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时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不断流失各国中央银行却仍按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到1959年底,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到只够偿付其全部对外流动负债的水平。此后,美元继续外流,到 1960年12月,美国对外流动负债已达214亿美元,而黄金储备却减少到184亿美元,美元信用大为动摇,终于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美元危机。
60年代时期
60年代的越南战争使美国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1968年 3月又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第二次美元危机。仅半个月,美国黄金储备就流失14亿美元。在猛烈的金融危机风暴冲击下,美国再也无力维持自由市场的黄金官价,只得一面要求英国暂时关闭伦敦黄金市场,一面召集于第一次美元危机后成立的黄金总库成员国到华盛顿举行紧急会议。黄金总库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华盛顿会议决定,美国及黄金总库不再按官价向黄金市场供应黄金,任其市场价格自由涨落;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仍可按黄金官价进行结算。由此形成了黄金比价制,自由市场的黄金价格与其官价完全脱离。
70年代时期
进入70年代,美国国内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致使1971年5月和7月又连续爆发两次美元危机。为应付国内经济困难,尼克松政府于当年8月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内冻结工资和物价,对外停止各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元和黄金开始脱钩。其后,在当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国两度宣布美元贬值。接着,西方各国纷纷取消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1976年,牙买加会议召开,正式取消黄金官价,并实施黄金非货币化。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美国竭力主张削弱乃至取消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贯彻实行黄金非货币化。其主要目的是不再用黄金去收回国际市场上数千亿美元游资,而是绕开黄金,直接凭借其经济实力,重建失去的美元霸权地位。自从黄金官价取消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就不再有一个固定价格作为定值标准,原先反对黄金非货币化的法国等西欧国家,也被迫同意取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黄金条款。在各国的汇率决定过程中,黄金不再发挥作用,黄金价格也随即剧烈波动,黄金储备也不再作为支付手段来平衡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
但是,黄金并没有完全退出货币制度欧洲货币体系的黄金准备,各国中央银行的黄金准备仍在增加70 年代后,金价与西方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仍保持一定的关系。同时,出于对浮动汇率的频繁波动及难以实施的有效的国际货币合作等问题的担心,西欧一些国家又重提恢复黄金的货币作用,以固定汇率制重新取代浮动汇率制的主张。80年代初,黄金再货币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由于黄金产量跟不上世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黄金已不大可能再恢复金本位制时代所具有的那种作用,加之各国对此争议很大,因而黄金非货币化仍是目前的主要趋势。
从法律的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非货币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8年以多数票通过批准了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该协定删除了以前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在作为货币定制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取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出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的黄金,所得利润用于建立帮助低收入国家优惠贷款的基金;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国与IMF之间的某些支付等等。
国际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使黄金成为了可以自由拥有和自由买卖的商品,黄金从国家金库走向了寻常百姓家,其流动性大大增强,黄金交易规模增大,因此为黄金市场的发育、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经济环境。黄金非货币化的30年来也正是世界黄金市场得以发展的时期。可以说黄金非货币化使各国逐步放松了黄金管制,是当今黄金市场得以发展的政策条件,但同样需要指出的是,黄金制度上的非货币化与现实的非货币化进程存在着滞后现象。国际货币体系中黄金非货币化的法律过程已经完成,但是黄金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并没有完全退出金融领域,当今黄金仍作为一种公认的金融资产活跃在投资领域,充当国家或个人的储备资产。
当今的黄金分为商品性黄金和金融性黄金。国家放开黄金管制不仅使商品黄金市场得以发展,同时也促使金融黄金市场迅速地发展起来。并且由于交易工具的不断创新,几十倍、几百倍的扩大了黄金市场的规模。当今,在黄金商品性市场和金融投资性市场中,商品实物黄金交易额不足总交易额的3%,金融投资性黄金交易是黄金市场的主流,达到市场份额的90%以上。在金融投资性黄金交易中又以黄金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主。而且,世界各国央行仍保留了高达3万吨的黄金储备。1999年9月26日欧洲央行及14个欧洲国家央行发表声明,再次确认黄金仍是公认的金融资产,并签定了《华盛顿协议》,表示要约束自己的售金行为。
作为特殊的贵金属,黄金目前依然是世界各国所青睐的主要国际储备。当今黄金仍作为一种公认的金融资产活跃在金融投资领域,充当国家或个人的储备资产。目前黄金仍然是国际上可以接受的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大硬通货。
在西方国家,黄金非货币化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随着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和凯恩斯经济学的问世而产生了。60年代初发生第一次美元危机,以美国经济学家R.特里芬的观点为代表,黄金非货币化形成思潮。70年代中后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牙买加协议》宣布废除黄金的世界货币职能后,黄金非货币化遂成为西方国家有关黄金货币作用理论问题的主流。但主张黄金再货币化的观点仍时有反映,主要是担心国际储备多元化与分散化失却了黄金的自动约束,会导致世界货币无限制增长,从而引起世界性通货膨胀和汇率的频繁变动;但同时也考虑到恢复金本位制的现实可能性不大,因而只是希望维持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再度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在西方国家学术界黄金非货币化已成定论。
在中国,学术界关于黄金非货币化问题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黄金已不再是世界货币,而且不再是决定货币汇率的主要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黄金实际上只是被人为地非货币化,尽管如此,它仍然维持其世界货币地位,在不远的将来还有可能发生黄金再货币化。
虽然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已不具有明确的货币职能,但仍是各国国际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黄金非货币化仍是现实。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12月4日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