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汤处于汤丘

汤处于汤丘

汤处于汤丘介绍
出土文献篇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中的第四篇,记述汤与伊尹的故事,是一篇战国时期的文献。有学者认为是《伊尹书》中的篇章,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先秦《尚书》的《商书》中的篇章。 关键信息内容介绍释文简注白话译文相关介绍汤丘考证所获荣誉参考资料内容介绍《汤处于汤丘》 由 19 支竹简组成,简长约 44. 5厘米,宽约 0. 6 厘米。此篇与另一篇《汤在啻门》 形制、字迹相同,内容相关,当出于同一抄手。先秦时期“伊尹学派”著述极多,到了汉代,这些篇章已经被纂集为《伊尹》和《伊尹说》两种书,《伊尹》道家色彩比较浓厚,被归入道家类;《伊尹说》文辞浅薄故事性比较强,归入小说家类,并见《汉书·艺文志》。还有部分篇章被选入《尚书》的《商书》部分,见于《书序》和《史记·殷本纪》的有《尹至》(《史记》作《伊尹报》)《尹诰》(即《咸有一德》)《女鸠女房》等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册《汤处于汤丘》篇记载伊尹事迹,但主体还是在记言,应更接近道家类文献,与《赤鸠》更接近小说家不同,反映思想可能与早期道家君人南面之术有关。作者强调‘敬天’ 、 ‘尊君’ 、 ‘利民’ 思想,与战国时期黄老刑名思想很接近,这对于研究早期黄老刑名之学的产生,乃至形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根据学者研究,清华简已经公布的《汤在啻门》《汤处于汤丘》《赤鸠之集汤之屋》《尹至》《尹诰》这一组与伊尹有关的篇章,很可能属于先秦《尚书》某个传本中《商书》的篇章,而并非是子书或小说之类。释文汤处于汤丘,娶妻于有莘,有莘媵以小臣。小臣善为食烹之和,有莘之女食之,绝芳【1】旨以饳,身体僎㔙,九窍发明,以导心嗌,惜快以恒。汤亦食之,曰:“允!此可【2】以和民乎?”小臣答曰:“可。”乃与小臣惎谋夏邦。未成,小臣有疾,三月不出。汤反【3】复见小臣,归必夜。方惟闻之,乃箴:“君天王,是有台仆。今小臣有疾,如使召小臣【4】间于疾,朝而讯之,不犹受君赐?今君往不以时,归必夜,递奉道路之禭,民人【5】闻之,其谓吾君何?”汤曰:“善哉,子之云!先人有言:‘能其事而得其食,是名曰昌;【6】未能其事而得其食,是名曰丧,必使事与食相当。’今小臣能展彰百义,以和【7】利万民,以修四时之政,以设九事之人,以长奉社稷,吾此是为见之。如我弗见,【8】夫人毋以我为怠于其事乎?我怠于其事而不知丧,吾何君是为?”方惟曰:“善哉【9】君,天王之言也!虽臣死而又生,此言弗或可得而闻也。”汤曰:“善哉,子之云也!【10】虽余孤之与上下交,岂敢以贪誉?如幸余闲于天威,朕惟逆训是图。”汤又问【11】于小臣:“有夏之德何若哉?”小臣答:“有夏之德,事货以惑,春秋改则,民人趋忒,型(刑)【12】无攸赦,民人皆务偶离,夏王不得其图。”汤又问于小臣:“吾戡夏如台?”小臣答:“后固【13】恭天威,敬祀,吊慈我民,若自事朕身也。桀之疾后将君有夏哉!”汤又问于小臣:“古【14】之先圣人,何以自爱?”小臣答:“古之先圣人所以自爱,不事昏,不处疑;食时不嗜珍,五味【15】皆哉,不有所傺;不服华文,器不雕镂;不虐杀;与民分利,此以自爱也。”汤又问于小臣:“为君奚【16】若?为臣奚若?”小臣答:“为君爱民,为臣恭命。”汤又问于小臣:“爱民如台?”小臣答曰:“远有【17】所极,劳有所息,饥有所食,深渊是济,高山是逾,远民皆极,是非爱民乎?”汤又问于小【18】臣:“恭命如台?”小臣答:“君既浚明,既受君命,退不顾死生,是非恭命乎?”【19】(说明:文中【】中的数字为竹简编号)简注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处,居。汤丘,即商丘,“汤”、“商”音近通假。[1]商丘即汤都南亳谷熟。有莘,国名,原夏朝的同姓国,在商丘之东,故《楚辞·天问》言“成汤东巡,有莘爰及。”其地在今山东曹县北。媵,陪嫁。小臣,即伊尹。《墨子·尚贤下》:“汤有小臣”。《楚辞·天问》:“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王逸注::“小臣,谓伊尹也。”《吕氏春秋·尊师》:“汤师小臣”,高注云:“小臣谓伊尹。”食烹之和,食物烹饪的调和,即调味。