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置县,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原名“希水”,南梁普通元年(520),改希水之“希”为“浠”。县名“浠水”自此始。在南朝齐、梁、陈期间,本地曾先后被北魏、北齐、北周短暂占领,多沿袭南朝旧置。n
隋朝,浠水县、蕲水县隶蕲春郡。唐朝武德四年(621),改浠水县为兰溪县,省罗田县入兰溪县。天宝元年(742),改兰溪县为蕲水县,与蕲春县同隶淮南道蕲州。五代十国,蕲水县、蕲春县曾相继属杨吴。南唐、后周,所隶道、州如唐。宋代,蕲水县、蕲春县开始隶淮南路蕲州;至熙宁五年(1072),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蕲水、蕲春两县均隶淮南西路蕲州(防御州)。元朝,蕲水、蕲春两县均隶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蕲州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罗田籍)起义反元,称红巾军,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年号治平,立国都于蕲水县治东北清泉寺。并于蕲水县治设莲台省(其职能相当于元中书省),总领百官,主持行政。至正二十年,陈友谅谋杀徐寿辉,改国号为汉。n至正二十四年,朱无璋灭汉,改蕲州路为蕲州府,府治蕲春,隶湖广行省,蕲水县为其所辖。浠河以东(今本县境东部)从蕲春县析出,并入蕲水县。明洪武十一年(1378),蕲水县改隶黄州府。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本县仍被抗清军占领。清顺治二年(1645)十二月,本县隶湖广行省汉黄德道黄州。雍正七年(1729),改汉黄德道为武汉黄德道。
民国元年,省下设观察使,以督察各县行政。民国3年,撤观察使,于省下设道领县,蕲水县隶湖北省江汉道。
民国15年,道撤销,县直属省。民国21年,于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蕲水县隶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2年6月,改县名为“浠水”。民国25年4月,湖北省政府调整行政督察区,将原第三、第四两个行政督察区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督察区专员公署于次年由蕲州迁往黄州。浠水县为其辖县之一。民国28年,改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为鄂东行署,代行省政府职权(因省政府迁恩施)。鄂东行署设于今罗田县三里畈。浠水县为其领县之一。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行署,恢复行政督察区,区治黄州,浠水县仍为其所辖。
1949年4月8日,浠水县城解放;5月,县人民民主政府迁至县城;10月,将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县人民政府,隶湖北省黄冈专区。
1968年,黄冈专区改为黄冈地区,本县仍为其所辖。
1996年黄冈地区改为黄冈市,本县仍为其所辖。
1993年成立浠水县三角山旅游风景区,与三角山林场合署办公;2008年更名为浠水三角山旅游度假区。2014年撤策湖养殖场,设立湖北浠水策湖国家湿地公园,由黄冈市林业局委托浠水县人民政府管理。2015年,设立浠水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与散花镇“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1996年,浠水县面积1993平方千米,人口约100万人。辖14个镇、12个乡:清泉镇、巴驿镇、巴河镇、竹瓦镇、汪岗镇、团陂镇、关口镇、白莲镇、蔡河镇、洗马镇、丁司垱镇、马垅镇、兰溪镇、散花镇、麻桥乡、西河乡、朱店乡、松山乡、华桂乡、大灵乡、三店乡、胡河乡、绿杨乡、堰桥乡、余堰乡、六神港乡。县政府驻清泉镇。
2001年2月,撤乡并镇,浠水县原14镇12乡调整为12镇1乡,共649个行政村、15个城区社区。另浠水县设有非行政区划单位有3个:三角山林场、策湖养殖场、经济开发区(省级)。即清泉镇、巴河镇、关口镇、竹瓦镇、汪岗镇、团陂镇、白莲镇、蔡河镇、洗马镇、丁司垱镇、散花镇、兰溪镇、绿杨乡。
2004年末,浠水县总人口1030412人,辖清泉、巴河、竹瓦、汪岗、团陂、关口、白莲、蔡河、洗马、丁司垱、散花、兰溪12镇和绿杨乡,共有19个居委会、649个村委会。2005年末,浠水县辖12个镇、1个乡,19个居委会、648个村委会。
浠水县地处鄂东中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浠水县位于东经115°至东经115°38',北纬30°12'至北纬30°49'。东邻蕲春县,西界团风县,西南与鄂州市、黄石市隔江相望,北及东北与罗田县、英山县毗连。南北长约68.5公里,东西宽约61.3公里,总面积1949平方公里,占湖北省总面积的1.05%。n
浠水县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处三角山海拔1055米,最低处梅子湖海拔14.5米,相对高差1040.5米。地理概貌可分为北部山区、中部丘陵、西南沿江平原区,各占浠水县总面积的20.4%、63.9%、15.7%。
浠水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最多年份为1873.1毫米。降水量多集中在6-7月,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95.6小时,最多年份2186.4小时,最少年份1627小时。年平均气温16.9℃,极端最高气温41.2℃;极端最低气温-12.5℃。无霜期230-258天。
长江在浠水县境内长42.5公里。境内有浠水、巴水、蕲水、策湖、望天湖五大水系,小大支流50余条,其中注入长江的有浠水、巴水、蕲水三大水系。最长的河流是浠水,上接白莲河水库,下至兰溪入长江,境内72.5公里,流域面积816.5平方公里。巴水境内长63公里,流域面积579.93平方公里。蕲水境内有3条支流,共长37.3公里,流域面积259.2平方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策湖,水面约1.35万亩,纳支流4条,流域面积231.65平方公里。望天湖水面约1万亩,流域面积169平方公里。此外,浠水县湖水面有79个,约计2万亩。县境内各类水库67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7座,小(二)型水库47座。大型水库白莲水库,总库容11.84亿立方米,承雨面积1800平方公里,防洪库容352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7200万立方米,死库容22800万立方米。
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而产生的地表径流,年均径流深为632.6毫米,年径流量为12.37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资源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净储量3.9亿立方米,开采储量1.43亿立方米。
浠水县水力资源集中在五大水系主要干支流上,水力蕴藏量34578千瓦(不包括白莲河水库),现已建大小电站57处,总装机13537千瓦,还可供开发21041千瓦,占蕴藏量60.8%。其中,浠水上下游落差达141米,水蕴藏量20778千瓦,占浠水县可开发电量的98.7%。规划6级开发,2012年6月已实现三级开发,即建有白莲河一级电站和二、四级电站,年发电量9500万度以上。
