石桥公社。全县辖1个镇、20个公社,4个居委会,209个生产大队,1529个生产大队。

1981年,全县划为1个镇、20个公社,4个居民社区,213个生产大队,1591个生产大队。

1982年9月,石桥镇更名为桥底镇,石桥公社更名为桥底公社。

1984年5月,改变“政社合一”体制,实行政社分开,设立乡镇。全县划为泾干、永乐、云阳、桥底、口镇5个镇和王桥、白王、兴隆、太平、中张、扫宋、燕王、蒋路、龙泉、蒋刘、雪河、姚坊、崇文、高庄、三渠15个乡,8个居民社区,538个行政村。

1987年7月,王桥乡改为王桥镇。

1989年,辖6镇14乡,8个居民社区,321个行政村。

区划现状

2019年,泾阳县下辖1个街道、12个镇。泾阳县人民政府驻泾干街道中心街190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610423001000

泾干街道

610423101000

永乐镇

610423102000

云阳镇

610423103000

桥底镇

610423104000

王桥镇

610423105000

口镇

610423107000

三渠镇

610423108000

高庄镇

610423111000

太平镇

610423112000

崇文镇

610423113000

安吴镇

610423114000

兴隆镇

610423115000

中张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泾阳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东与三原县、高陵区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县、三原县毗邻。介于东经108°29′40″—108°58′23″,北纬34°26′37″—34°44′57″之间,南北宽27千米,东西长37千米,总面积780平方千米。县城位于西安市北偏西54千米,咸阳市北偏东28千米,距首都北京1290千米。

地质构造

地层

泾阳县地层区划属陕甘宁盆地边缘分区和汾渭分区。地层主要为古生代地层和新生代第四系地层。

古生代地层

以寒武、奥陶系石灰岩为主,主要分布于基岩山区。

新生代第四系地层

分布广泛,成因复杂,有洪积相、风积相及河流相等。

区域构造

泾阳县位于关中地堑北缘与鄂尔多斯向斜的接触部位,地质构造受祁吕贺“山”字构造、新华夏构造及秦岭纬向构造的影响,形成出露的构造形迹有东西走向的断裂构迪及北东走向的褶皱和断层,隐伏的构造有泾河断裂、扶风—礼泉断裂及永乐—零口断层等。

地形地貌

泾阳县位于渭河地堑北缘中段,岐山至富平断裂带两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长37千米、南北宽27千米,海拔最高1614米,最低361米,垂直高差1253米。境内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凤山及黄土台塬。泾阳县南北宽27千米,东西长37千米,总面积780平方千米,有耕地67万亩。山区面积97平方千米,占泾阳县总面积的12.4%。中部为冲洪积平原,自西向东逐渐展宽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势平坦,面积503平方千米,占泾阳县总面积的64.5%。南部为黄土台塬,位于泾河以南,塬面开阔,海拔为430—500米,面积180平方千米,占泾阳县总面积的23.1%。

气候

泾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3℃,冬季(1月)最冷为—20.8℃,夏季最热(7月)为41.4℃。年均降水量548.7毫米,最多降水量829.7毫米,最少为349.2毫米。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195.2小时,最多(8月)为241.6小时,最少(2月)为146.2小时。无霜期年均213天。

水文

泾阳县地表水资源总量19.2328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量0.2518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32.3毫米,过境客水量18.9810亿立方米。境内有泾河、冶峪河、清峪河3条过境河流,均属渭河水系,年入境客水总量19.8亿立方米。

泾河

泾河源自宁夏泾源县,自谢家沟入境,张家山出谷,东南流至桃园村附近出境。县内河长77千米,流域面积634平方千米。

冶峪河

冶峪河系渭河二级支流,全长77.8千米,总流域面积541.3平方千米。三王沟入境,口镇出谷,沿北部黄土台塬北界东南流,水磨村以下横切冲洪积平原北部,东注清河。县内河长27.3千米,流域面积45.7平方千米。