《韩诗外传》卷七:“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有莘之女,汤的妻子,根据《赤鸠之集汤之屋》篇的记载,她的名字叫“壬巟”。绝芳旨以饳,芳,指芬芳的食物。旨,指甘美的食物。饳,同餟,这里用为吃的意思。僎㔙,即痊平,疾病痊愈、回复健康之意。九窍发明,发,开;明,通。古人认为人的九窍开而通畅则身体健康。以导心嗌,导,疏导、疏通。心嗌,心胸和喉咙,表示心胸和呼吸舒畅。惜快以恒,“惜快”即后来说的“痛快”。恒,长久。允,信,犹今言“果然”、“真的”。汤亦食之,曰“允!”就是说“果然很好吃”。惎谋,“惎”通“基”,《尔雅·释诂》:“基,谋也”,开始谋划称“基”。基谋,即开始谋划、计划。方惟,即《墨子·贵义》里为汤御的“彭氏之子”,“方”、“彭”古音近通用,氏名;“惟”是人名。箴,劝谏。台仆,即臣仆。间于疾,间,痊愈。递奉道路之禭,递,连续、不断地。奉,逢、遭受。禭,通瘁,劳苦。展彰百义,展彰,陈述说明,表示通晓。百义,各种道理。闲于天威,“闲”通“娴”,熟悉。朕惟逆训是图,“逆训”读为“逆顺”,“逆顺是图”意思是无论是逆还是顺都要计划好。民人皆务偶离,即人民都打算结伙逃离。五味皆哉,不有所傺,“哉”通“载”,“傺”《方言》:“逗也”,《广韵》:“止也”。这两句是说各种味道都吃,不止于某一种食物,即没有专一的偏好。远民皆极,极,达到、照顾到。浚明,睿智圣明。白话译文汤居住在汤丘,从有莘国娶了妻子,有莘把小臣伊尹当作媵臣陪送给他。小臣善于烹饪调和食物,有莘之女吃了,就不再吃其他芬芳甘美的食物而专门吃小臣做的饭,身体恢复健康,九窍通畅,疏导了心胸喉咙,痛快而且持久。汤也吃了小臣做的食物,说:“果然很好吃!你这调和味道的本领可以用来调和人民吗?”小臣回答说:“可以。”于是汤和小臣开始图谋伐灭夏邦。谋划没完成,小臣得了病,三个月不能出门。汤反复地去见小臣,回来的时候一定都在夜里。方惟听说了,劝谏汤说:“您是上天指定的王,因此应该有臣仆的等级。现在小臣生了病,如果等他的病好点了再派人召他,让他来见您问他事情,不是象受了您的恩赐?现在您去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必定在夜里,连续不断地遭受这种道路上的辛苦,让人民知道了,他们会怎么说您呢?”汤说:“你说得很好啊!先人曾经说过:‘能胜任他的职责而得到相应的报酬,这叫做昌;不能胜任他的职责而得到报酬,这叫做丧。所以必须让职责和报酬相当。’现在小臣能陈述说明各种道理,可以调和有利于万民,可以修四时的政务,可以用来任命各种事务的官员,可以长久地供奉社稷,我就是因为这个才去见他。如果我不去见,那些人不会说我是懈怠于自己的职责吗?我懈怠自己的职责不知道丧,我还当这个君主干什么?”方惟说:“太好了君上,这是上天指定的王所说的话啊!虽然我死而又再生,这样的话都未必能听得到。”汤说:“你说得很好啊。虽然我和上下交往,怎么敢贪图名誉?不过是我有幸知道了上天的威严,因此来计划一下顺逆的事情。”汤又问小臣:“有夏那边的德行怎么样呢?”小臣回答:“有夏的德行,喜欢财货而糊涂,不断地更改法令,人民都不听从;刑罚严厉而不肯宽赦,人民都谋划着结伙逃离,夏王总达不到他的目的。”汤又问于小臣:“我伐夏怎么样?”小臣回答说:“您本来就恭敬天的威严,谨慎地祭祀,关心爱护人民,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夏桀现在正害怕您将要成为夏的君主呢。”汤又问于小臣:“古代的先圣人,怎么自爱的?”小臣回答:“古代的先圣人所以自爱的方式,不做不明白的事情,不在疑难问题上纠结不清。吃饭不爱好珍馐,各种味道都吃,没有特殊专一的偏好。不穿华丽的衣服,器物上不雕刻花纹。不虐杀动物,和人民共享利益,以这种方式自爱的。”汤又问于小臣:“作为君主该怎么做?作为臣子该怎么做?”小臣回答:“作为君主要爱民,作为臣子要服从命令。”汤又问于小臣:“爱民该怎么做?”小臣回答说:“走远路的要有终点,辛苦劳作的要有休息的时候,饥饿的人要有饭吃,有深渊的地方可以渡过,有高山的地方可以翻越,远处的人民都能照顾到,这不就是爱民吗?”汤又问于小臣:“服从命令该怎么做?”小臣回答:“君既然是睿智圣明了,既然接受了君主的命令,执行的时候无论进退都不顾生死,这不就是服从命令吗?”相关介绍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是一篇战国时期“伊尹学派”的作品。“伊尹学派”是先秦的著名学派,是依托商代名臣伊尹的思想和言论阐述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汉代被划归“道家”。