浠水县土地总面积为2926676.7亩,其中农用地为2300366.2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60%;建设用地为378932.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95%;未利用地为247378.3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5%。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兽类有20余种,鸟类有40余种,蛇、蛙、虫类近百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1种:水獭、香獐、斑羚、穿山甲、锦鸡类、鹦鹉类、天鹅类、白鹤、鹰类、虎纹蛙、叉犀金龟;省重点保护动物23种:猪獾、狗獾、黄鼠狼、果子狸、华南兔、小麂、豪猪、野鸡类、野鸭类、鹭类、秧鸡、斑鸠、家燕、山雀、喜鹊、画眉、啄木鸟、八哥、陆龟、蛇类、蟾蜍类、蛙类。
植物资源
木本植物:共有50科,98属,152种,其中:用材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树、柳杉、池杉、柏、刺槐、枫香、国槐、意杨、樟树等。经济树种以油科为主的有油茶、油桐、乌桕,以干果为主的有板栗、核桃、茅栗,以水果为主的有柑桔、油桃、梨、李、市、柿、枣、樱桃等。珍稀树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水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杜仲、银杏、胡桃,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树种有厚朴、楠木、青槐、黄连。
药材:野生中草药品种共有120余种,建国后新种或引种药材有13种。其中比较名贵的中药材有杜仲、厚朴、黄柏、天麻、红栀子、板兰根、杭菊等。
水产资源
鱼类共有13目27科69种,重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鲤、鳗、鲫、鳊、鳝、鳜鱼、黄颡鱼等,引进的品种有加州鲫、淡水白鲳、南方大口鲶、淡水石斑、草胡子鲶、巴西鲷、罗非鱼等。名贵鱼有鳗鲡、团头鲂、银鱼、鳜鱼、鱼回鱼、加州鲈、淡水石斑、黄颡鱼等。珍稀鱼种及水生动物有白暨豚、中华鲟、白鲟、大鲵、胭脂鱼等。
浠水县共探明储量矿种根据GB958-89标准有矿产共有18类25种72处,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其中,金、磁铁矿、钒钛磁铁矿、铜、硫铁矿、黄砂、花岗岩、大理石、硅线石、钾(钠)长石、水晶、石英、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潜在价值较大,开发前景可观。
金属矿产主要有金、铜、磁铁矿、钒钛磁铁矿等四种。石英质金矿主要分布在六神郭毛岭及丁斯当等地,矿区范围约5平方公里,矿石含金品位平均为每吨5-8克,最高品位达每吨20克,超过国家规定的每顿3克的开采标准。业已探明2、4两号主矿体总储量为:C+D+E级矿石量384527.49吨,含金属量3372.77公斤。平均品位8.66g/吨。其中占储量78%的2号矿体储量C+D+E级矿石量280428.98吨。磁铁矿分布在河坪、莲花山、仙女庙等地总储量在500万吨左右,TFe40%-60%,易采易选。钒钛磁铁矿分布于关口镇云雾山,品位为5%左右,矿物中TiO₂约10-19%,TFe52.13-55.3%,v2o50.09-0.36%,储量约几十万吨。铜矿Cu(0.13-0.50%),储量较大。
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建筑用砂(黄砂)、硫铁矿、磷灰岩、水晶、长石、云母、蛭石、矽线石、花岗岩(饰面用、建筑用)、大理岩(建材、无机化工)、白云岩、兰晶石等。黄砂资源主要分布在浠水、巴水流域,静态储量在10亿吨以上,SiO2为67以上,中细粒为优良的建筑原料。黄铁矿S品位为27.65-40.75%,平均34.48%,规模为小型矿床。磷灰岩为含磷石英岩和磷锰硅质片岩组成。P2O5一般为10%左右,最高达23.49%,小型矿床。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团陂、华桂、绿杨等地,总储量3亿立方米以上,抗压强度为2200公斤/平方厘米,主要可用于饰面用花岗岩和建筑用花岗岩及其他花岗岩制品。大理岩分布于清泉白石山等地。储量大,易采。品种有汉白玉、叠翠、云灰、冰花等,花纹美观,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建筑装饰作用。硅线石矿分布于关口横山等地,矿体延伸长,厚度大,埋藏浅,易开采。总储量约5000万吨,矿石含硅量71.95-77.81%,AL15.27-20.84%。是优良的耐火材料。钾、钠长石主要分布在华桂、蔡河、竹瓦等地,总储量在100万吨左右,K2O+Na2O含量在12%以上。水晶主要分布在团陂等地。业已探明矿脉搏78条,晶体结晶良好,以茶色、无色为主,偶见其他颜色,可供光学原料,质地优良的可成为宝石原料。石英主要分布于丁斯当、绿杨等地。二氧化硅含量达97%以上,储量大,易开采。矽线石主要分布于关口等地。含量在5%以上。一般可作为炼钢熔剂,其中在巴河散见兰晶石矿,质地优良者可用于宝玉石原料。
水气矿产主要有温泉。分布于团陂楼湾村。水温为61.5℃,无色,无味,可供旅游项目开发,利用前景良好。
截至2019年浠水县全县总户数34.21万户,户籍人口100.25万人。户籍人口中,按性别分:男性53.17万人,女性47.0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2.9:100。全年出生人口0.95万人,死亡人口0.5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8.3:100;本年度迁入人口0.14万人,迁出人口0.97万人。从人口年龄构成看,0至17岁人口19.33万人,18至34岁人口23.5万人,35至59岁人口38.05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19.37万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浠水县常住人口716273人。
2019年,浠水县地区生产总值251.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4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68.24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118.39亿元,增长9%。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4:33.7:41.9调整为25.6:27.2:47.2。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7%、4.9%、7.5%、7.3%、8.2%、28.3%、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614元。
2019年,浠水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3%,工业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4%,服务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烟酒价格指数上涨7.1%,衣着指数与同期持平,居住价格指数上涨2.1%,生活用品及服务指数上涨1.6%,交通和通信指数下降1.7%,教育文化和娱乐指数上涨0.6%,医疗保健指数上涨7.4%,其它用品和服务指数上涨2.4%。
2020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4.4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8.24亿元,同比增长6.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8.39亿元,同比增长9%。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4:33.7:41.9调整为25.6:27.2:47.2。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7%、4.9%、7.5%、7.3%、8.2%、28.3%、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614元。
