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制年代
雨花茶的生产历史十分悠久,南京在唐代就已种茶,不仅在陆羽的《茶经》中有记载,更有陆羽南京栖霞寺采茶的传说为证,栖霞寺后山在现代仍有试茶亭旧迹。
陆羽在《茶经》中曾经记述了《广陵耆老传》的故事。说的是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妇人,每天早晨提着一壶茶沿街叫卖,百姓都争先恐后地买她的“雨花茶”汤来喝,奇怪的是,这老妇人自一清早叫卖到晚上,壶中茶汤不减。老妇人把卖茶所得的钱全部分给孤苦贫穷的人,贫穷的人都很感激她。这个消息被当时官吏知道,派人把老妇人抓了起来,关进牢里。第二天一清早,老妇人不见了。后来,雨花台一带开始遍布葱郁碧绿的茶园。雨花茶的色、香、味、形俱佳,她外形圆绿、条索紧直、峰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至清代,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到长江南北。
名称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集中了当时江苏省内的茶叶专业和制茶高手于中山陵园,选择南京上等茶树鲜叶,经过数十次反复改进,制成“形如松针,翠绿挺拔”的茶叶产品,以此来意喻革命烈士忠贞不屈、万古长青,并定名为“雨花茶”,使人饮茶思源,表达对雨花台革命烈士的崇敬与怀念。
1958年江苏省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而成立专门委员会开始研制新品种绿茶,由副省长韦勇义担任主管领导,由中山陵茶厂牵头,延请各地制茶专家。并在1959年春创制成功,正式定名为雨花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发展历程
雨花茶的创制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南京茶叶生产。1959年,即由地方财政投资从福建、广东调进大批茶苗、种和插穗。1960年南京郊区茶圃面积从1959年的421亩激增到2704亩。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茶叶生产出现停滞和回落,到1962年茶园面积减至1620亩。
1974年,国务院提出“全国要搞100多个年产5万担左右的重点县,作为茶叶生产基地”。当年,南京郊区植茶面积有2358亩。总产量29.05吨。1977年,在铁心桥、雨花台等处大面积新辟茶园。全市茶同面积达4145亩,总产达57.2吨。
雨花茶种植范围扩大到南京所有市辖区。1988年、1996年分别制定实施了“雨花茶市级、省级地方标准”。1994年起持续开展了评选市级雨花茶质量信得过单位,促进雨花茶产销进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起步阶段。中山陵园茶场等6个重点雨花茶生产企业,机械化生产研制成功并在全市推广。1999年,南京雨花茶机制生产线达250条,年产雨花茶167吨,产值5000多万元,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10%,总产值的44%。
产地:南京市郊
特点:雨花茶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茶叶外形圆绿,如松针,带白毫,紧直。
制作:雨花茶必须在谷雨前采摘,采摘下来的嫩叶要长有一芽一叶,长2.5至3公分,制作过程中全部为手工完成。
特点:雨花茶冲泡后茶色碧绿、清澈,香气清幽,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雨花茶的采摘精细,要求嫩度均匀,长度一致,具体标准是采摘半开展的一芽一叶为原料。紧、直、绿、匀是雨花茶品质特色。表现为:形似松针,条索紧直、浑圆,两端略尖,锋苗挺秀,茸毫隐露,色呈墨绿,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沸水冲泡,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犹如翡翠,清香四溢。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
南京雨花茶是绿茶炒青中的珍品,也是中国三针之一,即:安化松针(半烘半炒),南京雨花(炒青),恩施玉露(蒸青),是优质细嫩针状春茶,产于南京中山陵,雨花台园林风景区,以梅山附近出产的茶为上品,这艺茶树与梅树间种,茶芽于三,四月尽吸含有梅花之清香朝露与夜雾,当茶芽萌生至一芽三叶时,于清明前约十天开采直至清明,只选一芽一叶芽叶,采下长度为2--3厘来的茶芽,杀青(高温杀青,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揉捻,整形干燥,涂乌柏油手炒,每锅只可炒250克茶,一市斤茶须4.5万个芽叶才是正宗雨花茶。
雨花茶,以紧,直,绿,匀为其特色,即:形似松针,条索紧直,两端略尖,色呈墨绿,茸亳微显,绿透银光。颇受新加坡,台湾和江浙人垂青,北方,西南知此茶者不多!故价格没真的龙井,碧螺春哪么昂贵,珍品千元即可得,造假还未形成风气!