该学派产生了大量的作品,从现在能得到的材料看,主要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借汤与伊尹之口,讨论治国安天下的方法,理论性较强;二类是创作了大量与伊尹有关的故事,里面也包含一些第一类的内容,只是故事性较强。到了汉代整理古书,前一种被编成《伊尹》五十一篇,列入“道家类”;后者被纂集为《伊尹说》,列入“小说家类”,并见《汉书·艺文志》,这两种书汉代以后均佚失。在先秦,古书多单篇流传,其中一部分著作被收入了《尚书》,成为各家传习的内容,比如《尹至》、《尹诰》、《女鸠女房》、《尹训》等篇,当然,当然可能由于思想上的差异,这些篇章不为儒家所重视,秦汉以后,这些篇章大多失传。从结构上看,《汤处于汤丘》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记录小臣伊尹作为媵臣到了商,通过和味得到汤的赏识,并开始参与灭夏大计的谋划;后半部分是汤问伊尹各种为君为臣的做法。其中前半部分内容,被《墨子·贵义》所使用,其中所说的汤御“彭氏之子”即该篇中的“方惟”,由此也可知道,《汤处于汤丘》这篇在先秦也是被列入《尚书》的篇章,为墨家的学派所传习。秦以后,这篇和其他伊尹学派的书篇一样都从《尚书》中消失了,是因为战国末期《尚书》主要靠儒家传授,一些与儒家思想不符合的篇章就被抛弃。汤丘考证《汤处于汤丘》文中,比较关键的“汤丘”这个地名,目前有几种说法。沈建华先生认为“汤丘”即周初唐叔虞的始封地“唐”。王宁先生认为“汤丘”就是商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出土文献研究工作室也是这个的看法。王恩田先生认为“汤丘”就是“荡社”。刘成群先生认为是河南偃师的垣曲商城。关于唐、唐杜、荡社及秦宁公所灭之亳的问题,淸代学者孙诒让在《唐杜氏考》一文中作过详细的考证和分析,孙氏认为唐叔虞所封之唐在晋阳,唐杜之唐在杜陵,亦称杜,故曰“唐杜”,二者非一;荡社即荡杜,亦即唐杜;杜陵之亳乃与唐杜接壤之国,与汤都之亳无关。(说详见孙诒让《籒䯧述林》卷一)按:孙氏之说可谓确实无可易!唐杜为帝尧之后所封之祁姓国,与商人无涉。而唐若唐杜无“唐丘”之名,遍考古籍亦不见有商汤曾都唐之说,言汤所居之汤丘为唐实为凿空。《书序》云:“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伪《孔传》云:“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孔传》虽伪,而其言则多有所本。王国维《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以为孔甲自殷迁商丘为七迁,至汤居亳为八迁,是汤本居商丘,后迁于亳也。王国维《说亳》又谓汤所迁之亳即北亳,亦即景亳、蒙亳,在今山东曹县南,云:“然则亳于汤之世,居国之北境,故汤自商丘徙此,以疆理北方,逮北伐韦顾,遂及昆吾,于是商境始北抵河,王业之成,基于此矣。”此亦是汤本居商丘,后徙于亳也。实与山西之唐与陕西之唐杜无关。荡社或荡杜与汤亦无关,孙诒让指出:《封禅书》云:“于社亳有三社主之祠(孙氏原注:“社,《汉书·郊祀志》作杜,三作五。案此杜、亳亦因二国接壤,故连言”),社主,故周之右将军”,颜师古《汉·郊祀志》注引《墨子》谓杜主即杜伯,《汉·地理志》亦云“京兆尹杜陵,故杜伯国,有周右将军杜主祠四所”。按:荡杜有社是矣,所祀为其先君杜伯。古者“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荡社之社为祁姓之后所祀,怎么能说与商人、与商汤有关呢?也有人说《秦本纪》之亳因为曾为汤所都之亳而得名,是又不然!考《孟子·滕文公下》云:“汤居亳,与葛为邻”,葛国在今河南宁陵,古今无异辞,若汤所居亳在陕西杜陵,二者相距1200余里,其间跨国几何?可得言“为邻”乎?故汤始居之亳必如王国维所言,在曹县南之景亳,与宁陵相距不过百里,商丘与宁陵相距不过50余里,则商、葛接壤为邻可知矣。陕西之亳国虽不能详知其得名所自(《史记索隐》云“盖成汤之胤”,此说若然,则当为商人之一支迁徙于此,以先王之旧都名为国名),然其与汤当时所都之亳无关亦可知矣。故清华简《汤处于汤丘》之“汤丘”仍当为“商丘”,汤本居此,娶于有莘、起用伊尹均在此,有莘氏故国在今山东曹县北,与商丘亦相近;后图天下,乃北迁之景亳以征四方,此与《孔传》之说及王国维之考证若合符节,恐非偶然。故言汤丘是在山西之唐与陕西唐杜之唐,均可商也。所获荣誉2020年6月23日,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内容介绍

