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褐家鼠

鼠科家鼠属动物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 纲:哺乳纲Mammalia 亚纲: 目:啮齿目Rodentia 亚目: 科:鼠科Muridae 亚科:鼠亚科Murinae 族: 属:家鼠属Rattus 亚属: 种:褐家鼠R. norvegicus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褐家鼠 中文别名:褐鼠、大鼠、挪威鼠、大家鼠、白尾吊、粪鼠、沟鼠 二名法:Rattus norvegicus 分布:全国各地
褐家鼠介绍
褐家鼠,学名:Rattu snorvegicus,别名大家鼠、沟鼠,属啮齿目鼠科。分布于全国各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该鼠的存在。数量多,危害大,是贮藏期苹果危害较大的害鼠之一。[1]

形态特征

褐家鼠是家栖鼠中较大的一种,又叫沟鼠,属啮齿目鼠科体长150~250毫米,体重220~280克,尾明显短于体长,被毛稀疏,环状鳞片清晰可见,多数体背毛色多呈棕褐色或灰褐色,体侧毛颜色略浅,腹毛灰白色,后足趾间具一些雏形的蹼,褐家鼠头骨较粗大,脑颅较狭窄,颧弓较粗壮,眶上嵴发达,耳短而厚,向前翻不到眼睛,头部和背中毛色较深,并杂有部分全黑色长毛。

通常幼年鼠较成年鼠颜色深,褐家鼠行动敏捷,嗅觉与触觉都很灵敏,褐家鼠耳壳较短圆,向前拉不能遮住眼部,多数体背毛色多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尾较粗短,成体尾长短于体长,褐家鼠尾上环状鳞片清晰可见,褐家鼠属昼夜活动型,以夜间活动为主。耳短而厚,向前翻不到眼睛。后足较粗大,长于33毫米。雌鼠乳头6对。该鼠毛色有变,与其年龄、栖息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通常幼年鼠

较成年鼠颜色深,棕色调不明显。多数体背毛色多呈棕褐色或灰褐色,成体和幼体则呈较小的弧形向外拱突,毛基深灰色,毛尖深棕色。头部和背中央毛色较深,并杂有部分全黑色长毛。体侧毛颜色略浅,腹毛灰白色,与体侧毛色有明显的分界。

外形:为中型鼠类,体粗壮,大者可重达0.5斤。耳壳较短圆,向前拉不能遮住眼部,尾较粗短,成体尾长短于体长,后足较粗长,成体后足长大于28毫米。乳头6对,胸部2对,腹部1对,鼠鼷部3对。

毛色:背毛棕褐色或灰褐色,年龄愈老的个体,背毛棕色色调愈深。背部白头顶至尾端中央有一些黑色长毛,故中央颜色较暗。股毛7火色,略带污白。老年个体毛尖略带棕黄色调。尾二色,上面灰褐色,下面灰白色。尾部鳞环明显,尾背部生有一些褐色细长毛,故尾背部色调较深。前后足背面毛白色。

头骨:头骨较粗大,脑颅较狭窄,颧弓较粗壮,褐家鼠是家栖鼠中较大的一种,体长150~250毫米,体重220~280克,尾明显短于体长,眶上嵴发达,左右颞嵴向后平行延伸而不向外扩展。门齿孔较短,后缘接近臼齿前缘联接线。听泡较小。

牙齿:第一上臼齿第1横嵴外齿突不发达,中齿突、内齿突发育正常,第2横嵴齿突正常,第3横嵴中齿突发达,内外齿突均不发达。第二上臼齿第l横嵴只有1内齿突,中外齿突退化,第2横嵴正常,第3横嵴中齿突发达,内外齿突不明显。第三上臼齿第l横嵴只有l内齿突,2、3横嵴连成一环状。

分布范围

褐家鼠为家野两牺的人类伴生种。栖息地广泛。在居民区,常栖息于阴沟、厕所、厨房、食堂、下水道、仓库、畜禽棚舍、屠宰场、冷藏库、粮油加工厂、垃圾堆等处。在室外,栖息于河堤、湖岸、沟渠、路旁、稻田、菜地、果园等处。在工矿企业、港口码头、车站、隧道、电缆沟、暖气沟,甚至火车、船舶、飞机等大型运输工具上都有其躲藏处。该鼠喜栖息于水源附近,在栖息地挖土打洞穴居。室内常在墙缝隙、墙角下、地板下打洞筑巢;在野外,大都在田埂、沟边、渠边、塘边及河堤岸上打洞筑巢。