2019年,浠水县农业总产值112.9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3.74亿元,林业产值4.63亿元、畜牧业产值31.77亿元、渔业产值26.83亿元、农业服务业实现产值5.98亿元。
2019年,浠水县粮食播种面积78.93万亩,比上年减少6.98万亩;棉花播种面积7.8万亩,比上年减少0.3万亩;油料播种面积36.84万亩,比上年减少2.52万亩。全年粮食产量39.61万吨,比上年减少3.4万吨,其中,夏粮产量0.67万吨,比上年增加0.01万吨;秋粮产量38.94万吨,比上年减少3.41万吨,其中:稻谷产量38.1万吨,比上年减少3.4万吨。全年棉花产量4758吨,比上年减少42吨。全年油料产量6.17万吨,比上年减少0.41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4.18万吨,比上年减少0.47万吨。
2019年,浠水县当年荒山荒地造林面积3.29万亩,四旁零星植树300万株,苗木产量1300万株。
2019年,浠水县牲猪出栏39.29万头,同比下降40.3%;家禽出笼1015.9万只,同比增长11.4%。年末牲猪存栏17.11万头,家禽存笼1050万只。
2019年,浠水县水产养殖面积12.6万亩,水产品产量7.50万吨,比上年减少0.26万吨,其中:淡水养殖产量6.79万吨,比上年增加.0.34万吨。
2019年,浠水县耕地总资源72.29万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69.7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5.97万亩,全县大中型水库68口,其中大型水库1口,池塘35889口。
2019年,浠水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家,工业总产值103.1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1.76亿元,增长8.5%。
规上工业总产值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实现产值0.60亿元,集体企业实现产值0.30亿元,股份制企业实现产值97.8亿元,其它企业实现产值4.4亿元。
按行业性质分: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22.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产值3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8%;非金属矿物采选业实现产值0.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0.9%;化学原料及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品业分别实现产值3.31亿元、3.7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3.7%。
2019年,浠水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58家,从业人员1.23万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8.25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1.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9.6万平方米。
2019年,浠水县拥有市场主体存量62369户,其中企业类市场主体9890户,个体工商户51229户,农村专业合作社1250家。当年新增市场主体5135户,其中企业1198家、个体工商户375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83家。注册资金总额369.15亿元,其中企业注册资金288.05亿元。全县当年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1个。
2019年,浠水县拥有景区5个,全年共接待游客38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8亿元。三角山风景区黄溪冲片区建成运营,楚城文旅康养基地、卓尔团陂温泉国际度假村等项目顺利推进。
浠水地处鄂东腹地,南临长江,北依大别山,百里浠河绕城而去,千年古道穿城而行,北通荆楚,南极吴越,交通十分便利,自古便有“水陆要冲”、“鄂东门户”之称。境内1条铁路、4条高速纵横交错,3处深水码头通江达海。到武汉天河、九江国际机场1个多小时的车程,到北京、上海、广州朝发夕至,半径300公里范围内的省会城市有武汉、合肥、南京、南昌、长沙等。
截至2019年,浠水县公路通车里程3612.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255.3公里,高速公路过境113公里,行政村公路通村比重达到100%,长江过境水道40.6公里,桥梁595座。全县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53352辆;机动船160艘,其中:货轮160艘。
教育建设
截至2019年,浠水县拥有各类学校133所,其中小学94所,普通中学37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教学校1所;幼儿园126所。全县在校学生数94302人,其中小学52349人,普通中学37378人,中等职业学校4068人,特教学校507人;幼儿园及学前班25592人。全县共有专任教师5900人,其中小学2428人,普通中学3206人,中等职业学校234人,特教学校32人。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9%,初中毕业生当年达到7802人,高中毕业生3916人,考入各类高校人数3088人。高中阶段男生占比53.5%,女生为46.5%。
截至2019年,浠水县建成创业孵化基地4个,建设省市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2家。新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4%。实施技改项目20个,完成投资13.52亿元。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家。实施“腾笼换鸟”,利用闲置土地、厂房引进工业企业34家,完成投资6.3亿元。
截至2019年,浠水县拥有图书馆1个,博物馆3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3个,剧场、影剧院4个,社区及村级文化活动室664个,农家书屋664个。“四馆一站”免费接待观众5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39.75万册(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185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13个、县级167个。
2019年,浠水县主办全民健身活动10次,参加综合运动会1次,参加单项比赛6次。在市青少年体育比赛中,夺得金牌58枚,银牌40枚,铜牌28枚。
截至2019年,浠水县拥有医院4家,卫生院26家,妇幼保健院1家,疾病预防控治中心1家。卫生机构床位数5049张,其中医院2817张,卫生院2232张。全县拥有卫生工作人员3834人,卫生技术人员351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998人,注册护士2067人。
