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黄曾新

黄曾新

  • 国籍:中国
  • 代表作品:实验中的创造
  • 专业方向:创造学
  • 入职机构:上海市向明中学 关键信息简介个人介绍相关事件
    简介但是,在担任向明中学科技教师的近2000个日子里,他开设的创造学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现为震旦外国语中学,初一(2)班(创新班),副班主任,教创新课。
  • 黄曾新介绍
    黄曾新,曾是一名持有100多项专利而被上海市向明中学聘用的校办企业员工。

    简介

    但是,在担任向明中学科技教师的近2000个日子里,他开设的创造学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现为震旦外国语中学,初一(2)班(创新班),副班主任,教创新课。

    个人介绍

    黄曾新在上海市向明中学从事教育工作近十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长期致力研究创造学,并大胆创新。把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为目标,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及领悟科学的创新意识与认识科学的本质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成绩斐然。在校领导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黄曾新创造发明工作室”。

    1、开设了向明中学创造学这门课程,编写了《实验中的创造》等八本书,研制了近千个创造教育的教具和学具,先后创办了三个实验室,均受到广泛好评。

    2、在担任“向明中学学生创造社团”指导老师期间,社团因成绩显著而被评为“上海中学生优秀社团”。

    3、所培养的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中,近上百人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

    4、在每年参加的国内外创造发明竞赛中,成绩优异,在数量与质量上多次名列前茅。共获奖项五百多个,其中不乏国际金奖,尤其是获得了中国唯一的“世界青年杰出成就奖”。

    5、几年来,工作室成功申报了国家专利五百多项,向明中学被评为“专利申办示范学校”。

    6、其中,“学生成果陈列室”受到了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被誉为“全世界最好的中学创新成果陈列室”。

    7、学生研究的成果,不但数量大,而且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如在节能方面的“多点平衡热交换原理及应用”;在生物方面的“对鱼鳔功能的质疑”;在气象方面的“雷电生成原因探究及利用雷电发电方法”;在天文方面的“对地球磁现象生成及变化的几个假设”。均属世界上重大课题,有很大影响与应用价值。

    黄曾新带领学生所取得成绩,多次在各大媒体上刊登与播放,已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职业创造发明者”。被誉为创造发明的“金牌教练”,是上海及全国创造教育方面的领军人物和一面旗帜。

    黄曾新是中国创造学会理事,中国发明协会会员。这次成立的世界发明联合会青少年创新基地,黄曾新担任副秘书长工作,将会为中国青少年创造发明做出一定的贡献。

    向明中学科技老师黄曾新,成就了沪上教育一种新现象:在他指导下,该校学生几乎拿遍了全国各类青少年创新大赛的最高奖项。200多名学生获专利近400项,他被誉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神奇教练”。来自高校、中学、创造学会等领域人士在向明中学作了探讨。

    “黄老师在指导学生挑选题方面有一套。”复旦大学物理系主任陆说,他给学生归纳了一些选题“窍门”:尽量选诸如环保、节能、医疗保健等社会热点课题,注重社会需求。一名学生偶然发现医院治疗病人时常用到食盐,而用量必须严格控制,但医院又缺少称食盐的仪器。于是,该学生创意设计了几种手提式微量秤,在创新大赛中受到专家好评。

    “黄曾新不怕被学生问倒,只怕找不到答案。”中国创造学会名誉理事长袁张度说,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黄老师从不敷衍学生,而是带他们一起寻找答案。一次,学生们问走钢丝演员如何保持平衡,他也不知道,便立刻同杂技团联系,带着学生去走访,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原理。在他鼓励下,学生们带着疑问走出校门,与天文台、铁路局、能源所及众多高校和专家建立了良好关系。

    向明中学支持黄曾新老师“向外输出”,每周给复旦附中、控江中学的学生上创造发明课程,很多学生在他指导下获得了科技大奖,他本人也在交流中获得了很多灵感和课题。

    相关事件

    解释“姆潘巴现象”

    三个女中学生在黄曾新老师指导下深入探讨了“姆潘巴现象”。

    姆潘巴问题是1963年由一位坦桑尼亚的中学生偶然发现的,他发现热牛奶倒入冰格,在一个半小时后会冻结而其他先放的冷牛奶却没有冻结。

    本文是采用先进的多点自动记录仪,测试了上万个数据,用冷热对比的方法分别对纯水、自来水、纯牛奶、甜牛奶、淀粉牛奶、市售冰淇淋进行测试,并排除了冰箱温差干扰,发现了在相同材料情况下有热液体比冷液体先结冰的可能性,只可能同时结冰,其原因是晶体在凝固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同时我们又对不同材料、成份、配比的液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冰箱有温差、含糖量不同或糖没有溶解、有淀粉等非液体成份较多时才有可能发生姆潘巴现象——有些热液体比有些冷液体先结冰。