生活习性

自然环境

褐家鼠大多居住在洞穴里。褐家鼠的洞穴较为复杂,洞道不但深而且分叉多,我们在枞阳县长沙乡挖掘11窝褐家鼠鼠洞,平均洞深1~1.5米,个别洞道深达2米,洞口平均直径5~6厘米,每一个洞系有3~4个洞口,后洞口极其隐蔽,多数在草丛中或水平面下,我们在挖洞时曾见过从水中潜逃的褐家鼠。窝以杂草:树叶、棉花等组成,平均直径8~10厘米。

群居特性

褐家鼠栖息场所广泛,为家、野两栖鼠种。以室内为主,占80.3%,室外和近村农田分别为14.3%和5.4%。室内主要在屋角、墙根、厨房、仓库、下水道、垃圾堆等杂乱无章的隐蔽处营穴。室外则在柴草垛、乱石堆、墙根、阴沟边、田埂、坟头等处打洞穴居。其洞穴分布为:墙根占67.7%,阴沟占8%,柴草垛占7.1%,田埂占5.4%,其他占11.7%。褐家鼠有群居习性,在族群里有明显等级制度,级别高的强健雄鼠常把弱者赶出洞穴,独占几只雌鼠,占领多个洞穴。

迁徙特性

褐家鼠具有迁移习性,在室内食物缺乏,或密度过大时,迁移到农田建造临时洞穴活动为害,但数量不大。同时,迁移与气候、季节、作物生长情况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并以此在室内与农田之间进行往返迁移。

饮食相关

杂食性。食谱广而杂,几乎所有的食物,以及饲料、工业用油乃至某些润滑油,甚至垃圾、粪便、蜡烛、肥皂等都可作为它的食物。但它对食物有选择性、嗜食含脂肪和含水量充足的食物,其选择食物随栖息场所不同而异。在居民区室内,喜吃肉类、蔬菜、水果、糕点、糖类等,还咬食雏禽、幼畜等;在野外,以作物种子、果实为食,如玉米、小麦、水稻、豆荚、甘薯、瓜类、葵花籽等,也食植物绿色部分和草籽,常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要食料,捕食小鱼、虾、蟹、大型昆虫、蛙类等,甚至捕食小鸡、小鸭等家禽。

食量大,耐饥力强。耐渴力差。据报道,每天摄食量占体重的5%~20%,吞饵量又与饵的含水正相关。其食量在不同季节、不同食物品种之间有较大差异。梁戴荣等(1988)用大米、稻谷、绿豆、颗粒饲料等8种食物的混合饲料,室内饲养体重285~315g的成年褐家鼠(雌雄各半),结果表明,其日食量以冬季最高(18.12±2.10g/只/日),夏季最低(11.81±1.78g/只/日),全年平均14.73±1.85g/只/日;饮水量以秋季最高(15.04±3.14ml/只/日),冬季最低(9.38±2.08ml/只/日),全年平均12.57±2.12ml/只/日。范德林(1986)在室内饲养体重为150~4009褐家鼠,一昼夜能吃25~759面包,多者达l00g。也有报道,每只褐家鼠日食量为稻谷18.9g,大豆10.5g,花生8.5g,甘薯70.1g。日食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并受光照的影响.在黑暗条件下取食量较大。

活动习性

活动能力强,善攀爬、弹跳、游泳及潜水。可在水平或垂直的电线、绳索、暖气管、电缆线上行走,也可在表面粗糙的砖墙上笔直上爬。能在直径3~7cm的垂直管内外上下爬行。成年褐家鼠可跳高度达77cm以上,向外向下跳跃距离达2m以上,若紧急逃避,可从15m高处跳下不致跌伤。在平静的水面可游800~1000m,在35℃的水池中可浮游50~72h,水中1次可憋气30s,会潜水捕鱼。可轻易潜越厕所反水弯。