清峪河

清峪河系泾阳县与三原县的界河,接界段长16千米,县内流域面积100.5平方千米。

土壤

泾阳县普查耕地土壤,将土壤划分为黄土、红土、沼泽土、褐土、岩石、砾石、垆土、潮土、淤土9个土类、17个亚类、37个土属、81个土种。

自然灾害

泾阳县主要有干旱、连阴雨、冰雹、干热风、暴雨、霜冻等六种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泾阳县水资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地表水资源总量19.2328亿立方米,主要由三条过境河流供给。泾河自王桥镇谢家沟入境,张家山出谷,东南流至桃园村附近出境。县内河长77千米,流域面积634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8.67亿立方米。张家山谷口建有著名的泾惠渠引水枢纽,是该县地面灌溉的主要水源。冶峪河系渭河二级支流,口镇三王沟入境,口镇出谷,东注清河。县内河长27.3千米,流域面积45.7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539万立方米。清峪河为该县与三原县的界河,接界段长16千米,年平均径流量0.63亿立方米,境内流域面积100.5平方千米。地下水资源年均8306万立方米,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25.8%。

矿产资源

泾阳县境内矿产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有石灰石、粘土、铁矿、大理岩矿、白云岩矿、石英砂岩矿和泾河沿岸的沙砾石矿,其中石灰石、藏量最为丰富,发展前景广阔。现已探明储量599亿立方米,大理石岩矿总储量为52万吨、耐火粘土总储量为242.68万吨。

植物资源

泾阳县森林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建国后营造了部分人工林,天然林稀少。灌木林主要有黄刺玫、连翘、麻叶绣球、紫丁香、六道木、枸杞子、酸枣等。荒山荒沟的阴坡,多为杂草灌木所覆盖,覆盖度70%—90%;阳坡及梁峁顶部主要为草本植物,有白草、黄菅草、本氏羽茅、茵陈蒿、长茅草等,覆盖度40%—50%,灌木以酸枣居多。

森林

林木种类

可分为防护林、用材林和经济林三类,主要树种有刺槐、油松、泡桐、杨树、椿树、榆树等。

林木分布

以刺槐、油松、杨树、泡桐为主的用材林,主要分布于北仲山林场,泾河流域亦有一部分。

珍稀古树

泾阳县系古老的农业区,历史上生长的古稀树种有:松、柏、槐、楸、桐、柘、柳、竹、皂角、白杨、青杨等。

灌木草本植被

天然灌木草本植被主要分布在荒山荒沟的阴坡和梁峁的顶部,覆盖度大约为40%—90%。主要灌木有酸枣、黄刺玫、六道木等,草本植物以白草、黄菅草、茵陈蒿为主。

灌木草本植物中,药材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已识别的有120余种,其中常用药材50余种。根据药物分类,大体可分为八大类146种,即根茎类、子实类、草类、花叶类、树皮类、藤本树脂类、菌类、动物类等。主要品种有防风、黄芩、柴胡、苍术、板蓝根、党参、远志、蒲公英、茵陈、丹参、香附、黄芪、南沙参、麦冬、白勺、车前子、牵牛子等。木本药材主要有山芋、杜仲、槐米等。

动物资源

泾阳县动物资源较为丰富。两栖爬行动物五种,其中毛皮动物十种,肉用动物十余种,药用动物近十种。

兽类

主要有兔、黄鼠、狗獾、狐狸、狼等。

禽类

禽类动物数量大,种类多,有绿头鸭、潜鸭、大雁、石鸡、画眉、环颈雉等鸟类。

虫类

种类繁多,仅农田害虫及其天敌就有147种,隶属2纲42种。

水生类

天然水域生长的有鲤科的鲤鱼、鲫鱼、餐条、麦穗鱼、马口鱼;鳅科的泥鳅、花鳅;合鳃科的黄鳝等淡水鱼类及鳖、螃蟹等。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末,泾阳县常住人口31.577万人,出生率10.82‰,死亡率8.03‰,人口自增率2.79‰,城镇化率为30.09%。全县户籍人口33.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7人。按城乡来分,城镇人口6.5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9.7%;乡村人口26.51万人,占比80.3%。按性别分,男性16.83万人,占50.96%,女性16.19万人,占49.04%。