2019年,浠水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持续加强驻村帮扶,整合资金8.87亿元,统筹推进“五个一批”,新增产业基地342个,建成村级扶贫车间108个,产业扶贫覆盖率提高到63.95%。危房改造、安全饮水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资助全覆盖,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2.6%。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9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5057户130230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19%。黄黄高铁、G347陶巴大桥等重大工程顺利推进,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030公里、安防工程100公里,改造危桥102座。全县五保供养人数7372人,社会福利收养单位数18个,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数7039张。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360人,其中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4531人。
2019年,浠水县参加城乡养老保险人口65.2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口86.14万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18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6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0.9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0.95%。
浠水县100%的中心集镇、70%的行政村接入光纤网络,有线电视入户率由2005年的26.6%提高到37%。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89%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出生婴儿性别比稳步下降。“三城同创”工作深入开展,城区查违行动效果明显。
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防治、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三项指标均全面实现,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收储土地2170亩,开发复垦净增耕地1.73万亩,实现了耕地动态增长目标,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3.8%。完成工程造林9.53万亩,建设生态公益林16.9万亩、纸浆原料基地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7%,比2005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浠水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开发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黄砂收入由2005年的5191万元增长到1.5亿元,增长近2倍。
方言有:浠水话
陈沆殿试试卷
陈沆在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参加殿试时第一甲第一名(状元)的策论试卷,气势雄浑,笔力奇健。现藏于县博物馆。
记者之县
浠水县在20世纪就有了“记者县”的称谓。据浠水县委宣传部的不完全统计,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浠水籍记者达千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就有上百人。而在当代,因为从这里走出的记者人数众多,散布在全国各地,使得浠水“记者县”的称谓不胫而走。从事新闻工作的浠水籍记者究竟有多少,尚无准确的数字。何格非说,浠水“盛产”记者,除了历史文化的渊源外,也是闻一多新闻理想和精神风骨对一代又一代的浠水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巴河天狮
传统舞狮子,是由两人穿着狮衣,或抢绣球、或上高桌、或爬天梯,而巴河的天狮是金铂彩纸扎成,两根竹竿支起,由一个人举起来玩耍。传说巴河这种独特的天狮舞与他们的祖庭武落钟离山和始祖廪君极有渊源。武落钟离山位于长阳龙舟坪西南30公里处(相传是巴人祖先廪君诞生地及掷剑称王处),湘鄂川黔土家人被视为寻根祭祖的圣山,朝拜者络绎不绝。天狮洞洞口,雄踞一头由水浆石凝成的巨狮,清泉从狮胯下飞泻而出,蒸腾着缕缕白气,好似天狮一般,传说这头天狮就是巴族首领廪君的座骑。东汉时期巴人“五溪蛮”暴动被镇压后,流放七千余口到鄂东巴水等五水地区。为了纪念先祖,巴人就把这种祭祀大礼的活动保留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闻一多纪念馆
坐落在清泉寺遗址上,占地14亩,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内有闻一多铜像和三个展厅,共陈列了文字237条目;照片、地图、绘画362幅;复印件136份,文物18件;其它实物120余件。
三角山国家森林公园
鄂东名山之一,因三峰鼎峙而得名。山势巍峨,风光秀丽,胜迹很多。最高峰海拔1055米,主峰两侧有“舍身崖”、“摘星台”、“通天道”等景点,历代书画家留下了不少刻石。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曾登上顶峰拍照留念。新中国成立后,浠水县人民政府在三角山创办了国营林场和“三角山庄”宾馆,使三角山成为旅游、避暑胜地。近几年来,县委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筹资800多万元新建灵秀山家园金边溪景区、听涛飞瀑、天池、将军亭等景点,引资700多万元兴修了翠园泰式傣族风情楼、九曲水上回廊。三角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级风景区,同时被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城山
位于长江北岸,巴水河东15公里上。因东汉末年,吴王孙权曾在此山扎营,筑石城以抗御曹军而得名。唐末义军首领黄巢、元朝红巾军首领徐寿辉、明代永乐年间武城侯王聪、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首领陈玉面等都在此驻扎过军营。城山风景优美,古迹较多,亦为文人学士游览观光的胜地。宋代苏轼、清代状元陈沆等曾登山观光,并留下不少诗词刻石。1992年,巴驿镇筹资60万元,对古景点进行了修缮。1993年,经上级批准,城山作为“三国旅游景点”正式向外开放。
斗方山禅寺
斗方山是鄂东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的白莲河畔,因山势险峻,山形如斗而得名。山上有古寨遗址,系蕲、黄“四十二寨”之一。山寨内有斗方禅林,系923年(唐同光元年)无著禅师始建,宋代佛印禅师曾驻此传经。山间怪石嵯峨,形态各异,因形状物,栩栩如生,更有洞庭遍布,历来为游人神往。山东侧的“舍利宝塔”建于北宋时期,红纱石质,形如立鼓,小巧玲珑,被载入《中国宝塔名胜大辞典》。斗方寺古殿为一色的花岗石建筑,石梁、石柱、石墩、石架、石墙贯斗、上刻蟠龙花纹,工精形肖,势态宏伟壮观,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中还有摩岩刻字十多处,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诗文上百篇,传奇故事数百个,潜在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白莲河风景区
