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

1981年建于北京的公立小学

  • 中文名: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
  • 别名:中关村三小
  • 所属地区:北京市,海淀区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街4号
  • 学生人数:6500余人
  • 校训:家和成学 知行合一 立天地心
  • 创立时间:1981年
  • 类型:公立小学
  • 知名校友:王子呈、崔启凡、陈思宇、李冠丰外文名
  • 院系设置:万柳北校区、万柳南校区、红山校区、雄安校区、科技园分校
  • 机构属性:全国重点
  • 奖项:小学名校
  • 校歌:《新世纪主人》(创作于2001年)
  • 现任校长:刘可钦
  • 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简称“中关村三小”),成立于1981年,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一所公办学校。学校地处中关村科技园核心地带,是高科技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中关村三小经历了多次校区调整,现拥有五个校区,分别是万柳北校区、红山校区、万柳南校区、科技园校区和联盟校北京中法实验学校。截至2018年5月,学校共有教学班114个,教师306人。

    中关村三小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成立了16个科技社团,如模型、机器人、DI等;21个艺术社团,如舞蹈、管乐、民乐、合唱等;12个体育社团,如武术、击剑、球类运动等。此外,学校还承办了雄安新区原雄县二小,并更名为中关村三小雄安校区实施一体化管理。

    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曾获得多项荣誉,如北京市第二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达标学校(2020年4月26日)、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2020年5月)。学校校长为刘可钦,党委书记为石 磊,校训为“家和成学、知行合一、立天 地心”。

    学校简介

    中关村三小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核心,是一所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学校。学校目前有教学班114个(不包括最近新并入的红山校区的18个教学班),学生约6500余人,生源年年暴满。三小给了孩子一个多彩的世界;给了孩子一把通向世界的钥匙;给了孩子一个宽广的知识殿堂;给了孩子一片展翅高飞的天空。

    创新的办学理念,和谐的教师队伍,协作的教学氛围,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全体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创造”办学方针,引领三小人在素质教育的征程上不断创造着辉煌。

    多年来,中关村三小以全新的办学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适合儿童成长的育人环境,高效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家长的信赖。“关注所有学生,关注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发展中的个性发展”,“让孩子们头顶艺术,脚踩文学,怀揣梦想”是三小教育的基本理念。为打造海淀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教育品牌。三小人在不懈地努力,创出了骄人的业绩。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校园文化示范校、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市体育卫生工作先进校、市科研先进校、区教学管理示范校、区艺术教育示范校、区教育先进集体、区德育先进校、区青年教师先进集体。目前学校已经翻新。上图为万柳南校区旧照片。

    学校事迹

    在2009年为了迎接国庆60周年

    学校参与拍摄了《中国好少年之歌》纪录片,参与拍摄的有当时2014届的二年级六班等。广场阅兵站在方阵花篮中的两名手举花束的学生分别为我校万柳部,中关村部学生。

    办学理念

    学校校训“学校应该是教育孩子、团结人们、引领社会的地方;学校应组织起由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社区等联结起来的多样化的学习关系;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与可能,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空间与资源;学校要让孩子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在完成真实世界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养成行为品质,让学习与社会需要一致,成为真正有益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人。”2011年7月,中关村三小借30年发展之机,开启“面向未来,重塑学校”的教师广泛民主对话,引导教师站在更高层面上重新定义学校。历时一年的研讨与聚焦,最终形成《学校发展纲要》,明确了面向未来的学校定位和发展方向。

    处处是教室、图书馆、博物馆、舞台,这是三小对“学校3.0”空间的具体描述。走进中关村三小,各个空间都有孩子们开展学习、研究、交往的影子,空间和人自然交融。

    近年来,中关村三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学校探索多种路径,形成援建办学、联盟学校、一校多址等集团化办学管理体系,成为海淀区办学形式丰富的教育集团,推动了各校区均衡化、个性化、共同发展。在教师资源方面,通过一体化管理,建立各校区干部交流轮岗、骨干教师流动机制,教师考核与激励制度,实现教师资源柔性流动和人才贯通培养,增强各校区自身造血能力。在教育教学方面,主校区与各校区实施教师研修一体化、教学一体化及课程资源同步,通过输出先进课程理念,各校区逐步实现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学校管理方面,建构扁平化管理体系,不断调整管理运行机制,从本校内部管理延伸到集团规模化办学管理,架构开放、创新、合作的网络化体系。

    学校秉持“理念一致、多样生态、雁阵引领、共同发展”的集团化办学理念,保持、扩大各成员校传统办学特色,实现本校先进办学理念与特色办学文化的融合与共生。学校发现并保持每个成员校特色。红山校区具有优秀的红色基因与国防教育特点,通过与总校“真实的学习”课程理念结合,各学科教师与总校教师团队实现无缝对接,并开发出一系列国防课程相关的项目学习,总校班组群的教育组织形式也在红山校区落地。提供资源,积极支持成员校个性发展。在雄安校区,骨干团队常驻雄安,依托雄安特色,引入先进教学理念,践行真实的学习。通过建章立制,成立名师工作室和建立创新奖励机制这“三驾马车”,让雄安校区稳步发展。建构共同发展的“大家三小”。在联盟校北京中法实验学校,学校派出核心教师团队,依托中法学校管理团队,完善教师经验共享,帮助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让“大家三小”的优质教育理念有效扩散。