《汤处于汤丘》 由 19 支竹简组成,简长约 44. 5厘米,宽约 0. 6 厘米。此篇与另一篇《汤在啻门》 形制、字迹相同,内容相关,当出于同一抄手。

先秦时期“伊尹学派”著述极多,到了汉代,这些篇章已经被纂集为《伊尹》和《伊尹说》两种书,《伊尹》道家色彩比较浓厚,被归入道家类;《伊尹说》文辞浅薄故事性比较强,归入小说家类,并见《汉书·艺文志》。还有部分篇章被选入《尚书》的《商书》部分,见于《书序》和《史记·殷本纪》的有《尹至》(《史记》作《伊尹报》)《尹诰》(即《咸有一德》)《女鸠女房》等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册《汤处于汤丘》篇记载伊尹事迹,但主体还是在记言,应更接近道家类文献,与《赤鸠》更接近小说家不同,反映思想可能与早期道家君人南面之术有关。作者强调‘敬天’ 、 ‘尊君’ 、 ‘利民’ 思想,与战国时期黄老刑名思想很接近,这对于研究早期黄老刑名之学的产生,乃至形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根据学者研究,清华简已经公布的《汤在啻门》《汤处于汤丘》《赤鸠之集汤之屋》《尹至》《尹诰》这一组与伊尹有关的篇章,很可能属于先秦《尚书》某个传本中《商书》的篇章,而并非是子书或小说之类。

释文

汤处于汤丘,娶妻于有莘,有莘媵以小臣。小臣善为食烹之和,有莘之女食之,绝芳【1】旨以饳,身体僎㔙,九窍发明,以导心嗌,惜快以恒。

汤亦食之,曰:“允!此可【2】以和民乎?”小臣答曰:“可。”乃与小臣惎谋夏邦。

未成,小臣有疾,三月不出。汤反【3】复见小臣,归必夜。

方惟闻之,乃箴:“君天王,是有台仆。今小臣有疾,如使召小臣【4】间于疾,朝而讯之,不犹受君赐?今君往不以时,归必夜,递奉道路之禭,民人【5】闻之,其谓吾君何?”