白莲河水库是鄂东第一人工水库。这里原有“百里险”,相传河的东西两岩有一对恋人相爱,因山高水恶阻隔不能相会,姑娘思念成恨,跳进河里,水面上浮起了一朵洁白的莲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白莲仙子”,便将“百里险”改名为白莲河。白莲河发源于安徽岳西黄梅尖和英山的云峰顶,上游由两条支流组成,全长148公里,于英山两河口汇合,经浠水注入长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黄冈人民在河谷狭窄,水流湍急的“石险滩”筑起了百余米高的大坝,建成了承水面积为1800平方公里,库溶为12.5亿立方米的水库。白莲河水库有着奇特的自然风光。库畔群山连绵,树繁竹茂。有唐代始建的大王庙,有位于悬崖上的白莲寺、下马寺。库面上岛屿遍布,碧水萦迥,渔帆片片,烟水苍茫。
禅宗三祖天然禅寺
系唐初建寺,为佛教禅宗三祖僧璨驻锡之所,传六世至僧丹霞始创禅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得名。1938年,张体学在此领导军民抗日,曾遇险得主持僧悟性营救,传为“青天遇活佛”的佳话。天然寺现存山门石基、钟楼、鼓楼、和尚塔以及“泰春山八景诗”石刻。
大别山民俗博物馆
大别山民俗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花凉亭村,是湖北省首家私人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原为1000多平方米的闲置村礼堂,由一位退伍军人私人出资创办,现已成为一座简易的收藏展览馆,对社会免费开放,参观者多达5万余人次。已有十多家机关、学校、企业在这里挂牌建立了“中华文化传承基地”。
博物馆的创建人走访大别山区20多个县市300多个村镇,广泛搜集当地濒临绝迹的传统民俗器物。截至2011年,经专家整理清点,全部“家当”涉及生活起居、农耕生产、手工技艺、作坊加工、商贾贸易、时令节庆、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游艺10大类,有3000余种、1万余件。抢救性的收集了一些大别山民俗器物,整理民俗文化资料五万余字,建立了百余位民俗文化传承人的通讯资料,为保存和传承大别山传统农耕文化、渔业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丰厚而鲜活的实物见证。
浠水文庙
位于清泉镇新华正街南端,座北朝南向,面临浠水河,背靠儒学巷,地势开阔,环境优美。宋建以来的浠水文庙,有千余年的历史,屡经毁败与重建,是浠水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体现古代民间建筑艺术风格的典范。文庙的总体布局,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均衡对称的布局方法,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等。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单体建筑已不存在,现保存有棂星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戟门基址。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占地面积四千平方米。
天下第三泉
据旧志载:在浠河入江处“近河面陡峭石壁之下,有瓮口石穴,约深三尺,泉自其中流出,清澈见底。以水烹茶,味极甘洌”。明正德三年(1508年),知县谢朝宣经考查著有《龙渠泉辨》,确认“第三泉”在此。明万历年间,知县游王廷在溪潭坳河滨的峭壁上,特书刻了“天下第三泉”五个大字,至今历历可见。民间传说:因为潭水清澈明净,能退心经之火。患眼疾者,只要沽取一盏,边饮边搽,立见成效。但病痊愈后,须用朱红笔将石刻之字涂新一遍,以谢水神,方能永保平安。习俗相传,所以其字崭新如初。现人还在河滨新修了“茶亭”一座,使“天下第三泉”的古迹更为凸现。据《湖北地名趣谈》载:明代张又新在《煎水纪》中,把浠水名泉和济南趵突“天下第一泉”及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并称。其泉独特之处,系从河旁岩石罅隙涌出,不与河水相混,故碧澄清洌,烹茶清香味长。
浠川八景
《浠川八景》的命名,源自宋代名人王禹偁。宋真宗时,王出知黄州。因慕蕲水风光优美,来邑视事,畅游名胜,题有咏《浠川八景》句。《湖北旧闻录》载:“时因太守题诗,景誉八属(三黄、两蕲、麻、罗、广)”,使浠川声价大增。虽事过千年,境迁俗易,景点仍可追寻。
兰清时雨
其景点在今兰溪江口,前有“天下第三泉”陆羽的品评和石刻,后有历代诗人的题咏,因而名噪一时。
石壁回澜
其景点在文庙右下侧的南门河口,有石横抵浠流,汇成激湍,上镌“激湍”二字。《旧志》载:“石刻系苏东坡所镌。其上有'回澜亭',皆久废。”龙潭秋月景点在老龙洞。《浠水县简志》载:“老龙洞俗称龙潭,在文庙下游不远的南岸。潭侧有石壁立,下有古洞,深不可测,常与风水相吞吐,发声如鼓,故名打鼓石。相传苏东坡曾泛舟于此。镌有'击空明'(划破月光照着的清澈河水)三字。又去北岸石上镌有'泝流光'三字,皆本《赤壁赋》中语。旧皆有亭,久废。”明竟陵名士潭元春过蕲水同黄美中等名士游龙潭,寻苏端明(苏轼系端明殿学士)所书“击空明”石。题有古风诗:“一河风日守,夏水来寂寂。回环舟不怠,相就石磊历。石上三字寒,不为苔所食……”咏的是泛舟寻胜的事。
凤顶夕阳
景点在“凤栖山”,现位于在浠水实验高中校内。《明统志》载:“山在蕲水县城东二里,俗传常有凤栖此山故名。”但关于“凤栖山”的命名,传说不一。按《浠水县简志》:“相传东汉末年,曾任江州令的张道陵,后弃官修道(世称“张天师”),曾在玉台山脚洞内炼丹。已成者三,鸡食其一,化为凤,飞栖此山中,因名'凤栖山'。山麓曾有苏轼书'凤栖石'三字石刻。”文化大革命中,此石被毁,今人仿原石刻于该处。
绿杨春晓
景点在跃龙门侧护城河(河水来自熊家湖,下出浠河)。桥因绿杨垂覆,故名。此桥临城傍郭,依山跨水,游人至此,一洗城市尘嚣之气,更感风景的清幽,倍添雅兴。
苏轼来蕲
苏轼来蕲题有《西江月》词:“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醉欲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正因为大文豪的一曲新词,道出了疑非人世的仙境,引起了后代游人的诗情画意。
明黄冈处士王一翥《绿杨桥》诗:“状静垂杨柳,人行渡石桥。高明远尘俗,非为解鞍劳。”是按苏词的原意而和的。清蕲春名士顾景星有《寻绿杨桥》(按:明末,其桥不存,故云“寻”)诗:“悠悠今古事,杜宇一声中。谁卧桥亭月,偏当酒旆风。旧堤无老树,野店发新丛。往迹知何在,溪光处处同。”极尽凭吊之情。
玉台丹井
景点在玉台山。《大清一统志》载:其山在蕲水县城东南角上,是全城的制高点。因产白石如玉,故名。相传汉张天师来此,凿洞开井炼丹,后人称此洞为“仙人洞”,井为“丹井”。清代邑中名士张师圣咏《登玉台山》诗咏其事:“曲水环城堞,烟光望里奢。远山悬暮雨,娇鸟啭春花。井畔芳踪杳,洞门石径斜,丹成曾化凤,何处觅仙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半山炸石开基,修建了两大间学舍及食堂,号“玉台书院”。谭元春曾读书于此。乾隆十年(1745年)增修学舍数间,改为“蕲阳书院”。县中童生,一入书院,则身价倍增。
嗣后,县城百姓集资在山顶又修建了“春晓亭”,记有大文豪苏轼游蕲的轶事。亭落成时,邑名士邵应龙题诗祝贺:“当年胜迹久沉沦,喜得佳亭今一新。四面峰峦凝黛翠,半湾溪水蹙鱼鳞……”邑进士杨继经与龚芝麓使君(时龚任蕲州知州)酌“春晓亭”卒题以志。
陆羽茶泉、右军笔沼
据《湖北地名趣谈》所录:“在凤山之阳,寺院之阴,为陆羽烹茶之泉;其在凤山之阴,为逸少洗笔之泉。王、陆之水,皆源一溪耳。”又引杨继经诗:“兰溪石下水最清,兰溪石上月最明,前有羲之后陆羽,此地水月无人争。”作者还注明此诗说明洗笔泉与陆羽泉在一起。
茅山螃蟹