南京特产,也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它外形圆绿,条索紧直,锋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为雨花茶。
雨花茶主要生长在南京市郊,在原料选择和工艺操作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在谷雨前,采2.5至3公分长一芽一叶的嫩叶,经过杀青、揉捻、整形、烘炒四道工序,全工序皆用手工完成。
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冲泡后,茶色碧绿而清澈,香气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除烦去腻等功效。
1966年起畅销海外,在日本、东南亚一带,人们将雨花茶当作珍贵礼品赠送亲朋好友。“雨花茶”因产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而得名。
“雨花茶”在我国茶名中实为罕见,但“雨花茶”的生产历史却十分悠久。约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时代,南京百姓就有饮早茶的习俗。陆羽在《茶经》中记述了“广陵耆老传”的故事。说的是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妇人,每天早晨提着一壶茶沿街叫卖,百姓都争先恐后地买她的“雨花茶”汤来喝,奇怪的是,这老妇人自一清早叫卖到晚上。老妇人把卖茶所得的钱全部分给孤苦贫穷的人,贫穷的人都很感激她。这个消息被当时官吏知道,派人把老妇人抓了起来,关进牢里。第二天一清早,老妇人不见了。如今雨花台辟有一千多亩,葱郁碧绿的茶园。
茶叶是南京园艺业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较好的专业之一。截止2002年10月,全市茶园面积8.77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5.61万亩,年产干茶170万公斤左右,产值1.42亿元,投产茶园亩均产值2535元,全市茶叶亩产值最高达到9500元,产值、效益均居全国前列。作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南京雨花茶,目前年产量已达20吨,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自1986年雨花茶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以来,已先后制定了雨花茶的产品标准(DB32/T142-1996,2001)、加工技术规程(DB32/T432-2001)、栽培技术规程(DB3201/T003-2002)系列标准。
这套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对稳定雨花茶的产品质量、提高雨花茶的市场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推动雨花茶的产业化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建成了南京雨花茶集团、南京中山陵茶厂、溧水县茶叶实验场等一批茶业龙头企业;初步创建了"雪松"、"溧峰"、"钟山"等雨花茶品牌,研制开发了"金陵春"、"平山翠茗"、"七仙银芽"、"浦桥玉剑"、"溧峰翠眉"、"方山紫雾"等一批南京地方名优茶产品;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中心→专卖店→超市、宾馆、旅游景点等三位一体的营销网络。
一是市场优势
。我国虽然是茶叶生产大国,与国外有关国家相比,人均消费量并不高。,南京市人均茶叶消费量为500g左右。目前南京市茶叶市场年消费量在3000吨左右,地产茶叶总量在1700吨左右,在本地市场销售的仅有1000吨左右,还有700吨左右的产品销往外地,作为地产名优茶的雨花茶,年生产量在200吨左右,仅占本地雨花茶市场销售总量的20%左右,因此目前南京市茶叶生产还远远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如果人均消费量达到1公斤,市场消费量将达到6000吨左右,茶叶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具有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等特点,也是全国各类名优茶的集散地,具有较强的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功能,有利于南京茶叶走向全国。
其次是资源优势
。其中最突出的资源优势是土地资源的优势,南京市现有130万亩左右的丘陵山区岗坡地适宜种植茶叶,目前大部分是种植山芋、芝麻、黄豆等经济价值较低的经济作物,再加上南京地区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因此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的最佳选择之一。
三是基础优势
。南京市发展茶叶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地产名茶的代表--雨花茶也有50多年的历史,长期的生产实践,在茶叶品种的选择、茶园的田间管理、茶叶新品的研制和茶叶市场营销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且茶叶的经济效益和比较效益也逐渐被广大农民所认识和接受,我市茶叶与粮食的经济效益比达10:1以上,茶叶与其它经济作物效益比也达到2:1以上,此外,长期的生产实践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精通茶叶生产管理和茶叶加工、善于开拓市场的技术和营销队伍,这是南京茶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是环境优势
。建设"绿色南京"又为南京市茶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是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对茶叶的发展给予连续三年的资金补贴;其次是市政府正在积极开展雨花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申请工作,这项工作对于保护地产名优茶品牌的发展、规范和净化南京茶叶市场、保护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我市茶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而为南京茶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科技含量不高,制约着茶叶产品质量的提升
我市茶业科技含量不高,这是我市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之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茶叶良种特别是无性系良种推广应用的比例相当低,95%以上的现有茶园为种子直播,与无性系良种茶相比,开采迟、芽头不整齐、鲜叶质量低,从而严重影响了茶叶产品的质量;
