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草苗

中国少数民族苗族的支系之一

  • 中文名:草苗
  • 别名:缪娘甘娘
  • 人口:约7万
  • 语言:侗语-南部方言-草苗口音
  • 民族节日:六月六
  • 定义:苗族支系(又有侗族支系说)
  • 草苗介绍
    草苗是苗族支系,自称“缪娘”拼音“miu nyang”在侗语里即是草苗之意(直译苗草),使用侗语–草苗方言。

    族群根源

    “草苗”原是侗族的一支,居住在贵州锦屏县北部天柱县南部一带的北部侗族地区,元朝时期蒙古族统一中国后,有一支蒙古部落移居到当地并融入到这里的侗族人群中,于是渐渐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以侗族文化和草原文化相结合的草苗文化。明朝建立后,为了肃清前朝势力和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开始频繁对“苗疆侗土”地区用兵,施行插标占地赶蛮拓业的政策,而作为带有蒙古色彩的草苗更是被“重点照顾”。洪武三十年锦屏一带侗族人民因无法忍受明朝的残酷政策,由林宽(侗族,锦屏婆洞人)领导发动了武装斗争起义,草苗先民积极参加了这场反抗起义运动,起义失败后明朝庭实施分兵下屯,拨民下寨的殖民策略,草苗先民被迫向南迁徙到现今南侗地区的基拉维山一带,并逐渐开始和侗族分化。至今草苗话里还有不少北侗特有的土语词汇和口音,这是当地南侗地区没有的,也正因为如此再加上服饰也稍有不同,来自北部侗区的“草苗”人为了和当地正宗的侗族有所区别,于是开始自称为“更娘或缪娘”(娘:指来自草原的蒙古族)既是侗-蒙古结合之意。久而久之加上解放后政府户籍制度的落实和民族划分后,“草苗”人也逐渐地演变为了苗族这个身份,开始以自称“缪娘”为主,并发展出了这里独特的山区“草苗文化”。

    饮食习惯

    草苗以大米为主食,辅之以玉米、红薯、高粱、粟禾、籼籽等杂粮。副食除青菜、白菜、豆角等外,还有酸鱼、酸肉、酸菜、酸汤等酸制食品。嗜好油茶是草苗饮食的一大特点。

    居住习俗

    草苗主要居住在自己修筑的木质吊脚楼,现在村寨发展为砖木结构的混合型吊脚楼、和侗族一样,寨中有鼓楼及戏台的公共设施。

    服饰习俗

    “草苗”服饰略微不同于当地的侗族,但也不同于当地的其他苗族人,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女性服饰方面,草苗妇女上穿黑色右衽衫,衣长过膝,较宽大,衣襟、衣袖皆镶花边,用以铜扣或银扣。下穿短式黑色百褶裙或长裤,短裙几乎被上衣覆盖,只露出一点点边。腰系侗锦宽腰带。小腿上套上镶花边的腿套。挽髻于脑后,包青色滚花边头帕,帕角呈三角形垂于两肩之上。平时赤足或穿草鞋,节日穿绣花鞋,并配带银环、银圈、银簪等银饰,草苗北侗说学者认为,“草苗”服装独特性可能是他们迁徙到三省坡一带后才发生改变,可能是因为落寨地处高山气候风大夜冷,通过加长衣袍捆扎腰带应对风寒。男子穿黑紫色亮布对襟衣,式样与侗族基本相同。

    婚恋习俗

    “草苗”和其他邻近的侗族苗族一样,有自由恋爱,对歌传情之俗。

    丧葬习俗

    人去世后即烧香烧纸钱,随后派人通知亲戚。尸体停放堂屋中,脚朝外,头朝里,也请鬼师来做道场。送葬时候各村寨和形式方式也不尽相同。

    节日习俗

    草苗最具特色的是“吃杨梅节”和“尝新节”。“吃杨梅节”实际上是未婚男女青年互相交往,互相认识的节日。“吃杨梅歌”多为上世纪汉语流行情歌,至今“草苗”群众中仍保留着大量用汉字记录的杨梅节情歌歌词。仅次于春节的是“吃新节”(和侗族称“吃新节”相同),又称半年节,这是“草苗”群众预祝丰收或庆丰收的节日。一般在农历八月甲戌日(各姓氏过节的日子有所不同),各家各户像过年那样杀鸡杀鸭或杀猪宰羊,招待各方宾客,唱戏。

    信仰崇拜

    草苗崇拜自然,树木、巨石、井水等均可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草苗崇拜祖先,但他们有自己特殊的崇拜方式。崇拜土地山神、飞山神、萨玛、王勉等,许多村寨寨门口都设有土地神、飞山神神庙。逢年过节或遇灾难时到庙里祭拜。草苗迷信鬼神,有灾有病,请鬼神问卜送鬼。

