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叶朗

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 中文名:叶朗
  • 出生日期:1938年10月
  • 国籍:中国
  • 性别:男
  • 出生地:浙江衢州
  • 民族:汉族学业信息毕业院校北京大学最高学历本科
  • 专业方向:美学
  • 职业:博士生导师、大学教授
  • 叶朗介绍
    叶朗,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现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社会职务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全国政协常委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学科规划小组(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

    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

    现任职务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6年9月起),博士生导师(1993年10月起)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主任(1997年4月起)

    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暨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1996年11月起)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哲学评议组)成员(1997年5月起)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四届专家组(哲学组)成员(1998年8月起)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九五"哲学学科规划小组(学科评议组)成员(1991-1995,1996-)

    教育部第二届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01年4月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98年1月起)

    曾任职务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93年6月-2001年3月)

    北京大学宗教学系主任(1995年9月-2001年3月)

    北京大学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1995年11月-2001年3月)

    参加学会、学术组织(及任职):

    中华美学学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主任(1993年10月-)

    中国美术家协会委员(1990年起)

    个人作品

    《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987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88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988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

    《现代美学体系》(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台湾书林出版公司,1993年。

    《世界诗学大词典》(主编之一),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

    《中国美学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

    《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中国文化导读》(主编之一),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1年增订再版。

    《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欲罢不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09年卷》,主编,金城出版社,2010。

    《美在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10上卷)》主编,金城出版社,2010。

    《美学的双峰—朱光潜、宗白华与中国现代美学》(主编),1999年。安徽教育出版社。

    个人荣誉

    1990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2001年获得"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等奖(获奖项目:"中国美学史的课程建设: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1990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讲授课程

    本科课程

    菁华燕园——北大的人文传统

    美学原理(本科生课程)

    中国美学史(本科生课程)

    中国小说美学(本科生课程)

    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本科生课程)

    美学原理研究(硕士生课程)

    中国美学概论(硕士生课程)

    美学前沿问题研究(博士生课程)

    指导研究生

    指导在校博士研究生13名

    指导在校硕士研究生4名

    学术交流

    1992年8月-9月:俄罗斯学术访问和讲学(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

    1995年7月-8月:德国(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访问:波恩大学、海德堡大学、特利尔大学)

    1996年5月-6月:台湾(学术访问与讲学:台湾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中央大学、淡江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中正大学、成功大学、艺术学院、南华管理学院、华梵人文科技学院)

    1997年5月:美国(学术访问: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

    1997年10月-12月:日本(讲学:东京大学,日本文部省"特别聘请教授")

    1999年6月:法国(讲学:法国高等研究院)

    2000年2月-9月:香港(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

    2000年8月:日本(第十五届世界美学大会:主持中国美学专场讨论)

    学术访谈

    记者:您在看望季羡林先生的时候,他说,书法、围棋、昆曲、二胡等,这些东西必须有人提倡,他主张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并要选修一种乐器。您怎么看这些中国文化传统在当代的继承?

    叶朗:季先生说得很对。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艺术教育,这里面既要有西方的东西,又要有中国自己的东西。季羡林先生非常强调书法艺术。用电脑,很多孩子都不会写字了。我问过的学生为什么不手写,学生说,手写的老师不喜欢,不如打印得清楚。季先生这个提倡我觉得非常必要。钱学森先生也强调,怎么办大学?最重要的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杨振宁也强调这个。这个应该从小学、中学就要开始做。我非常赞同。艺术,一方面要培养创造性,一方面要培养人。人要有高远的人生境界,要有完满的人性,艺术起很大作用。强调艺术就要注重中国的传统艺术。如果传统艺术失传就很危险。一个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独特性,就是有传统艺术和文化。我们有孔子、李白、红楼梦,如果没有他们,中国就不是中国了。这方面工作要长期下工夫。有些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有些人还没有认识到。他们更重视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东西,而对文化的、精神的东西重视不够。这次抗震救灾,我觉得使精神层面的东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对整个民族的启示和教育。我们的十七大就提到了要让我们的整个社会有“更高精神追求”,这个提法是过去没有的,体现了国家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记者:您的这本书从装帧设计到内容插图,似乎都体现了一种诗意,包括您的新书首发式都在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您觉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丧失这种传统诗意了吗?

    叶朗: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传统的精神追求丧失了一些,但有些可以慢慢恢复起来,同时融入现代社会。当然,时代的条件不同,传统的东西需要有些变化,与时俱进。比如,上海新天地,很传统,也很现代,很有洋味,也很中国。要向前走,接受西方的东西,也不要丢掉中国的东西,在融合里还必须要有新的创造。

    记者:普通老百姓的文化在您的这本书里好像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像老北京、老上海的市民文化等都着墨甚多。

    叶朗:是这样。我们这里的《清明上河图》不是从美术角度讲,而是讲老百姓的民俗和心态,衣食住行,音乐、喝茶、喝酒、围棋、民居、民间艺术,都体现了老百姓的生活态度和情趣。有些书对这些也有介绍,比如饮食方面的介绍,但是没有进到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层面。当然我们也做得很不够,以后还要深入。

    记者:像您这样的学者,可能一般都是在做很高深的学术研究,但您似乎对这样一本通俗普及读物也很看重?

    叶朗:我自己小时候深受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朱光潜、夏丏尊等学者们的熏陶。我很早就呼吁过,要面对青少年写一些书,人文方面的普及读本。但是这类书很少,书店里青少年的书大多是自然科学和外文书。有一年我去台湾,在书店里看到十几个版本的《谈美书简》,朱光潜上世纪20年代写的书。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是搞美学研究的,大家还在看很多年前的书。当然那本书很经典,但时代毕竟不同了,我们应该有所更新。所以,我一直想要写一本这样的书,给中学生读的美学读物。我还有一本书没有完成,我想也许可以动手。我希望社会也能关注这个问题。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3年8月4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