按年龄分,0—17岁人口5.34万人,占16.16%,18—34岁人口9.06万人,占27.45%,35—59岁人口12.18万人,占36.88%,60岁以上6.44万人,占19.52%。全年出生人口3193人,死亡人口1596人,迁入人口948人,迁出人口2329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泾阳县常住人口为241675人。

经济

综述

2019年,泾阳县地区生产总值75.73亿元,增长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3983元,比去年增加90元。按现行价格分产业来看:一产29.27亿元,增长4.1%,占生产总值比重38.6%;二产13.9亿元,增长17.8%,占比18.4%;三产32.57亿元,增长5.5%,占比43%;三产比39:18:4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9.1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51.74%。

2020年,泾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8970亿元,同比增长3.0%。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完成33.174亿元,增长3.4%,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1%;第二产业完成14.739亿元,增长9.4%,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8%;第三产业完成32.984亿元,增长-0.3%,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1%;三产比为41:18:41。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泾阳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增长26%,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1.82亿元,农户投资0.18亿元。分产业来看,一产投资0.26亿元,减少71.8%;二产投资6.1亿元,增长33.7%;三产投资5.6亿元,增长39.6%。

财税收支

2019年,泾阳县地方财政收入合计1.89亿元,增长27.3%;财政支出23.02亿元,增长4.2%。

人民生活

2019年,泾阳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66元,同比增长9%;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0元,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0元,比上年增加974元,增长9.7%。其中,工资性收入4537元,增长9.7%;经营净收入3113元,增长9.6%;财产净收入33元,增长3.1%;转移性净收入3357元,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907元,增长10.1%。

2019年,泾阳县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769元,比上年增加1190元,增长13.9%。其中食品烟酒支出2526元,增长17.3%,衣着支出497元,下降4.2%,居住支出2092元,下降2.8%,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650元,增长19.1%,交通通信支出1985元,增长24.9%,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010元,增长35.3%,医疗保健支出888元,增长10.6%,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120元,增长71.7%。

第一产业

2019年,泾阳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61亿元,增长3.96%。其中农业24.39亿元、林业0.28亿元、牧业4.55亿元、渔业0.04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3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0.71亿元,增长6.3%。其中:农业38.22亿元,林业0.33亿元,畜牧业9.01亿元,渔业0.07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3.08亿元。

种植业

2019年,泾阳县粮食总产量16.1万吨,其中:夏粮8.01万吨,秋粮8.09万吨;蔬菜产量115.37万吨。

林业

2019年,泾阳县森林覆盖率32.07%,林地面积8.6千公顷,林业自然保护区0个。

畜牧业

2019年,泾阳县肉类总产量1.17万吨,增长1%。禽蛋类产量1.03万吨,增长10.9%。奶类产量10.1万吨,下降16.56%。年末生猪存栏6.4万头,下降27.49%;牛存栏2.36万头,下降17.49%;羊存栏4万只,增长1.37%;家禽存栏110.7万只,下降2.04%。

第二产业

工业

2019年,泾阳县工业增加值13.57亿元,增长1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增加值11.98亿元,增长19.9%,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59亿元,增长2.7%。全年13户规模工业企业产值27.43亿元,增长22.3%。

建筑业

2019年,泾阳县社会建筑业增加值0.328亿元,下降2.7%。无资质等级的建筑业。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9年,泾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亿元,增长15.4%。分经营地看:城镇零售额6.22亿元,增长13.1%;乡村零售额24.88亿元,增长29.5%。分消费形态来看:商品零售总额26.6亿元,增长39.2%;住宿和餐饮业营业收入4.5亿元,增长13.9%。

房地产业

2019年,泾阳县房地产开发企业1个,在建项目1个,完成投资0.95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64593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为3.93亿元。

邮电通信

2019年,泾阳县邮政业务总收入2716.02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432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259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13万客户,移动宽带用户26017户,移动有线电视用户22080户,移动有线电视入户率84.9%。

旅游业

2019年,泾阳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078万人次,增长27%,旅游综合收入20.4亿元,增长25%。成功创建陕西省第三批旅游示范县。