    师资力量

    中关村三小现有教学班114个,教师362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10人,区骨干教师45人,区学科带头人28人,中心级学科带头人34人,90%以上的教师学历达到大本水平。

    校领导班子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教育发展的高瞻远瞩,以全新的办学理念,为全体教师营造了锐意改革进取的崭新天地。以“教师自身价值与学校发展目标同命运”这一主导思想,抓教师队伍建设。(以上信息不包括红山校区)

    运动项目

    跆拳道、健美操、篮球、勇者之冠、排球、游泳、轮滑、无线电,击剑,铁人三项 舞蹈空手道八卦掌 实心球

    推荐项目

    各种艺术类,科技类,奥数类,体育类特长

    科技称号

    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

    海淀区科技教育示范校

    科技项目

    创新机器人、车辆模型、航空模型、航海模型、 DI创意、无线电测向、QB编程、 flash动画、网页设计

    天文

    教育创新

    这所学校没有上下课铃声,处处都是教室。老师没有办公室;一节课未必40分钟,班级之间的墙可以打开,时间、空间重组在这里成为可能;三个不同年级的学生混龄组合共同学习生活,中国家庭式学校关系、学习共同体亮相;突破了“藩篱”打破百年来的固有模式,创建了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动结构,突破以单一“班级”为单位的刚性组织,创建面向未来的新型教育组织形态——“班组群”;造空间,以建构学校建筑空间为契机,拓展学校学习空间,通过共享形成多样、多维的学习关系;立课程,超越班级授课和分科教学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多样、丰富的课程供给——生态大课程实践体系;创环境,完善学校与家长、社区关系的顶层设计,滋养互动互惠的教育生态,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这所学校,就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学校3.0的空间设计对应着“真实的学习”课程规划,尝试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跨越学科界限,将原有十几门学科整合成六大课程群:语言类(中文、英文);数学、科学、技术和工程;历史与社会科学类;视觉艺术类(美术、手工、摄影、微电影);表演艺术类(音乐、戏剧、舞蹈);积极身体活动的健康生活类。

    超越班级授课制和分科教学局限,增加时间和空间弹性,围绕“受欢迎、有能力、有担当”的育人目标,中关村三小建构生态大课程实践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丰富的课程供给。生态大课程穿越课程结构壁垒,有机融合分科与综合学习优势,聚焦学生创新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成为一个完整的课程实践体系,使学生学习活动与积极行为养成相统一,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社会交往过程相统一,使深度学习得以发生。

    教学特色

    真实的学习

    学校课程分成六个课程群,用真实的学习价值导向,把这六个课程群按照三层六类的方式做了课程管理。大板块课程时间是90 分钟,把相邻的两个学科放在一起,中间没有上下课的界限,为学科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

    课程结构以“真实的学习”为价值导向,第一层为基础层,指国家课程以及国家课程的延展;第二层为拓展层,强调跨学科的学习;第三层既有跨学科的学习,也有国家课程的延展,但最鲜明的特征是综合任务课程,也就是项目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多层融合、资源丰富、生态可持续的课程结构。

    每周二的下午进行项目学习,不仅有分科学习内容,还有每周两个学时的综合实践学习,用于解决寻找真实世界的问题。三个班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团队,一同探索和研究项目。这也是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我与他人的关系、管理项目的比较好的学习体验。源于一个有意义的真问题,学生的学习会更有挑战性。有些学生的经历会很丰富,有时过程还会很曲折。但是这种丰富和曲折的过程,也是学习跨学科思维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经历,更易于核心素养的落地。

    此外,学校成立了模型、机器人、DI等科技社团,舞蹈、管乐、弦乐、民乐、合唱、绘画等艺术社团,武术、击剑、球类运动等体育社团,丰富的社团活动,促进了丰富的课程建设,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线上魔法课堂

    中关村三小的网上教学主要有两个平台:一是海淀区教育资源平台。每个孩子通过自己的ID账号登陆,学生根据年级、老师的推荐去选择合适的课程。一个是中关村三小自主研发的“魔法课堂”。学习模块是“3+3”模式,分为“必选空间”和“特色空间”,涵盖学科学习、项目学习、体育锻炼、自主学习、交流空间和亲子互动等六类。学生们在“魔法课堂”里面,有成果展示的空间,以音频和视频的方式上传。

    学校的老师们每天分3个时间段在线指导答疑,解答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另外,学生们还可以将自己的作业、项目学习成果上传,也有每个班组群的导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学校的“魔法课堂”基本实现了“推送、互动、共享”三个方面,让不同的学习群体,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家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老师们也用技术、耐心和专业,和家长一起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空间。

