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太平港

福州市长乐古港口

  • 别名:河阳港、上下港、河南渡
  • 所属国家:中国
  • 吞吐量:21.3万吨(1994年)
  • 原名:吴航头
  • 消失的古桥梁:太平桥
  • 沧海桑田即今:吴航街道与首占镇的河谷冲积平原
  • 渡口即今:西关村至河下街(原名河南街)
  • 历史贡献:吴灭越后春秋吴王夫差作战舰于此,三国吴主集结东汉谪徙者在此造船,郑和下西洋开洋地、最后聚舶据点,郑和下西洋开洋地、最后聚舶据点
  • 太平港介绍
    郑和下西洋太平港前身是春秋吴王与三国吴主的造船基地——吴航头。太平港(又称河阳港)是福州市长乐区内河港,位于吴航街道西侧。经下洞江口,上溯闽江到福州市中心48公里,顺闽江东下梅花60公里。

    其中河阳港港区上至市区的西关桥,下至西关岐后村原闽江航运公司长乐航运站轮船码头,岸线长600米,水域1800平方米;有长乐搬运公司装卸码头、闽江航运公司专用码头、水产公司专用码头,最大靠泊能力60吨级,可供20艘10~20吨级内河运输船只同时停泊装卸。

    太平港位于福州长乐区西部,又是水陆运输中转点,舟楫鳞集,乘潮出入。1994年港口吞吐量21.3万吨。

    史书记载

    《闽都记·卷之二十六·郡东长乐胜迹》:太平港在县西隅。今水次吴航头是也。国朝永乐十一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舟于此,奏改今名。又建天妃宫一所,其东有十洋。古谶云:“十洋成市状元来”。据《八闽通志》载,太平港南起长乐县西半里许,西(北)至太平港口五里。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尝略地至此作战舰。《闽中记》云:吴灭越国,尽得此地。吴王夫差尝略地至此,作战舰,称吴航云。

    长乐设县始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至今有上千年的历史。三国东吴在六平吴航头(今吴航镇)造船,置典船校尉,集结东汉谪徙者(罪犯)在此造船。吴航也因此得名,因此别称吴航。

    王应山《闽都记》中说:长乐十洋街,“贸易如云”。《重纂福建通志》载:“(永乐)七年(1409年)春正月,太监郑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乾隆《长乐县志》载:“明永乐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舶于此,奏改太平港。[1]明·马欢著《瀛涯胜览》,曰《星槎胜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到福州长乐太平港,泊。

    据《明史‧郑和传》、《明实录》、《闽都记》、《瀛涯胜览》及《天妃灵应之记》碑、《长乐六里志》、《长乐县志》还有等等诸书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舟师往返时,先至闽江口的长乐停泊:一则等候东北顺风开洋;二则补给、招募水手和修造船舶;三则祭祀海神以求庇佑,停泊时间少则数月,多则半年以上。今天郑和给长乐县留下了不少文物遗迹和传说,郑和当年在长乐留下的三清宝殿铜钟、天妃行宫、三清宝殿、云门寺、三宝岩、太平港帅营、郑和祭海坛、郑和舟师启锚处以及长乐显应宫出土的文物。印证了长乐古今人文经济繁荣景象。

    前世

    造船基地

    长乐是有史记载以来,中国最早的造船地点,它的前身原名吴航头,与春秋吴王、三国吴主在此造战舰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也因此而得名。长乐太平港曾是郑和驻泊舟师、伺风开洋的锚地。

    海上丝绸

    它前身只是一个两吴的造船基地,从吴航头到河阳港转变,由海上丝绸之路拉开序幕。长乐不仅仅是个近千名状元县(历代拥有955位进士、11位状元)还是经商老手。是河阳港推动了长乐的茶业、纺织业、陶瓷业带到海外。至今长乐依然是全国十大纺织城之一,千年贡茶方山露芽也依然遗产在福州市长乐区境内。

    政治目的

    福州长乐太平港曾是郑和驻泊舟师、伺风开洋的锚地。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前均要在长乐太平港(原名河阳港、吴航头)停留,舟师便在福州长乐太平港休整补给、招募水手,“伺风开洋”,在长乐南山三峰塔之东建造“天妃行宫”,河阳港赐名为太平港。

    太平港原名吴航头,别名河阳港,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为祈求往返航行的太平安顺,将此地奏改为“太平港”,沿袭至今。

    吴航头

    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在这里造船制舶。三国时代,吴主孙皓也曾派遣太守在此兴办水运。明朝切年,郑和出使西洋,屡次在这里停靠船舶,等候季风扬帆开航。郑和还曾在此督造大船。据《长乐县志》记载,明初的太平港,潮汐往来,水面辽阔,适宜大型船队停泊,便于船队“迎潮而出大江”。

    太平港南北两岸各有东西走向的山脉作为屏障,所以太平港又是一处天然的候风良港。因此,郑和选择此地停泊,除有其补充给养,招聘船员、造船制舶等原因外,太平港优越的地理环境,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太平港是郑和出使西洋在国内的最后一处聚舶据点。因此,太平港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的不容忽视的一处重要遗址。

    沧海桑田

    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数万校旗军食息补给于长乐,驻军十洋街,使这座古老城镇更加繁荣,开店贸易,人云如集,竟成闹市,至今留存一些遗迹与传说。

    河南街、河阳街、河下街,这三个名字都是同一个地点,它曾经是河南渡,也就是太平港的渡口。在古代,它的繁华不亚于号称古代十国之洋货的长乐十洋街,这首近代诗词体现了那一幕。“吴航头尾贯穿街,街外太平港绕西。渡傍商场真闹市,船来远海共深溪。经年茶蓄丝瓷足,四季山珍野味齐。当日舟师要什么?河南货物任评题。”

    《闽都记·郡东长乐胜迹》宋陈傅“望江亭”对吴航头赞美:“山霭峨峨江岸深。望余亭影落江心。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思远解邀无巳句,流清宜写不齐琴。仙槎一棹惊秋晚,此去银河尚几寻。”太平港自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海水的冲积以及泥沙的淤塞,逐渐形成了—片坦荡的平原。如今,港湾水面狭窄,淤塞严重。尽管仍是福州长乐区的主要水路港口,但已远非昔日可比[2]。

    参考资料

    展开

    [1]探寻郑和之路:福建明代造船足够郑和下西洋之用.中国新闻网. [2014-05-01].

    [2]海上史诗光耀中华(一)_新浪军事.新浪网. [2014-05-01].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3月20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