金融业

截至2019年末,泾阳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18.82亿元,比年初增加25.69亿元,增长13.3%,其中住户存款161.2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3.29亿元,比年初增加11.65亿元,增长22.5%。

保险业

2019年,泾阳县全险种保费3748.48万元,其中车险1899.67万元,农险1539.45万元,商非309.36万元。全险种赔款1585.07万元,车险赔款1017.96万元,农险赔款446.01万元,商非赔款121.1万元,利润443.92万元。寿险保费累计3366.31万元,增长4.8%。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9年末,泾阳县共有各类学校80所,其中普通中学17所,小学63所。在校学生27760人,其中普通中学12517人,小学15243人。专任教师2651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551人,小学专任教师1100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64%。

科学技术

2019年,泾阳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064%,有高新技术企业1家,全年共申请专利226件,已批复75件。建成示范基地2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共计36项(个)。申请知识产权30件,推荐申报2019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3个,征集上报2020年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

设立县域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3个,打造科技创新团队3个,众创空间1个。累计试验示范礼品西瓜15个、甜瓜67个,推广礼品西瓜品种2个,甜瓜品种4个,蔬菜栽培技术4项,开发茯茶新产品3个。

文化事业

2019年,泾阳县组织文化活动20多场次,参与人数达20万余人次;综合文艺演出60余场次,放映各类影片1500余场次,送戏97场次;文化馆组织书法、绘画、古筝、朗诵、等文化艺术培训共223次,开展文化活动18次参与人数13000余人次。泾阳县所属8镇共有文化产业机构118家,镇文化站开展各类培训100余次,参与人次5000余人次。

体育事业

2019年,泾阳县举行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来自国内外的5000名跑马爱好者参赛。同时先后举办了2019正月十五中国年大美泾阳.徒步迎春、5.11健步走暨养老艺术节、全国武术之乡泾阳武术展演、全民健身展演等体育活动。组织参加了“咸阳市第二届全民健身单项运动会比赛”,我县69名运动员参加了六个项目比赛,太极拳获得第二名、象棋、篮球、乒乓球获得第三名的成绩。

医疗卫生

截至2019年末,泾阳县共有医院7个,卫生院11个,合计17个;医院、卫生院病床1563张。卫生技术人员205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44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为65人。

社会保障

2019年,泾阳县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785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养老保险人数7655人,退休4127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2.4987万人,满60岁以上领取待遇55382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006人,征缴费用6151.44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502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4957人,参加失业保险15848人,参加工伤保险20404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299271人。

社会福利

截至2019年末,泾阳县共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个,床位数300张。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82户,共130人,发放城镇低保资金115.46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2502户,共7471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858.52万元。

脱贫攻坚

2019年,泾阳县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5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低保户1户。完成全县135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清单;完成全县135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屋安全认定清单。

环境保护

2019年,泾阳县落实施工围挡、道路硬化、车辆冲洗、裸露黄土覆盖、洒水作业及闲置土地绿化等“六个100%”扬尘治理措施,在建项目已全部达到扬尘治理“六个100%”要求。全县8镇133个行政村的环境卫生工作交付给第三方专业公司,项目共投资2009.7501万元;移交原有环卫设备17辆,新配设备车辆36辆。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中共处理垃圾10.65万吨;乡镇油烟治理工作中8镇共统计餐饮门店483家,经营面积100平方米以上餐饮门店95家,停业整改4家,停业转让1家。

所有餐饮门店已安装油烟净化器367家,使用清洁能源367家,无油烟20户,关门94家,安装油水分离器362家。垃圾填埋场管理工作中共处理垃圾10.65万吨。其中转运处理康洁公司农村生活垃圾1507车,46533.2吨;转运泾河新城生活垃圾6533车,58533吨;餐厨垃圾1219车,4361.3吨;

处理渗滤液3800吨,填埋区黄土覆盖面积24019.2方,全年安装透气笼68个;渣土管理工作执法中队受理案件20起,已结案11起,3起案件移交其他部门协查,6起案件正在处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为0;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99.1%;森林覆盖率32.07%。