汤曰:“善哉,子之云!先人有言:‘能其事而得其食,是名曰昌;【6】未能其事而得其食,是名曰丧,必使事与食相当。’今小臣能展彰百义,以和【7】利万民,以修四时之政,以设九事之人,以长奉社稷,吾此是为见之。如我弗见,【8】夫人毋以我为怠于其事乎?我怠于其事而不知丧,吾何君是为?”

方惟曰:“善哉【9】君,天王之言也!虽臣死而又生,此言弗或可得而闻也。”

汤曰:“善哉,子之云也!【10】虽余孤之与上下交,岂敢以贪誉?如幸余闲于天威,朕惟逆训是图。”

汤又问【11】于小臣:“有夏之德何若哉?”

小臣答:“有夏之德,事货以惑,春秋改则,民人趋忒,型(刑)【12】无攸赦,民人皆务偶离,夏王不得其图。”

汤又问于小臣:“吾戡夏如台?”

小臣答:“后固【13】恭天威,敬祀,吊慈我民,若自事朕身也。桀之疾后将君有夏哉!”

汤又问于小臣:“古【14】之先圣人,何以自爱?”

小臣答:“古之先圣人所以自爱,不事昏,不处疑;食时不嗜珍,五味【15】皆哉,不有所傺;不服华文,器不雕镂;不虐杀;与民分利,此以自爱也。”

汤又问于小臣:“为君奚【16】若?为臣奚若?”

小臣答:“为君爱民,为臣恭命。”

汤又问于小臣:“爱民如台?”

小臣答曰:“远有【17】所极,劳有所息,饥有所食,深渊是济,高山是逾,远民皆极,是非爱民乎?”

汤又问于小【18】臣:“恭命如台?”

小臣答:“君既浚明,既受君命,退不顾死生,是非恭命乎?”【19】

(说明:文中【】中的数字为竹简编号)

简注

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处,居。汤丘,即商丘,“汤”、“商”音近通假。[1]商丘即汤都南亳谷熟。

有莘,国名,原夏朝的同姓国,在商丘之东,故《楚辞·天问》言“成汤东巡,有莘爰及。”其地在今山东曹县北。

媵,陪嫁。小臣,即伊尹。《墨子·尚贤下》:“汤有小臣”。《楚辞·天问》:“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王逸注::“小臣,谓伊尹也。”《吕氏春秋·尊师》:“汤师小臣”,高注云:“小臣谓伊尹。”

食烹之和,食物烹饪的调和,即调味。《韩诗外传》卷七:“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

有莘之女,汤的妻子,根据《赤鸠之集汤之屋》篇的记载,她的名字叫“壬巟”。

绝芳旨以饳,芳,指芬芳的食物。旨,指甘美的食物。饳,同餟,这里用为吃的意思。

僎㔙,即痊平,疾病痊愈、回复健康之意。

九窍发明,发,开;明,通。古人认为人的九窍开而通畅则身体健康。

以导心嗌,导,疏导、疏通。心嗌,心胸和喉咙,表示心胸和呼吸舒畅。

惜快以恒,“惜快”即后来说的“痛快”。恒,长久。

允,信,犹今言“果然”、“真的”。汤亦食之,曰“允!”就是说“果然很好吃”。

惎谋,“惎”通“基”,《尔雅·释诂》:“基,谋也”,开始谋划称“基”。基谋,即开始谋划、计划。

方惟,即《墨子·贵义》里为汤御的“彭氏之子”,“方”、“彭”古音近通用,氏名;“惟”是人名。

箴,劝谏。

台仆,即臣仆。

间于疾,间,痊愈。

递奉道路之禭,递,连续、不断地。奉,逢、遭受。禭,通瘁,劳苦。

展彰百义,展彰,陈述说明,表示通晓。百义,各种道理。

闲于天威,“闲”通“娴”,熟悉。

朕惟逆训是图,“逆训”读为“逆顺”,“逆顺是图”意思是无论是逆还是顺都要计划好。

民人皆务偶离,即人民都打算结伙逃离。

五味皆哉,不有所傺,“哉”通“载”,“傺”《方言》:“逗也”,《广韵》:“止也”。这两句是说各种味道都吃,不止于某一种食物,即没有专一的偏好。

远民皆极,极,达到、照顾到。

浚明,睿智圣明。

白话译文

汤居住在汤丘,从有莘国娶了妻子,有莘把小臣伊尹当作媵臣陪送给他。小臣善于烹饪调和食物,有莘之女吃了,就不再吃其他芬芳甘美的食物而专门吃小臣做的饭,身体恢复健康,九窍通畅,疏导了心胸喉咙,痛快而且持久。

汤也吃了小臣做的食物,说:“果然很好吃!你这调和味道的本领可以用来调和人民吗?”

