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安集寨

甘肃天水秦州区华岐镇下辖村

  • 中文名:安集寨
  • 电话区号:0938
  •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地理位置
  • 行政区类别:村
  • 外文名:anjizhai
  • 下辖地区:大庄、小庄、上庄、下庄 、蒿地弯、阳屲坡、城背后、新坟下、上川里
  • 宗族:安氏三兄弟
  • 车牌代码:甘E
  • 邮政区码:741008
  • 所属地区:天水市钦州区华岐镇
  • 安集寨介绍
    安集寨,官方名称安集村,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华岐镇。地处甘肃陇南市与天水市交界处,毗邻三国古战场“木门道”,该村始于1654年大地震之后,由同宗族安氏三兄弟举家从甘肃定西一带迁徙至此。

    基本信息

    安集寨,由同宗族安氏三兄弟举家从甘肃定西一带迁徙至此,迁徙时间为清朝顺治年间,安氏长于商旅,安氏二兄弟自陇南徽县一带做生意途中,发现了三国古战场木门道(今天水牡丹镇)至怪树滩(今礼县罗家堡)之间的海池(海池因此得名),有大海和小海两个海子,地震之后留下来的大海小海适合生存。海池水系流入西汉水,安集寨属于长江水系。

    后代分布

    安大爷和安二爷后代:主要分布在安集寨老城、蒿地湾、城背后、宋家庄、范集寨等地;

    安三爷后代:分布在窝驼;

    安家后代长于迁徙,当今通过上任、求学、成婚等方式迁徙地方有:国内(甘肃玉门、兰州、庆阳、新疆、广东、北京);海外(俄罗斯、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日本、泰国)。

    安集寨人的特征

    安集寨男人

    1、络腮胡子;

    2、身材高大粗壮;

    3、鼻梁高,眼窝较深;

    4、脾气暴躁、生性耿直;

    5、绝大多数为单眼皮。

    安集寨女人

    1、比普通女人身高;

    2、比较持家、生活耐艰苦;

    3、长相端庄、生性善良。

    安集寨的前世今生

    三种猜想:

    一、望族论:

    安姓姓氏郡望

    凉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时期的西夏,设为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姑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期,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年(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晋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武陵郡:汉高祖刘邦置郡,治所先在义陵(今湖南溆浦),辖境包括今湖北西南部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省东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龙胜等地。东汉时期后移临沅(今湖南常德)。以后郡境渐次缩小。隋朝时期,改临沅县为武陵县(今湖南常德)。隋、唐两朝改为朗州武陵郡,均治武陵,以后武陵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治所。民国时期,改为常德县。今为湖南省常德市。

    河内郡:晋朝人认为,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从历史根源来说,安集寨以地理位置来说,望出姑臧或者凉州皆有可能。

    二、迁徙与文物考古论

    从定西县志的族源考古来看:

    定西县由外地迁入的部分汉民,有史料、家谱及出土墓砖等可据的有:刘氏,北宋及元末由渭州华亭县和彭城迁入。景氏,宋末由晋阳迁来。郭氏,元初由山西太原迁来。陈氏,以“定会管军都统领”于元初由颖州郡迁居定西州合童川,又有明嘉靖中由河北石桥及清初由颖州迁来的。李氏,元时由陇西迁来。魏氏,元末由幽州迁来。王氏,元末明初由山西洪洞树里及琅部迁来。张氏,元末由清河及安徽肥水巷迁来。曹氏,元末由山西平阳、猜氏迁来。杨氏,元末明初由天水华岩里迁来。何氏,明永乐中由江南迁来。康氏,明景泰中由四川峨嵋迁来。马氏,明末由扶风、绵竹及西凉迁来,又有清初由茂陵迁来的。安氏,明末由武陵迁来。董氏,明末由天水迁来。朱氏,由四川绵竹迁来;又有明肃王后裔在明亡后隐于民间的。吴氏,由湖北黄安范家田迁来。黄氏,系明时由南京迁入称钩释的安置户。罗氏,明时迁入东乡双岔里。纪氏,由山西频阳迁入青岚山。孙氏,由山西济河迁来。颜氏,由陕西韩城迁来。毛氏,清初由西和迁来。明安定知县杜让卒于任,子孙遂在当地落户。明会宁知县王垣于崇祯末年在安定被杀,子孙亦在安定落户。

    三、南宋安崇诚

    (安崇诚,字仲用,生于北宋皇裕四年(1052年)四月二十三日,陕西咸宁县双凤里义阳村人。崇诚公,幼颖谋勇,人才出众,艺勇超群,卓冠韬略,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中武状元,任指挥史。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带兵入蜀境内,同年冬月,抵达重庆。(1071年)敕封平西大元帅,镇守巴渝(今重庆))之四子安赞后人,安崇诚后人现居于天水各个区县,秦州、甘谷、秦安等地,域外还有宝鸡、延安等地(参看安氏源流补遗)。

    此一说比较有代表性,集寨乃是古代武官或者将军属地,安崇诚作为北宋武状元,其后世均受到封爵,集寨属地有可行性!

    安氏迁徙轨迹

    清初:1660年安氏三兄弟从定西县迁徙至甘肃天水安集寨;安集寨祖先在定西缺水以及商旅之中考察了天水秦州海池一带之后,遂决定了从定西县迁徙至甘肃天水;

    明末:安集寨祖先从今天武陵山脉的武陵郡(今天湖南溆浦县、常德市一带)迁徙至甘肃定西县定居,其中一大部分留在了定西县,如今有定西县城绝大多数安姓人均出于此,安家坡等;还有一小部分如同安集寨祖先再次迁徙到了甘肃天水海池安集寨一带;

    宋元明:安集寨祖先或经商或传递佛教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迁徙至湖南贵州湖北武陵郡一带,之后有大部分下南洋去了新加波、马来西亚和台湾省;另外一支由于明末战乱回迁到了甘肃定西县;如今安集寨祖先湖南怀化(溆浦县所属)安姓氏族宗谱:字辈排序:天佐文明永,志思大朝廷,继应长春士,学能治邦国,宗光耀荣承,良傅元祖德,万代网纪定,忠孝惟作则;// 节义效先贤,福寿康宁悦,彝训昌盛典,乾坤辉伟业,玉金钦翊瑞,高仪通锦泽,广浩丽秀绵,正衍显英杰。

    隋朝唐朝:安集寨祖先在唐朝多数建功立业,安氏在唐朝显赫一时,其中:安金藏(官居右卫将军,爵代国公)、安承思(虞放刺史)、安礼(官居礼部尚书,武英殿学士)、安焘(官居知密院士,西戌元帅、西国公镇守成都)、安崇诚(殿试武状元,平西大元帅,镇守巴渝,今重庆)。后期安禄山因康姓转为安姓,安氏至今认为这一支安姓不属于安姓之列,不齿安禄山以安为姓,安集寨后人更是不以安禄山为尊。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9月25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