交通运输

2019年,泾阳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58亿元,增长4.5%。境内公路里程共计263.185千米,县乡公路144.555千米,高速公路42.5千米,国道20.66千米,省道55.47千米。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位居泾阳南塬,县城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10千米;咸铜铁路穿境而过;包茂高速公路、新西铜高速、208省道纵贯南北,西咸北环线、关中环线、211国道沟通东西;咸旬高速从县境通过;地方公路纵横交错,村村通油(水泥)路,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网络格局。

历史文化

综述

泾阳县文化乃古京畿文化之大系,其民间艺术受宫廷文化、都市文化影响较深。唐贞观五年(632)前,太宗李世民聘十八学士于瀛洲台赋诗作画。明清时,众多书画名家在境内留下墨迹。

民国时,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一批文学青年先后步入中国文坛,在泾阳县文化艺术史上写下辉煌一页。抗日战争年代,文化活动与安吴青训班的抗日宣传一道融会于中国革命文化的大潮,话剧、歌剧、黑白无声电影等新型文艺形式相继传入。

建国后,文化事业普及较快,品类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

方言

泾阳方言属北方官话中原方言关中片。

泾阳境内方言的主要分化是太平、蒋刘、高庄三乡古汉语泥母洪音字北京读〔n〕声母的读作〔l〕声母,与古来母合流;太平等乡称母亲为“〔mγ〕”,称祖母为“娘娘〔niania〕”。口镇等处称肚脐为“巴劳劳〔palaulau〕”,白王称人家为“人家〔nie〕”,哪里为“达里〔ta.1i〕”也很有特点。

戏曲

流传于泾阳县的剧种有秦腔、眉户、汉调二簧、花鼓戏、关中道情、阿宫、碗碗腔、弦板腔等,以关中方言为主的秦腔属主要剧种。

清时,秦腔小戏班遍及城乡。农闲时,艺人自愿结合,随时随地演出,城乡许多男女老少能随口哼唱秦腔。

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内有戏楼38座,其中县城内12座,其间涌现出刘俊容、李清云、唐德忠等一批造诣较高的秦腔名角。民国三十六至三十九年(1945—1948年),戏曲活动最为活跃,城内秦腔、二簧同时演出,场场爆满。在驰名渭北的二月养疾古会上,设南北两台,同时上演各种古典戏曲。其时,造就了彭易国、王益民等秦腔名角,并有任哲中、大麻子、张健民、张新华、康正绪、汤涤俗等境外秦腔名家来县献艺。

建国后,剧种呈现出以秦腔为主体,其他剧种兼收并蓄的新格局。20世纪50年代,眉户剧《十二把镰刀》《梁秋燕》,歌剧《白毛女》颇为盛行。“文化大革命”中,秦腔受京剧样板戏的冲击,一度曾被冷落。

1978年后,秦腔作为传统剧种,焕发生机。

民间乐舞

鼓乐

鼓乐,即锣鼓打击乐,用于闹新年、重大节日庆典、欢迎欢送仪式和民族民间舞蹈的演奏。常用的打击乐有大鼓、马锣、勾锣、铙钹,甚者加京锣、京钗、马号,以渲染气氛,丰富音色,增强效果。其中大鼓包括狮鼓、竹马鼓、龙鼓(俗称乱咚儿)、旱船鼓、霸王鼓、大头娃戏柳翠鼓及秧歌鼓等。鼓乐人员编制少则三五十人,多则百人以上。全队统一古装,指挥员服装有别于队员。

吹打乐

民间唢呐吹打乐班遍布泾阳县城乡,全县有100余家,唢呐艺人1500余人。80年代,乐班一般由4人组成,2把唢呐,1只云锣,1面带把手鼓。境内民间唢呐流派较多,尤以燕王乡坡西村丰派最为著名。丰派唢呐系世代相传,内容丰富,曲目广泛,质朴地道,音调细腻而富乡韵;南塬唢呐则抒情深沉;北塬唢呐刚柔相济,委婉动人。演奏形式分为独奏、齐奏、合奏、双吹。演技较高者,口吹两只;高超者用口和鼻孔同时吹3—4只。