学名中华螯蟹,产地策湖。策湖远离城镇,雨量充沛,湖水清澈,水草丰富,无工业污染,适宜螃蟹长期栖息。茅山螃蟹的特点:一是肉质肥嫩,有韧性,状如鸡白,肉味鲜美;二是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14.5克,脂肪6克,维生素A5865国际单位;还含有钙、磷、钾、铁等成分;三是蟹黄重,与其他产地同重螃蟹比较,蟹黄重1.5~2克;四是味香无油腻,无泥腥。茅山螃蟹自明洪武三年作贡品入朝,历史上久负盛名。多年来茅山螃蟹一直畅销港澳市场,1999年在中国农业产品博览会上获“湖北名牌产品称号”。
芝麻湖藕
浠水巴河芝麻湖藕与黄州豆腐樊口鳊鱼武昌酒并为鄂东四大名产。自明清以来被列为朝廷贡品。此藕与别地藕不同,别地藕为圆筒状,表皮呈老黄色,多节而有节毛,生吃有渣。而芝麻湖藕藕身粗壮,每节长2尺左右,为四方形,面上有凹槽,表皮白色,滋润如白玉,不长节毛,不生锈色,贮藏十天半月色泽不变。其名菜有蜜汁莲藕、粉蒸莲藕、藕粉丸等。
巴河鱼面
巴河鱼面以望天湖优质鲜鱼、高级面粉、生粉为主要原料,配有鸡蛋、精盐等佐料使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既可作主食,又可作宴席名菜,可炒食、炸食或煮食,也是火锅的上好配料。历史上曾作为朝廷贡品,封为御面,20世纪80年代曾获农业部优质奖,2001年度被农业部评为名优产品。
安息香
安息香又名避疫香。为浠水老字号吴林茂香铺秘方配制而成,始创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此香清香扑鼻、有提神解乏、驱蚊避疫、去秽除暑和增食欲促睡眠之功效。1938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又在南洋劝业展览会上三次获奖,并得到“天下第一香”的金字匾一块。
朱店粉丝
朱店粉丝主要是采用优质绿豆、碗豆、蚕豆为原料,运用传统工艺、配方,经过12道工序,加工制作,天然晾晒而成,以其纯正天然、营养丰富、香滑爽口畅销国内外。
绿杨桥牌糯米封缸酒
浠水绿杨桥牌糯米封缸酒是湖北浠水天宝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优质产品,该产品是以糯米为原料,采用民间传统工艺,经糖化发酵封缸陈酿而成的黄酒。该酒呈黄褐色,具有香气浓郁,酸甜醇和的独特风味,含有发酵微生物分解产生的多种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滋补保健之功效。1991年获湖北省第二届消费者满意杯金奖。
万重山牌双低油菜籽油
该产品是选用优质双低油菜籽精制而成,其脂肪酸组成中芥酸含量低(小于5%)。经常食用有效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的功效,且有利于人体吸收。该产品是浠水华中油料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油料作物研究所进行科研合作开发的产品,在全国名优特新产品(沈阳)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0年被农业部授予“绿色食品证书”,产品畅销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及各大中城市。
浠水绿茶
浠水县丘陵岗地较多,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浠水县各地均有种植,但以绿杨的雀山、洗马的小金山、散花的董河、清泉的十月村等地出产的茶叶最佳。其中,浠水县十月集团十月生态茶场生产的“十月芙蓉”茶最负盛名。在近5年湖北省名优茶评比中,连续获特等奖,还荣获两届“鄂茶杯”金奖及第三届农业博览会银奖。
豆油
浠水县各地有手工制作豆油的传统习惯。该产品采用石磨磨豆、卤水点卤、土灶烧浆的传统工艺,提取豆腐中最精华部分晾制而成。豆油色泽金黄、入口绵软、素淡纯美,是鄂东地区极负盛名的一道传统佳肴、独特斋菜。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浠水县在其中。
2020年6月30日,浠水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字安常,本县麻桥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为北宋名医。安时幼时,其父授以脉诀,他不以为足,后读黄帝扁鹊的脉书,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意。年近弱冠病聋,刻苦钻研《灵枢》、《素问》等秘籍,融会贯通"经传百家"所涉及的医术。他曾说:"世传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方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方之不详,意者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求盖出于此。"
安时为人治病,愈者十有八九。登门求治者,则设坊(医疗室)留诊,亲视汤药,悉心护理,治愈后始允其回家,据《宋史·庞安时传》记载:"有民家孕妇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求无所救,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不会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抚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
宋人黄庭坚,多称道安时医术,苏轼的《东坡杂记》、《仇池杂记》,袁文之的《瓮牖闲评》,均记有安时的医迹。苏轼评安时"精于伤寒,妙得长沙(指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遗旨,"张耒《柯山集》中记载:"淮南人谓庞安常能与伤寒说话。"后世医家论庞安时"医能启扁鹊之所秘,元化(即华佗)之可法,使天假其年,其所就不在古人下"。
安时58岁时发病,门人请他视自脉,他笑着说:"今予胃气已绝,死矣。"拒饮汤药,数日后,与客坐语而卒。后人为了纪念他,于浠水县城内建有药王庙(亦名洞天福地)、妙华庵(庙内设庞安时泥塑像),均毁。庞著有《难经辨》万言、《主对集》(一卷)、《本草补遗》、《伤寒病总论》(九卷),在药理、医理、医疗诸方面,为祖国中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伤寒总病论》)(九卷)于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特予印行,推为中医学经典著作。
本县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启用杨思义,命掌起居注,后调任司农卿。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设六部,司农为户部,杨思义任户部尚书。在任期间,他对土地丈量、户口清查、财粮收支等办理得井井有条。明初经历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他奏请朝廷下诏,招抚流亡,开垦荒地,广种麻桑,免税四年,以利民生。当时朝野上下,无不称赞其理政才能。后调任陕西参政,不久病逝。归葬于本县黄草湖。
巴河镇人,明代将军。王聪出身农民,臂力过人。他习武投军,隶属燕王棣部下,智勇兼备,能谋善战。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他随燕王巡视边境,以军功升任都指挥使,"靖难"之役,燕王夺取帝位,聪被封为武城侯。永乐七年(1409年),随征虏大将军邱福出征。福与本雅失里(鞑靼人)交战,本雅失里佯败,福追击,聪知其计,劝谏福止,福不听从,终中埋伏。聪战死,时年58岁。其尸毁于战场,未能收骨,后追封为漳国公,立碑敕葬。衣冠冢在县西司家畈。
本县人,字东进。善骑射,有异材,明嘉靖年间会试第一。清光绪十年版《黄州府志》及其墓志均记载为武状元,任锦衣卫都督。其子应诏,由进士任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父子二人,一封为昭义将军,一封为昭勇将军。其墓在县北。
字昆斗,人称"姚阁老",本县巴河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礼部右待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相位一年,回归故里。光绪《黄州府志》载:"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诫其弟居恭(任剑州牧)"洁已爱民,虚心听狱,严胥役,禁家奴。"
