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正为制作一床好琴,林立正选择了他所知“最好的木头”——阿里山桧木。根据对古琴内部结构的推测,花了近两年时间,林立正的第一床琴总算完成了,但琴弦又该上哪去买呢?后来他辗转找到古琴名家孙毓芹,经指点才慢慢摸到制琴门道。
凭着对制琴的热情,林立正放弃出海,研究木质、漆性,到处寻找木头,进校园旁听木材化学、物理课程,想尽一切办法弥补短板。他坦言“当时就想着一头钻进去,没这个狂热是做不下去的。”
制琴是一个传承久远的行业,斫琴师向来多是密技自珍,唯恐技艺外流而被人学习超越。而在林立正看来,制琴技术属于人类,他只是幸运地发现了一些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罢了。基于将技艺传之于世的责任感,1996年他决定开班授徒,至今已培养百余名学生。
他回忆说,虽然第一批只有8个学生,但实现了教学相长。通过教学,他修一个琴面的时间从原来的两天缩短至两小时。“刀子下去就知道位置在哪,闭着眼睛,敲一下摸一摸就知道到什么程度了,就像大医院的小医生,熟能生巧。”他说。
古琴制作首重选材。“好材料要举之轻、击之松、折之脆、抚之滑,木纹要直,要达到这些条件,最起码年代要久远。”他说。
制作工序也很关键。林立正认为,好琴的特质首先是声音要好,其次外形雅致、结构坚固。“古琴制作需要先做好琴面再试音,试音发现哪边闷,然后从里面修,表面不动。这样才能让木头和琴弦共鸣的效果发挥到最好。”
他还尝试用古法改进琴的结构。“古人的心血我们不能糟蹋了。”他举例说,老木头在空气中久了会“呼吸”,夏天会吐水分,带树脂出来,日复一日,树脂越来越少,木头与弦的共鸣空间就越来越大。如果用现代技术,拿胶填满几百年好不容易“长”出来的小缝,那声音就完了。
1990年,时任台湾和真琴社社长的林立正赴成都参加古琴艺术交流会,两年后又率团赴大陆演出,是两岸古琴交流的先行者。此后,他还在台湾参与、主办过多届古琴演奏会,邀请大陆代表来台演出。
如今,他几乎每年都赴大陆参加古琴交流活动。他认为,两岸应加强在古旧材料鉴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林立正还打算去北京开工作室。他认为大陆老琴多,古材料资源丰富,他希望努力让更多古琴“复活”。
林立正的次子林法是他最默契的伙伴与知音。林法自幼学习古琴,曾赴北京就读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演奏专业,毕业后在吉林艺术学院任教。他还与父亲一起制琴,开设“太古琴馆”教授弹琴。
就像古琴讲究温润涵蕴,对自己的艺术成就,林立正总是谦虚以对。他相信,所有坚持都是为制一床传世之琴,正如唐代制琴家雷威所言:“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1]让古琴再鸣太古之音——台湾琴师林立正的工匠精神.新华网. [2019-01-21].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8月9日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