二是茶园田间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特别是茶园的机械化修剪和机械化采摘技术、茶叶的无公害栽培技术、无性系良种的繁育技术和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等普及应用率较低,导致茶叶生产成本相对上升、茶叶亩产量不高,严重阻碍了茶叶商品性、茶园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参见图8,单位:公斤),根据浙江省农业厅2001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推广应用机械化采茶技术,每公斤鲜叶成本仅为0.21元,比手采成本0.61元接生65%以上,机采台时产量为243公斤,比手采提高工效10.5倍;
三是茶叶综合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主要表现在茶叶多为初级产品,结构单一,茶叶深加工产品如速溶茶、茶饮料、袋泡茶和茶叶天然产物的提取等几乎是空白,严重影响着地产茶叶产品档次、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2.产销衔接脱节,制约着茶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产销衔接脱节,这是我市茶叶产业化建设的"瓶颈"之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前我市茶叶生产和经营仍然建立在生产者的小农经济思想和经营者的最原始的买卖关系上(鲜叶和半成品),存在着生产的盲目性和经营者对生产(原料)的依赖性,产加销一体化程度很低,茶叶销售仍然是"提篮小卖",千家万户奔市场,市场风险大;二是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和联接机制,缺乏沟通生产与市场的载体,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茶叶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导致我市茶叶发展总体上水平低、规模小、市场流通无序;三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全市现有近400家茶场,却没有一个专业性的茶叶批发市场,经营分散带来市场秩序的混乱,而相邻的浙江省全省建有各类茶叶市场105家,年销售量22017吨,经营额达到11.421亿元。
3.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茶业发展后劲的增强
对茶业有效投入的不足,这是我市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之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茶业建设资金的投入不足,我市新发展的茶园一般每亩投入包括种子、肥料、农药、人工开沟等在500-1000元,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投入也一般在1500-2000元左右,导致田间管理跟不上、基础设施不配套、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而全省茶叶经济效益较高的常熟市虞山茶场(每亩茶园产值达到8000-10000元)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每亩投入高达1万元,实现了高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二是对茶园管理的投入不足,特别是茶园有机肥料、田间管理用工和茶园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茶园园象差、茶园退化、单产低、效益下降;三是茶叶加工环节投入不足,特别是对名茶生产机械、茶房建设、环境卫生建设等投入不足,导致茶叶产品加工水平较低、产品质量受影响、产品趋同缺乏特色等。
4.运行机制落后,制约着茶业规模的扩张
目前全市一些大的国有茶场仍然存在着"吃大锅饭"的现象,经营体制僵化,运行机制明显落后,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不少国有茶场安于现状,产品销售仍然主要依靠集团消费,还没有真正走出茶场走向大市场,缺乏开拓市场和做大做强企业的意识和动力,导致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停滞不前,到目前为止,全市茶叶企业经营规模最大的也不过700万元左右。
南京市茶叶产业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茶叶增效和茶农增收为目标,以科技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以实施名牌和产业化经营为战略,实行区域化布局、企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超市化经营和品牌化开发,通过产业化建设,使我市茶叶产业逐步达到品种良种化、产品优质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和效益最大化。
(一).认真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围绕建设"绿色南京"的总体目标,要做大做强南京茶叶,首先必须要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好南京市茶业的总体发展规划。立足现有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扬长避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行区域化和规模化种植,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形成规模效益。在茶叶品种上优先发展良种茶,在产品开发上重点发展名优茶,在产品质量上重点发展无公害茶叶,既要秉承传统优势,又要不断开拓创新。
(二).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南京茶业的科技水平
要以科技为依托,不断提高南京茶业的科技含量。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茶树优良品种特别是无性系良种,力争到2010年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20%,尽快提高全市茶叶原料的质量;二是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先进的茶园生产管理技术,特别是茶园的机械化修剪和机械化采摘技术、茶叶的无公害栽培技术、无性系良种的繁育技术和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等;三是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名优茶加工技术和茶叶深加工技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雨花茶作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和江苏省名牌农产品,具有较大的品牌优势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日趋个性化,雨花茶的加工工艺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此必须积极实施雨花茶振兴工程,重点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积极进行雨花茶机制工艺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实施雨花茶生产的协作攻关计划;二是大力开展雨花茶原产地域保护的申报工作,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雨花茶原产地域保护的申请工作;三是尽快创建雨花茶质量保证体系,促进雨花茶早日成为无公害农产品。