唢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80年代以前,常奏曲目有《柳生芽》《马道仁》《朝天子》《小开门》《归天堂》《秦雪梅吊孝》《张良归山》《刘海撒金钱》等。双吹则演奏《雁落沙滩》和《风凰展单翅》等曲目。

社火

社火,俗称“社呼”,是泾阳县比较古老的民间文艺活动。建国前,社火均为群众自行组织演出,多以村为单位,也有几村合伙结“社”的,经费自筹。演出前,先以红帖通知富户、商号或其他村寨。演出后由收帖者发给麻花、点心、香烟或钱币。建国后,大多由社、队集体组织演出,费用由集体开支。80年代以来,组织形式多样化,既有集体社火队,也有村民合伙自发组织的表演组。耍社火的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内容包括芯子、高跷、狮子、竹马、火龙、贼打鬼、旱船、大头娃等。

书法美术

泾阳县素有崇尚书画的良好风习,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唐代书法家韩择木撰写的隶书碑文成为后世研习书法之上品。明代画家徐清萍、梁时元,清代画家许旹、强应祥、刘源、杜俭等开一代画风,对后人影响很大。

民国时,于右任先生首倡“标准草书”,并以草书《千字文》广传于世,对中国书法影响极大,世人称“于体”。周伯敏研习“于体”,造诣颇精,为“于派”书法名家。工于魏体的茹欲立,广临秦、汉、唐、宋名家碑石,独树一帜。长于王体的王菩僧潜心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笔意,苦心研习《圣教序》和《兰亭集序》,其笔锋秀丽,功力健美,有很高造诣。张守道以“二王”行草作为研习归依,旁收孙过庭、米芾等名家之长,自成流派。精于行草,兼写石鼓、钟鼎、隶、篆各体的何惠玄名扬三秦,其字气势豁达,笔力挺拔大方,大型草书激情奔放。

民间工艺

剪纸

建国前,泾阳县城乡普遍流行剪窗花的习俗。逢年过节或婚嫁时一般剪贴喜鹊闹梅、石榴结籽、老鼠嫁女、麒麟送子、莲生贵子、凤凰戏牡丹等字画和翎毛花卉及鸡、鱼动物。建国后的剪纸增添了夫妻识字、学文化、勤劳致富等新内容。从事剪纸工艺者多系农村妇女。

纸扎

品种多样,以花灯为主。主要有石榴灯、莲花灯、鱼灯、狮子灯、西瓜灯、转灯、龙灯。一般在正月初四至十五上市,灯市主要在县城二条街。建国前,泾阳县纸扎店较多,主要承接花圈、脚缠、牌楼、筒纸、金银山、斗课、纸人、纸马、纸车等纸扎祭品。工艺名师席志清的纸扎店“成古斋”名扬渭北,店址初在县城北关村,后迁至二条街。其工艺品制作精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流传于清末民初,以桥底镇笙邓村的笙最为著名。遵循遗训,本村笙的制作手艺传子不传女。

民间文学

泾阳县民间文学源远流长,蕴藏量极为丰富。主要有谚语、歇后语、故事、风物、神话传说等。明嘉靖年间《泾阳县志》艺文卷中已载有《白渠歌》《泾水黄》《泾阳八景》《柳毅传》《张真人飞升猫树庵》等民谣和传说。

风景名胜

泾阳县文物景点共660余处,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是陕西省36个文物大县之一。有中国第一点——大地原点,第一渠——郑国渠首遗址,第一塔——崇文砖塔,第一班——安吴青训班,以及汉景帝阳陵、文庙博物馆、李仪祉纪念馆、张家山、文泾水电站等景点。

崇文塔

位于泾阳县崇文镇。1956年5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为八棱柱体,底层边长各9米,周边72米,占地0.964亩。塔为楼阁式。塔体中空,有螺旋形砖梯400余级直通塔顶。塔顶为铜板制,状似葫芦,上置铁相轮,加塔体全高87.218米,13级,其高度居全国古砖塔第一位。塔龛内置石佛48尊。塔顶暗藏鎏铜造像8尊,系释迦牟尼、如来佛、弥勒佛及天王等,现存县博物馆。据《铁佛崇文塔寺常住田供众记》碑文记载,崇文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耗时19年,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竣工,修塔人为明刑部尚书、泾阳县人李世达。

