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澄泥砚

中国传统书法用具之一

中文名:澄泥砚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Chengni inkstone
澄泥砚介绍
澄泥砚是中国传统书法用具之一,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制过程及时间的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等品种。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在中国砚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澄泥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历来被文人墨客所推崇。

概述

始于汉、盛于唐宋的澄泥砚,为我国传统工艺品和文房用具之一。从唐代起,它便和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四大名砚”。其还是四大名砚中唯一的非石制砚,在唐代更是被奉为“众砚之首”。它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制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为多种颜色,有的还一砚多色。澄泥砚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由于它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故其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的特点。

简介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 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著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宋代李之彦《砚谱》载:“虢州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澄泥砚细腻坚实,形色俱佳,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比肩。

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无不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古砚从未有过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叹为观止。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 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做画虫不蛀等特点。

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砚体形有圆、椭圆、半圆、正方、长方、随意形的。雕式有号、耳瓶、二龟坐浪、海兽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阁瓦等立体砚。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树花卉、走兽飞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这些雕砚刀笔凝练,技艺精湛,状物摹态,形象毕肖,灵通活脱,逗人情思。置于桌畔案头,既是文房中实用的四宝之一,又是供观赏的艺术珍品。

制作方法

宋人苏昀简在其著的《砚谱》中对澄泥砚的制法简述如下:“作澄泥砚法:以瑾泥令入于水中挼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以一瓮贮清水,以夹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乾。入黄丹团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至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暴过间空垛於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腊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亚於石者。”上述之法在今天未必适用,但其工艺繁杂可见一斑,况实际操作之法比此还要繁杂得多。宋代的《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的说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然后入窑烧成砚砖,再雕凿成砚。

澄泥砚的工艺十分讲究,一般是用丝绢陶泥沉淀所得的极细的泥料经处理后制作而成,也可利用河水自然沉积于绢袋中的细泥制作。然后把河泥晒的微干,加入黄丹等料,再放在泥模中,泥压紧成坯,用竹刀刻成砚的大体形状,然后再用金属刻刀进行精雕细琢,在日光下曝晒干燥,加麦糠等入窑中烧成陶质,取出后加墨蜡、米醋上笼蒸一下,这样就最终制成,其质地坚硬细密,发墨而不伤笔头,前人多有赞誉,明代高濂赞其曰:"澄泥砚'品砚以为第一,因其质细如石,其坚如玉故耳'。其性能有:'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洼之墨,盛暑不干"。

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了。加上石砚中的佳砚理当比泥砚更胜一筹,流传久远者当然比泥砚更多。到清代,澄泥砚己经没落衰微,偶有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

特点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着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华夏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无不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古砚从未有过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叹为观止。经专家评鉴确认,完全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做画虫不蛀等特点。

历史

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公元618~907年),历史悠久,当时曾被列为“贡砚澄泥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时其制作工艺就已失传。随着澄泥砚制作方法的失传,绛州澄泥砚的生产出现了一个近三百年的断档;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版画艺术家蔺永茂携其子蔺涛历经千辛万苦终将澄泥砚恢复生产后,绛州澄泥砚又重新在砚海中展露新姿,重新成为古城绛州的一大地方特产。

绛州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产于山西省新绛县,是我国名砚中唯一的陶砚。其制作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至唐宋达于兴盛,明代取得进一步发展。历代都将澄泥砚奉为贡品。n

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利用汾河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择取沉积淤泥,经过滤、制坯、雕刻、煅烧等几十道工序,历时年余制出成品。正因为如此,这种砚产量稀少,价值颇高。澄泥砚的特点是质坚莹润,哈气生津,抚似童肤,纹理纷呈,色泽素雅,应用时晶莹细腻,不损笔毫,贮水不涸,厉寒不冰,发墨极速,墨色泛光。澄泥砚可按颜色分成多个品种,其中“鳝鱼黄”、“绿豆砂”、“玫瑰紫”、“朱砂红”等都是难得一见的上乘佳品,深为历代帝王和文人学士所喜爱。

由于历史原因,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至明末清初已基本失传。为了抢救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绛州人蔺相如的后裔蔺永茂、蔺涛父子多方搜集资料,潜心研究,反复实验,苦磨精炼,终于恢复了澄泥砚的生产,使这一国之瑰宝得以重放异彩。

“铜沙”款伏虎澄泥砚

该砚为清仿唐伏虎澄泥砚,细质澄泥,砚仿虎形,大若握拳,表面灰黑,胎薄质坚。砚分上下两层,虎背为盖,虎身为砚;采取模压、雕刻、手捏,精制而成;身盖相合,一只神形兼备的老虎跃然眼前。

虎身密布纹饰,主要有头、腰、尾三组,鼻耳为立雕,其余皆为浅浮雕。先看虎头,高鼻梁,大眼睛,立耳朵,头顶王字,吹胡瞪眼,龇牙咧嘴,极具唐代辟邪的神韵。再看虎腰,虎背从头至尾直排一条凸起的乳钉纹,两边同向各列一条凸起的圈状纹,估计是由虎背和虎斑抽象而成。而虎尾则精雕成一条弧形向上的曲线,与虎屁股突出的旋状纹饰一起,构成第三组优美的图案。4只虎脚曲于砚底,右前脚离地,从放置平稳和矮足不易烧制变形来看,像是有意为之;虎砚因此更显动感生机。捧砚在手,穿越时空,向前看,纹饰明显带有青铜器的遗韵,向后看,它简直就是现代北方布老虎的“祖先”。