啃咬能力极强,可咬坏铅板、铝板、塑料、橡胶、质量差的混凝土、沥青等建筑材料,对木质门窗、家具及电线、电缆等极易咬破损坏。但对钢铁制品及坚实混凝土建筑物都无能为力。该鼠门齿锋利如凿,咬肌发达。据称其珐琅质莫氏硬度可达3.0~5.5,咬切力可达10t/(25.4mm)2。

适应性很强,可在-20℃左右的冷库中繁殖后代,也能在40℃以上热带生活,甚至还能爬上火车、轮船、飞机旅行。据报道,在原子弹靶场——太平洋恩格比岛上经实弹射击之后,仍发现有该鼠存活。

褐家鼠性凶猛,攻击性很强,善撕咬。一般在食物困难时,可残杀同类,甚至向人和动物进攻。在占有巢区内不许外来者进入。它与小家鼠同栖于一个生境,但对小家鼠却有明显排斥现象,常因争夺巢区而进攻小家鼠,因此,褐家鼠占优势的地方,小家鼠很少。也攻击屋顶鼠。

褐家鼠嗅觉和味觉发达而且十分灵敏,能分辨出食物气味或味道的好坏,对毒饵中微量的化学物质能觉察出来。对某种嗅惯的气味~摄取的食物等都有较好的记忆。当遇到异物,能迅速予以回避,产生所谓新物反应,即使是食物亦要回避一阵,确认安全之后再取食,往往拒食或只少量摄取。一旦习惯了,总是固定地点取食,或将食物搬到隐蔽场所进食。穴外寻找食物时小心谨慎,仔细辨认,以防不测。因此,利用褐家鼠这一狡猾多疑的习性,用药物灭鼠时一般先投几天无毒前饵,再投毒饵,并且药物浓度要适当,饵料要新鲜。

褐家鼠属昼夜活动型,以夜间活动为主。在不同季节,褐家鼠一天内的活动高峰相近,即16~20时与黎明前。褐家鼠行动敏捷,嗅觉与触觉都很灵敏,但视力差。记忆力强,警惕性高,多沿墙根、壁角行走,行动小心谨慎,对环境改变十分敏感,遇见异物即起疑心,遇到干扰立即隐蔽。褐家鼠在一年中活动受气候和食物的影响,一般在春、秋季出洞较频繁,盛夏和严冬相对偏少,但无冬眠现象。在苹果贮藏库,褐家鼠以傍晚和黎明活动较多,机警狡猾,多走熟路,沿墙根、小塑料袋缝隙乱跑,对小包装塑料袋和塑料大帐破坏很大。

繁殖能力

褐家鼠繁殖力强,一年可产6~8胎。孕期3周左右,每胎产仔7~10只,多达15只。其繁殖期从1月下旬开始,到12月上旬结束,历时320天,12月中旬到1月中旬为滞育期。幼鼠产下后3个月左右即达到性成熟,寿命2年左右。褐家鼠食性广而杂,凡是人类所用食物,它都可以取食。嗜食肉类物品及含水分较多的苹果等果品,粮食类食品中喜食小麦、大米等。据测定成年褐家鼠平均日食量为10.33克,年食量即3.77千克左右。

数量

室内

褐家鼠为我室内主要优势鼠种,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如对凤台、颍上、蒙城、涡阳、亳县、怀远、濉溪等8个县调查结果,室内共捕鼠1024只,褐家鼠为720只,占室内鼠种组成的70.3%。在淮河以南地区,褐家鼠为室内主要优势鼠种。如在江淮之间的淮南、霍邱、合肥、舒城、宿松、望江、无为、潜山9个县室内854只鼠中,褐家鼠占502只,占室内鼠种组成比58.78%;

室外

在野外农田,水网地区褐家鼠数量要高于旱田地区。如长江以南的宁国、芜湖、当涂、东至野外捕鼠3542只,褐家鼠I为544只,占野外鼠种组成比15.4%;淮河以北的凤台、颍上、利辛、蒙城、怀远野外捕鼠5442只,褐家鼠为109只,仅占野外鼠种组成比2%。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份,褐家鼠数量变异也是很大的,如当涂县圩区,1974~1979年,农田褐家鼠占野外鼠种组成比仅为4~8%之间。1980年,当涂县青山乡1983年捕鼠154只,褐家鼠为137只,占野外鼠种组成比88.96%。