(三).实施产业化经营,稳步提高南京茶业的整体效益
南京市茶业发展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重点培育茶叶市场竞争主体
南京茶叶的发展要再上新台阶,实现持续、高效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花大力气重点培育茶叶市场的竞争主体,包括茶叶的龙头企业、产品专业市场、行业协会、业合作组织等,花大力气示范推广各种产业化经营的高效运行模式,例如"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合作社连接型"、"专业农协服务型"、"批发市场辐射型"等。特别是加大对茶叶龙头企业的扶持,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争在近几年内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质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统一对外营销。以全国名茶雨花茶为拳头产品,打响地产名优茶的品牌,拓宽我市地产茶销售渠道,占领国内外茶叶市场,特别是北方茶叶市场,提高我市茶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新贡献。
2.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是茶叶产业化经营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茶叶入世的重要举措。首先树立名牌观念,增强创名牌意识是茶叶创名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其次制定有利于创名牌的政策措施,积极扶植茶叶产品创名牌;此外,还必须建立和完善茶叶创名牌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茶叶产品品牌的长盛不衰,另外,注册集体商标也是茶叶创名牌的一个有效途径。
由于目前我市农副产品注册商标的申请人多为单个农户或单个企业,经常出现"一片自然地区,一种特色产品,多个注册商标"的分散局面(例如雨花茶的多商标现象)。显而易见,单个申请人生产规模小,无力进行商标宣传,无力进行相应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再加上同一产品不同注册人之间可能产生的恶性竞争,造成商标知名度提高缓慢,或者根本就没有知名度,好不容易注册到手的商标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最大好处是:在不改变单个成员身份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共同使用统一的商标把所有单个成员的生产经营能力有效地组合起来,形成数量优势,显现规模效应。
3.进一步示范推广标准化技术
没有标准化就不能实现茶业发展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没有标准化也就不能创造真正的茶叶名牌,没有标准化茶业也就不能真正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们应在大力示范推广现有雨花茶系列标准的基础上,加快其它地产名优茶生产、加工和产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让标准化贯穿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全过程。从茶园生态建设、良种选择、鲜叶生产和加工包装以及销售的全过程均要执行无公害质量标准,确保茶叶质量的稳步提高,创立绿色品牌,树立绿色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加大茶业投入,不断增强南京茶业的发展后劲
首先是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大力鼓励和吸引"三资"资本开发茶业,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茶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茶园生态环境的建设;其次是要加强对茶园管理的投入,推广应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努力提高整体生产水平;三是要加大对茶叶加工体系建设的投入,重点配置先进的名茶生产机械和建设安全卫生的加工配套设施,从而进一步增强南京茶业的发展后劲。
(五).创新运行机制,迅速扩大南京茶业的发展规模
一是加强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的核心是茶叶基地建设的企业化,机制创新的核心是企业的民营化,要逐步推进全市国有茶场的改制工作,力争早日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积极鼓励引进外资和采取合资、合股、合作、合营等多种形式联合共同开发南京茶业,逐步建立国家、企业、集体、农民、个体以及外资等多途径、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和投资机制;三是加快农地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为规模化发展茶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市场价格(特级):100元以上/斤市场价格(一级):60元以上/斤市场价格(二级):40-60元/斤市场价格(三级):20-40元/斤
南京雨花茶产地,南京市郊,花茶产区属宁镇丘陵区,岗峦起伏,海拔仅60米上下,酸性黄棕色土壤,年均气温15.5℃,无霜期225天,年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南京雨花茶的产区,已由原产地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园林风景区扩大到栖霞、浦口郊区和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等五县。生产工艺已由全部手工操作,逐步走向机械化生产,质量逐年提高,年产量已达8~9吨。
南京市郊,花茶产区属宁镇丘陵区,岗峦起伏,海拔仅60米上下,酸性黄棕色土壤,年均气温15.5℃,无霜期225天,年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南京雨花茶的产区,已由原产地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园林风景区扩大到栖霞、浦口郊区和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等五县。生产工艺已由全部手工操作,逐步走向机械化生产,质量逐年提高,年产量已达8~9吨。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