阳陵

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年)和王皇后合葬的陵园,座落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高庄镇东南原上,是世界第九大奇迹。帝、后二陵并峙,呈西南—东北向排列,间距450米。封土呈四棱台体,景帝陵高31米,陵墓周长680米,王皇后陵高25.2米,陵墓周长640米。两陵各自围以墙垣,形为陵园,又各具四门。门外“司马道”两侧立“双阙”,高4—5米。陵园内外有很多地面建筑遗址,在东南部形为半月形。在阳陵北部分布有大型的陪葬墓数座,而集中的陪葬墓区则位于陵园东。“阳陵邑”还远在陪葬墓区东北的原边。

张家山风景区

泾阳三大风景区之一,位于泾阳县城西北25千米,是九嵕山与北仲山交汇处,泾河由此出谷,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战国秦修郑国渠遗址就座落在此。由于河床逐渐冲刷下切,渠首逐渐向北迁移。秦郑国渠后历代又修了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通济渠、清代龙洞渠以至民国李仪祉先生修建的泾惠渠。在近十平方千米的三角形地带里密布着从战国至今二千二百多年的古渠口遗址四十多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术的演变,是中国的一座天然水利博物馆。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壸寺

太壸寺位于泾阳县城二条街。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架梁,抬梁式结构,歇山式屋顶,顶施灰布纹筒、板瓦,檐施沟头滴水。柱头斗拱为五踩重昂。转角斗拱为七踩三层,补间斗拱为五踩重昂一朵。据《史记》记载,太壸寺为前秦苻坚(357—384年)所建之行宫。北周时改作佛寺,名惠果寺。隋文帝时,改为中兴禅寺。唐开元年间改称为太壸寺。唐天宝年间救修,其时与西安青龙寺齐名。《续陕西通志稿》载:“惠果寺,即县内大寺,唐日本太子留学于此”。金世宗、元世宗时皆重修。明正统年间重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华洋义赈会朱庆澜拨款维修。

文庙

泾阳文庙位于泾阳县城,南临南环路,北背北极宫大街。1980年,泾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平面以南北中轴线对称排列,形成完全四合院群落,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358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大成殿、戟殿(山门)、东西庑殿、东西翼室四大部分。清同治元年(1861年)毁坏。同治四年(1865年),知县黄传绅修大成殿。其它建筑系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吴周氏捐银所修。建国初,被学校占用,之后改为粮站、种子公司。1985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迁入办公,现为县博物馆所在地。查考旧志,对文庙始建年代均无记载。

郑国渠首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王政元年(前246年),秦国兴建的一项大型灌溉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设计,发动近万人历时10年完工,灌溉面积约110万亩。渠首位于“瓠口”(今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西北),渠首枢纽由引水口,引水渠和挡水土堤构成较为完整的无坝引洪格局。主干渠至今泾阳王桥起,东北向经桥底、云阳横绝冶峪河、清峪河,绕三原县城北,东流横绝浊峪河,东与石川河汇流,经临潼、富平至蒲城县龙阳注入洛河,全长126.03千米。郑国渠引水口及引水渠多次变化,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史渠、广惠渠、龙洞渠等的修建,均是对郑国渠的改造和续建。

崇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45千米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南麓。唐德宗李适墓。李适(742—805年),代宗李豫长子,在位期间(779—805年),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并征收间架税、茶税等,以增加财政收入。为加强中央集权,对藩镇割据势力采取裁抑政策,但无成效。用宦官统率禁兵,致使宦官权势日盛。崇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墓冢高突,全部用青石垒砌,嵌凿石槽,浇灌铁汁,卡有铁板,十分坚固。陵园方圆20千米。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朱雀门旁有10余尊石人,身着斗篷。