分类系统:

Animalia:动物界-Chordata:脊索动物门-Mammalia:哺乳纲-Rodentia:啮齿目-Muridae:鼠科-Rattus:

学名:

RattusnorvegicusBerkenhout

中文名:

褐家鼠

中文拼音:

HèJiāShǔ

分类等级:

国家保护级别

不祥

CITES公约级别

未定

IUCN红色名录等级

未予评估(NE)

红皮书等级

未定

中国特有

品种分类

吴德林(1982)研究中国23个省区标本后,认为中国褐家鼠已分化出4个亚种。

指名亚种: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及其附近岛屿,包括海南岛和厦门;

甘肃亚种:分布于淮河流域以南,太行山以西,西至甘肃、青海、四川,南抵云南、广西,北达内蒙古自治区;

华北亚种:分布于淮河流域以北、太行山以东,北至蒙古高原边缘,东北方向达到辽东半岛;

东北亚种:从黑龙江向南约至长白山南部,其西南方向达蒙古高原边缘。由此,淮河以北标本属华北亚种,其特点为体型较小,后足长平均30mm左右;淮河以南标一本属甘肃亚种,其特点为体色淡,体型和后足均较华北亚种为大。

防治

策略

褐家鼠分布广,适应性强,繁殖率高,为害重,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防治难度比较大,因此,必须采取科学防治方法,才能控制其为害。根据其发生消长规律、食物因素、人们农事活动等综合考虑。该鼠的防治策略为:冬春季是该鼠防治的最佳时期,对减轻全年鼠患有重要作用。在灭鼠方法上,应以药物灭鼠为主,辅以人工诱杀和器械灭鼠。灭鼠药剂以敌鼠钠盐、溴敌隆等慢性抗凝血杀鼠剂饱和投饵效果最好,而且要大范围内连片统一进行,效果很好。在突击灭鼠后,要采取有效措施长期巩固,常抓不懈,才能达到最终控制的目的。

目的

褐家鼠为夜行性。集小群活动。以各种谷物、肉类等为食,也吃蜗牛、昆虫等小动物。每年可产3胎。雌兽的怀孕期为21—26天。一般在夏季生产。每胎产6—9仔。2—3个月达到性成熟。

中国是褐家鼠等鼠类的“美好家园”,尤其是江淮及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北部山区以及东北农牧接壤的地带,鼠害一年比一年严重。鼠类就像一支扑不灭的“地下游击队”,行动极为猖狂。每只老鼠一年要吃3千克食物,除了人类可以吃的食物外,还包括塑料、电线、木头、肥皂等人类使用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它们的“美味佳肴”。最令人愤慨的是,老鼠大规模侵袭农田,有时一夜之间把田野中的玉米、稻米等农作物一扫而光。

中国每年因鼠害造成的损失为:粮食30一40亿千克,棉花20一30万担,甘蔗10万吨以上。而生产这些农作物需要1400万亩左右良田,约占中国可耕地面积的1%左右。也就是说,在中国栖息的数十亿只老鼠每年导致1400万亩粮田颗粒无收。

因此,人们提起褐家鼠等各种老鼠,无不深恶痛绝。

新事

斩尽杀绝是不可能的

褐家鼠已经成功地适应了人居环境,是一种伴人动物。由于人类的活动,解决了对它们来说很难跨越的地理隔离,为它们的扩散创造了条件。例如,新疆原本没有褐家鼠,西北的干旱区隔离了褐家鼠。但是20世纪,自从兰新铁路通车以后,褐家鼠在中国内陆干旱区扩散。1975年,在往返于北京一乌鲁木齐的列车上首次发现褐家鼠。褐家鼠随着铁路向新疆扩散,1979年8月在吐鲁番发现了褐家鼠,4年后在乌鲁木齐火车西站发现了褐家鼠。

1988年前后,褐家鼠开始向乌鲁木齐市区与郊区扩散,并沿铁路向南扩散到库尔勒,沿公路扩散到吐鲁番市。褐家鼠正沿着沙区公路向南疆扩散。褐家鼠这种伴人动物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侵入新的生境。