    探究三天做出模型,模拟“玄光”全程

    扬子晚报有关“栖霞山三圣殿闪现神秘玄光”的报道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不少读者致电本报,提供相关线索或文献资料,还有一些读者甚至寄来了自己拍摄的玄光图片,希望能对破解“玄光之谜”提供些帮助。上海向明中学黄曾新老师也是从扬子晚报上看到栖霞山玄光报道的。拥有丰富天文知识的他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玄光”的出现,极有可能是太阳光与栖霞山三圣殿的特殊构造所形成的奇妙现象。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他当天就组织学生一起探讨,对“玄光”出现时南京地区太阳的运行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查询对比了人们初次发现“玄光”时南京地区太阳运行的情况,发现许多数值都很相似。于是他们画出了草图,动手做模型,到眼镜店配光学镜片,请朋友定制采光筒,又找来旋转轴承……前后三天,就做出了一套模拟“玄光”出现全程的模型。

    预言“潜伏”栖霞山考察

    “玄光”下月将会重现

    为了防止自己是坐在家中空想,黄老师11月29日一个人悄悄从上海赶到南京栖霞山,虽然那天下雨,没有太阳,但他考察了三圣殿四周环境,愈发坚定了自己的设想,同时又有新的发现,即栖霞山“玄光”的出现,是太阳运行到某一点时与三圣殿的大佛像形成一定的角度,阳光正好通过三圣殿上面的采光洞而形成,而根据太阳运行的黄道,每年会有两次经过同一点。这就意味着每年至少会有两个时期段出现“玄光”。黄老师回家后查找资料,推断下次“玄光”出现将会是下个月的 13日至18日之间。

    昨天下午,受大雾影响南京的天阴阴的,但黄老师在栖霞山现场摆开模型,以手电筒作光源,向人们演示了“玄光”出现的原理。在模型演示中,黄老师不仅成功地控制了光斑的移动轨迹,而且光斑的形状也先后呈现为线型、L型乃至扇形的变化过程,与人们在三圣殿亲眼目睹“玄光”的实景十分接近。黄老师表示,到下个月,他将带学生一起到南京栖霞山来,看看自己的“预言”是否准确。

    破解“鱼鳔之谜”

    黄曾新是上海向明中学的老师,同时也是世界发明家联合会中国青少年创新基地副秘书长、中国创造协会理事。

    “中等身材,两鬓些许银丝,眼镜如影随形……平日骑车而出,奔波于街头,好似蜜蜂,采集原料,乐此不疲……”这是向明中学学生对黄曾新生动的描述。他主讲的课程颇为新颖,叫做“创造学”。而他指导的学生创造成果拿遍了几乎所有学生发明大赛的最高奖项,每年他的学生申报国家专利更达近百项,在大家眼中,他是不折不扣的“神奇教练”。

    传统观点认为,鱼的上下沉浮是通过鱼鳔来控制的。数百年来尽管也有科学家对此提出过异议,但一直没有从实证上做过缜密分析。各国科技展馆的解说词和中小学教科书也大多采用此观点。黄曾新指导5名中学生探索推翻了这一观点,提出“鱼用改变鱼鳔中空气的多少来控制鱼在水中浮力的大小,从而在水中自由沉浮”的观点是错误的。黄曾新告诉记者,他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两个多月的观察和研究后发现,鱼在水中主要靠鱼鳍而非鱼鳔来控制升降,鱼鳔在鱼身上的功能是降低鱼的身体比重,使它与周围水的比重接近。

    黄曾新笑着对记者说,许多人都很“佩服”他能找到许多课题,其实这与他多看报的习惯分不开。扬子晚报是他喜欢的报纸之一,他的许多课题都是来自扬子晚报,栖霞山“玄光”就是一个实例。

    雷电新说

    2009年02月上海市向明中学一批师生通过模拟实验对雷电现象加以研究后大胆提出:“雷电主要来自于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云层不是雷电能量的主要来源,而是放电的载体。”雷电的产生原因一直是科学界争论的话题,而云与云之间摩擦生电产生雷电的理论长期以来占据主流。日前,上海市向明中学科技老师黄曾新带领上海位育初级中学学生慎悦、上海向明中学学生汪强等对此提出了质疑。

    如果云和云的摩擦是雷电产生的根源,为何同一块云层在闪电后有时会很快再闪一次电,它的新电荷来自哪里?在火山爆发或龙卷风来袭过程中,没有云与云的摩擦为何也会有雷鸣电闪?金星上虽无水蒸气构成的云层,但为何也有闪电现象?

    带着这些疑问,黄曾新老师带领慎悦等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加以研究。他们发现“并非仅云与云之间摩擦产生电,云层和地面之间、云层与电离层之间也会放电,放电的多少取决于二者间的电阻大小。”

    此外,师生们还通过“火山引起雷电”以及“龙卷风引起雷电”“金星上产生闪电”等模拟实验研究发现,雷电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面与电离层之间的放电而产生,火山灰、龙卷风漩涡中心物质、金星上的硫酸气体等均为导电物质,在这些导电物质的作用下,雷电现象即产生。

    黄曾新老师说,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产生雷电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以前因“云与云摩擦产生雷电”这一说法无法解释的现象:如黄梅雨天,由于积雨云层很低,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电阻很大,不会形成电弧,所以黄梅雨天很少有雷电产生;如地球上有些地下岩石导电率高(如含金属矿),而有些地下岩石导电率低,不同导电率决定雷电在这一地区的发生频率,这就可以解释被世人成为“雷都”的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平均每年雷雨日数有220天……

    上海气象局雷电防护工程师周歧斌表示:“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产生雷电”这一大胆假设具有一定道理。中学师生对自然现象的科学探索及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值得推崇。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12月2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