贞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50千米处泾阳县白王乡崔黄村。唐宣宗李忱墓。陵园地跨泾阳、淳化两县。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因服长生药中毒而死。贞陵因山为陵,城垣沿自然山势构筑,南垣长1680米,北垣长4080米,东垣长2985米,西垣长4440米,内城面积约629万平方米。陵园城垣四门前均有对称的土阙。现存石刻有华表1对、翼马1对、鸵鸟1只、石马5对、石狮4对、石人13尊,皆破损残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

亦称大地基准点,是国家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大地原点是人为界定的一个点,是利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的方法建立全国统一坐标系,使用的“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简称“80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决定建立自己独立的大地坐标系统。通过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最后将中国的大地原点,确定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具体位置在:北纬34°32′27.00″东经108°55′25.00″。

风景名胜

地方特产

泾阳茯砖茶

泾阳茯砖茶,陕西省泾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13年09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泾阳茯砖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著名人物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

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1949年,于右任迁居台湾,一共待了15年。由于还有妻子儿女在大陆,他年纪愈大,思乡之情愈烈,某次去基隆港,老人家有感而发、赋诗一首:“云兴沧海雨凄凄,港口阴晴更不齐。百世流传三尺剑,万家辛苦一张犁。鸡鸣故国天将晓,春到穷檐路未迷。宿愿犹存觅好句,希夷大笑石桥西。”1962年,于右任写了一首《国殇》,即千古绝唱《望大陆》。

吴宓(1894—1978年)

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历史系(后到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高鸿(1918—2013年)

陕西泾阳人,中国近代仪器分析学科奠基人之一,分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1945年2月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专攻分析化学,1947年9月获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48年2月回国。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终身教授,并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0年11月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擅长仪器分析,特别致力于电化学分析的研究。他在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先后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曾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奖励。

仵德厚(1910—2007年)

咸阳市泾阳县龙泉乡雒仵村人。国民党第30军27师少将师长。早年投身冯玉祥的西北军,后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台儿庄战役中,亲率40人组成敢死队与日寇搏杀,战至只剩3人。解放战争中,与27师师长戴炳南泄露其上级30军军长黄樵松的起义计划,导致起义失败,军长黄樵松及解放军第八纵队宣传部长晋夫等被国民党残忍杀害。后在太原被人民解放军俘虏。2007年病逝于家乡,享年97岁。

冯日乾(1939年—)

笔名仲鹿,白王镇冯家沟村人,杂文家,高级讲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杂文学会常务理事。

1991年,事迹入选《中国自学人才荟萃》。

1993年,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1995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长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

2012年8月,著作《晚明奇士王徵》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冯润璋(1902—1994年)

笔名一雯、丰庄、周茨石、黑鸽子,陕西泾阳白王乡人,现代作家、教育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毕业。作品语言朴实凝重,风格沉郁深邃,颇具震撼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革命文艺史上占据一定地位。

李若冰(1926年10月—2005年3月)

笔名沙驼铃。陕西泾阳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部散文的代表人物、西部文学的拓荒者、“石油文学”奠基人之一。李若冰散文大都写亲身感受,反映中国大西北的风物、人情与生产建设,文笔优美、真实感人。他最早发现了西部美,歌颂了西部美,为祖国石油工业树起了一座丰碑。李若冰一生情系大漠,钟情勘探者、创业者,被誉为中国石油文学的拓荒人之一。所作《柴达木手记》等作品至今享有盛誉。2005年3月24日病逝于西安,享年79岁。

白描(1952年8月1日—)

原名白志钢,汉族,1952年8月1日生于陕西泾阳。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大学任教6年,从事期刊编辑工作18年,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以及散文随笔200余万字,影视作品多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理事,现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雷抒雁(1942年8月18日—2013年2月14日)

陕西泾阳人,当代诗人、作家。196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其成名作是纪念张志新而写的长诗《小草在歌唱》。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2012年5月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并担任中国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诗刊》社副主编、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先后出版诗集《小草在歌唱》《父母之河》《踏尘而过》《激情编年》等,散文随笔集《悬肠草》《秋思》《分香散玉记》等。获得过各种文学创作奖,并有多种文字翻译诗作发表于国外。2013年2月14日,雷抒雁逝世,享年71岁。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10月,荣获“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