小臣回答说:“可以。”于是汤和小臣开始图谋伐灭夏邦。

谋划没完成,小臣得了病,三个月不能出门。汤反复地去见小臣,回来的时候一定都在夜里。

方惟听说了,劝谏汤说:“您是上天指定的王,因此应该有臣仆的等级。现在小臣生了病,如果等他的病好点了再派人召他,让他来见您问他事情,不是象受了您的恩赐?现在您去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必定在夜里,连续不断地遭受这种道路上的辛苦,让人民知道了,他们会怎么说您呢?”

汤说:“你说得很好啊!先人曾经说过:‘能胜任他的职责而得到相应的报酬,这叫做昌;不能胜任他的职责而得到报酬,这叫做丧。所以必须让职责和报酬相当。’现在小臣能陈述说明各种道理,可以调和有利于万民,可以修四时的政务,可以用来任命各种事务的官员,可以长久地供奉社稷,我就是因为这个才去见他。如果我不去见,那些人不会说我是懈怠于自己的职责吗?我懈怠自己的职责不知道丧,我还当这个君主干什么?”

方惟说:“太好了君上,这是上天指定的王所说的话啊!虽然我死而又再生,这样的话都未必能听得到。”

汤说:“你说得很好啊。虽然我和上下交往,怎么敢贪图名誉?不过是我有幸知道了上天的威严,因此来计划一下顺逆的事情。”

汤又问小臣:“有夏那边的德行怎么样呢?”

小臣回答:“有夏的德行,喜欢财货而糊涂,不断地更改法令,人民都不听从;刑罚严厉而不肯宽赦,人民都谋划着结伙逃离,夏王总达不到他的目的。”

汤又问于小臣:“我伐夏怎么样?”

小臣回答说:“您本来就恭敬天的威严,谨慎地祭祀,关心爱护人民,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夏桀现在正害怕您将要成为夏的君主呢。”

汤又问于小臣:“古代的先圣人,怎么自爱的?”

小臣回答:“古代的先圣人所以自爱的方式,不做不明白的事情,不在疑难问题上纠结不清。吃饭不爱好珍馐,各种味道都吃,没有特殊专一的偏好。不穿华丽的衣服,器物上不雕刻花纹。不虐杀动物,和人民共享利益,以这种方式自爱的。”

汤又问于小臣:“作为君主该怎么做?作为臣子该怎么做?”

小臣回答:“作为君主要爱民,作为臣子要服从命令。”

汤又问于小臣:“爱民该怎么做?”

小臣回答说:“走远路的要有终点,辛苦劳作的要有休息的时候,饥饿的人要有饭吃,有深渊的地方可以渡过,有高山的地方可以翻越,远处的人民都能照顾到,这不就是爱民吗?”

汤又问于小臣:“服从命令该怎么做?”

小臣回答:“君既然是睿智圣明了,既然接受了君主的命令,执行的时候无论进退都不顾生死,这不就是服从命令吗?”

相关介绍

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是一篇战国时期“伊尹学派”的作品。“伊尹学派”是先秦的著名学派,是依托商代名臣伊尹的思想和言论阐述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汉代被划归“道家”。该学派产生了大量的作品,从现在能得到的材料看,主要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借汤与伊尹之口,讨论治国安天下的方法,理论性较强;二类是创作了大量与伊尹有关的故事,里面也包含一些第一类的内容,只是故事性较强。

到了汉代整理古书,前一种被编成《伊尹》五十一篇,列入“道家类”;后者被纂集为《伊尹说》,列入“小说家类”,并见《汉书·艺文志》,这两种书汉代以后均佚失。在先秦,古书多单篇流传,其中一部分著作被收入了《尚书》,成为各家传习的内容,比如《尹至》、《尹诰》、《女鸠女房》、《尹训》等篇,当然,当然可能由于思想上的差异,这些篇章不为儒家所重视,秦汉以后,这些篇章大多失传。