揭开砚盖,砚身呈椭圆形,砚堂与砚池之间有弧形脊棱相隔,池作新月,堂为箕形,前低后高,与唐砚风格相符。砚堂磨痕清晰自然,上有厚重墨锈和靛青痕,擦洗难除;砚堂细腻,坚润如石,发墨而不吸水,翻看本砚的砚盖和砚底的背面,可见细密的麻布纹和手指压捏痕迹;整砚完美无损,包浆自然苍古,为不可多得的全品相实用砚。

此外,本砚与常见的清仿唐澄泥砚还有以下两点不同,一是在砚底中央,印有双线围框的竖排阳文“铜沙砚”三字,字为楷书,模压而成;二是砚体上细密的金银色粉末,呈熔融状深入砚体,大大地增添了本砚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中国澄泥砚传承人:李喜阳

李喜阳,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澄泥砚”第七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河南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手工艺品大师,河南李氏澄泥砚有限公司负责人。n澄泥砚作品曾获民间艺术“金鼎奖”、中国四大名砚精品展“金奖”、第八届中国文房四宝名师名砚精品大赛“金奖”、中华砚文化联合会精品砚台评选“金奖”、 2016年,新华网对李喜阳先生进行专题报道。2016年,河南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原老字号》,拍摄李喜阳先生的澄泥砚传承经历。n2017中马传统工艺美术品“二等奖”等,入选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河南省文化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017博鳌亚洲论坛中国馆、2018郑州航展指定礼品等,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中国网、河南电视台、中国商报、河南日报、大河美术、河南商报等媒体专题报道。并受到国家领导人贾庆林、解放军上将张文台、中国武警副司令员、中华砚文化联合会会长刘红军、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淑芬、砚界收藏第一人陈国源等领导与专家学者的接见与肯定。

辨别真伪

综述

澄泥砚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砖瓦,烧造工艺经后世逐步完善,至宋代,已为“四大名砚”之一。宋、元、明、清是澄泥砚发展的高峰期,但由于统治阶层更替以及文化差异,澄泥砚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工艺特点。了解这些不同的工艺特点,可以说是澄泥砚辨伪的关键所在。

宋代澄泥砚

砚最重器型,修泥简约大气,自内而外蕴含儒雅之韵,柔美但不失刚劲,故有“宋形”之称。因此鉴别宋代澄泥砚的关键在于“观其形”,细细体会便可感受到宋人运刀所流露出的文人气息。

元代澄泥砚

砚由于受蒙古族草原文化影响,一改宋形之雅,外形古拙厚重,展现出游牧民族粗犷的风格。如元蝉形澄泥砚,体积硕大,造型浑圆粗犷,好似蒙古力士一般,与宋代蝉砚比较,显得有些“野蛮”,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代澄泥砚

明代澄泥砚泥质最优,最为坚密,各类金沙药粉的配比运用已是炉火纯青。其修泥风格也逐渐由元代的“野蛮”转变为“雄健”,既得雅致,又见肃穆。如明龙首澄泥砚,其造型澄泥砚写意夸张,龙头威猛方正,目光炯炯,须发四面披散,足见其“雄健”内韵。而更为巧妙处在于,龙嘴外宽内深,可作一水盂。试想,用毛笔从龙口中取水研墨,多么意趣盎然!

清代澄泥砚

虽在泥质上不及明代致密,但修泥雕刻工艺却精细至极,可谓是各代澄泥砚中的“巅峰之作”。如清云凤纹澄泥砚,刀工细腻写实,层云之间恰有一凤凰探出,身姿妩媚,翎毛毕现。其卷云纹饰的修泥刀法侧锋斜入,行刀连贯,一蹴而就,毫无滞涩之感。其他方法了解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澄泥砚的工艺特点,回过头再看当今市场上的众多仿品、赝品,其糙制拙劣处即能一目了然。以一方现代仿品卧牛望月澄泥砚为例,粗看去,砚体泥质坚硬细滑,砚面卧牛雕刻细致,毛纹清晰,深陷的墨池恰与浮雕云月纹凹凸呼应,右侧砚边还制有仿端石皮,用指轻叩,亦有沉闷之声发出。不过如仔细观察,还是可以轻易看出仿品的漏洞所在。其一,砚体不是澄泥质。此砚泥质虽和“鳝鱼黄”极为相似,但实为石粉与化学胶脂混合铸成,虽表面致密光滑,却不见金沙闪现,更不能用来研墨。其二,刻工呆板。所雕云纹刀法不为侧锋斜入,且描刻痕迹较重。同时,新月的位置有悖常理,澄泥砚纹饰中,无论新月或满月都深入云间,半隐半现,而此新月完全挂置云前,不似古人风格。其三,印款伪制。在砚背面右下角印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识其字迹,松懈涣散,章法凌乱,较真款相去甚远。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