    在“魔法课堂”,我们鼓励“一人一课表”,每个学生定制自己的个性化学习安排表,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把一周的学习内容、互动内容,根据自己的计划,合理安排在每天的学习时间表里。

    特色活动

    周末艺术课

    “周末艺术课”是中关村三小面向社区、社会开设的公益课程,隔周的周末开课。课程之初便是家长陪伴孩子一起上课,以乐团演出、博物馆课程、舞台剧、音乐会、舞蹈、版画、名曲艺术赏析等多种形式呈现。后来中关村三小开放了课程,打开校门邀请左邻右舍的居民一起参加学校的“周末艺术课”。

    谈起开设“周末艺术课”的初衷,课程创建人、中关村三小课程部艺术主任张文峰说,“一所学校的艺术教育使命应该是让孩子经过6年的学校教育,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欣赏音乐,懂得欣赏音乐的礼仪,让他们拥有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同时通过大量的艺术课程,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艺术思维,能用艺术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周末艺术课”尝试用多种方式跳出传统课堂中规中矩的授课模式,创设一个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从艺术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带来不同于课堂且贴近生活的课程。

    “周末艺术课”已延伸出博物馆、舞台剧、音乐会、版画、名曲艺术赏析、周末阅读等课程。“课程之初并没有想到会延伸出这么多丰富的课程,都是在做的过程中自己生长出来的。不做肯定什么都没有,做了就会有更多可能。”张文峰说。

    中关村三小也通过“周末艺术课”的方式,尝试让学校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周末艺术课”正在以其独有的课程,创建一个公益活动,帮助学校建立与社区良性互动关系,形成一个学校常态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公益之心一直是中关村三小倡导和践行的理念,中关村三小希望用艺术打开学校大门,与社区居民共享优质资源,承担属于学校的社会责任。”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说。

    自主社团

    中关村三小“自主社团”的特别之处在于仅以兴趣为主,孩子们混龄组合,每周有两个中午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行安排。学校希望每个在校的孩子会通过不同的事件,和更多的小朋友发生连接。

    大家知道三小只要说自主就意味着老师向后退,但是老师向后退,并不意味着老师撒手不管,老师说管也不是一切由老师监控。好的教育不是在两极做选择,而是找到其间的一个平衡点。

    中关村三小自主社团摸索这几年,既非以数量多为胜,也不以做得好为荣,而是让老师们把视野放在社团开展过程中,关注每个社团的孩子们是怎么进行自主组织的,包括规则的定制,学习的状况等,并及时给予指导。

    同时老师还对社团进行定期指导,如“精英召集令”就会用近半个月的时间,来回答孩子们在社团运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解散的一起分析原因,存活的一起总结经验,促使社团不断升级。

    总而言之,教育就体现 在老师的进退之间,而无论老师做什么,关键是要帮助孩子成长。

    毕业答辩

    800余名中关村三小学生毕业要像大学生一样写论文,还要参加答辩,他们的“研究成果”还将被收录到论文库中。截至2019年5月,这已经是学校第四年举行毕业生的论文答辩了。

    “大部分论文题目都是身边事儿,是让孩子们够得着、有兴趣去探索的话题。”学校老师介绍,2018年12月底学校就发布了毕业项目,要求全校学生从健康生活、信息技术、艺术、生物科学、社会科学、语言文学、历史文化、数学科学、学校生活等九大类中确定自己的选题,并进行自由组队。学校专门为孩子们配备了强大的导师资源,他们既可以选择校内教师,也可以选择校外专家作为自己的论文导师。

    《论手机对小学生视力的影响》《家有“二宝”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论国足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中关村三小北校区早高峰时段堵车情况改良与控制》等热门话题,都成为孩子们的论文题目。据初步统计,该校所有校区800余名六年级学生一共完成了约600份毕业论文。

    孩子们的论文格式和答辩流程,全部模拟了大学生答辩过程。虽然他们的论文研究话题和成果看上去并不完 美,有些会是童言童语,但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对身边事儿的关注度。

    中关村三小的“毕业项目”就是一个综合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的项目学习,也是检验六年小学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学生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等环节真实地回答:在这六年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

    学生从以上三类中各选择一个内容或主题,从组建团队、确定选题,到查找资料,再进行现实世界的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决策、创意或方法,经历选题、设计、分析、实践、答辩等环节,学生需要调动六年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与学生一同走出纸笔考试的局限,帮助学生用更多样的方式解读“我的优秀”。

    办学成果

    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校园文化示范校、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市体育卫生工作先进校、市科研先进校、区教学管理示范校、区艺术教育示范校、区教育先进集体、区德育先进校、区青年教师先进集体。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海淀区科技教育示范校。

    2019年,在70年国庆庆祝活动中,中关村三小有76名同学在国庆方阵的情境式表演三“同心追梦”方阵队伍表演。虽然这些低年级的孩子们年龄小,但在训练中的表现却个个都是好样的。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10月23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