从结构上看,《汤处于汤丘》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记录小臣伊尹作为媵臣到了商,通过和味得到汤的赏识,并开始参与灭夏大计的谋划;后半部分是汤问伊尹各种为君为臣的做法。

其中前半部分内容,被《墨子·贵义》所使用,其中所说的汤御“彭氏之子”即该篇中的“方惟”,由此也可知道,《汤处于汤丘》这篇在先秦也是被列入《尚书》的篇章,为墨家的学派所传习。秦以后,这篇和其他伊尹学派的书篇一样都从《尚书》中消失了,是因为战国末期《尚书》主要靠儒家传授,一些与儒家思想不符合的篇章就被抛弃。

汤丘考证

《汤处于汤丘》文中,比较关键的“汤丘”这个地名,目前有几种说法。

沈建华先生认为“汤丘”即周初唐叔虞的始封地“唐”。

王宁先生认为“汤丘”就是商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出土文献研究工作室也是这个的看法。

王恩田先生认为“汤丘”就是“荡社”。

刘成群先生认为是河南偃师的垣曲商城。

关于唐、唐杜、荡社及秦宁公所灭之亳的问题,淸代学者孙诒让在《唐杜氏考》一文中作过详细的考证和分析,孙氏认为唐叔虞所封之唐在晋阳,唐杜之唐在杜陵,亦称杜,故曰“唐杜”,二者非一;荡社即荡杜,亦即唐杜;杜陵之亳乃与唐杜接壤之国,与汤都之亳无关。(说详见孙诒让《籒䯧述林》卷一)

按:孙氏之说可谓确实无可易!唐杜为帝尧之后所封之祁姓国,与商人无涉。而唐若唐杜无“唐丘”之名,遍考古籍亦不见有商汤曾都唐之说,言汤所居之汤丘为唐实为凿空。

《书序》云:“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伪《孔传》云:“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孔传》虽伪,而其言则多有所本。王国维《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以为孔甲自殷迁商丘为七迁,至汤居亳为八迁,是汤本居商丘,后迁于亳也。王国维《说亳》又谓汤所迁之亳即北亳,亦即景亳、蒙亳,在今山东曹县南,云:“然则亳于汤之世,居国之北境,故汤自商丘徙此,以疆理北方,逮北伐韦顾,遂及昆吾,于是商境始北抵河,王业之成,基于此矣。”此亦是汤本居商丘,后徙于亳也。实与山西之唐与陕西之唐杜无关。

荡社或荡杜与汤亦无关,孙诒让指出:《封禅书》云:“于社亳有三社主之祠(孙氏原注:“社,《汉书·郊祀志》作杜,三作五。案此杜、亳亦因二国接壤,故连言”),社主,故周之右将军”,颜师古《汉·郊祀志》注引《墨子》谓杜主即杜伯,《汉·地理志》亦云“京兆尹杜陵,故杜伯国,有周右将军杜主祠四所”。按:荡杜有社是矣,所祀为其先君杜伯。古者“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荡社之社为祁姓之后所祀,怎么能说与商人、与商汤有关呢?

也有人说《秦本纪》之亳因为曾为汤所都之亳而得名,是又不然!考《孟子·滕文公下》云:“汤居亳,与葛为邻”,葛国在今河南宁陵,古今无异辞,若汤所居亳在陕西杜陵,二者相距1200余里,其间跨国几何?可得言“为邻”乎?故汤始居之亳必如王国维所言,在曹县南之景亳,与宁陵相距不过百里,商丘与宁陵相距不过50余里,则商、葛接壤为邻可知矣。陕西之亳国虽不能详知其得名所自(《史记索隐》云“盖成汤之胤”,此说若然,则当为商人之一支迁徙于此,以先王之旧都名为国名),然其与汤当时所都之亳无关亦可知矣。

故清华简《汤处于汤丘》之“汤丘”仍当为“商丘”,汤本居此,娶于有莘、起用伊尹均在此,有莘氏故国在今山东曹县北,与商丘亦相近;后图天下,乃北迁之景亳以征四方,此与《孔传》之说及王国维之考证若合符节,恐非偶然。

故言汤丘是在山西之唐与陕西唐杜之唐,均可商也。

所获荣誉

2020年6月23日,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参考资料

展开

[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出土文献研究工作室:《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书后(三)》.简帛网. [2017-05-28].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12月2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