明恭回居乡里时,蕲水漕米在蕲州"兑军"(作为年粮缴纳,由军队验收)。路远,又无押运者,军旅任意科旅。他为此向有关方面建议,改"兑军"为"兑会城"(漕米直接交专收粮的机构),百姓得免其苦。
亦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本县巴河人。10岁随父读书,以诗赋见长。15岁应试科举,县试,乡试、会试,皆名列第一名。学使鲍星读其试卷,击节叹赏。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保和殿对策,陈中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原卷手抄本藏于县博物馆)。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广东省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道光六年,病逝于北京,归葬于本县调军山南麓。
在文学史上,陈沆被列为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其组诗《河南道上·乐府四章》中的《卖儿女》、《狗食人》、《吃草根》、《逃饥荒》等诗,用极其辛酸的笔调,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当时河南道上的悲惨景象。陈的友人魏源,称其诗是"香山乐府之遗。"陈的赋文,铺叙多用白描,代表作有《简学斋赋存》。陈著作《简学斋诗存》、《课馆试律存》、《诗比兴笺》、《白石山房诗钞》、《简学斋赋续存》为后人整理出版。学术著作《近思录补注》14卷,补宋代朱熹、吕祖谦及清代江永之缺,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亦名炅,号干琴。本县人。幼就读私塾,勤敏笃实,县试名列前茅,府试名列第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试中亚元。回县创办学堂。广西提学使李翰芬慕其人品,于1907年函召赴桂襄办学务。辛亥武昌首义时返鄂,被推为浠水县议会议长。年底应黎元洪之约入军政府任机要主任。因办事干练,深得信任,几次提名担任国税厅长、民政司长,瞿坚辞不就,仅任副秘书长。191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周年之际,北京及各省代表来鄂集会,追悼先烈。瞿奉命撰写演讲词,言武汉所居的地位,谋人民之福祉,以慰先烈于九泉。洋洋7万余言,时传诵甚广。
1913年12月,袁世凯将副总统黎元洪幽处瀛台,瞿随侍,持正不移。1914年袁要黎为参政院长,并结为儿女亲家,瞿愤而归隐。1914年劝黎辞去参政院长。1916年袁世凯密称帝,封黎为"武义亲王",瞿劝黎拒绝受封。同年8月,黎元洪担任大总统,拟选瞿为秘书长,瞿辞之,乃改任副职仍掌机要。1917年张勋复辟,黎授命段祺瑞戡平叛逆,瞿多方参赞。事定,随黎隐居天津。1922年黎元洪复任总统,瞿复原职。1928年黎元洪逝世,国府明令国葬于武昌卓刀泉,瞿赴武汉,主持丧事。后又将黎从政轶事,编辑成书,躬任校勘,数载始成。
瞿返乡后,杜门谢客,家居20年,足不入公门。1930年川军驻浠水,纪律极坏,邑人吴剑安激于义愤,投诉当局。川军旅长竟捕吴拟置之死地。瞿闻讯,星夜奔驰十里,赶至师部,请以身代吴。吴获释至瞿府长揖拜谢。瞿一一还拜曰:"足下为民请命,是仆应怀惭以叩谢者。"1947年11月,瞿光照、王细伢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活动于浠(水)、黄(冈)、罗(田)边境,被国民党县政府逮捕,瞿力保释放。
瞿一生俭朴,在京作官,不穿皮袄,不坐车轿,热心公益事业,为本村人修水井、建祠堂、办学校。1935年大旱,四处募捐,买面粉救活700余人。博览群书,尤对考古、音韵训诂之学造诣较深。著有《瞿典》、《文字考证》、《历代政治家言行考》、《清末明初政史纪实》(其中有辛亥革命始末)、《文物考古》、《从政篆文日记》、《浠水县志》(均未刊印)。1949年病逝。
又名照焕,字文轩,号雯掀。本县王祠人。清末秀才。1898年,因带头殴打学官和劣绅之子,被捕下武昌府狱,后释放。1903年与吴禄贞等暗组革命机关。后赴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骑兵科。1905年加入同盟会及"铁血丈夫团"。1907年毕业回国,任广西新军督练公所参事官兼经理科、教育科科长,办陆军小学堂,训练新军后,任职于军咨府。留学生考试赐兵科举人。
字济武,本县南凉人。县禀膳生,肄业于黄州经古书院。清光绪壬寅(1902年)中举于乡,甲辰(1904年)试礼部,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旋应山西学政宝熙之聘,任山西大学国文教习。后二年自请赴日留学,攻读法政。在此与鄂籍同学自办留学生教育会及《教育杂志》。历时二年回国。时鄂督陈夔龙奏请地方自治,汤化龙返鄂筹草自治事宜,旋任咨议局筹备处参事。次年当选为副议长,不久任议长。后赴京参加全国咨议联合会议,被推举为会议主席。
1918年,汤怀着失意的心情出国考察,由日本及美国,历时半年,同年9月初,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候船回国,被中华革命党人--华侨理发师王昌刺死,时年45岁。
又名亦多,辈名家骅,字友三,本县巴河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战士和杰出的诗人、学者,中国民盟早期领导人之一。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亦名秉常、佛观,其师熊十力为之改"佛"为复。晚年居香港时,用名"天行"。浠水县团陂人。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中就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及历史、命运问题发表大量论著。如他与唐家毅、牟宗三、张君励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系统阐述他们的中西文化观,《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驳斥胡适等人的"全盘西化"论。又出版《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公孙龙子讲疏》等书,探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撰《西汉思想史》(上、中、下)对西汉思想史进行缜密研究。他对研究、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名扬海内外的"现代大儒"。
本县南凉人。小时在父亲汤化龙身边就读。1917年入清华留学预备学校。1925年秋,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1928年夏,考入当时以植物生理研究而颇负盛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后毕业。1930年9月,受聘于哈佛大学普通生理学研究室。
1933年秋回国,在武汉大学任教。1938年9月,应聘西南联合大学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抗战胜利后,任清华大学农学院院长。1948年,被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选聘为首批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提出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谢的控制理论。1955年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6月,又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
