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鞍山市成立奉天省立鞍山工科国民高等学校。
1946年,鞍山工科国民高等学校更名为省立鞍山工科职业学校。
1948年5月4日,省立鞍山工科职业学校和当时的私立东北清华中学、省立鞍山女子中学、私立文化中学联合组成鞍山新华中学。
1949年1月15日,鞍山市委决定将新华中学专科部移交鞍钢。10月1日,鞍山工业专门学校宣告成立,由东北工业部直属。
1950年8月23日,学校成为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同年9月,学校大学部与预科部北迁至长春和吉林。留校师生将学校发展为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后又分为鞍山第一钢铁工业学校与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
1958年,根据国内形势的发展,冶金工业部决定组建本科层次的鞍山钢铁学院。(鞍钢夜大学、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鞍钢老干校、鞍山业余钢铁工业学校合并升格)9月1日在鞍山市委人民礼堂召开成立大会。
1962年,学校成为冶金工业部重点建设对象。
1963年,冶金工业部下达“一定要把鞍山钢铁学院办好”的指示精神,并将学校改建为五年制大学。同年,本溪钢铁学院(部分)、辽宁冶金学院(部分)并入鞍山钢铁学院。
1963年,鞍山钢铁学院(原鞍钢夜大学部分)改建为鞍钢夜大学,后发展为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职工大学。
1969年,鞍山钢铁学院、鞍山钢铁学校、鞍山冶金运输学校、鞍钢技工学校等7所冶金工业部在鞍山大中专学校合并组建鞍山钢铁大学。
1978年,鞍山钢铁大学更名为鞍山钢铁学院。同年,首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
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3年,学校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和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
1994年,鞍山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原鞍山大学)与鞍山钢铁学院联合办学,后并入学校。
1998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学校转为辽宁省与教育部共建共管,以辽宁省管为主。
2000年8月,辽宁省人民武装学校正式并入学校。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鞍山钢铁学院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
2002年,辽宁省冶金工业学校、辽宁省食品工业学校、辽宁省建材学校并入鞍山科技大学。
2002年,获批辽宁省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鞍山科技大学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
2009年,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2010年,学校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同年10月,辽宁科技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0月,由省政府工业特种资源保护办公室与学校共同发起创建的辽宁省镁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2012年,辽宁科技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转设为辽宁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将该学院搬迁到鞍山市铁西区职教城校区,并开办应用型本科教育。
2014年7月,辽宁科技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5年,辽宁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2017年1月,辽宁科技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2018年1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应用技术学院经过八年的校外办学,从鞍山市职教城搬迁回辽宁科技大学校园内。
2021年2月25日,加入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
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183万平方米。学校设有20个学院、1个教学部和1个工程训练中心,共设59个本科专业。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2个,学校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授予权、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工程硕士以及研究生推免权和开展硕博连读资格。
根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4个。学校拥有全国最为齐全的钢铁冶金学科体系,在国内首先设立耐火材料、焦化专业。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评为“辽宁省一流学科”。
博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覆盖)
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
硕士点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数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覆盖)
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岩土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软件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工程硕士(含12个授权领域):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动力工程、软件工程、矿业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测绘工程;
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含法学、非法学)
根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1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87人,副高级职称430人。学校还聘请了20余位包括两院院士(特聘)在内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
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汪琦
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赵红阳、金永龙、贾维平、宋华、王伟、张红梅、赵宝生、王莉、李晓红、张楠楠、蔡丽华、杨洪泽、王红梅、崔文华、于洪梅、高首山、曲强、吴建胜、刘红、张军红、于新、李静、张颖、徐少川、田莹、王书汉、徐洪波、赵通林、高云、赵昱、全艳玲、林春丽、焦安源、李华、陈晓青、赵晴、陈树江、侯锡林、金永龙、何希勤、李大卫、王莉
省级百千万人才
辽宁省百人:陈雪波、赵连刚、胡知之、常来山
辽宁省千人:张志强、李志坚、侯锡林、汪淇、王莉、崔文华
省级教学名师
汪琦、于晓光
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和辽宁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十二五”以来,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省本科教学成果奖16项,获得国家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重点支持专业1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教学团队8个,省教学名师11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校企协同培养体制改革项目1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规划教材11部。
国家级特色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
辽宁省示范性专业:冶金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
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冶金工程、采矿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线性代数、传热学、爆破工程、计算机网络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有机化学、数据结构、大学英语、工程力学、现代企业管理、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精制工艺学、金属材料学、国际贸易实务、钢铁冶金学、大学体育、机械设计、自动控制原理。
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学校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一个、省级重点实验4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1个。