    支系

    草苗内部苗(60苗、40苗都属此),外部苗(花苗属此)。过去草苗每到一个新地,因生活条件发生变化及人口的增多都会埋岩立碑,以对与形势变化不适的旧的婚姻礼俗等进行修订。过去在黎平县洪州乡的下温及岩寨两村之间的一空地上立有第四块碑,距今已有16代了,该碑还是上述的两个支系共同埋立的。其后又在黎平县洪州乡的都垒(归垒)立了第五块碑,距今十四、十五代了。此碑是60苗单独埋立的,40苗、和外部苗都未参加。以上两块碑都是其祖上组织埋立的。第三块碑立在三江县的高宇、其马,而第一第二块碑就不知道埋在什么地方了。第五碑后又立了塘冲碑(黎平境内)、归白碑(黎平境内)、高达碑(三江境内)、归宝碑(三江境内)。现除了亚罕碑尚存外,其他碑已不复存在。(据说归垒地下也埋有一碑,地上碑已不复存在)。以上所说的诸碑为民间说法尚未得到证实。

    现在所称的“草苗”包含60苗、40苗和中部苗。“草苗”的这两个支系在妇女所穿的服饰上略有区别。60苗和40苗妇女的上衣为大襟长衣,穿上后比百褶裙短10cm左右,二者不同的地方是60苗的大襟为右开,40苗的大襟为左开。而花苗的衣服较短,同时在其衣领上,衣服的下摆及裤脚的中间均镶有一道花边,这是60苗和40苗所没有的,也是花苗得名的原因。两种草苗在语言上也有一定区别,就是对否定副词“不”等的说法略有不同。“草苗”中60苗的人口为最多,40苗次之,花苗的人口最少。三种草苗大多不住在同一寨子内。40苗主要分布在黎平县的坪善、已转、塘华、下忍转、风云、高鸟、上贡等村寨,从江县的草苗都是40苗,三江县和通道县无40苗。花苗大都分布在通道县的锅冲乡和大高坪的黄柏、地了等地。外部苗现分布在黎平县德顺乡,和湖南靖州、通道两县交界的四乡、播阳等地。有些外部苗的衣服与花苗相同,但语言与草苗不能相通。

    婚嫁习俗

    婚嫁圈是指人们从宗教、民族、文化、经济等不同角度出发而选择的通婚范围。我们这里主要从民族的角度出发来讨论草苗的婚姻范围。

    过去草苗执行严格的族内婚,主要不同毗邻的汉族、苗族、瑶族、壮族等通婚,1949年以前尤甚。过去有的村寨只在村内通婚,个别草苗女子嫁的现象有,主要嫁入侗族村寨。过去由于那时的人口稀少,很难在本地找到合适的配偶。这样草苗只能远走异乡去行歌坐夜,寻找中意的配偶,通婚圈有的远在七八十里外。男青年们清晨从家里出发,步行在崎岖的山路上,晚上才走到姑娘家,与姑娘们在其家中谈情说爱,吟歌唱曲一直到天亮。

    SamshilikhensemsihuchushililuSem

    三十里路寻妻夫九十里路寻

    qenjantapkhaukhaulaitapnannanwang

    人屋担酒酒旧担肉肉臭

    三十里外去找妻(夫),/九十里外去找夫(妻),/挑的酒变味,/担的肉变臭。

    随着草苗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草苗婚礼有铺张浪费的趋向。为了不使草苗有人因婚礼铺张而结不起婚的现象出现,曾由草苗老人根据大家的承受能力,对婚礼进行了约定,不得违反。但后来有一家宰牛杀猪,大操大办婚礼,违反了村规民约,大家决定不去参加其婚礼。自那以后,村上无人敢违反此婚约。

    改革开放后,不少在外工作的男子有的娶了汉族女子为妻和侗族女子为妻。也有的草苗女子到外地打工后,嫁给了侗族男子。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加上草苗所处的地理环境较差,以及在经济方面较为贫穷落后,过去当地汉族女子嫁到草苗村寨去得几乎没有。如今由于观念的变化,以及草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汉族女子嫁到草苗村寨的现象已开始出现,一个家在都柳江边,为柳江县的汉族姑娘就远嫁到了草苗村。

    如今草苗过去的老观念在草苗的多数地区和草苗知识分子中,已得到普遍的改变。如通道的草苗和外部苗之间现已普遍通婚。对草苗女子同外族男子通婚的现象也已逐渐认同,但对整个草苗社会来说要想达到族内外通婚的完全自由,短期内还未能完全实现。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2年11月16日

    相关资讯
    内容声明

    1、本网站为开放性注册平台,以上所有展示信息均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会员负责,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网站信息如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侵权,请发邮件至599385753@qq.com删除。

    Copyright © 趣爱秀