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乐农轩

北京海淀区颐和园里的农式建筑

乐农轩介绍

历史背景

•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出逃时,只随身带了些散碎银子,以为沿途一定会有卖东西的,可是由海淀奔温泉,再由温泉北上到居庸关的古道上,原来做买卖的,开客栈的,尤其是驿站,都跑得一干二尽。那些败卒残兵,见什么抢什么,殷实一点的人家都躲起来了,剩下不藏不躲的人也就穷得只剩一条命了。所以有银子没处花,一两银子也换不出一口吃的来。

• 现成的米面是绝对找不到了。最后说庄稼地里有豇豆角,可以煮熟了吃。于是,就花银子包了一片地,把豇豆和青老玉米摘采煮熟,每人分一个煮玉米、半碗豇豆粒。光绪皇上吃了一个熟玉米,侍女给慈禧太后剥的玉米粒吃。慈禧太后和皇上、皇后等出逃后的第一次午餐,就是这样度过的。煮老玉米汤可成了宝贝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分抢着喝。

• 太阳落山的时候,来到了西贯市。西贯市是个较大的村子,往街里一看,青砖房子不少。他们一行人,不敢说出来历,所以,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景,谁家也不愿收留。再说这村里住的全是回民,风俗习惯全不一样。他们在生活上不愿和汉民掺杂。李莲英等商议的结果,是村头上有个旧的清真寺,年久失修,已经废了,变成了场院,有几间房闲着,于是,就在那里过了出逃的第一夜。这一夜慈禧连躺的地方都没有,只是靠在轿子中的坐垫上忍了一宿。慈禧对此地的印象太深刻了,于是在返回北京后,仿照当时所住民居模样修建了这所如意庄,以纪念那段不堪回首的落魄境遇。并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如意庄”,屋前空地还辟为菜畦、麦地、围以竹篱,一幅田园景色。

历史沿革

• 1902年,建造乐农轩,慈禧太后西逃的纪念物。1931年,乐农轩、永寿斋、平安室及草房11间建筑整修。1960年、1964年、1965年、1979年整修油饰乐农轩。挑顶补齐石屋瓦并油饰乐农轩,平安室、水寿斋.,未彩画。

建筑结构

乐农轩的建筑面积为127.7平方米,高3.15米,面阔5间。轩南名为平安 室、轩北名永寿斋。各面阔三间,高2 .66米,建筑面积116.4平方米。硬山式顶,青石板瓦。彩画本色掐箍头圆柱,前檐装修四扇隔扇门,中间帘架门:次间下为玻璃窗。上为方格窗。虎皮石台基,四步或五步垂带式台阶。轩南草亭,坐东朝西,建筑面积38.54平方米,高2.69米,面阔三间。两面坡悬山顶,青石板瓦,明造天花,木本色彩画。原柏木柱,圆鼓镜柱础,方砖石子地前后檐有坐凳嵋子,倒挂媚子。亭为敞轩式建筑,四面相同,西面有坐凳门:青石阶条石台基,五步如意台阶。

景点特色

乐农轩是颐和园里的一组农式建筑。门前种着十几株腊梅,数量虽然不多,是北京有名的赏梅之处,腊月腊梅开花了,枯瘦的枝干上点缀着一个个蜡黄色的小花骨朵,映衬在洁白的雪地上,给人无限惊喜。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8月3日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