2004年至2014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200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72项,授权专利154件,科技经费5.6亿元。
学术期刊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创刊于1978年9月,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是辽宁省优秀科技期刊,在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优秀奖。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被美国《CA》和《CSA》及俄罗斯《AJ》收录。
主要栏目有:基础科学、钢铁冶金与材料科学、应用化学与化学工程、机械、电子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土木交通工程、经济管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等。主要发表本校师生员工的学术和科研成果,同时刊登国内外的优秀稿件;具有英文版权页、目次、摘要、图表题等。
截至2013年底,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144.75万册,电子图书49.2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22个,收录电子期刊2.86万种,其中中文电子期刊约1.5万种,外文电子期刊约1.36万种;自建特色专题数据库2个;购CNKI世纪期刊等11个镜像数据库。
“博学明德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特色,体现的是学校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先哲告诫学子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的几个递进阶段。博学之谓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收并蓄,使为学者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即是“使彰明”,这里的“明德”,即是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经世:治理世事。经:治理。经风雨,见世面,不在书斋里读死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留心”。做学问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造福民生,匡世济民。
致用:致,达到、为了。学以致用,学习的意义在于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和服务于实际生活。
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传统。辽宁科技大学是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在做人上以诚实、朴实、踏实、务实著称,在业务上以应用型、技术型、工程型、实践型见长,这就是经世致用的基本体现。
博学明德,是古代先贤的治学明训;经世致用,是近代学者的务实作风。两者互相照应、互相补充,比较全面地把握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间的关系。以“博学明德,经世致用”为校训,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又突出了辽宁科技大学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突出了辽宁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
设计名称:厚积薄发
设计者:张晓复(校工会)
创意理念:方案力求新、简、动、劲、健、美,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设计说明:校标整体为圆形,它充实、平稳、大方,给人以厚重雄浑之感。外环部分采用深绿色,上方为“辽宁科技大学”专用字体,下方是校名全称的英文黑体写法,象征绿色校园。圆内的“1948”用阿拉伯数字黑体写法,标志学校的创建历史。
主体图形:图形的构成:初看是汉语拼音大写字母“K”,细看则是汉语拼音大写字母“KD”,这里的“D”是“K”的最后一笔,又是独立的汉语拼音大写字母“D”。
图形的寓意:图中的主体部分表示“钢花怒放,激情飞扬”,象征着“科大”的教育事业蓬勃兴旺,桃李芬芳;也好比苍劲的“雄鹰”扶摇直上,象征着辽宁科技大学新的崛起,腾飞于世界;又好比老师批阅时的“对号(√)”,象征着“科大”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还好比英文字母“V”,象征着“科大”的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成功和希望。图中的剩余部分,即“D”表示书籍,知识的基石,表示“钢包”源源不断地浇铸着栋梁之材,它象征着辽宁科技大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对学校前身“钢院”的传承,体现了工科院校的特征。
色彩的运用:主体图形采用红色,“1948”用黑色;在白色底的衬托下,响亮、明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和动感,体现了民族精神、时代气息、科大人的精神风貌和阳刚之美,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厚积薄发。
勤奋向上求实创新
勤奋: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自强不息,刻苦钻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它一方面鞭策学子发奋图强,学业有成,另一方面激励教师严谨治学,敬业育人。
向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它引导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超越自我,从而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求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遵循规律,追求真理。求实是一种工作态度、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品格。
创新:勇于突破,大胆改革,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不断激发师生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师生创造性思维,勇于探索,勇于开拓,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以上八字相辅相成,既提出了对学生、老师的基本要求,又体现出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又能起到增强凝聚力的效果;既展示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又展示了学校的良好作风。
70多年来,几代科大人秉承这一优良校风,耕耘不辍,奋斗不息,创造出辉煌业绩。我们将继承和弘扬这一优良校风,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做出更大贡献。
于景伦等词
徐占海曲
千山叠翠,辽河抒怀。
啊,辽宁科大,熔铸了我们心中的爱。
钢铁铸就创业史,科技推动新时代。
勤奋向上,求实创新,科教兴国展风采。
二号楼大学生活动中心
二号楼大学生活动中心
我们书写历史,我们激情满怀,我们书写历史,我们激情~激情满怀。
璞玉千琢,百炼成才。
啊,辽宁科大,鼓舞着我们奋发成才。
志存高远担重任,脚踏实地把路开。
博学明德,经世致用,云帆直挂济沧海。
我们憧憬明天,我们继往开来,我们憧憬明天,我们继往~继往开来。
1948校长刘云鹤
1949校长杨春茂
1958校长袁振
1958-1959党委召集人殷延凌
1959-1971党委书记晨光
1962-1963院长黄其明
1963-1973院长熊传祺
1973-1979党委书记兼院长张玉山
1979-1983党委书记兼院长崔杰
1983-1984党委负责人吴永清
1984-1991院长尚久亮
1985-1991党委书记王廷华
1991-2000党委书记隋有功
1991-2002院长王成玖
2000-2008党委书记于景伦
2002-2009校长杨路
2009-2017党委书记杨路
2009-2018校长孙秋柏
2017-2018党委书记王守卫
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鞍钢、河钢、渤钢、包钢、本钢、凌钢、宝钢、通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均是辽宁科技大学毕业生在担任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务。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辽宁省鞍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千山中路185号,邮编:114051
1、鞍山火车站(普速站)、长途客运总站乘坐:
8路(玉佛苑线路)运营时间:5:20--18:30;虹桥北(昊诚酒店门前)→辽宁科技大学正门。
34路运营时间:6:00--19:30;铁东三道街(天河大厦对面)→科大公寓。
30路运营时间:5:55--20:35;站前(五一公交枢纽站)→鼎祥花园。
2、鞍山西站(高铁动车站)乘坐:
换乘方式:22路运营时间:6:30--21:35;(鞍山西站→五一路公交枢纽站)然后在五一路公交枢纽站换乘30路(五一路枢纽站→鼎祥花园)或者8路(虹桥北→科技大学),经过22路换乘30路(或者8路)方式到达辽科大。(票价每段车1元)
直达方式:K1路鞍山西站→辽宁科技大学(千山旅游专线,票价5元)
3、出租车方式:
乘坐出租车从鞍山站(普铁站)到科大东校门约18元,从鞍山西站(高铁站)到科大东校门约40元。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