科学发展到今天,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灭鼠就是“消灭老鼠”的概念是十分不准确的,中国现有鼠类180多种,有害的只有褐家鼠等10余种,并且只有在形成一定密度之后才能造成危害,只要将其种群控制在一定的密度之下,便不会形成危害。要“斩尽杀绝”所有的鼠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因为大多数鼠类都是其天敌的主要食物,如果灭尽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所以“灭鼠”的任务实际上应该是指有效地控制鼠害,想方设法地消灭鼠类中的过剩部分,使鼠害不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如果不以科学指导而去盲目灭杀,在巨大的投入之后只能是劳而无功。就药物灭鼠而言,毒饵的配制、投放的时间、地点、范围都有较强的科学性。

人类应该关心它们

黄鼬、鹰、猫头鹰、蛇类等鼠类的天敌的存在,减少了鼠类对农作物和人类的危害,对防止鼠害大暴发,防止疾病的传播,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称得上是人类的益友。它们中大多是稀有的物种,有的虽然尚未成为濒危物种,但由于砍伐森林和环境污染,使其数量也在不断减少,所以人类应该更多地关心它们的处境,努力改善它们的生存状况。

发生消长

褐家鼠繁殖力很强,只要环境和气候适宜,食物丰盛,一年四季均可繁殖。春秋两季为繁殖高峰期。一般在酷热的夏季及严冬腊月停止繁殖。一年生6~10胎,每胎4~10仔,最高可达17仔。母鼠产后即可受孕,怀孕期20~22天。初生仔鼠生长快,一周内长毛,9~14天开眼,3个月性成熟即可交配生殖,并可保持l~2年的生殖势能。寿命可达3年,平均1.5~2年。

褐家鼠多数生存于居民点及其附近地区。其数量分布,一般而言,城镇多于农村,港口码头又多于城镇,房舍区多于附近农田。这与较优越的生境有关,有利于种群繁演。环境条件的改变是导致褐家鼠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郭聪等(1992)对洞庭丘岗平原农村鼠类群落演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在80年代以前,褐家鼠数量很少,在家栖鼠中仅占第三位;1982~1984年,其种群数量迅速增加,上升为第一位;80年代中后期,发生数量逐年下降。其原因,认为自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大量粮食堆放在堂屋地面,临时贮粮保管不善;畜禽饲养业蓬勃发展,饲料、肉食亦相应增多。

这些都给鼠类提供了终年丰富的食物条件。因此,在1982~1984年褐家鼠暴发。由于房舍区鼠的高密度就向村庄附近农田扩散,在这几年中农田区中该鼠数量也上升,连年危害严重。1984年用药物灭鼠后,褐家鼠大量被歼,农户防鼠意识和灭鼠技术普遍提高,修建粮仓,使鼠类食物来源减少,种群增长受到抑制。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改善住房条件,由原来的土木结构旧房改建成砖墙水泥板结构及水泥地面的新式住房,褐家鼠很难在房屋内打洞做巢,也不易任意流窜,其栖息条件大受限制,这是导致褐家鼠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随着房舍区鼠的数量减少,村庄附近农田区鼠的数量也相应减少。褐家鼠常随大型交通工具而被迁移至各地。新疆原本无此鼠分布,但因火车通至中哈边境,褐家鼠已分布至乌鲁木齐市以西甚至更远。

为害特点

褐家鼠为中国广大农区、城镇和工矿企业的最主要害鼠。它们大量盗食、糟蹋和污染各种粮食及食品,毁坏家具、箱柜、衣物、书籍、珍贵之物、仪器、设备和建筑物。咬伤咬死家禽和幼畜,影响畜禽生产。甚至发生咬死咬伤婴儿和瘫痪老人;它们还啃咬电缆,进入高压变电所可能引发停电,造成地铁停运、工厂停电和引起火灾等事故;此外,它们还传播流行性出血热、鼠疫、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弓形虫病、斑疹伤寒、Q热、蜱媒回归热等多种疾病。

综合治理策略

1.捕捉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药物诱杀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①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