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约200克,体长200—300毫米,尾长60一100毫米。体形细长,大于伶鼬,两耳椭圆形,四肢短小,尾短。
夏毛背部从头颈以至四肢外侧均为灰棕色;腹部乳白色,四肢内侧、足部,均为白色,而稍带淡黄色。
尾与背色相同,惟末端约1/3处恒为黑色。冬毛纯白色,仅尾末端仍为黑色。
白鼬头骨颅型较短宽。吻部短,眼眶前缘至吻端的距离小于两眶前孔间的宽度。鼻骨前端中央向上凸起,其后缘骨缝略凹。
眶后突明显突出,其后面的眶间部很窄,眶间宽与眶间部宽度几乎相等。
眶前孔较大。颧弓细弱,呈侧弓形。矢状嵴与人字嵴不明显。腹面、腭的后部大于听泡间宽。
翼骨窝呈U字形,听泡略呈圆柱形,两听泡内缘间之间的距离等宽,乳突显著。下颌冠状突向外倾斜,角突显然外翘。
上颌门齿列呈弧形,第三上门齿较粗;下颌第一门齿很小,第二门齿位于第一、第三门齿之后。
犬齿长而尖锐,向内弯曲。第二下前臼齿齿冠斜形,前高后低。裂齿发达,齿冠呈薄刀形。上臼齿狭长而横列,内叶略呈圆形,中央具一小尖。
外叶小尖明显,后具一凹痕。前后叶中部凹陷,形如哑铃。第一下臼齿由三叶组成,前两叶刃部峰形,后叶低平;后臼齿很小。
白鼬和伶鼬很象,除了体形可能略大(不过相差不是很大,雄性的伶鼬体形比雌性大很多,和小一些白鼬差不多一样大,从体形不一定能将二者区分开)之外,主要的特征是尾巴尖是黑色的。
白鼬无论是夏天的毛色还是冬天变白了之后尾巴尖都是黑色的,而伶鼬什么毛色的尾巴尖都不是黑色的。
纹鼬
大小和体色与黄腹鼬相似,体长270-300mm,尾长100-130mm。
上体红棕色而腹部黄色,背脊中央有一条长的纵行白纹,这是纹鼬区别于其他鼬类的重要特征。尾毛与背毛同色,足垫周围裸露无毛。
白鼬栖息于山地森林等地带。夜行性,栖于近村舍的针叶林或混交林中,也栖于草原、草甸及河湖岸边灌丛等生境。
不善挖洞,以岩隙、石堆、倒木、树洞和石墙下为穴。巢的结构较为简陋,以干草、苔藓、细枝或猎物的毛及羽毛等为铺垫。能爬树和游水。
白鼬主要以鼠、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和昆虫等为食,也吃植物浆果等。有很强的捕猎能力,一旦发现猎物,就伸长颈子,全身贴近地面,匍匐向前移动。
捕猎时首先抓住头部,用长而尖的上犬齿穿过猎物头顶后部,下犬齿则从耳后刺入脑部,使猎物很快死亡。
然后把猎物移到偏僻的地方,才开始进食。白鼬听觉视觉都十分灵敏,行动灵活,冬天出外觅食时,尾巴拖在雪地上,留下行迹,“扫雪”由此得名。
白鼬动作十分敏捷,视觉和听觉也极锐敏。出外觅食的时候,通常是观察、试探着前进,若横越开阔地带或逃跑时,像飞跑一样,背部同时迅速曲成弓形。
若在常态情况下采用碎步急走的方式,遇到猎物则紧贴地面匍匐着前进。也善于攀爬和跳跃,也会游泳。
白鼬一般每年2—4月发情,持续几乎整个春天(有些地方会持续到夏天),但雌白鼬多数都在春末夏初怀孕。
雌兽妊娠期为10个月,有缓期着床现象,通常在翌年3—4月产仔,刚生下的幼崽没毛,眼睛看不见,体重约3-4克。
白鼬同一窝所产幼崽的数量差别很大——3-18只不等,但通常是4-9只。
从常理上说,怀孕9-10个月后产下的幼崽才算是发育完全的,而母白鼬分娩前胚胎在宫内的发育只持续了一个半月,因此,幼崽不仅在生下来时就未发育完全,而且要比其它小型鼬科动物发育得慢,白鼬幼崽的眼睛在一个月大时才能睁开。
不过,很快它就能开始活动了,能走出洞穴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幼白鼬在60-70天大时开始捕猎,直到夏末它们都呆在一起。幼年白鼬的哺乳期42天,3个月至1岁达到性成熟。
白鼬主要以各种害鼠为食,对于农、林、牧业均十分有益。同时,白鼬的冬季毛皮质量较佳,可作装饰皮料。
2008年,汤加国王图普五世曾身着白鼬皮参加登基典礼。
从前,由于白鼬冬天的毛皮十分珍贵,它成为人们猎杀的对象。如今大部分白鼬栖息地内是禁止捕猎的。
在中国,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奥地利伏拉尔堡省克劳斯镇的镇长悬赏1000美元,缉拿一只被怀疑作案数百起的白鼬。
克劳斯镇上有200多只汽车轮胎莫名奇妙地瘪掉,还有几百只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曾有村民看到一只白鼬从现场跑掉,从轮胎上留下的齿印来判断,这些破坏也是某种啮齿动物所为。
市长发言人说:“我们有把握抓住这个坏蛋。许多猎人都是它的受害者,因此对它恨之入骨,现在他们每天晚上都出来蹲点埋伏。”
但是1000美元的奖金要等到白鼬被捉两个月后才能兑现,这样才能确定它就是真正的元凶。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