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泥泾庙位于三林西北首临浦村 夏家嘴东南,徐家宅西,庙建在紫竹庵旁,后与紫竹庵连为一体,供奉黄道婆。庙四周大多居住着叶、黄、王等诸姓人家。在乌泥泾庙旧址上现建造了法华学问寺。
乌泥泾庙原在浦西乌泥泾镇,清代迁至浦东,该地遂称为乌泥泾庙。明万历年间,镇毁于倭寇,而庙滨浦,清康熙年间,复因潮患,有当地孙明海创迁于临浦村,跟紫竹庵相邻,中有社神佛祖及黄婆原像在焉。至道光年间,墙垣圯坏,风雨难蔽,以致鲜有游观者,顿无生色,附近乡人徐盛风、徐鸣凤等乃集众人,俱各行善或解囊相助,或捐募工料,经修茸,乌泥泾庙焕然一新,至于黄婆像已失真,乃重塑之。逢四月初六黄婆生日,香火之盛远近有名。
乌泥泾原先是一水道,后为一集镇名,在上海县西南26里(今为徐汇区华泾镇),宋代末年已形成,元代时最繁华,也称集贤里。乌泥泾镇为宋时巨镇,十里长街与三林相连,后来黄浦河道扩大,冲断了街道。明嘉靖年间,倭寇抢掠烧杀,巨镇被毁。乌泥泾庙也变成一片瓦砾,后迁建于黄浦江边上,又遭潮水冲没之灾。清康熙年间,由孙明海迁建于浦东夏家嘴东南,仍称乌泥泾庙,与紫竹庵佛教庙宇为邻。清道光二十五年重修,并立有《乌泥泾庙迁移浦东缘始记略碑》。同治年间和1922年又重修,并与紫竹庵合而为一。庵庙合一重建后,宝殿巍峨、庙院广大,为黄浦江边一雄刹。当年乌泥泾庙里供奉有城隍、东岳、关帝、社神、佛祖、天妃和黄道婆。
民国十一年,里人王振翔斥资四万金重建新庙,并将紫竹庵并入庙内,三林名士朱天梵行生为之书文一篇,述其经过,曰:"庙旧为黄道婆祠,道婆邑人,元未飘泊至闽,得种棉及纺织法,归后遂以教乡人。我乡之有木棉及纱布,自道婆始,揆诸先农。先穑之义,固应万世血食此土地,庙遭乱,像屡迁其地,盖旧乌泥泾在浦西也,后迁于此,道光时重修,近已倾颓,有乡人王振翔者,本铁匠王杏全之子,杏全佣于我邻铁铺内,至今以打铁为生,振翔在邑业裁缝,颇巧慧,制西服得洋人意,现任驻沪领事某,曾以讼系新衙门,而振翔亦坐法在系,深与其人结合,逮出狱,遂往来为友,英人后忽充领事,而振翔遂入署,言无不从,因事居间讼事,得资甚富,去年竟斥四万金新乌泥泾庙,现已落成,故予等往观也,庙凡四进平屋,制颇古朴两廊有厢房十七。八间,管事出为招待,甚殷勤,予等同行各处,独不见有道婆像,讯之茫然,乃告以故,嘱其转告振翔,须塑道婆像,以存本源,且崇德报功,礼固宜也,民国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清上海陈行人贡生秦荣光有竹枝词三,曰:"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多。衣食我民众父母,千秋报赛奏弦歌". "邑治西南半段泾,黄婆专庙妥神灵,礼宜请列先棉祀,胜奉黄姑天上星"。"乌泥泾镇亘东西,十里长街旧迹迷,中被潮冲坍入浦,但留一庙浦东堤。"
解放后在破四旧的运动下,庙毁坏,成为临浦村企业用房,2002年,原江津庙佛徒大熙法师因拆迁故,乃斥资150万,买下原乌泥泾庙废址,加以修葺,建为为法华学问寺,为浦东新区佛教重要场所之一,唯道婆之祀缺焉,亦一大憾也。
黄道婆作为元代初期推行纺织新技术的一位伟大的女性,在上海一带可谓家喻户晓。黄道婆对纺织技术的全面创新,使家乡乌泥泾一带的农户,户户种棉花,家家纺棉纱,人人会织布,“乌泥泾被”名闻大江南北,农户们也因此而富裕。当时三林镇与乌泥泾相邻,三林也家家户户男耕女织。乌泥泾的织布技术传遍江南一带。人们对黄道婆感恩谢德,她去世后,为其建祠堂,代代祭祀。三林人在黄道婆织布技术基础上也不断更新,三林的标布也远近闻名。
现乌泥泾庙虽改成了法华学问寺,但人们习惯称之为乌泥泾庙,而讲起乌泥泾庙,就会想起黄道婆。乌泥泾庙虽是一个历史性的旧地名,但这个地名蕴含着一段丰富的科技文化历史,体现着人们对乡贤前辈的一种崇敬之情,也记录着一处古今地理变化的沿革。
相传四月初六为黄道婆诞辰,每年四月,上海地区各乡镇都要进行纪念活动,黄道婆的祠、庵、庙有五六处之多,人们对黄道婆所带来的福泽感恩不尽。正因有了黄道婆,上海地区依仗棉业之利,发展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布匹远销各地,号称“衣被天下”。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10月24日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