字永之,浠水县巴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家乡领导工农运动,曾任国民党蕲水县党部执行委员、青年部长。1928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与中共党员温健公等组织留日学生会及社会科学研究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由中共党组织派往河南偃师中学任教,从事地下工作。1935年春调北平,任《世界日报》社编辑,秘密进行抗日活动。同年到天津法商学院任辅导课主任,利用合法身份开展党的工作。
同年,天津爆发"一二·八"学生救亡运动,文化界以法商学院为中心组织文化劳动者协会天津分会(后改称文化职业者协会),闻任执委,帮助成立天津学生联合会。1936年秋,参与领导天津各学校和各机关反对强迫填写"反共自愿书"的斗争。1937年春,受中共组织委派,到河北省地方实力派张荫梧部做统战工作。同年赴豫北林县、安阳、汤阴一带开展抗日活动,组织抗日力量,又争取团结河北民军副总指挥王长江和国民党驻军黄宇宙及其他地方武装。1938年10月,民军第十一团团长朱程在山西陵川成立河北民军晋察豫边区办事处,闻任该部十一团部政治部主任,闻积极争取朱程,并在部队建立中共党组织。
1938年春调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任训练教育科科长。同年,朱程因张荫梧公开反共反人民,遂率部反张。八路军总部改编朱部为华北抗日民军,闻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并以抗大一分校带去的部分军政骨干,在部队重建党组织。1940年任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华北抗日民军政委,并任冀鲁豫军区党委委员,领导军民粉碎日寇多次扫荡,建立沙区抗日根据地。同年8月调八路军总部,由冀中南下。8月21日拂晓抢渡卫河时,遭日军汽艇袭击,不幸牺牲。
又名建豫、祖芳、楚狂、席正,浠水县华桂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班,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任鄂豫皖边区直属团连长;秋,受边区党组织派遣潜入国民党军内部,任蕲水县自卫队中队长。1930年,任罗田县自卫队大队副。1932年打入武汉第四集团军十八军和江汉师管区任连长、营长等职。1934年随李济深、宣侠父赴广西南宁争取桂系反蒋,后任豫西师管区兵役局局长。1937年兼任河南伊川县第三科科长。
1938年春,打入冀察游击司令孙殿英部任教育大队中校教育主任。秋,冀察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党第五军,孙殿英军长委其为该军后方司令部作战参谋兼官佐子弟学校校长。1940年初,调至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不久,通过同乡九十七军参谋主任杨自绳的关系潜入该军,顺利完成对朱怀冰部的侦察和反正任务。后调任抗大总校任教官。1942年受八路军总部秘书处(情报处)派遣,入汪伪首都南京。通过旧时的朋友、汪伪自卫军总司令金龙章介绍,拜南京"洪门大亚山"首领朱亚雄为大哥。复以黄埔军校学生身份广交军政朋友,在汪伪中央军官学校任上校战术教官。1943年,任伪陆军部第六科上校科长,挂名为伪军参赞,兼伪中央政治感化院上校教官。
秘密发展伪中将参赞武官洪侠和朱亚雄参加地下情报工作。得以会见军统南京站少将站长、伪军委会少将科长周镐。遂秘密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地下交通运输线。12月潜入汪伪军委会政治部情报局,任上校秘书。为取得京沪(今宁沪)铁路线的行动方便,任秘书主任兼督察长时,不断获得蒋汪内情,并截取蒋汪联合"剿匪"军事计划及江浙日伪联合"清剿"行动计划等重要情报。1944年1月,汪伪创建警卫第三师,他利用伪中央政治训练班总队副赵鸿学潜入该师任政训主任,争取师长钟健魂起义。旋在人民地方武装六合支队政委魏然策应下,钟、徐、赵亲率三师官兵3000余人至淮南解放区钟家集宣布起义,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一军。钟任军长,徐任副政委兼参谋长和第二师政委。
1946年,徐楚光调华中局联络部筹组第三工作委员会任主任。后由于三工委遭保密局侦破,徐于1947年4月在长沙组建湘鄂民主联军,任政委。9月,他从长沙抵武汉,不久即被捕,交保密局审讯。1948年3月,敌人以"保密局特种政治问题研究组"第二组少将副组长的头衔,诱他投降,遭拒绝。1948年10月9日,被保密局秘密杀害于南京,时年39岁。
原名苏有威,1915年8月出生,浠水县人。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参加"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由中共重庆办事处派往东北解放区工作。自1950年起,历任中央燃料工业部计划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1955年任中央电力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1958年任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司长。1975年先后任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院长。1979年先后任电力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1985年离休后,担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领导成员,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员、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专题论证主持人,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
浠水县清泉镇十月村人。1949年6月投身革命,195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1966年被华中农业学院聘为客座教授。1993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
杨继绳:湖北浠水人,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理工学科,入新华社工作前后35年,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曾任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经济参考报理论部主任、新闻采访中心主任、新闻调查部主任等职。高级记者、教授,1940年11月出生,籍贯湖北省浠水县,196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2001年在新华社工作35年服役期满,还保留一些诸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理事、中国合作经济学会理事等一些学术头衔。出版的学术著作有《技术商品与技术市场》、《技术贸易学》、《社会奥秘之门》、《邓小平时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
《技术商品与技术市场》和《技术贸易学》是国内同类题材的第一本著作。《邓小平时代》,印5万册,在社会上获得各方面好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是建国以来国内第一本以此为题的学术著作,以及《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这部历史纪实类著作。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